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日本剑道以及朝鲜剑术
日本剑道
今天作为体育运动的剑道来自于日本,而"剑道"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籍《吴越春秋》中,越王勾践与剑客越女的一段对话中。中国古代曾一度将剑的修行称作剑道,《汉书·艺文志》中就记有《剑道》三十八篇(但其内容不幸失传于台湾)。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剑道早已有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庄子·说剑》一篇中就有"……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中国古剑道在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要求大致与后来的日本剑道相似,但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地域辽阔的国家,剑在形制方面因地域和民族习惯的不同而变得多样化,单手剑与双手剑数千年来一直是并存的,在持剑方式和具体攻防技巧方面都有差异;而在精神内涵方面,尤其到了战国那个空前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对"道"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不象日本剑道主要以儒家和禅宗思想为核心。
隋、唐时期,剑道传入了日本,日本的武士们在长年的征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中国式刀剑的技法及形制进行了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到了室町时代中后期,由于连年的战乱,不单武士,连一般百姓也加入习武的行列,于是出现了专门的剑道师范,各种流派也应运而生。当时剑道被称为"兵法"或"小兵法",练习时没有护具和竹刀,只用木刀做"型"的练习。在江户时代中期(1710-1770),直心影流的长沼四郎左卫门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人发明了接近今天剑道的护具和竹刀,从此剑道开始了穿着护具用竹刀进行实战的练习方法。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文化上实行全盘西化,剑道风气也日渐衰落,加上明治九年还颁布了"废刀令",剑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在西南战争中,示现流训练出来的萨摩军将官军杀得大败,剑道重新得到了重视,明治12年剑道被列为警视厅的必修课,同时部分学校也开始将剑道列入课程。明治44年剑道被列为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正课。大正元年,200多个剑道流派被整理统一,制定了今天我们练习的"日本剑道型",原来的"他流比试"被普通的剑道比赛所取代。
日本自大正至昭和前期,是剑道在体制方面得到完善,在普及方面也取得了空前效果的时期。
1945年二战结束,盟军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国家思想和军国主义所鼓舞和利用,被视为军事训练之一环"为理由,命令剑道、柔道、弓道、剃刀等所有武道全部从学校体育课程中删除,同时一般人的武道活动也全面禁止。翌年,"大日本武德会"解散,其财产被全部没收,剑道几乎完全消失。
1950年全日本竹刀比赛联盟成立,剑道在以纯粹体育活动的竹刀比赛的名义下复苏。1952各大、中学校也把竹刀比赛列为学校体育比赛项目,不久,日本剑道联盟成立,1953年剑道重新被纳入学校体育课程。1954年解散竹刀比赛联盟,统一为全日本剑道联盟并加入日本体育协会,1955年起剑道成为国民体育大会的正式项目。
今天,剑道已成为国际性的体育项目。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每年都有各种国际剑道比赛举行,1979年4月更改了剑道比赛和裁判规则。日本每年都有许多指导者到各国进行指导和普及工作,同时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去日本学习或交流剑道。在中国的香港、澳门,都建有剑道馆,也时有选手参加国际赛事。剑道在大陆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我们今天学习剑道是为了锻炼身心,学习其有益的成份,如通过剑道练习来增强自身的礼节涵养,培养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等,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对日本文化盲目地接收。更要警惕不要让剑道再度被有军国主义野心的人所利用。正如日本《剑道教室》一书中提到的:"……透过剑道来锻炼身体,把剑道发展为优秀体育的一环。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该使剑道沦为被禁止的剑道。应该使其成为能与'人生的目标'相关连的,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剑道并将其流传下去。"
