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李清照的金石录?能否把里面的好内容写一些?谢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谁知道李清照的金石录?能否把里面的好内容写一些?谢啦!,第1张

金石录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版书无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子福,字德基,号梦六,生平好学,也喜欢蓄书。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欤?此书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秀,笔画严整,纸质匀净。前有赵明诚序,而无易安后序。洪迈《容斋四笔》称:“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书中宋讳缺笔至慎字,敦字不缺笔,证以刻工,及《容斋四笔》所记,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后(公元1174—1189年)龙舒郡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称的“龙舒初版”。

  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在5月26日-6月25日国家图书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可供观众一饱眼福。

  金石录后续(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葬毕,余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馀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倚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方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劳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十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中国文学

一,先秦

1,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wa)补天,后羿(yi)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黄帝战蚩尤等

2,散文

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

历史散文:《左传》(《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名篇有《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淆之战》等等《战国策》名篇如《燕昭王求士》《赵威后问齐使》《冯谖客孟尝君》《国语》同为国别史,如《召公谏厉王弭谤》,为西汉刘向编订

诸子百家散文: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老子:李耳,字伯阳,又字聃(da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墨子:名翟(di),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墨子》53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是《孟子》中的名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思想家,著有《庄子》,主要有《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

荀子:名况,又名荀卿,孙卿著有《荀子》,《劝学》是书中的名篇

韩非子:荀子学生,法家,著《韩非子》,《五蠹》是书中名篇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诗歌

《诗经》:相传为孔子编成,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较有名的篇章有《关睢》《鹊巢》《静女》《君子于役》《硕鼠》《蒹葭》《鹿鸣》《伐木》《采薇》《氓》

《楚辞》: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名平,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离同罹(li)遭受骚,忧患屈原还创作了《九歌》(共11篇)《九章》(共9篇)《天问》《卜居》《渔父》《招魂》等《离骚》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先河其中名篇如《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思美人》和《橘颂》等等

宋玉:屈原弟子,主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二,两汉

1,散文

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司马迁:字子长,所著《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本纪记帝王生平事迹;世家记贵族五修兴衰史;列传记不同阶层社会著名人物的事迹;表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天文历法科技专著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名篇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管晏列传》《李将军列传》等

晁错: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刘安:《淮南子》

枚乘:辞赋家,作品有《七发》等

司马相如:辞赋家,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等

王充:东汉哲学家,著有《论衡》,《订鬼》是他的名篇

班固: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东方朔:《答客难》

蔡琰:东汉女诗人,《悲愤诗》的作者

2,乐府民歌和赋

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

1,诗歌和散文

三曹:曹操(字盂德),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

曹操即魏武帝,作品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苦寒行》等等其中《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两诗非常有名曹丕即魏文帝,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曹植有《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

建安七子:孔融,陈玉林,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大诗人,田园诗派开山祖作品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及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谢灵运: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

鲍照:南朝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乐府《拟行路难》等

其他有:左思《三都赋》,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e)《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李密《陈情表》,郦道元《水经注》,萧统《昭明文选》

2,文论

陆机:西晋文学家,其《文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

刘勰:南朝文学理沦家,《文心雕龙》是古代一部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

钟嵘:南朝文学批评家,《诗品》对自汉至梁一百多位诗人作品进行了评论

3,小说

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内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等名篇

轶事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有《新亭对泪》,《周处》等名篇

四,唐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初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名天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贺知章《回乡偶书》传诵很广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主要诗作有《古风》多首,《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关山月》《静夜思》《子夜吴歌》《秋浦歌》《梦游关姥吟留别》《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四首等等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为"诗史",他本人被尊为"诗圣"诗风沉郁,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诗作有《望岳》《兵车行》《饮中八仙歌》《丽人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曲江》二首,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蜀相》《登楼》《秋兴》八首等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要诗作有《卖炭翁》《观刈麦》《杜陵叟》等两篇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非常著名

元稹和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除了诗作之外,还写过传奇《莺莺传》,为后世名剧《西厢记》的源头

