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赤芍的处方用名 7 赤芍的来源 8 赤芍的采收与初加工 9 赤芍生药性状 10 赤芍的炮制 101 赤芍的炮制方法 1011 赤芍 1012 炒赤芍 1013 酒赤芍 102 成品性状 103 质量要求 104 炮制作用 105 炮制研究 106 贮存方法 11 赤芍的性味归经 12 赤芍的功效与主治 13 赤芍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4 鉴别 135 含量测定 1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54 测定法 136 赤芍饮片 1361 炮制 1362 含量测定 1363 鉴别 1364 性味与归经 1365 功能与主治 1366 用法与用量 1367 注意 1368 贮藏 137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赤芍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赤芍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赤芍 1 拼音
chì sháo
2 英文参考radices paeoniae rubra [朗道汉英字典]
paeoniae 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eoniae rubra 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ed peony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EONIAE RADIX RUBR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adix Paeoniae Rubr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eony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赤芍为中药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Radix Paeoniae Rubr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peony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赤芍的处方用名赤芍、赤芍药、炒赤芍、酒赤芍[1]。
7 赤芍的来源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
8 赤芍的采收与初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1]。
9 赤芍生药性状赤芍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0 赤芍的炮制唐代有酒浸一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
宋代有烧灰(《太平圣惠方》)、焙制(《洪氏集验方》)、炒制(《校注妇人良方》)、煮制(《女科百问》)等[1]。
元代有“泔浸去油,用川椒、葱白煮令黑色,焙用”(《世医得效方》)、煨法(《丹溪心法》)[1]。
明代有酒炒(《景岳全书》),并认为生用“能泻能散”(《蒙筌》)[1]。
清代有酒洗(《外科大成》)、蜜水拌蒸(《本草述钩元》)、醋炒(《本草备要》)等[1]。还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药以醋炒”(《本草述钩元》)[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酒炒等[1]。
101 赤芍的炮制方法 1011 赤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1012 炒赤芍取净赤芍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1013 酒赤芍取净赤芍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赤芍片,用黄酒12kg[1]。
102 成品性状赤芍为类圆形厚片[1]。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1]。质硬而脆[1]。味微苦[1]。
炒赤芍颜色加深,偶有焦斑[1]。
酒赤芍微**,略有酒气[1]。
103 质量要求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8%[1]。赤芍药片含芍药苷不得少于15%[1]。
104 炮制作用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105 炮制研究赤芍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如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等[1]。
关于赤芍是否去皮进行了研究,认为去皮后芍药苷降低,皮部含量占254%,髓部仅含177%[1]。而白芍则恰好相反,木质部较皮部含量高[1]。另有研究认为,酒炙后没食子酸含量随酒炙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d儿茶精含量呈下降趋势[1]。
106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赤芍的性味归经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
12 赤芍的功效与主治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赤芍为眼科常用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1)用于火热上炎,血热妄行所致各种眼内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牡丹皮等配伍。
(2)用于胞睑生疮、眼部瘀血及外伤诸症。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
13 赤芍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赤芍
Chishao
PAEONIAE RADIX RUBRA
132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133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34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135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0: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36小时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粗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4小时,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5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011)不得少于18%。
136 赤芍饮片 1361 炮制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榇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1362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芍药苷(C23H28011)不得少于15%。
1363 鉴别同药材。
1364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1365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1366 用法与用量6~12g。