北辰一刀流是江户时代末期很流行的剑术流派。其创始人为千叶周作成政(1794-1855)。
周作出生于陆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叶吉之丞常成原为磐城国相马藩北辰梦想流剑术师范,后移居到陆前国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时随父亲千叶幸右卫门练习北辰梦想流剑术,以后作为浅利又七郎义信的养子,到下总松户跟随浅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卫学习一刀流剑法。后来将自己所学剑术糅合起来,创立了北辰一刀流,并在江户日本桥设立了剑术道场玄武馆,与镜心明智流的士学馆、神道无念流的练兵馆合称"江户三大道场"。玄武馆后来迁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认为剑道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真剑胜负盛行的江户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护具的练习方法,对现代日本剑道有较大的影响。
北辰一刀流可谓人才辈出的门派。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叶荣次郎、定吉之长男千叶重太郎均为振兴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千叶定吉在江户桶町开设了一户剑术道场,为跟玄武馆相区别,被称为"小千叶道场",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龙马即是这家道场的弟子。龙马曾说道:"小千叶道场是我的第二个家。"除坂本龙马外,幕末很多名人剑士,比如新撰组的伊东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附 幕末北辰一刀流剑士名录:
千叶家
流祖:千叶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叶荣次郎、三男千叶道三郎
定吉长男千叶重太郎、次男千叶东一郎、长女千叶佐那、次女千叶里几、三女千叶几久
非千叶家
伊东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奥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龙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冢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 等 。
镜心明智流,也作镜新明智流,是一种讲求动作的"位",即姿势、形态,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更偏向于艺术性的剑术。其道场位于江户南八丁堀,名为士学馆。流派代表人物为桃井春藏直正。
桃井春藏直正为骏州沼津藩士田中重郎左卫门丰秋的次男,出生于文政八年。本名为田中左右八郎堪助。天保九年,十四岁时来到江户,于镜心明智流桃井道场修行剑术,当时的道场师范为桃井春藏直雄。十七岁时,娶直雄次女为妻,入赘桃井家,继承春藏之名,改名为桃井春藏直正。嘉永二年,春藏直正以二十五岁取得皆传称号,并继承镜心明智流宗家,为四代目师范。
据天保时代《新撰武术流祖录》记载,镜心明智流始祖是安永年间(1772-1781)人,名为桃井八郎左卫门。这位桃井八郎本来出仕柳泽家,后来离开主家开始自己的武艺修行,精通各种武艺。艺成之后,创立镜心明智流,并于江户开创桃井道场。
桃井道场代代都是由儿子继承。比较特殊的是四代目桃井春藏直正,是作为桃井家入赘的女婿以及养子的身份继承士学馆道场的。春藏直正担任师范时,镜心明智流迎来了鼎盛时期。桃井道场士学馆与千叶周作的玄武馆(北辰一刀流)、斋藤弥九郎的练兵馆(神道无念流)三雄并立,称为"江户三大道场"。三大流派的剑术相比,有"技之千叶"、"力之斋藤"、"位之桃井"的说法。
跟北辰一刀流讲究剑技、于攻防之中体现艺术性不同,镜心明智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一个"位"字上,即讲求形态、姿势的优美和潇洒。据说桃井春藏直正本身就是一位美男子(剑豪中的美男子好象还真不少……),因此镜心明智流的"位"被他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在幕末这个动荡的时代,光讲求艺术性的剑法是无立足之地的。因此,在实用性方面,镜心明智流也不输于人。被称为"刽子手以藏"的冈田以藏,以及土佐藩士武市半平太瑞山也是镜心明智流的高手。
附 幕末镜心明智流剑士名录:
桃井道场师范 三代目桃井春藏直雄、四代目桃井春藏直正
桃井道场师范 三代目桃井春藏直雄、四代目桃井春藏直正
土佐藩 冈田以藏、武市半平太瑞山
佐仓藩 逸见宗助
其他 田口永八朗 等。
神道无念流是下野国人福井平右卫门于天明年中(1781-1789)创立的剑术流派。
平右卫门最初是学习一円流剑法。传说他在修行回国途中,参拜信州稻纲权现,并于参拜时突然顿悟,从而创立了新的剑术。因为是在万念俱空的冥想下,由于神的权现而突然悟得的剑法,因此叫做神道无念流。
