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带血~~~~~~~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大便带血~~~~~~~急!,第1张

你说的这种情况应该考虑是内痔!

内痔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截石位于3、7、11点处。

2.主要症状为大便时出血,或伴痔核脱出。

3.初期(工期)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色或青紫色,排便时痔核不脱出肛门外。排便时出血或便后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呈间歇性发作。

中期(Ⅱ期)痔核较大,隆起,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纳。便后出血比初期减少。

后期(Ⅲ期)痔核更大,质地较硬,表面微带灰白色,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或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方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

4.一般无疼痛感觉,中、后期可有肛门坠胀、瘙痒。如痔核脱出嵌顿,可致肿痛,糜烂、坏死,甚至化脓,继发肛瘘等证。

5.一般无全身症状。后期有的可继发贫血、大便困难、小便不易排空等症状。

6.本病需与下列肛门病相鉴别。

息肉痔:为直肠下端所生之息肉,质薄嫩,根蒂细,色鲜红。一般单发,偶有一连串二、三十个之多,状如葡萄。大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多见于儿童。

锁肛痔:肿物不能脱出于肛外,触诊其质坚硬而凹凸不平。肛门狭窄,大便变细,或大便如痢,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时流臭秽败浆污水。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肛裂:好发于截石位6、12点处,肛门有裂口,出少量鲜血,大便时疼痛,有时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脱肛:①直肠脱垂性脱肛:脱出物色淡红,形如螺旋而有层次,其质较硬。多见于体弱的小儿与老年人。②直肠粘膜脱垂性脱肛:有环状或部分粘膜脱垂,其色鲜红,质柔软,无痔的高突,微有渗血。多见于老年人,偶见于内痔手术后的患者。

--------------------------------------------------------------------------------

内痔症状

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生冷刺激,或饥饱失常,或因起居失慎,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房室过度,或因久泻久痢,长期便秘,妊娠生产,腹部肿瘤压迫等,均可使风湿燥热内生,气血不调,以致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内痔。其特点是无痛性便血,后期可有痔核脱出。

本病以便血、肿胀痒痛、脱出及便秘为四大主要症状。便血是由于血络受伤所致,然由于体质不同,感邪之异,又有虚实之分。实者血色鲜红,或红而污浊,如滴如射,便秘腹痛拒按;虚者血色淡红清稀,或晦而不鲜,伴有神疲乏力。肿胀痒痛是由于下焦湿热,结聚肛门,气血逆乱,筋脉横解,血脉瘀阻,发为痔核肿胀痒痛。若气血两虚,气虚升举无力,则以痔核脱出,不易回纳为主;气虚不摄,血不敛气,便血色淡而量多。

内痔患者,可因肛门坠胀感而便意频频,或惧怕出血而不敢排便、致使腑气不畅而发生便秘。便秘也有虚实之分,实秘者为实热内结,灼伤津液,胃肠燥结,便干难解,腹满痛;虚秘者气虚肺失肃降,大肠传导无力,或血虚津枯,胃肠燥结,腹胀便秘,心悸自汗。治疗以清热润燥,凉血止血,益气收敛为主。

--------------------------------------------------------------------------------

内痔的治疗方法

血络受伤型

证见 实证者便血色鲜红,或红而污浊,便前便后不定,量多量少不等,如滴如射不一。脱出的痔核色鲜红,便干秘涩,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苔黄燥,脉数有力。

虚证者便血色淡红清稀,或晦而不鲜,肛门绵绵作痛,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实证宜清热凉血,虚证宜健脾摄血。

方药

1.主方

(1)清热凉血方选凉血地黄汤(祁坤《外科大成》)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9克,枳壳9克,黄芩9克,槐花12克,地榆12克,黄连9克,荆芥9克,甘草6克,防风6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瓜蒌仁12克(打)、火麻仁12克(打)。

(2)健脾摄血方选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30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黄芪15克,当归9克,白及9克,黄芩炭6克,三七末3克(冲服),槐花炭9克,阿胶6克(烊化冲服)。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证。