1367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1368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137 出处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山东、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水旁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及潮湿环境,耐寒,以疏松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功效疏肝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临床用名有香附,醋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四制香附。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药,则利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开降诸气;得芳香、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痞枳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韩懋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女不宜男者,非也。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药,世所罕知。臣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懋游方外时,悬壶轻斋,治百病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敏。人索不已,用者当思法外意可也。黄鹤丹乃铢衣翁在黄鹤楼所授之方,故名。其方用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梧子大。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饮下;气病,香汤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汤下,余可类推。青囊丸乃邵应节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者。其方用(略炒)香附一斤,乌药(略炮)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为妙。
辛微苦甘,手足厥,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入脉气分。得童子小便、醋、川芎、苍术良。
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腑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疱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本草新编》:香附,味苦而甘,气寒而厚,阳中阴也,无毒。入肝、胆之经。专解气郁气疼,调经逐瘀,除皮肤瘙痒,止霍乱吐逆,崩漏下血,乳肿痈疮,皆可治疗。宿食能消,泄泻能固,长毛发,引血药至气分,此乃气血中必用之品。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今人不知其故,用香附为君,以治妇人之病,如乌金丸、四制香附丸之类,暂服未尝不快,久之而虚者益虚,郁者更郁,何也。香附非补剂也,用之下气以推陈,非用之下气以生新;引血药至气分而散郁,非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也。舍气血之味,欲其阴生阳长得乎?故气虚宜补,必用参、芪;血少宜生,必须归、熟。香附不过调和于其内,参赞之寮佐,而轻任之为大将,鲜不败乃事矣。
或问香附为解郁圣药,吾子谓不可为君,岂香附不能解郁耶?曰:香附不解郁,又何药以解郁,但不可专用之为君耳。盖郁病未有不伤肝者也,香附入肝入胆之经,而又解气,自易开肝中之滞涩。但伤肝必伤其血,而香附不能生血也,必得白芍药、当归以济之,则血足而郁尤易解也。夫君药中之解郁者,莫善于芍药。芍药得臣使,速于解者,莫妙于香附、柴胡。是芍药为香附之君,而香附为芍药之佐,合而治郁,何郁不解乎。
或问香附解郁而开胃,乃有用香附而郁仍不解,胃仍不开,岂又芍药、当归之未用乎?曰:是又不尽然也。香附解郁者,解易舒之郁也;香附开胃者,开未伤之胃也。相思之病,必得其心上之人,而郁乃解;断肠之症,必得其意外之喜,而胃乃开。区区香附,固自无功,即益之以大料之芍药、厚味之当归,亦有无可如何者矣。岂尽可望于草木之解郁而开胃哉。
或问香附解郁之品,先生谓解郁之无用,是郁症乃不可解之症,吾甚为天下之有郁者危矣。嗟!郁之不解者,非草木之能开;而郁之可解者,舍草木,又奚以开之郁。香附正开郁之可解者也。可解之郁,而欲舍香附而求之草木之外,斯惑矣。
或疑香附性燥,故易入肝,肝气既郁,而肝木必加燥矣,以燥投燥,又何解郁之有?曰:香附之解郁,正取其燥也。惟燥,故易入于燥之中,惟燥,故不可单用于燥之内,和之以芍药、当归,则燥中有润而肝舒,燥中不燥而郁解也。
《本草分经》: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调一切气,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积调经。乃治标之品,损气耗血。
现代药理研究
1 5%香附流浸膏使子宫平滑肌松弛,收缩力减弱,有抑制子宫的作用。香附还对月经不调有治疗作用。
2 香附挥发油有雌激素样作用。
3 香附乙醇提取物、香附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有镇痛作用。香附醇提物有镇静、解热的作用。
4 香附烯Ⅰ及Ⅱ有抗菌作用,而香附中三萜类物质有抗炎作用。
病了、身体不舒服了,就吃点药、按摩或者刮痧,这已是中国人最习惯的思路了。黄芩、当归、双花、葛根、黄连这些草药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且相互组方,针对不同的疾病。在民间,大蒜、辣椒具有良好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好多病,但是在中医药的组方里,为什么看不到有大蒜、辣椒入药呢? 中医将中药分为两大类:入气分的,入血分的。大蒜属于入气分。在中医上,凡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我们人体的前窍(小便、眼睛),都是清窍。所以,如果你大蒜吃多了,容易眼花,看不清楚;而大蒜的味走前阴、走小便,吃多了小便也会混浊。 辣椒入味,凡入味的都入血分。血属阴,味道也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后窍,也就是人的浊窍(口腔、肛门等)。所以,辣椒吃的多了,就会口腔生疮,出现便血或肛门难受。 由此可见,大蒜和辣椒都过于厚重,入药的话,会因偏性太重而产生特别刺激,影响人们对喝药的正常感受,所以,一般只把它当作食物,并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使用。许多中医开出药方后,嘱咐你即食辛辣食物,就是这个道理。 当下“吃辣一族”日渐增多,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中医认为,这表明人的脾胃功能越来越弱了,对味道的感觉也越来越弱,所以要用浓的东西来调节自己的神经,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帮助自己调元气上来,帮助运化。与此同时,由于压力太大,心情太郁闷了,需要强烈厚味的东西来通窜。所以,吃大蒜或者辣椒多的话,要么身体虚弱,要么就导致身体虚弱。
有一味能够活血行气的中药,不论古今中医对它都十分认可,尤其被称作“药圣”的李时珍对它很推崇,并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不仅是古籍中对这一味活血行气的药材推崇,现代的研究也发现它是一味良药,这味中药就是延胡索。
中药延胡索也称作“元胡”、“玄胡索”,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干燥根茎,药材的采集一般在植物叶枯萎之后便可挖取植物,放于开水中煮到没有白心为止,如果与醋一同煮则是“醋延胡索”,能增强止痛的作用。
[延胡索的作用]
中药延胡索五味属辛、苦,四气属温,无毒,归到心经、肝经和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
[延胡索的中医理解]
中药延胡索一直受到历代中医推崇,被称作“活血行气止痛要药”,李时珍之所以说它“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是因为它既能够入“血分”而活血祛瘀,又能够入“气分”而行气散滞,气行则血运行畅通,血行则气充足。
李时珍之所以说中药延胡索“专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是因为无论是气的瘀滞还是血的瘀阻都会造成疼痛,而气血运行不畅所影响的部位不同所表现出疼痛的位置不同,所以李时珍所说的“一身上下诸痛”是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而非所有的疼痛,其中“用之中的”的意思就是用之能对症。
中药延胡索备受中医推崇,不仅李时珍,包括孙思邈在内的多名中医“名家”都对它赞赏有加。但是,中药是中医大展身手的“工具”,只有专业人士可以使用,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还需要取得医生的帮助,不可自行调理,因为中药的“药性”、“药理”复杂,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理解的。
赤芍简介
本文2023-11-01 23:57: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