王维:人称"诗佛",较为著名的诗作有《山居秋瞑》《观猎》《使至塞上》《秋夜独坐》《鹿柴》《竹里馆》《鸟鸣涧》《山中送别》《山居秋暝》《杂诗》("君自故乡来")《相思》《九日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孟浩然: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主要诗作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等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和岑参齐名,称为"高岑",主要诗作有《燕歌行》《营州歌》《塞上听吹笛》等等岑参主要诗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王昌龄,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主要诗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芜蓉楼送辛渐》等等王之涣有《登鹳雀楼》

小李杜:李商隐,字义山,多无题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等均为名篇杜牧(字牧之),以写七绝著名,写景抒情,清丽生动,如《泊秦淮》《秋夕》《清明》《仙行》《赤壁》等均为名篇,著有《樊川文集》

诗中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

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品有《原道》《原毁》《师说》《答李翊书》《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字子原,又称柳河东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永州八记》等其中《永州八记》中有为散文名篇,著有《柳河东集》

李璟:五代南唐中主,与其子李煜即李后主并称为"南唐二主"李煜在古代诗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突破李煜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等

其他: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骆宾王《讨武曌(zhao)檄》都是名篇唐人传奇:陈鸿《长恨歌传》,李朝威《柳毅传》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

1,诗歌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宋词流派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称"三苏"诗作有《题西林寺壁》《赠刘景文》《望湖楼醉书》《夜泛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等;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赋的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等

苏辙:苏轼之弟,较有名的散文作品有《黄州快哉亭记》等

黄庭坚:北宋诗人,号山谷道人,人称黄山谷主要诗作有《秋怀二首》《云涛行》《题阳关图二首》等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流派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著有《牙章集》代表作品有《雨霖钤》("寒蝉凄切")《望诲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等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杰出的女作家,著有《漱玉词》代表作品有《点绛唇》("蹴罢秋千")《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周邦彦:北宋词人,著有《片玉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著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集》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人称陆放翁,是中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今存九千二百多首诗歌著有《剑南诗稿》代表作品有《金错刀行》《关山月》《感愤》《书愤》《登赏心亭》《枕亡偶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忆昔》《沈园二首》《示儿》等

辛弃疾: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和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干树")《清平乐》("绕床饥鼠")《破陈子》("醉里挑灯看剑")《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等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代表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外,宋朝较重要的作家还有晏殊,晏几道,察观,范成大,杨万里,陈亮等人岳飞的诗词《满江虹》《小重山》及朱熹的诗歌《观书有感》《春日》也较著名

2,散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宗师,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朋党论》《秋声赋》等等,有《欧阳文忠公集》

王安石:字介甫,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其中较著名的文章有《读盂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著名诗词有《桂枝香金陵怀古》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勇佑集》,代表作品《管仲论》等苏辙,字子由,著有《栾城集》;曾巩(字于固),著有《文丰类稿》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代表作品为散文《岳阳楼记》,诗词《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等

宋人话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

元曲四大家:白朴,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字仁甫,名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

关汉卿:号一斋,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凋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

马致远:字竿里,号东篱,名作有《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等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十分著名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十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的《赵氏孤儿》,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冯梦龙的《精忠魂》,盂称舜的《娇红记》,李玉的《精忠谱》,方成培的《雷峰塔》

元代较著名的作家与作品还有:王实甫《西厢记》,纪君样《赵氏孤儿》,尚仲贤《柳毅传书》,石君宝《秋胡戏妻》

七,明清

1,小说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红楼梦》:曹雪芹,名沾,号雪芹,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以贾,林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三言二拍":明代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聊斋志异》:作者清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

吴敬梓:《儒林外史》

四大谴责小说: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行记》,曾朴《孽海花》,刘鹗(字铁云)《老残游记》

2,戏曲

汤显祖:戏曲家,著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等五种《还魂记》中的《牡丹亭》非常有名

洪升:戏曲作家,代表作品为戏剧《长生殿》

孔尚任:戏曲作家,代表作品为戏剧《桃花扇》

3,诗文

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

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

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

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方苞:字凤九,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文章比较有名