(2)胆豆丸,每次3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证。

(3)归脾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虚证。

(4)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虚证。

3.单方验方

(1)复方脏连丸(陈松山验方)

处方:地榆炭156克,黄连150克,黄芩150克,防风150克,生大黄150克,荆芥炭150克,生槐米250克,火麻仁250克,生地黄250克,猪大肠5副。上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分装每袋20克。每次服5克,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内痔出血、脱出并栓塞、内外痔等。

(2)消痔汤(凌朝光验方)

处方: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穿山甲10克,煅灶蛎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血甚者,加地榆炭、侧柏叶。炎症甚者,加黄柏、黄连。便秘者,加番泻叶。疼痛甚者,加乳香、延胡索。肛门坠胀者,加木香、枳壳。脾虚下陷者,加黄芪、葛根、升麻。适用于痔疮出血、肿痛、脱垂。

下焦湿热型

证见 痔核脱出肛外,色紫赤潮湿,自觉肛门坠胀疼痛,似有里急后重之感。大便不爽,伴有出血,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

(1)防风秦艽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防风9克,秦艽15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赤芍9克,茯苓12克,连翘9克,槟榔9克,地榆12克,槐角12克,枳壳9克,白芷9克,苍术9克,甘草6克,栀子9克,泽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若湿热兼瘀,肿痛作痒者,可用止痛如神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秦艽15克,苍术9克,桃仁12克,皂角刺9克,防风9克,黄柏9克,当归尾9克,泽泻12克,槟榔9克,大黄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痔速宁,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血络受伤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型

证见 痔核脱出,不易回纳。气虚甚者,肛门有下坠感,气短懒言,食少乏力,便血淋漓;血虚甚者,便血色淡量多,头晕目眩,面色眦白,神疲心悸。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治法 补气升提,养血柔肝。

方药

1.主方

(1)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合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槐花9克,生地黄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2)若气血双虚较甚,用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川芎6克,当归9克,熟地黄18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枣9克,阿胶9克(烊化冲服),广木香9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血络受伤证单方验方。

肠燥便秘型

证见 实秘者,腹胀满而痛、便结拒按,口干嗳气,心烦。苔黄燥,脉数有力。虚秘者,腹痛绵绵,胀满喜按,头晕目眩,心悸自汗。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法 实秘宜通腑泻热;虚秘宜润肠通便。

方药

1.主方

(1)通腑泻热方选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枳实9克,厚朴9克,槐花9克,莱菔子15克,金银花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以便通胀减为度。

(2)润汤通便方选增液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五仁丸(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玄参9克,生地黄12克,麦冬9克,大黄9克,甘草6克,杏仁9克,郁李仁12克,火麻仁12克(打碎),陈皮9克,槐角9克,枳实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秘。

(2)凉膈散,每日9-15克,加竹叶l片,蜂蜜少许,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实秘。

(3)润肠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虚秘。

(4)麻仁滋脾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虚秘。

3.单方验方参照血络受伤证单方验方。

--------------------------------------------------------------------------------

内痔的外治法

1.熏洗 各期内痔均可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常用方为五倍子汤或苦参汤,或选用芒硝、金银花、连翘、苦参、地榆、马齿苋、川椒等1~2味煎水熏洗。熏洗可起活血消肿,清热止痛,收敛止痒的作用。

2.外敷 内痔后期,痔核表面糜烂渗液,暂时不能手术者,可先用上法熏洗患部,然后用五倍子散、消痔散加枯矾粉外敷。外敷具有清热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可使痔核缩小,溃面愈合。

3.塞药 I、Ⅱ、Ⅲ期内痔及内痔手术后不便敷药者,可把药物做成膏或栓,塞人肛内,达到清热消肿,镇痛止血的目的。塞药可选用九华膏、紫草膏等。

4.枯痔法

以药条或药钉插入痔核内,使痔枯干坏死,脱落而愈。现一般采用无砒药钉如七仙条、二黄枯痔钉等。

适应证:Ⅱ、Ⅲ期内痔,内外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证:兼有各种急性病、严重的慢性病、肛门直肠急性发炎、腹泻、恶性肿瘤、出血患者,以及对砒剂过敏者。