在平右卫门的弟子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户贺崎熊太郎。在剑术有所成后,熊太郎在江户开设了户贺崎道场。号称神道无念流最强剑士的冈田十松便是户贺崎道场弟子,并在这里取得了师范代称号。之后,冈田十松从户贺崎道场独立,在江户开设了击剑馆道场。幕末神道无念流的代表人物斋藤弥九郎即是冈田十松的弟子,弥九郎与同门铃木斧八郎并称为击剑馆最杰出的门人。
斋藤弥九郎于宽政十年一月十三日出生于越中冰见郡佛生村斋藤信道家,是家中之长男。大名善道,号笃信斋。十五岁来到江户,入冈田十松神道无念流击剑馆道场修习剑术,不久取得师范代的称号。
文政九年,在同门江川坦庵的帮助下,弥九郎在江户饭田町俎桥开设剑术道场--练兵馆。天保九年,由于遭受火灾,练兵馆迁往九段坂上三番町。
在当时江户的剑术界,有"技之千叶、位之桃井、力之斋藤"的说法。跟同为江户三大道场的玄武馆(千叶周作 北辰一刀流)、士学馆(桃井春藏 镜心明智流)的剑术相比,练兵馆的神道无念流更注重格斗时的实用性和压倒对方的气势与力量。因为斋藤弥九郎的剑术将神道无念流的精髓--"力"发挥得比同流派其他支流还要淋漓尽致,因此练兵馆的神道无念流剑术又被称为"斋藤派无念流"。
在幕末,神道无念流是一个影响力很大,门人弟子众多的剑术流派。有很多名人剑客出自神道无念流,其中包括维新三杰之一--长州藩桂小五郎(即后来的木户孝允,《剑心》的FANS对桂小五郎这个名字该不会陌生吧!)。此外,新撰组二番队长永仓新八,新撰组前局长芹泽鸭也出自神道无念流。
附 幕末神道无念流剑士名录:
斋藤家
斋藤弥九郎
弥九郎长男斋藤新太郎
弥九郎三男斋藤欢之助
其它
桂小五郎、冈田带刀(冈田十松利敦)、藤田东湖、武田耕云斋、江川太郎左卫门、渡边华山、永仓新八、芹泽鸭、新见锦、平山五郎、平间重助、太田市之进、户贺崎芳荣、金子健四郎、中村万五郎、原保太郎、宫本左一郎、百合元升三、横仓喜三次 等 。
二天一流,由江户初期著名剑士宫本武藏创立。
宫本武藏原名新免武藏,在二天一流兵法中的正式名称是新免武藏玄信。但宫本武藏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
天正十二年(1584年),宫本武藏出生于冈山县英田郡大原町宫本。年少时跟父亲新免无二斋学习当理流兵法。从十三岁与新当流有马喜兵卫比武开始,直到二十八岁,这期间与其他流派比武六十余次,据说一次都未败过。武藏二十九岁时在严流岛跟当时名满天下的剑士佐佐木小次郎决斗,用自制的四尺二寸长的木刀将小次郎斩于剑下,一战成名。
在二十余岁时,武藏便以"圆明一流"自成一派。并于庆长十年(1605年)写成剑术书《兵道镜》。但他对自己的剑术始终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极境。三十岁后,武藏继续修业,终于在自己五十岁左右练成了使用大小两刀(即一之太刀与二之太刀)的剑术。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武藏五十七岁时,即宽永十七年(1640年),得熊本藩(今熊本县)藩主细川越中守忠利邀请,在当地正式教导剑术。在以后的岁月里,武藏写成了《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条》以及《五轮书》,合称为"兵法二天一流三兵书"。
正保二年(1645年),宫本武藏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二天一流中所谓"二天"就是指"二天晒日"("晒"同"晒",《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即阴与阳,也就是象征对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对事物组成,由这些相对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发展统一,产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简单的讲就是统一左右两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动作,由此达到战胜对手这一目的。由这对立的二极升华统一而发展这个事实,不但是剑术,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书状),因此命名为"兵法二天一流"。
附 佐佐木小次郎:
佐佐木小次郎(?-1612)。佐佐木严流创始人。
与出身于并不富裕的家庭的武藏相比,小次郎则是在拥护和赞扬的光环的环绕中成长起来的。但是,跟那些平庸的纨绔子弟不同,小次郎绝对是一个剑术奇材。虽然曾经跟随钟卷自斋学习过富田流的小太刀技法,但小次郎自己所创立的严流,使用的却是比小太刀长得多的太刀。小次郎的爱刀"长光"便是长达三尺二寸的长刀,而小次郎的绝技"燕返",更是能够将长刀之利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招式。可是,即使是这样的小次郎,却连"燕返"都没有使出就败在了宫本武藏的剑下。跟武藏决斗时的小次郎,无法发挥自己刀长的优势,因为武藏在决斗之前,特意制作了一把木刀,刀的长度是四尺二寸,比小次郎的"长光"长了整整一尺。
魔界,一个充满邪恶力量的黑暗领域,让人闻之色变。多年以来,魔界的威胁一直困扰着人类世界。然而,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了——神剑伏魔录。这是一部记载着众多英雄壮举的古老典籍,其中记载着一种能够消灭魔界的神秘剑法。为了拯救人类世界,我们必须掌握这门剑法,参与到魔界的终结之战中。
第一章:寻找神剑伏魔录
