一世情缘 吴慰慈:牵手图林 一世情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一世情缘 吴慰慈:牵手图林 一世情缘,第1张

  我对图书馆的感情非常深厚,我离不开图书馆。我的事业一开始就在这个领域里,从所知不多到知道很多,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经过老师的指引,朋友的支持,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这个过程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每走一步都感到很欣慰。

我对自己从来没有满足过,我总觉得做完一件事情心里面就踏实了一些。做工作最主要的是有科学的态度,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夸大成绩,不能沾沾自喜,不能看不起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这样就能和老师、学生以及我所影响的学术共同体范围内的同仁们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我这一辈子,始终长时间地从事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这就是我的人生道路,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我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话说2007年,图林有件“大事”发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标志性的人物――吴慰慈教授70华诞,诸多尊敬吴老的同仁、学生纷纷拿起笔,或写贺词,或致贺信,为他祝寿。这些贺信、贺词随后结集出版,取名作《传薪集》。吴先生享此殊荣,是与他的学养及人品分不开的,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吴教授,说他“气度温文尔雅,学术严谨求实,思想丰富厚重,性格坚韧不拔”,深为业界同仁所认同;而以“传薪”二字来概括吴老,则再贴切不过,自1973年10月调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今信息管理系)任教以来,他就彻底扎根在了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上,今年七十有二的吴老,仍然在带自己的博士生。而说起吴老牵手图林,就更要往上追溯到1957年他考入北大图书馆学系时,这一牵手,就是一辈子……

走进图书馆学专业

1957年9月,通过参加全国统考,吴慰慈考入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当时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还不是很为人熟悉,吴慰慈考入的北大图书馆学系,也不过刚刚成立10年,之所以报考这个专业,吴慰慈称的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浮山中学坐落在群山里面,没有什么可玩的,我们连**都没看过,整天就是学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参加全国统考时,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觉得将来要是能在图书馆工作,看书会很方便。正是抱着这样一个朦胧的想法,我一步迈入了这个专业。”

那时的北大图书馆学系名师云集,系创建人,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以及刘国钧、陈鸿舜、邓衍林、周文骏等诸位教授,引领着年轻的吴慰慈进入了图书馆学领域。一贯刻苦的他在北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如鱼得水,再加上名师们的指点和帮助,使得他越学这个专业兴趣越浓。

1961年,吴慰慈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了天津图书馆工作。这一干,就是12年。在这12年中,他做过基层馆培训、业务辅导、宣传、古籍整理……吴慰慈很看重在天津图书馆工作的12年,“因为它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虽然工作内容有限,但是我很努力,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受到大家的好评。”这段经历为吴慰慈后来的教学和研究打下了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光有书本知识,不结合实践经验,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使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研究图书馆学必须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脱离唯物主义基础的研究难免会产生思维的局限性。

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获取的知识,对我后来从事教学是一种很丰富的营养。我写了一些书,写过很多文章,我始终认为天津图书馆是一块肥沃的土壤。这块肥沃的土壤为我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是最值得珍视的财富

1973年,吴慰慈调回北大任教,“重新回到了母校,心情变得很好。因为我学习在北大,现在能回来为母校的发展、为图书馆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感到无比幸福”。那时候吴慰慈30多岁,正是好年纪,精力充沛,很好地接续了王重民等老一辈图书馆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成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那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吴慰慈住在北大,还要到昌平分校任教,有课时早晨六点多钟就要赶班车去昌平上课。那时候没有高速路,从北大到昌平分校大概要走一个多小时,到了分校,就要连续上三个多小时的课,下课后才能在昌平吃点饭,马上再赶班车回到北大,再骑自行车回家,经常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为了保证上课时间,吴慰慈一直坚持骑自行车,骑了30多年。后来上岁数家人不让他骑了,老伴把自行车卖了,他还为此难受了一阵子。

