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文物回归有了重大的突破,达摩院通过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将20万页的古籍收拢回归,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这让人惊叹的古籍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我国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当下又过着怎样的光景?而又有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呢?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国物产丰腴,能工巧匠众多,因此有很多优秀的文物国宝流传,但随着侵略者的入侵在他们的硝烟与炮火的侵略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国宝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铜首,此外还有很多工艺精美的文物也辗转到了海外,这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不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国内各种制度设施的辅助和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推动,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在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等手段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以解决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政府间的沟通,尽可能就追索流失文物以及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配合。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与国际刑警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珍贵流失文物的详细资料,充分发挥其在打击国际犯罪和进行司法鉴定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顺利回归。
在海外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团体,特别是华人律师团的作用。借助他们对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诉讼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我们成功维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激发国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历史、尊重中国的意识,促成其自发捐回文物的善举。
文物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文物能够更快的回归祖国的怀抱。
平遥古城:
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现在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国家邮政局为纪念这一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于2000年8月18日向全国发行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10枚,均为60分面值,发行量50万套。图案分别为:古城墙、镇国寺、文庙大成殿、双林寺、市楼、清虚观、日升昌票号、明清民居、平遥社火、古城鸟瞰。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发行主图与邮资图不同的特种邮资明信片;同时尊重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意愿,仅发行国内明信片资例60分一种。每张明信片以大小两幅图,画龙点睛般反映了汉民族明时期城市建筑的杰出范例和特征;10张明信片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1、交通:平遥古城距乔家大院约40公里,从乔家大院到平遥有专门拉客的小面,每辆车约50左右。
2、住宿:古城内住宿很方便,民居旅馆很多。价格不一,但是旺季价格会非常高。网上著名的天元奎、云锦成在明清街上。
3、门票:平遥古城从2002年9月15日起实行通票85元,两个学生可合买一张,但没有半票,两日有效,景点不单卖门票。不买通票上不了城墙、日升昌、县衙,其他一些私人博物馆、镖局等可以讨价还价。建议买通票。
4、特产有平遥牛肉,以冠云牌为最,可以华北第一镖局旁购买,当然还可以到长生源买些黄酒(这里的人会告诉你当年敬一丹主持节目就在这里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为: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丽江古城: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常民生活空间”成为世界遗产的。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纳西话称大研古城为“英古都”,意思是江湾之地。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古城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注:砚与研同音)。
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见附图)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见附图)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人家,那小桥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静的院落里,据说一百个人里出就出了十四个大学生,可见重教尚文之结果——这是一方集智慧精灵于此的水土。
纳西族许多人,尤其是纳西男子,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见附图)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
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溥历时期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绘制完成的。当时的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另外还有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
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的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白沙地处丽江城北约16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他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宝积宫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画尤为精华,这两个宫殿于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以及东巴教等多种宗教于一身。是独特的艺术珍品。在艺术风格上,反映出汉、藏、纳西等民族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互相融汇。壁画内容上则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经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飞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见附图)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见附图)
附录一: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转载于“丽江纳西网”)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A.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
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度子)。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 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丽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们的变异、演化、发展和组合。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有悬山和在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整个构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增强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构架的联结节点部位,根据受力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磴榫”、“大头榫”、“平插榫”,井设暗梢等柔性节点,以利于抗震。下重(士垃)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
C.民居庭院设计:
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乌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
附录二:束河古镇