姚鼐,字姬传,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代表作品有《游泰山记》,《游媚笔泉记》等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纪昀:即纪晓岚,清大学者,著有《阅微堂随笔》,其中《南皮许南金》《河中有兽》等篇较为有名

4,诗歌理论流派

前七子: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后七子: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公安派:明以"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的文学流派,标举"性灵"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散文流派,在前后七子之间,反对"文必秦汉",提倡"唐宋八家"古文该派古文流畅平易,著名的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其他: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有: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等书,文章《原君》,《柳敬亭传》较为有名王夫之,即王船山,著有《船山遗书》,文章《桑维翰论》较为有名顾炎武,号亭林,著有《日知录》一书,文章《与友人论学书》较著名

晚请有:龚自珍,文章《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诗歌《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较为有名林则徐,所撰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非常有名

其中(席方平),(促织),

八,近代(1840—191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

王国维:字静安,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九,现代(1919—1949)

1,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 ,《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原名舒庆春,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倪焕之》,钱钟书《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2,诗歌散文戏剧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代表作为诗集《女神》,有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有《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包身工》,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冰心《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

十,当代(1949—2000)

当代小说:周立波《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杨沫《青春之歌》,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柳青《创业史》,古华《芙蓉镇》

其他名家:刘绍棠,王蒙,路遥,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

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吴伯萧《北极星》,杨朔《茶花赋》,秦牧《花城》,刘白羽《长江三峡》,舒婷《致橡树》

外国文学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四、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是古典文学中影响深远的体裁。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五、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六、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七、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宋词的派别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八、元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四大家:一说法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一说法则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九、明清小说

在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基础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小说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来。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明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收有董永,并载“东汉董永,青州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

《蒙求》一书,也收有“董永自卖”,旧注云:“汉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农作。……”这里对历史上实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对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相同。

明代“记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录》一书,收录了董仲其人,并说董仲为董永之子。《辞海》介绍《尚友录》是“汇编历代人物小传”。 (中文大辞典》介绍《尚友录》说.“古来人物略具于是,以较史籍易于检查,旧时多乐用之”。

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道德经》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另外,《道德经》还说到老子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这里的三宝,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仇恨”、“奢侈”和“争名夺利”的现象而提出的个人道德规范,在治国之策上,他则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意思是不尊崇贤才高能,就可以让民众不争夺功名。西汉时的《淮南子·兵略训》称“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诠言训》还指出“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意思是世人相争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或因物质财富不足,或因分配不平等,等等。不过在《原道训》中仍然认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就是说得道的人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内心之中却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又称“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则“天下归之,好邪畏之”。

《通玄真经》

即《文子》 认为“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认为过分的追求和争夺,将适值其反,而遭到灾祸。“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就是说地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所以平安而无危险。水从高处向下流,不争速度,然而流而不慢。人要有所得,主要是因为有得的时机,而不在人的争利的愿望。治理国家依靠的是道,而不在于是否是圣人。

《老子想尔注》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道家的“不争”思想,称“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人如果仿效水的不争,“终不遇大害”。它认为“人”有二类,一类是圣人,一类是俗人,圣人要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这里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不同,乃指学道之人。《老子想尔注》称:“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