自1977年9月起,吴慰慈在北大开始独立承担图书馆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当时这门课程是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开设的,即通过讲授,使初学者对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事业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反映说教学内容“单薄”、“没有学科的理论高度”,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也是同时期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吴慰慈等相关课程授课老师的重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各相关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由技术方法描述逐步向理论思维升华,国外一些图书馆学理论著作也相继传入。经过几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学系基础课研讨会,要提高图书馆学系基础课理论教学层次的共识逐步达成。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背景下,从1984年开始,吴慰慈在《图书馆学概要》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本课程不仅担负着专业启蒙教育的任务,其教学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系统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弄清图书馆学研究范畴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为此,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课堂讲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经过10年努力,《图书馆学概要》课程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骨架的教学新布局。像这种开创性的工作,在吴慰慈长期从事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还有很多次,他主要执笔拟定了第一部图书馆学基础教学大纲,是第一部示范性教材《图书馆学基础》(1981年)的主要参与者,后来这部著作被国家教委评选为一等奖。

1983年,吴慰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自招收博士生后他就不再招收硕士生了,因为精力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培养博士生。吴教授一共培养了27名硕士研究生,这些人大概有2/3在国外,大多数还从事图书馆学专业。“我重点说一下博士生,我是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当时的博导是全国评选,一所学校也就一两个名额。博士生我一共培养了25个,其中6人在读。已经毕业的19人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晋升教授,有些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了。他们作为骨干在各高校任教,有的也已经培养了自己的博士生。”谈到自己的弟子,吴教授总是喜形于色,学生是他最珍视的财富。

“我的硕士生加博士生50多人,可以说比较好地在图书馆学方面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吴慰慈在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有一些体会:

第一,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他严格地全面要求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格按照北大的高标准培养博士生,学生们都感到收获很大。有的学生说,读吴老师的博士,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教师必须要全面地关爱学生,让他们成才。不仅关心其学业,而且关心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就业。

吴慰慈坚信:学生是最宝贵的财富。他说:“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天之骄子本身就是社会的财富,另外他们终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这是更宝贵的。”“直到现在我还在培养博士生的第一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我认为培养博士生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想办法以最快的时间把他们带入本学科的前沿,使他们能够在本学科的前沿阵地上开展研究,大展身手,能够发表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只要还能够工作,就一定继续把博士生培养好。”

吴老说全面关爱学生,绝不是空话,他每年都有很多机会到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或演讲,因为桃李满天下,所到之处,往往有学生闻讯赶来拜望老师,不管是多少年前的学生,他总能一口说出名字和工作单位。也因此,吴老得到了众多学生由衷的尊敬。

因为工作的需要,吴老大概先后到了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去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这主要集中在他担任北大信息管理系系主任期间,因为这些工作,他与国外的学者也建立了很好的学术联系,有的成为很好的朋友。吴老遂通过他们把自己的博士生送到国外其他地区的学校培养,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开阔眼界,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如何更好地做一名研究生,有学生说:“我觉得研究和教学都不能够搞封闭,应该开放,更加开放。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一生勤勉,问学不辍

在带好学生的同时,一生勤勉的吴慰慈教授始终没有放松自己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领域的学术研究,当然这也与北大在考核教师的学术研究工作方面始终坚持高标准有关。从1973年至今,每年他都会发表文章,每隔两三年都会有著作出版。从数量上来看,吴慰慈教授已出版包括《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等在内的专著、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编撰,担任其中“图书馆学综合分支”副主编,是其主要撰稿人。他在1991年被提升为教授,1994年被提升为博士生导师。