要掌握神剑伏魔录,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它的下落。据传闻,神剑伏魔录被分为三卷,分散在世界各地。我们需要寻找这些卷轴,才能够完整地掌握剑法。根据古籍记载,第一卷被封印在了神秘的迷宫之中。为了找到这个迷宫,我们需要寻找线索,探索各个地方的秘密。
第二章:迷宫探险
迷宫是一个充满危险和谜题的地方。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前进,避免陷入陷阱和遭遇邪恶生物的袭击。同时,我们还需要解决迷宫中的谜题,找到通往下一层的出口。在迷宫的深处,我们终于找到了第一卷神剑伏魔录的下落。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们离拯救人类世界又近了一步。
第三章:修炼神剑剑法
掌握神剑伏魔录并不仅仅是找到卷轴,更重要的是修炼其中的剑法。神剑剑法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但也需要耐心和毅力来修炼。我们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渐掌握剑法的精髓。修炼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神剑剑法,成为真正的剑客。
第四章:魔界的终结之战
当我们掌握了神剑剑法,终于迎来了魔界的终结之战。魔界的力量强大而邪恶,我们需要集结众多英雄,共同对抗魔界的入侵。在这场战斗中,我们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所学,与魔界的邪恶力量进行殊死搏斗。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我们必须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拯救人类世界,让魔界永远消失。
结尾:神剑伏魔录
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拯救了人类世界,魔界的威胁不再。神剑伏魔录成为了我们英雄事迹的见证,它将被传承下去,成为后人们的力量源泉。神剑伏魔录的故事将被永远记住,它是我们战胜邪恶的象征。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冒险的旅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剑法,更学会了勇气和坚持。神剑伏魔录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往直前,迎接更多的冒险和挑战。
神剑伏魔录,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英雄!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说,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刻舟求剑的寓意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别名吕览)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不好意思,中国古剑剑法已经失传绝迹了。
非常认真的告诉你说。
大致脉络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
这个时期养士风气很浓,许多宾客都是剑术高手剑客,诸如越女,专诸,荆轲但似乎没有流传下来的流派和著作
汉
由于环柄刀的流行,剑的实战地位开始下降,但剑术开始在社会上流行,练习剑术称为一种风气西汉开始有一些剑术著作汉书曾有名为剑道 (汉书)的剑术专著共三十八篇
唐
剑舞开始流行,但刀被广泛使用,剑术发展停滞
元
蒙古军为了刺穿中东军队的锁子甲,再度装备了剑并在征服了宋朝后造成了中国剑术的复兴。
清代 的宋仔凤撰《剑法真传》对历代剑法给予总结。这本书现在据说有人能给你弄到,但是价格比较高。网上能找到某个网站,他们提供善本古卷的复制传播,但是收费我觉得是偏高的。
从我给你的这个历史回顾可以看出,即使这本书中所提到也应该是清代人对古代剑术的揣摩思考说写成的,即使蒙古人的对剑的重新认识也是在唐宋大规模应用刀,放弃剑以后。所以古代剑法的真要也应该看不到实情了。
剑比刀更好的是对待锁子甲的时候更容易刺入,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剑术和刀术比,更重刺杀,不重砍杀。一家之言,你慢慢研究。祝你成功,将我国古剑术重新发扬一下。
下面的网站就是跟你说过的,他们收费比较高。由于古代善本不好找,所以他们收费高,可能这样的原因。
再有庄子的说剑,可不是像有些人(谁告诉你的,无知真可怕)说的是记录剑术的,全文也不难找到。如下:
庄子 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
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鬬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怎么说呢,剑术包括心诀和架势也就是套路,由于古剑法失传已经很久(看看我给你写的脉络),所以即使古籍中找的到这些关于心诀要法的东西,你也很难找到架势或者说套路去研习了。真正意义上的古剑法已经失传。但是你还是可以学习现在流传的那些剑法剑术。这就像古代冶金术一样人们无法知道古人如何找到最佳比例的技术方式。只能感慨一下了。并且日本古剑的冶炼技术保留或者自己发展的原因,要比我们现在强很多。