操作方法:术前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用生理盐水洗净后。翻出痔核于肛外,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痔核,作表面消毒。以右手拇、食指持药钉尾段,于距齿线0.3-0.5厘米处,与肠壁纵轴成250.350的方向旋转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深约l厘米。一般每核一次插人4~6根,或视痔核大小而定。间距为0.3~0.5厘米。然后剪去露在痔核外的多余药钉,钉根外露1毫米左右。太短易引起插口出血,且不易固定;太长则易损伤对侧肠壁。而后将痔核推回肛内。同法处理其他痔核,一次最多处理3个。每次插钉完毕,同时塞人黄连膏或紫草膏。一般7日左右痔核萎缩脱落。

注意事项:插钉不能重叠,深浅适宜,太深可使括约肌受损坏死,感染疼痛;太浅药钉容易脱落,造成插口出血,达不到治疗目的。先插小痔核,后插大痔核,或先插有出血点的痔核,在出血点插钉1个可以止血。插钉时应正确掌握与齿线的距离,过近可引起疼痛。一次插钉总数不超过20根。

术后处理:术后24小时内不解大便,以防药钉滑脱引起出血。若大便后痔核脱出,应即推回,以免水肿嵌顿引起剧痛,并辅以止血消肿润肠药物治疗。若使用含砒汞药钉,应嘱患者多饮开水,或以银花、绿豆煎汤内服,以利砒毒排泄。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否高热、腹痛、呕吐、口腔破溃等中毒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5.结扎法

以药线或粗丝线,或胶圈结扎痔核根部,阻断痔核血液供应,使之缺血干枯、坏死而脱落,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较常用的方法有贯穿结扎法,胶圈套扎法等。

(1)贯穿结扎法:用丝线贯穿结扎于痔根部,以阻断病变部位的气血流通,达到使痔核坏死脱落的目的。

适应证:Ⅱ、Ⅲ期内痔,尤其是纤维型内痔更为适宜。

禁忌证:肛周急慢性炎症、急慢性痢疾、腹泻、浸润型肺结核、严重的肝肾疾患、高血压、各种血液病患者以及临产孕妇。

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采用腰俞麻醉或局麻。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部位,常规消毒铺巾。术者两手的食指交叉,缓缓进行扩肛,使括约肌松弛,痔核充分暴露。以弯血管钳夹住痔核基底部,用左手向肛外轻轻牵引,右手持弯圆针穿10号粗丝线从痔核基底部中央稍偏上方穿过,然后用剪刀沿齿线剪一浅表切口,缝线绕痔核基底“8”字结扎。结扎后的痔核再注入15%明矾液或消痔灵注射液,或轧压痔核,以加速痔核坏死脱落。最后剪短扎线,约留3。5厘米,再把痔核推回肛内。术毕注入紫草膏,用纱布外盖固定。一般一次处理3个痔核。若为环形内痔,可先将痔核分为几个痔块,在痔块之一侧用两把止血钳夹起粘膜。从中间剪开,同法处理痔块对侧,然后将痔块进行“8”字贯穿结扎,同法一一处理其他痔块。

注意事项:结扎时应先小后大。缝针穿过痔核基底时,不可穿入肌层,以免引起肌层坏死或并发肛周脓肿。术后当日禁止排便。如便后痔核脱出,应立即推回肛内,以免水肿加剧疼痛。术后7~14日为痔核脱落期,嘱病人尽量减少活动,大便时也不宜用力努责,以防引起大出血。

(2)胶圈套扎法:借助器械将小乳胶圈套入痔核根部,利用胶圈扩张后的紧缩力,阻断痔核血液供应,使之缺血坏死脱落。

适应证:Ⅱ、Ⅲ期内痔及内外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证:同贯穿结扎法。

操作方法:术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或清洁灌汤,取侧卧位或膝胸位。先插人斜面肛门镜,确定痔核位置及数目,选定套扎部位;充分暴露痔核区。以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而后由助手固定肛门镜,术者左手持套扎器套住痔核,右手持麦粒钳,经套扎圈钳住痔核根部,将痔核拉入套扎器内。按压套扎器柄,使套圈外套向痔根部移动;随之将套圈推出,扎到痔核根部。然后松开麦粒钳与套扎器一并退出,再缓缓退出肛门镜。

