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三国时期是否就有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三国时期是否就有呢?,第1张

阿拉伯数字被引入我国,大约在13至14世纪,由于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筹码”的数字,书写起来更方便,因此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当时没有得到及时普及。本世纪初,随着国外数学成果在我国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的使用才慢慢开始,阿拉伯数字在我国的普及和使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流中最常用的数字。此外,公元500年左右,随着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在网格中记录了这些数字。如果第一个网格中有一个符号,比如1的点,那么第二个网格中的相同点表示10,而第三个网格中的点代表100。

这样,不仅数字符号本身,而且它们所处的顺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印度学者引入了零符号。可以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法是今天阿拉伯数字的古老祖先。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数学也搬到阿拉伯去呢? 

在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在阿拉伯的巴格达被捕,被迫教当地人新的数学符号和系统,以及印度的计算方法(我们现在使用的方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方法简单方便,其优势远远超过其他计算方法,阿拉伯学者愿意学习这种先进的知识,商人愿意用这种方法做生意,所以三国时期并没有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算筹”,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20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中国的方块字,然后经由印度,传播到阿拉伯,最后,传播到欧洲。

阿拉伯数字(Arabic figures,又称印度数字)由0,1,2,3,4,5,6,7,8,9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

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书写规则:

1、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不能省略。不论是叙述性文字或图表中,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都不能省略,不能出现诸如“27、39”等格式的数字。

2、阿拉伯数字不能与除“万”、“亿”及SI词头中文符号外的汉字数词连用。如:“一千三百万”可以改写成“1300万”,但不能写成“1千3百万”。

3、4位或4位以上的数字,在书写时采用三位分节法。

阿拉伯数字在13到14世纪传入中国。

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数字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被带入中国,亦未成功。之后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学译为汉字数字。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最早使用是在1875年。

在科技书刊中,阿拉伯数字因其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等特点,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其用法是否正确及规范,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质量。

使用规则

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使用的总体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且数字后的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可以用在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计数单位前大于10的数字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整数1-10,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也应该用阿拉伯数字。不论是图表还是记述性文字中,计数的数字都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整数、小数、百分数、比例等。

—阿拉伯数字

安息是一个帝国,帕提亚帝国伊朗古代奴隶制王国。建于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帕提亚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在波斯帝国和塞琉西王朝时期是一个省。Parthia之名源自波斯游牧民族——帕尔尼部落(Parni)之名,帕提亚人属于白匈奴的一支;汉朝取其开国者Arsacids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公元前3世纪前期,游牧的达海部落联盟的帕尔尼部从今锡尔河流域迁徙到帕提亚,与当地居民融合 。公元前247年,帕尔尼部的首领阿萨息斯杀死塞琉西王朝的总督,以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为都城,建立阿萨息斯王朝。汉朝取阿尔撒息王朝的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称之为安息,西方史家称之为帕提亚(Parthia)。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其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 大食,即唐、宋时期所称之阿拉伯地区诸王朝的统称,为古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最早是汉朝中叶对原古安息国(今伊朗)的部族之称。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阿拉伯地区各族人统称为大食、多食、多氏、大寔,到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称作大食。亦有史籍中称其为塔什、塔孜、塔兹者。

随着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波斯语的人民逐渐改奉伊斯兰教,因此,中国对讲波斯语的所有穆斯林教徒也视为阿拉伯人,并将一些与之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在南北朝末期至北宋王朝初期随之扩大。萨珊王朝(226年-650年)是波斯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统治王朝,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的首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当时萨珊王朝与中亚的印度贵霜王朝、东亚的东汉及欧洲的罗马帝国并称,四国雄霸欧亚。萨珊王朝在最强盛之时,曾多次威胁比邻的贵霜王朝及东罗马帝国。后来由于王朝连续两位国王被刺杀,帝国中心崩溃,末代国王伊嗣埃三世的儿子俾路斯逃亡至东土大唐,任右武卫将军,当时唐朝由唐高宗当朝。

中国的阿拉伯数字大多输是在清朝政府末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传入国内的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阿拉伯数字的,最原始的是大写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佰,仟,万,兆,亿。 但目前情况来说基本阿拉伯数字已经代替了原先的大写数字。谢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三国时期是否就有呢?

阿拉伯数字被引入我国,大约在13至14世纪,由于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筹码”的数字,书写起来更方便,因此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当时没有得到及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