内功:紫霞秘笈小无相功神照经易筋经洗髓经太玄经北冥神功化功大法 吸星大法葵花宝典九阴真经九阳真经
轻功:梯云纵心法神行百变 凌波微步乾坤大挪移
拳掌:铁掌拳 七伤拳 天山六阳掌落英神剑掌 弹指神通 玄冥神掌太极拳 龙象般若功 黯然销魂掌降龙十八掌武当长拳 一阳指 空明拳 蛤蟆功 大慈大悲千叶手 韦陀掌 罗汉拳 一指禅八卦游龙掌 化骨绵掌 凝血神爪 九阴白骨爪
剑法:六脉神剑 松风剑法泰山十八盘回峰落雁剑法七星剑法两仪剑法金蛇秘笈法 玉女素心剑法苗家剑法太极剑法达摩剑法 玄铁剑法辟邪剑法 独孤九剑 唐诗剑法 华山剑法 雪山剑法 越女剑法
刀法: 血刀经火焰刀法反两仪刀法狂风刀法胡家刀法霹雳刀法金乌刀法
左右互博之术打狗棍法
古代铜剑的炼制方法简介制作铜剑的基本方法是铸造,铸造一件铜剑大体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 即制作供浇铸用的型范。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整,质地似陶,故称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制范还要为以后的装饰打下基础,如剑体上铸出的花纹和名文,都必须预先在剑范的内壁上刻镂出阴阳相反的纹路。实际上,铜剑装饰的第一步是范型上进行的。
(二)调剂 铸剑的材料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剂即剂量,指青铜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时写作“齐”。熔炼青铜之前,须根据合理的配比规律,对铜、锡或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调配,称作调剂。这是决定铜剑性能的关键环节。在一定范围内,青铜中含锡量提高,能够相应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但含锡量超过合量的界限,就会使青铜合金变得非常脆弱,易于断折。在青铜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铅,可调节金属的铸造和加工性能,但铅含量过高,也会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对各成分进行调配,才能得到适于充作剑材的既坚且韧的青铜。
对于铜剑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战国之际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规律。《考工记·攻金之工》所记“金有六齐”,标明了六类铜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类为:大刃即剑;叁分其金而锡居一,指青铜合金作四等分,铜(金)占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锡占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来,冶金史研究者陆续分析检测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战时期的中原铜剑实,发现其合金成分中,铜的含量与“大刃之齐”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锡的含量相差较多,实际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较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这种差别可能因为,《考工记》“六齐”只标明了青铜合金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铜和锡,而铜实物中常含有少量铅及其他一些元素(铁、锌等),因之,六齐的铜锡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铜合金中铜和其他非铜元素的比例,如此,则青铜剑实际成分中其他非铜元素的总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开文献和实物的上述差别不管,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考工记》关于“大刃之齐”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匠师对于铜剑合金万分的配比规律已经有所认识,有所总结,并以之指导铸剑;二是铜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锡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实际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对如此配比的铜剑作了机械性能和硬度试验,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古人铸剑既无先进的熔炼设备、纯洁的原材料,又无精确的测试手段,匠师们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总结出了青铜合金的配比规律,并具有很强的规律,铸出的铜剑的合金比便也会不尽相同,而呈现在配比常数上下浮动的现象。