注意事项:同贯穿结扎法。

6.注射疗法

(1)硬化萎缩注射法:将硬化萎缩注射剂注射至痔核粘膜下层静脉丛的间隙内,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曲张的痔静脉丛也因静脉、静脉周围炎和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而逐渐闭塞、达到使痔核硬化萎缩的目的。

适应证:I、Ⅱ、Ⅲ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不适合其他疗法者,内外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证:内痔嵌顿;内痔伴有急慢性炎症及腹泻;兼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肾疾患及血液病;由腹腔肿瘤引发的内痔、外痔及临产孕妇,前列腺增生较重者。

常用药物:消痔灵、6%~10%明矾液、5%鱼肝油酸钠、5%~10%石炭酸甘油等。

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术野消毒,局部麻醉后,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肛管及肠腔。扩肛后以皮试针头抽取药液,在嗽叭形肛镜下进行注射。药液应注在距齿线0.5厘米处的痔核粘膜下层,针头以斜150角进行注射。每核注入药液0.5~1毫升,以痔核肿胀表面颜色不变为度。每次注射不超过3个痔核,用药总量不超过3~4毫升。若一次注射不愈,相隔7日可再注1次,一般3-4次可以治愈。

(2)消痔灵四步注射法:也是硬化萎缩注射法的一种,原理与硬化萎缩注射法同。①适应证:各期内痔、出血、Ⅲ期内痔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静脉曲张性内外痔。②禁忌证:内痔嵌顿发炎;伴有急性肠炎、痢疾;皮赘外痔。③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用0..5%e洗必泰棉球局部消毒,充分暴露病变部位,用l%普鲁卡因10-15毫升作肛门局部麻醉,再用0.5%o洗必泰棉球消毒肛内痔区。用手扩张肛门,在嗽叭形肛门镜下仔细查清内痔部位、数量及大小,再用食指触摸痔区有无动脉搏动,确定注射部位。然后用5号针头,5毫升注射器,吸取消痔灵液,在肛门镜下分四步,进行低浓度、大剂量注射。下面介绍各项具体操作。

直肠上动脉区注射:为避免药液集中引起组织坏死出血,用l%普鲁卡因将消痔灵液按l:1的比例稀释的药液进行注射,每点注射2~3毫升。

痔粘膜下层注射:为防止组织坏死,用1%普鲁卡因将消痔灵按2:1稀释的药液从痔核中部进针至肌层。当出现肌性抵抗感后边退针边注射,再呈扇形注射,使药液均匀充盈到粘膜下层组织中。注入的药量可视痔核呈弥漫性肿胀为宜,每核注药量为4—6毫升。

痔粘膜固有层注射:当第二步注射完毕,再缓慢退针,出现落空感时,即进入到痔粘膜固有层,缓慢注药,每核注药2—3毫升。注药后可见痔核粘膜呈水泡状,并能见到粘膜的微细血管。

洞状静脉区注射:最后在齿线稍上方的内痔最低部位,即洞状静脉起始部进行注射。为避免药液扩散到齿线以下引起疼痛,将药液稀释为l:l浓度。在肛门镜下或用手指暴露内痔下部,在齿线上O.1厘米处进针,针尖穿入内痔的斜上方作扇形注射,每核注药1-3毫升。Ⅲ期内痔一次注药量为20~45毫升(稀释后剂量)。最后用3厘米长、1厘米宽的凡士林纱布,大部分放入肛内,固定内痔,防止嵌顿。外用纱布固定。原则上一次注完所有内痔,注射后内痔因组织萎缩,干枯成为异物。本法一般无不良反应,若注射后稍有疼痛,不须处理;可能有低热,极少数病例体温较高,可对症处理,3-5日可恢复正常。注意事项:注射时要严格消毒,每次注射进针处必须消毒,以防感染。必须选用细针头,以免针孔太大引起出血。进针后应做回血试验,无回血方可缓缓推药。针头勿向痔核内各方向乱刺,以免损伤痔内血管引起出血,造成痔核血肿,局部渗出液增多,延长痔核萎缩时间。注射的深浅要适度,太浅易引起粘膜溃烂,过深可使肌层组织硬化。勿使药液注人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以免药液向肛管扩散,造成肛周水肿疼痛。注射后24小时不宜排便,并减少活动。