从1996年到2002年,吴慰慈担任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系主任,有一段时间还兼任系党委书记,那时候的工作很忙,但是除了完成行政工作之外,他仍然坚持发表论著。时间和工作冲突,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但是“我觉得自己处理得比较好,行政工作照干,发表论著也没有减少”,这是靠拼搏出来的。吴老今年72岁,在65岁以前,他都没有在每天晚上12点以前睡过觉。“现在年纪大了,我得考虑到自己的身体,但也还坚持研究工作。我认为研究工作没有终点,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另外他还有很多的社会职务,曾经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情档学科的召集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一项工作。还担任过国家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两届)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届),以及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的兼职教授等。现在还是《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等核心期刊的编委。“担任这么多职务,对于我个人来说有得也有失。总体来讲,虽然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做这些学术兼职工作,但只要是为社会服务,便是值得的。这些工作也帮助我思考很多问题,使我学会了如何组织图书馆学研究,如何发现有实力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也使我掌握了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学会了与青年人如何沟通,如何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些社会兼职很累很乏,但对我来说是一种培养,是一种煅炼,是一种提高。作为一名学者,不能当书呆子,要善于从事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学术研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李超平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对于图书馆学,有一些人的名字似乎具有符号意义,比如,彭斐章老师,让人联想到目录学;张琪玉老师,让人联想到情报检索语言;吴慰慈老师,任何一个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把吴老师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联系起来。”能够让别人把自己与一个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表明了一个人的成就。

13183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与通讯产业蓬勃发展的21世纪,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开始向网络图书馆转型。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计算机操作,而且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人员应加强多方面的素质修炼,以应对新的形势,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一、提高政治素质

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可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的服务机构,而图书馆理员要充当这些文献信息的“知识导航者”,要在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要在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当今世界信息庞杂,良莠不齐,要求图书馆员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给读者引进和推荐低级庸俗、不健康的或反社会主义的报刊、书籍。为此,作为图书馆理员应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

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业务能力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者的向导和顾问。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已经从传统的检索管理和服务模式向馆藏资源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计算机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网上信息资源是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多种数据库组成,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综合知识与技能;必须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陆检索其它图书馆目录等等。 2要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图书管理员应该具有快速、准确地采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3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能充分利用网络,有效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敏锐地捕捉、收集、加工最前沿的最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教育经验和教育成果等信息,有目的地、主动地,快、准、全、新地给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有用信息,更好的为学校教学和教科研服务。

4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图书馆馆藏的外文资料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要求图书管理员应具有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包括网络语言和英语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对网上信息进行分类标引,准确地辨别信息的价值,并知晓到什么地方,以何种检索手段获取所需信息。

5不断加强培训学习。目前,基层图书管理员中相当一部分人缺少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且专职的少,兼职的多。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馆领导要采取切实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争取使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 三、强化道德素修养

“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这是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为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提供了准绳。

1热爱本职工作。在当今功利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往往不具备敬业精神,懒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职业道德来说,基层图书情报人员应该首先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在提高整

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图书馆事业当做崇高的事业,坚定地树立起敬业乐业精神,从而加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2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首先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 并且能推荐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其次,还要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建立读者信息资源反馈体系,及时更新最新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知读者需求,解读者所急。第三,也可以结合各单位的具体特点定期开展各种有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检索和使用方面的讲座,使读者较快地掌握最新信息。

3具有奉献精神。图书馆的日常实际工作就是为读者找书,给别人充电,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一项工作,图书馆员只有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外借才能做到一个“勤”字,阅览才能做到一个“静”字,咨询才能做到一个“实”字,古籍整理才能做到一个“细”字。 四、增强法律意识

图书管理员必须熟悉和掌握与信息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图书馆员是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又不违背知识产权法。必须具有信息保密意识,在信息

产品的提供中,必须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做到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于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从制度和技术上保证信息正确、有效、安全畅通,以纯洁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服务中,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经纪人。

文物修复,古籍整理都属于考古系,一般是文理兼招的。

考古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任委员:

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

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委员会秘书长:

章学新;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

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

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

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

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

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图书馆拥有借阅部、报刊部、少儿部、技术部、采编部、辅导部、古籍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工作人员各有自己的分工。对外部门主要是指导读者借阅图书,引导读者使用图书馆,解答读者提出的疑问。采编部主要是根据读者意见采购、加工图书。辅导部是对全市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图书馆工作内容很多,整理书只是其最基本的一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