(三)熔炼 原料调配停当后,将之装入坩锅炼。熔炼的目的是将铜、锡、铅等原料熔液体,同时也进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铁等其他金属元素,使合金精纯。
熔炼的关键是观察火候,判断是否熔炼成熟。《考工记》对此有较详记述: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
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而产生的,同时,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挥发出来也形成不同颜色的烟气;
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
温度升高,铜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现青白气;
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
温度再高,铜全熔化,铜量大于锡量度,一进只有青气了。而且,焰色纯净,表明原料中的杂质太多气化跑掉了,剩下残渣可予以去除;
然后可铸也。
销炼成熟,可以浇铸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这里。
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考工记·栗氏》所记“改煎金锡”,就是指更番,重复煎炼。
(四)浇铸 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俟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形了。
(五)铸后加工 范铸出来的铜剑仅是一个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铸范后,还须进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装饰,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甚至进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纹。嵌错是当时很常见的装饰工艺,它是在铜器表面铸出或刻镂出花纹,再嵌以金、银、铜丝(或片),用错石将表面磨光,即显出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生动形象;
——装置附件,配齐剑具;
——砥砺开刃。
这样,铜剑的制作就最终完成了。但在使用过程中,剑器还要时常修治砥砺,故当时可能有一类工匠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汉代称这类工匠为“削厉(砺)工”,其技艺又称“洒削”之技。削砺就是刮削砥砺的意思;洒削,指磨刀以水洒之,泛指修治刀剑。
西汉景帝时,大臣袁盎被刺,尸体上弃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过的剑,官府就在长安的削砺工中访查,一工匠说:这把剑是梁王的某位郎官来修治的。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战国晚期大学者荀子的一段话来概括铸造铜剑的整个过程:
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剂)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
黄白杂则坚且牣
战国相剑术士曾说:
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韧)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
这种精良之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复合剑。战国时期,铜剑应用臻于极盛。在此背景下,铸剑术不断发展进步,出现了一些科学先进的工艺,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铸造复合剑的技术最为突出。
所谓复合剑,是指剑脊和剑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的青铜剑。其剑脊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合金,韧性强,不易断折;剑刃采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合金,硬度高,特别锋利。因而刚柔相济,是古代铜剑的精品。其铸造方法也与普通铜剑有别。普通剑之剑身系一次浇铸完毕,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
从冶金史研究者检测的一些复合剑实物得知,其剑脊的含铜量要高于一般铜剑,含锡量则低于一般铜剑;刃部的情况相反,含铜量低于一般铜剑,含锡量高于一般铜剑。如果单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制作整剑,势必过于柔软或过于刚脆,但以之分别制作剑脊和剑刃,就获得了超过一般铜剑的更为优秀的性能。这是创造性地运用青铜合金成分配比规律的高超工艺,体现了古代匠师对铜剑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达到了极高境界。