(3)坏死枯脱注射法:是将腐蚀性药液注入痔核内,使痔核组织坏死脱落,经过创面修复而愈合。

适应证:Ⅱ、Ⅲ期内痔。

禁忌证:同硬化萎缩注射法。

常用药物:枯痔油、新6号注射液。

操作方法:腰俞麻醉或局麻,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用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将内痔翻出肛外,左手持蚊式止血钳于齿线上将痔核夹住一部分固定,右手持备好的药液注射器,在齿线上0.3~0.5厘米处,刺入痔核粘膜下层,由低到高呈柱状将药液缓缓注入痔核内,以痔核略膨大变色为度。注射后,将痔核推回肛门内。痔核约7~14日坏死,干枯脱落。一次注射不超过3个痔核;若痔核较大或较多,可分期注射,间隔2周注射1次。若用枯痔油注射,每核注入0.5~1毫升,总量不超过4毫升。

注意事项:同硬化萎缩注射法。注射后7—14日减少活动,防止痔核脱落时发生大出血。

7.内痔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疼痛:口服止痛药,或用1%普鲁卡因10毫升在中髎或下髎穴封闭,每侧5毫升。也可选用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20克,活血止痛,清热解毒。

出血:若内痔结扎不牢,或痔核枯脱,出现创面渗血,可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也可外敷止血散。若小动脉出血,应在能充分暴露出血点的条件下进行缝扎止血;术后可口服云南白药等,以防出血。

发热:因组织坏死被吸收引起的发热,体温通常不高(38℃以下),一般不须处理,注意观察。若为局部感染引起高热,应服清热解毒药物,方选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

水肿:可用朴硝30克、黄柏30克、金银花15克、红花15克、蒲公英20克、白矾3克煎水熏洗,每日1-2次。或用1:5000高锰酸钾热水坐浴,浴后外敷痔疮膏。轻者可用热水袋热敷。

小便小利:嘱病人多饮水,或用车前子30克、冬瓜皮30克煎水代茶饮服;也可针刺三阴交、水分、关元、中极等穴位,或用l%普鲁卡因10毫升长强穴封闭,或用热水袋热敷。

--------------------------------------------------------------------------------

内痔如何治疗

1.针灸疗法

针刺:主要适用于工期内痔,或Ⅱ、Ⅲ期内痔暂不能手术者。主穴:长强、承山、八髎。配穴:会阴、足三里、三阴交,大肠俞。湿热者用泻法,脾虚者用补法。

挑痔疗法:适用于Ⅱ、Ⅲ期内痔。可取大肠俞、次髎等穴,或在患者背部脊柱两侧偏于腰骶部寻找痔点,即突出表皮、压之不褪色的红色或灰白色小丘疹,常规消毒后,用粗针将痔点表皮挑破,再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数条。术后用消毒纱布覆盖。

2.饮食疗法

香蕉蕹菜粥:香蕉100克去皮为泥,蕹菜(通心菜)100克取尖,粳米50克。粳米加水煮至将熟时,放入蕹菜尖、香蕉泥,加入适量食盐或白糖,同煮为粥,作早餐主食。适用于痔、瘘实热之证。

公英败酱猪肠汤:鲜蒲公英50克(干品25克)、败酱草25克,用布包裹,与猪大肠250克用砂锅炖至烂熟,去布袋,加入食盐调味,分2次食猪肠喝汤。适用于痔、瘘实热证。