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就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被称为清泉之乡。束河民居建筑群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束河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也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和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了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著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
附录三:关于“丽江世界遗产公园”建设项目的信息
据丽江电视台2003年11月28日报道,建设中的“丽江世界遗产公园”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正进入倒计时阶段。
规划中位于雪山中路延伸线以北的“丽江世界遗产公园”,由丽江三朵园林旅游开发公司投资,由昆明华凯园林发展公司设计施工,占地面积500亩,是丽江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丽江世界遗产公园”是为了配合丽江市旅游“二次创业”和三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规划建设的,公园内规划有泸沽湖、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老君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十多个三江并流主要景区景点的微缩景观和名人雕塑以及东巴记忆文籍展馆等主要设施。建设完工后,游客将可以在公园内直观地了解丽江市及三江并流区域的主要景区景点、民风民俗,起到宣传景区、引导游客的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该项目于2003年11月5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04年4月30日竣工。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阶段。
附录四: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
纳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区,群山耸峙,平均海拔约2700多米,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莹的玉屏,矗立在丽江的北部和中甸的东南部。纳西族共有24万多人,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县约有17万人,是纳西族主要的聚居区。
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是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著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本次北京市公布的名录(民间文学类空缺)包括: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5项。其中,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个项目列入其中。另外,备受关注的相声、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耳熟能详的的民间文化项目也列该名录。
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8项) (共计1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 BJⅢ―1 京西太平鼓 门头沟区文委 7. BJⅢ―2 延庆旱船 延庆县文化馆 8. BJⅢ―3 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昌平区文委 9. BJⅢ―4 密云蝴蝶会 密云县文委 10. BJⅢ―5 米粮屯高跷 丰台区王佐镇政府 11. BJⅢ―6 海淀扑蝴蝶 海淀区文委
海淀区文化馆 12. BJⅢ―7 白纸坊太狮 宣武区文委 13. BJⅢ―8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 宣武区文委 14. BJⅢ―9 沙峪村竹马 怀柔区渤海新镇政府 15. BJⅢ―10 通州运河龙灯 通州区漷县镇政府
通州区文化馆 16 BJⅢ―11 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 门头沟区文委 (共计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2. BJⅤ―1 相声 市文化局 23. BJⅤ―2 岔曲 西城区文化馆 25. BJⅤ―4 京韵大鼓 市文化局 26. BJⅤ―5 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密云县文委 27. BJⅤ―6 平谷调 平谷区文委
平谷区文化馆 (共计5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8. BJⅥ―1 天桥中幡 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
宣武区文委 29. BJⅥ―2 抖空竹 宣武区文委
宣武区广内街道办事处 30. BJⅥ―3 帽山满族二贵摔跤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 31. BJⅥ―4 围棋 市体育局 32. BJⅥ―5 象棋 市体育局 (共计3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3. BJⅦ―1 象牙雕刻 崇文区文委 34. BJⅦ―2 北京玉器工艺 北京市玉器厂
京城百工坊 35. BJⅦ―3 曹氏风筝工艺 海淀区文委
海淀区文化馆 (共计7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6. BJⅧ―1 景泰蓝制作技艺 崇文区文委 37. BJⅧ―2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朝阳区文委
朝阳区文化馆 38. BJⅧ―3 木版水印技艺 北京市荣宝斋 39. BJⅧ―4 雕漆技艺 崇文区文委
怀柔区文委 40. BJⅧ―5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1. BJⅧ―6 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 42. BJⅧ―7 绒布唐工艺 东城区文化馆 (共计43项) 序 号 项 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东来顺饮食文化 北京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3 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 北京鸿宾楼餐饮有限责任公司 4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北京聚德华天烤肉宛饭庄 5 壹条龙清真涮羊肉技艺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 6 “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崇文门外街道办事处 7 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 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8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 9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 10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王致和食品厂 11 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北京市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12 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13 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 14 “菊花白”酒酿制技艺 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15 长哨营满族食品 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政府 16 板栗栽培技术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政府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政府 17 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 北京红都集团公司 18 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有限责任公司 19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 北京红都集团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 20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 21 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 北京步瀛斋鞋帽有限责任公司 22 内联升手工布鞋制作技艺 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 23 北京金漆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 24 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市通州区工艺美术协会、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 25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26 北京戏装制作技艺 北京剧装厂 