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剑脊和剑刃判然异色,正如相剑术士所言,所以有人称之为“两色剑”。又由于这种剑表面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名称。
器表之谜
近年来,许多冶金史研究者注意到中原地区出土的一些战国铜剑,表面呈深绿色或灰黑色,虽在地上埋没两千多年,仍光亮而不锈蚀。对这些剑所作检测揭示,其表层硬度要比深层高出许多,而且远远超出普通铜剑的表层硬度。因此学者们推测,这些剑铸成后,可能进行过特殊的表面处理,使器表生成一个复盖层,异常坚硬而不锈蚀,既显著提高性能,又起到防腐蚀的作用。有学者对一些铜剑的检测分析揭示,其表层组织中含铬,是三价铬化物Cr2O3,因此他们认为剑的表面经过了铬化处理。又有学者对另一些铜剑的检测分析揭示,其表面是一层土漆和二氧化硅所形成的高聚物涂层,即生漆漆膜。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刚开了一个头,要彻底揭开战国铜剑表层组织之谜,还有待于更全面,深入的检测和分析。
见若狐甲而利钝识
《淮南子·氾论训》记:
薛烛庸子,见若狐甲于剑而利钝识矣。
意思是说,齐国薛邑有一位烛庸子,只要见到剑身上指甲盖那么在原一块,就能够鉴别出这把剑是利还是钝。看来,烛庸子精于相剑,并因此而闻名。
所谓相剑,即通过观察器身外表(包括器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器的优劣和名剑的真伪。战国社会上专门有一类术士以此为务,被称为“相剑者”。《吕氏春秋·疑似》称:“使人大迷惑者,患剑似吴干者。”可见,即使是相剑术士,对于一般铜剑之貌似名剑也很头痛,要予以鉴别,就必须精通铸剑之术,能够识别优劣。故相剑术又以铸剑术为基础。《吕氏春秋·别类》记:“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韧)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这句话大概出自相剑术士的相剑经,它就是以铸剑术为依据,结合铜剑的形貌特征和流传使用情况等,即今之所谓掌故,这样才能够最终鉴别名剑的真伪。《吴越春秋》记有薛烛为越王允常相剑的故事,他事先并不知情,仅凭观察,判明了各剑的名称、优劣,并历数其特征、来历和流传始末。这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大致反映了相剑的情形。
《韩非子·说林上》也记有一则与相剑有关的故事:
曾从子是一位善相剑之人,客游卫国。卫君怨吴王,曾从子就说:吴王好剑,我是相剑者,请大王让我去为吴王相剑,乘机将他刺死。卫君却说:“你这样做并非缘于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富强,卫国贫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反会为吴王用之于我。于是就将曾从子逐走了。
这个故事来看,春秋晚期似已有相剑术。尽管《说林》中的故事都是为游说而编集的事例,有些来源于传说,有些是韩非自己杜撰的,不一定真有其事;但说相剑术大约初起于春秋晚期,却完全有可能,因为古代铜剑正是在这个时期趋于成熟兴盛,并在战争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剑之所以能够流行而形成为了一门方术,与贵族中盛行的带剑、好剑之风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社会上有这么一个显赫阶层,不仅盛行佩剑,而且喜好精良华美的宝剑,于是就出现 了一些以相剑为务的术士,他们出入豪门,专为权贵鉴别刀剑。曾从子、薛烛之流,可谓典型。
《兵器谱》是古龙笔下一本虚构古籍,由小说中的人物平湖百晓生所著,列出当时武林中人的兵器、武功的排名。兵器谱的排名并非所有人信服,谱内的吕凤先及郭嵩阳均不服而不断与排名在其上的人挑战。同时因百晓生重男轻女,女性高手都没有被列名,当中蓝蝎子自称比青魔手伊哭厉害,亦获李寻欢认同。
兵器谱-排列规则 1不排女子 2不排魔道 兵器谱-备注
1 百晓生在排李寻欢和郭嵩阳的排名时曾犹豫不决,在思考了三天三夜以后最终把李寻欢排在第三。
2 胡不归用的是柄竹剑,据说他的剑法也跟他的人一样,疯疯颠颠的,有的精奇绝俗,妙到毫巅,有时却又糟得一塌糊涂,简直连看都看不得,所以百晓生作兵器谱时,才没有将他的名字列上
百晓生兵器谱
第一,天机棒,又名如意棒 “天机老人”孙老头 ,死于上官金虹之手
第二,子母龙凤环 “龙凤环”上官金虹 ,死于李寻欢之手
第三,小李飞刀 “小李探花”李寻欢
第四,嵩阳铁剑 “铁剑”郭嵩阳 ,死于荆无命之手
第五,温侯银戟 “银戟温侯”吕凤先
第六,未知,有不少网友认为是林仙儿的身体
第七,蛇鞭 “鞭神”,“神鞭”西门柔
第八,金刚铁拐 “横扫千军”诸葛刚, 死于郭嵩阳之手
第九,青魔手 “青魔手”伊哭 ,死于阿飞之手
第十, 东海玉萧 死在郭嵩阳的堂弟郭定之手
第十九,流星锤 “风雨流星”向松 死于荆无命
第三十七,判官笔 高行空 死于郭嵩阳
第四十六,飞枪 燕双飞 死于李寻欢之手
想了解日本剑道以及朝鲜剑术
本文2023-11-02 03:27: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