党参无花果炖猪瘦肉:党参50克,无花果250克,猪瘦肉500克,同炖至肉熟透,加入食盐调味,分顿食肉喝汤。适用于痔瘘日久气血虚弱证。

大枣乌鱼汤:大枣50克(去核),乌鱼500克,用砂锅炖至烂熟,加食盐、生姜少许,分餐食用。适用于痔瘘虚证。

3.预防调护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忌食辛辣、醇酒厚味。

起居有常,工作劳逸结合。从事久站久立工作者,应适时变换体位。

注意肛门卫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及时治疗腹泻、便秘、痢疾等疾病。

内痔术后,饮食要清淡,必要时给予半流或全流饮食。

术后痔核脱落期,尽量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

术后每次排便后,用淡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而后换药。

注意观察病人术后反应,若有发热、疼痛、小便困难及便后出血,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术后若痔核脱出,应及时托回肛内,以防水肿嵌顿。

预防痔疮

传统理论说认为痔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的静脉丛曲张扩或结缔组织增生引起的柔软肿块,现代理论认为痔是肛垫下移或肥大引起的病理性改变。痔疮的主要症状有便血,肛门肿物隆起、脱出,感染时可引肛门肿痛等。饮食是预防痔疮、减轻痔疮症状、减少痔疮复发的重要因素。平时痔疮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首先到医院专科就诊以明确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可根据痔疮的不同症状,辅以一些饮食疗法,以帮助身体康复。

1. 痔疮出血:痔疮的便血一般较鲜红,常点滴而下,或便后带血,严重者可有喷射状出血。经常出血会引起出血性贫血,严重者可引出血性休克,应及时到医院出进行诊治。在饮食治疗方面,若出血淡红,伴有头晕乏力,面色淡白者。多为痔疮出血日久,气血两虚。可用党参、黄芪各20克,杞子、红枣各10克。加猪瘦肉200克或鸡肉200克,或乳鸽1只,花生油、食盐适量(下同),煲汤饮服。若出血鲜红,口苦,大便秘结者可用旱连草30克,槐花20、生地20克。加猪肠头1条。煲汤饮服。

2. 内痔脱出。若内痔脱出伴肛门肿痛不适,口苦舌红苔黄者,多为大肠湿热下注。可用葛根30克、升麻10克、槐花20克。加猪肠头1条。煲汤饮服。若内痔脱出伴肛内下坠,头晕乏力者,面色淡白者。为气血两虚,中气下陷。可用党参、黄芪、金英子各20克。升麻,当归各10克。加猪瘦肉或鸡肉克,或乳鸽煲汤饮服。

目录 1 拼音 2 《口齿类要》 21 方名 22 清热化痰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26 各家论述 27 附注 3 《金鉴》卷二十八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4 《金鉴》卷五十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5 《扶寿精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55 加减 56 制备方法 6 《摄生众妙方》卷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化痰汤 1 拼音

qīng rè huà tán tāng

2 《口齿类要》 21 方名

清热化痰汤

22 清热化痰汤的别名

化痰汤

23 组成

贝母1钱,天花粉1钱,枳实(炒)1钱,桔梗1钱,黄芩1钱2分,黄连1钱2分,玄参7分,升麻7分,甘草5分。

24 主治

痰热咽痛,口舌肿痛,齿痛,口渴脉滑。

25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痰火内炽,灼烁咽嗌,故咽物疼痛,谓之咽痛。黄连清火燥湿,治痰之源;枳壳破滞化气,治痰之由;黄芩清热凉膈;元参清热存阴;桔梗利肺气;川贝清痰热;花粉清热消痰;甘草缓中泻火也。俾痰火消化,则咽嗌自清,而无妨碍饮食之虑,何咽痛之不去耶。此清咽利膈之剂,为痰火咽痛之专方。

27 附注

化痰汤(《症因脉治》卷一)。本方改为丸剂,名“清热化痰丸”见《证治汇补》卷四)。

3 《金鉴》卷二十八 31 方名

清热化痰汤

32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橘红、半夏、麦冬、石菖蒲、枳实、木香、竹茹、黄芩、黄连、南星。