《清静经》

《清静经》有“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之语。杜光庭在为该经作注时认为“争”是为了求得清静。而上士和下士的“争”又是不同的,其区别在于是否“执见”。上士“不执有见”所以“不著于耳目鼻口身意之病,亦不著于咸苦辛甜之味,亦不著于宫商角徵羽之音”,如果“执见”,就是追求“耳目鼻口身意”的享受,就成为“下士好争之理”。人只要能够“不执”而“无争”,就是“清静”。杜光庭另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注解“三宝”时称:“慈以法天,泽无不被也;俭以法地,大信不欺也;让以法人,恭谦不争也。此三者,理国之本,立身之基,宝而贵之,故曰三宝”,意思是慈、俭是天道的特性,而不争是人道的特性,三者都是“道之用”也。金代的侯善渊认为“上士”知道天命,“处于无侣太空,天真妙道,寂然不动,无所争讼”,因此,“静室居闲坐,清空任便行”。而“下士好争强”,“动生人我,竞起是非,发于争讼矣”。如果下士能“闭目凝神室,开睛混太阳。自然知古道,心地得清凉”。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在《清静经》的注解中有明显的三教融一思想,认为“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好胜,自满自见,做了一点好事,就“矜伐”而“致争”。李道纯认为上士和下士的最大区别在于各有“照心”和“妄心”,要“常灭妄心,不灭照心”。所谓“妄心”就是“一切不止之心”;“照心”即“一切不动之心”。认为“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而“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扰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唐代道士王玄览在《玄珠录》中称“上善若水,水性谦柔,不与物争”,仍然承袭《道德经》的思想,同时,又对如何实现“不争”,提出了“行者之用,处物无违,于中万施,详之以遇”的要求,即接触事物要审慎,不可逾限。他认为:“智莫过实,行莫过力,则能互相优养,各得其全。若过则费而且伤,大者伤命,小者成灾。”结果“违天背道,法所不容”。因此“不争”就是要“适足”,这才是“用天之德”。金元全真道的一些高道都将“不争”作为全性保真的重要的行为规范。

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在他的《仙乐集》的《五言绝句颂》中,反复颂赞“不争”,称“善觉不争空,忘尘见道功”,“大悟不争空,至明万事容”,“得道不争空,混尘众垢容”,“坚志不争空,真明万慧通”,“世外不争空,身青如万松”,“无争道性强,保命浊情忘。永免轮回苦,真归蓬岛乡”等等。刘处玄还认为:“上士无争,应物常平。不贪外宝,道合真灵。理明正教,敬信来听。方圆随顺,救死哀生。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六铢无赐,换却伪形。完全功行,胜殢声名。了真归去,朝现三清。”他对于“不争”的要求就是“应物常平”,同王玄览的“于中万施”一脉相承,但是刘处玄从全真道的“绝欲”出发,进一步提出“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只求“了真归去,朝现三清”。

元以后的全真道士都以不争名利同超脱生死相联系,洞明子《西云集》中有《示众》诗,其中二首意在警戒世人“不争”名利。一曰:“日夜经营名利事,朝昏整顿幻躯身。直饶紫绶金华贵,争及无名闲道人。”一曰:“生死途中人度岁,轮回路上客流年。可怜错把身心用,不学长生久视仙。”认为把身心耗费在“名利”和“幻躯”上,就脱离不了生死轮回的苦难。只有做个“无名闲道人”,才能“长生久视”,羽化登仙。道士姬志真的《警世》诗说得更为透彻明白,诗道:“春去秋来不暂停,两轮催促太无情。蜗牛角上争名利,石火星中寄死生。阎老判句难抵当,酆都决去没期程。有条坦坦分明道,争奈迷人不肯行。”争名争利的人都是走向地狱的“迷人”。只有抛弃名利才能走上长生的“坦坦分明道”。

“不争”在道教规戒中也成为道士的一项行为规范。《老君二十七戒》,分道戒为上中下三行,要求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知足等。每行各有九戒,明确规定:“戒勿与人争,曲直得失,避之”。并且称“九行”(二十七戒)备者神仙,六行(十八戒)备者寿,三行(九戒)备者增年”。

《七步诗》非曹植作品,其实是一个文学常识。

该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也不见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最早记载该诗者,是南朝宋的文人刘义庆所著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其原文是: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那时节,距离曹植去世已有二百余年。

尤为重要的是,七步诗也不见于《曹植集》。

曹植生前编过自己的作品集,“为前录七十八篇”;魏明帝曹叡也曾下诏为曹植编集子,收录各种题材的作品“凡百余篇”。这两种集子在晋代有流传,直到唐代仍保存得相当完好,其散佚大约发生在两宋交接的乱世。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读到某篇作品,怀疑是曹植所作,便将其子曹志唤来询问。曹志的回复是“先王有手作所目录,请归寻按”——可见曹植不但留下了作品集,还留有完整的作品目录。曹志后来回复司马炎,说那篇作品不是曹植所写,真正的作者是曹囧。