27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北京市玉海腾空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28 北京补花技艺 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29 北京宫廷补绣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品厂 30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 31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北京市地毯五厂 32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 北京市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 33 王麻子剪刀锻制工艺 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34 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 北京市荣宝斋 35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 36 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中国书店 37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紫石砚厂 38 琉璃渠琉璃制作技艺 北京西山琉璃瓦厂、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 39 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制作技艺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人民政府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40 “瞎掰”(鲁班枕)制作技艺 北京市密云县文化馆、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文化服务中心
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镇文化服务中心 41 北京哈氏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汉风文化发展公司 42 费氏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 43 绣花鞋工艺(王冠琴) 北京现代力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共计5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BJⅠ-1 磨石口传说 石景山区文化馆
2 BJⅠ-2 曹雪芹(西山)传说 曹雪芹纪念馆
3 BJⅠ-3 凤凰岭传说 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
4 BJⅠ-4 天坛的传说 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 BJⅠ-5 前门的传说 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共计1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 BJⅡ-1 京都北韵禅乐 北京市佛教协会 (共计7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7 BJⅢ-1 苏家坨太平鼓 海淀区苏家坨镇人民政府
8 BJⅢ-2 西铁营花钹挎鼓 丰台区西铁营村村委会
9 BJⅢ-3 高跷秧歌 朝阳区高碑店村委会
海淀区西北旺镇人民政府
昌平区文化委员会
顺义区北小营镇人民政府
10 BJⅢ-4 北窖村狮子会 房山区佛子庄乡政府
11 BJⅢ-5 永宁南关竹马 延庆县永宁镇南关村
12 BJⅢ-6 小红门地秧歌 朝阳区小红门乡政府
13 BJⅢ-7 六郎庄五虎棍 海淀区海淀乡人民政府
曲艺
(共计3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 BJⅤ-1 数来宝 崇文区文化馆
15 BJⅤ-2 梅花大鼓 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曲艺团)
16 BJⅤ-3 太平歌词 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共计10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7 BJⅥ-1 口 技 北京杂技家协会、北京爱韵文化艺术中心
18 BJⅥ-2 八卦掌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
19 BJⅥ-3 孙式太极拳 北京市西城区体育总会、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
20 BJⅥ-4 吴式太极拳 大兴区兴丰街道办事处、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
21 BJⅥ-5 六合拳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六合拳研究会
22 BJⅥ-6 通背拳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通背拳研究会、石景山区武术协会
23 BJⅥ-7 傅氏幻术 魔幻天空工作室
24 BJⅥ-8 三皇炮捶拳 石景山区武术协会
25 BJⅥ-9 珍珠球 首都体育学院
26 BJⅥ-10 意拳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 (共计11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7 BJⅦ-1 京绣 北京云龙京绣艺术中心
28 BJⅦ-2 北京刻瓷 北京玉器二厂有限责任公司、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9 BJⅦ-3 北京扎彩子 崇文区龙潭街道办事处
30 BJⅦ-4 北京砖雕 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1 BJⅦ-5 北京仿古瓷 鼎盛陶琦(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
32 BJⅦ-6 通州骨雕 通州区梨园镇政府
33 BJⅦ-7 彩塑京剧脸谱 北京市玉海腾龙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34 BJⅦ-8 毛猴制作技艺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
35 BJⅦ-9 北京绒鸟(绒花) 崇文区东花市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36 BJⅦ-10 北京绢人 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37 BJⅦ-11 彩塑“兔儿爷” 双彦泥彩塑工作室 (共计15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8 BJⅧ-1 北京木雕小器作、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
39 BJⅧ-2 王氏装裱技艺、北京画院
40 BJⅧ-3 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1 BJⅧ-4 正兴德清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北京市正兴德茶叶有限公司
42 BJⅧ-5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北京昌平区沙河吴氏管乐社
43 BJⅧ-6 传统药香制作技艺 北京羽亮手工制香研究工作室
44 BJⅧ-7 北京蒙镶 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
45 BJⅧ-8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
46 BJⅧ-9 护国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艺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47 BJⅧ-10 砂锅居全猪席制作技艺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48 BJⅧ-11 柳泉居京菜制作技艺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49 BJⅧ-12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北京市仿膳饭庄有限责任公司
50 BJⅧ-13 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51 BJⅧ-14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北京大顺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52 BJⅧ-15 古琴传统制作技艺 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共计4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3 BJⅨ-1 王氏脊椎疗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54 BJⅨ-2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北京世纪坛医院
55 BJⅨ-3 程氏针灸 北京大诚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56 BJⅨ-4 清华池修治脚病传统技艺 北京翔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清华池浴池 (共计3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7 BJⅩ-1 花市元宵灯会 崇文区崇外街道办事处
58 BJⅩ-2 丫髻山庙会 平谷区文化委员会
59 BJⅩ-3 幡鼓齐动十三档 北京民俗博物馆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本文2023-11-02 03:35: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