33 主治

中风痰热,神气不清,舌强难言;及痰火内发,神短忽忽,言语失常,头眩脚软。

3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加竹沥、生姜汁服。

35 各家论述

方中用参、苓、术、草以补气,木香、枳实以利气,橘、半、南星以化痰,黄芩、黄连以泻热,菖蒲通心,麦、竹清心,姜汁、竹沥通神明去胃浊,则内生诸病自渐愈矣。

4 《金鉴》卷五十一 41 方名

清热化痰汤

42 组成

橘红、麦冬(去心)、半夏(姜制)、赤苓、黄芩、竹茹、甘草(生)、川连、枳壳(麸炒)、桔梗、胆星。

43 主治

小儿急惊风,痰兼热者。

4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5 《扶寿精方》 51 方名

清热化痰汤

52 组成

半夏(汤泡7次,姜汁拌)1钱2分,枳实(面炒)1钱半,香附(童便浸)1钱半,贝母1钱半,白茯苓1钱,山楂肉1钱,橘红8分,黄连(炒)8分,桔梗7分,苍术(米泔浸)7分,甘草2分。

53 功效

化热痰,清郁气。

5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以水2钟,煎至1钟,食远温服。亦可常用。

55 加减

如痰壅上,加苏子降气汤料,视病情增减消息服之。

56 制备方法

上锉1服。

6 《摄生众妙方》卷六 61 方名

清热化痰汤

62 组成

橘红1钱,半夏1钱,茯苓1钱5分,枳壳1钱5分,前胡1钱5分,桔梗1钱5分,白术1钱5分,黄连1钱5分,黄芩1钱5分,南星1钱,枳实2钱,甘草5分。

63 主治

上焦有热有痰,咳嗽。

64 清热化痰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加生姜3片,煎至8分,食远服。

65 加减

痰盛,加瓜蒌仁1钱。

古籍中的清热化痰汤 《医宗金鉴》:[卷五惊风门]急惊风

,羌活散主之,肝热者,泻青丸主之,痰兼热者,清热化痰汤主之,心经热者,导赤散凉惊丸主之,惟在临证者

《医学传灯》:[卷下]黄胆

时欲呕吐者。湿热积于上焦。必有老痰在胃。宜用清热化痰汤。若头面目赤。身热足寒。脉来寸强尺弱。阳气不

《删补名医方论》:[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三)

,加生姜三片,临卧再煎,滓俱要,食远空心服。清热化痰汤治中风痰热,神气不清,舌强难言。人参白术茯苓

《幼科心法要诀》:[卷二惊风门]急惊风

,羌活散主之;肝热者,泻青丸主之;痰兼热者,清热化痰汤主之;心经热者,导赤散、凉惊丸主之。惟在临证

《杂病心法要诀》:[卷一]中风死候

1《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 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 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2《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愚谓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似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3《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4《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

5《本草汇言》: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邪;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6《本草通玄》:《别录》称其止遗泄,而寇氏谓泄精者不敢用,抑何相刺谬也?盖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7《药品化义》:凡属泻病,小水必短数,以此(泽泻)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泻湿泻,使大便得实,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则真水得养,故消渴能止。又能除湿热,通淋沥,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

8《本草正义》: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本经》气味虽曰甘寒,兼以其生长水泽,因谓之寒,其实轻淡无味,甘于何有?此药功用,惟在淡则能通,《本经》称其治风寒湿痹,亦以轻能入络,淡能导湿耳,云治风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难者,当以娩后无乳者言,此能通络渗泄,则可下乳汁,非产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总之,渗泄滑泻之药,必无补养之理。《本经》养五脏,益气力云云,已属溢美太过,而甄权竟谓可治肾虚精自出,大明且谓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洁古亦谓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皆非药理之真。

9《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10《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11《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12《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孪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13《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 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14 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15《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大便带血~~~~~~~急!

你说的这种情况应该考虑是内痔!内痔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截石位于3、7、11点处。2.主要症状为大便时出血,或伴痔核脱出。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