能见到三十卷完整版《曹植集》的南北朝学者与唐代学者,在提到“七步诗”时普遍只说来自《世说新语》,无人说来自《曹植集》(如李善给《文选》做注,常引用《曹植集》,但提到七步诗则称引自《世语》,这显示他读到的《曹植集》里没有相关记载)。就现存史料来看,两晋一百五十余年间,也没有关于“七步诗”的故事流传。这些事实,足可说明《曹植集》里没有收录“七步诗”。不但说明《曹植集》里没有“七步诗”,还可以说明曹植后人保存的未刊作品里(如果存在的话),也没有“七步诗”——基于合理怀疑,曹叡为粉饰其父曹丕的形象,可能会将不利于曹丕的曹植作品删落未收。但入晋后仍无“七步诗”的故事流传,已很能说明问题。

总之,《世说新语》是七步诗迄今可见的唯一来源。

唐以前重点中医古籍时间线

汉以后医道渐落,后学当先以汉古籍为宗,后参学后世之说。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西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

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代:《脉经》《针灸甲乙经》《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黄帝内经太素》《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淳于意(太仓公)师承公乘阳庆,著“诊籍”(医案)第一人。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马王堆帛书》(大部分抄亍西汉初)与古代典籍的流传。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导引图》等。(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前179年—前141年《涪水经脉木人》世界上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注:1993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中发现)。

《针经》失传,涪翁著,伪托后汉书;

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分《素问》与《灵枢》二大部分。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公元25年左右《难经》托名秦越人所作。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年——公元280年)程高,东汉时期针灸医生,是涪翁的弟子,郭玉的老师。

郭玉,东汉时期针灸学家,曾任汉和帝的太医丞。

公元97年,班超再次赴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医学。

东汉时完成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另有《李当之本草》、《吴普本草》失传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他善于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 并善于运用”经方” 给人治病;使祖国医学的理论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后世医学者称他为“医圣”。

华佗(公元145--208年)他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精通内、外、妇产、小儿、针灸各科及卫生学、药物学、以及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有“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之称”,还发明了“麻沸散”。

东汉魏伯阳根据自已的炼丹经验,编就《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书籍。

两晋南北朝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年——公元581年)

公元280年,王叔和 《脉经》,全书10卷,97篇。系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书中论及针灸达42篇,收录穴名近70个。

公元282年,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记载人身穴位名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系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针灸的专著。

葛洪(公元283--363年)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其中用针灸治疗病症达61种)等。擅长炼丹,对化学、医学也颇有研究。

鲍姑(公元309--363年),葛洪之妻,我国医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善于用艾灸去除赘疣,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实为开灸法美容之先河者。

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凿。此后从北魏至元代续有开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石窟群。窟内壁画、彩塑甚多,艺术价值极高。闻名于世的敦煌文书即发现亍此,其中中医文献资料有80多种。

雷敦(公元420--479年)著《雷公炮炙论》

公元443年(刘宗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丞祖奏置医学,草创医学教育。

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本草经集注》已佚,现存有敦煌残卷。另有《肘后百一方》、《名医别录》、《养性延命录》等著作。

公元454--473年陈延之撰《小品方》。

公元479--502年之间,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公元494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至唐代有僧人将140多个古药方刻在石碑上,始有“药方洞”。

公元514年针灸传刭了朝鲜。

公元518年干陀利国赠杂香药等。波斯始通中国,其国产药甚多,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等。

公元541年,百济遣使请派学者和工医,梁武帝遂派陆和工匠、画师前往,并派医师赴朝。公元550年中医灸治术传入日本。

公元552年中国赠给日本钦明天皇《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中医书、《明堂图》等约160卷赴日本。

隋唐五代十国时代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30卷,另有《黄帝内经明堂》13卷(残)。

谁知道李清照的金石录?能否把里面的好内容写一些?谢啦!

金石录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