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医现在饱受争议?中医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为何中医现在饱受争议?中医在古代有什么作用?,第1张

中医是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总结,是中国古代自行发展起来的自成一脉的医学理论体系。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古代,中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许多精华都被继承发展,然而中医作为国粹却一直饱受争议,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格格不入。

中医在现代社会中饱受争议主要是因为近代西医的传入以及中医与西医截然不同的治疗体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的战败,清廷陷入了动荡之中,大部分清朝官员顽固地坚持着原有的体系与制度。

不过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制度的落后与西方技术制度的先进,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与技术,以求使国家强大起来。但是在那时却仍有一部分顽固派官员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认为西方的国家是蛮夷之国,它们的制度与技术自然也比不上中国的。

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与欧洲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一直处于劣势,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

此时国家的大部分文化人才已经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他们上书皇帝进行变法,学习西方的制度。然而经过长期的战败,此时他们的思想已经比较偏激,他们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而西方的一切都是先进的。他们主张全盘推翻中国古代建立起来的一切制度,然后全部学习西方,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到了辛亥革命后,青年思想家们大多主张全部西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作为中国古代医疗体系的中医也自然而然受到了极大的排斥,与西医快速的疗效相比,中医疗程长,疗效缓慢,因此西医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在后来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有大量的士兵战死在沙场。对士兵的大量需求以及战场上庞大的牺牲数额,中医疗程过长、不能马上见效的特点在此时也成为了缺点,而西医却在战争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战争结束后,随着中医人才的流失以及西医的快速发展,中医的作用日渐被忽视,往往只用于一些乡村小镇,难以被官方予以重视,国家在医学方面的研究重点也就放在了西医身上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医就更是融入不了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讲究科学,而中医却有一点玄学,有些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接受过科学的教育之后,大多对中医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的行医资格证发放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家也没有对这一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同时,也有大量的人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这更加破坏了人们对于中医的印象。因为这些原因,中医在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并且一直是饱受争议的。

中医在今天饱受争议、不受待见,然而中医在中国古代却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中医,中医保障了古代人民的人身安全。神农尝百草为中国古代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药材。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的医学书籍传世,《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本分别为《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些书籍在中国古代医学人才的培养上以及疾病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爆发过几次瘟疫,疫情十分的严重,其中最严重的一次要属汉末的一次大瘟疫,这次瘟疫十分严重,死伤无数,在关键时刻,“医圣”张仲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与瘟疫斗争 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的重要作用在此时已经显露无疑,在医疗资源十分匮乏的古代,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医疗体系,一直保障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安全。

与西医相比,中医安全、副作用少,尤其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古代,中医可能是除了迷信巫术外的唯一一种治疗手段,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直至今天,对于中医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著名学者方舟子就曾旗帜鲜明的表示中医是伪科学,是一种蒙昧的、神秘主义的治疗方法,应该彻底地否定、抛弃。那么,中医到底有没有用呢?鲜为人知的是,东晋一部中医经典,竟然记载了现代两个诺贝尔奖的成果。

谈及魏晋时代的医学大师,我们最熟悉的是华佗与张仲景,但其实还有一位,这个人叫葛洪!

葛洪,江苏镇江句容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道家领袖,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据说最后成功飞升。当时,道家之人往往精于炼丹,服丹炼道,因此在我们印象中,葛洪身上的标签是道士与炼丹师。但鲜为人知的是,道家还会研究养生秘术,研究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等,因此葛洪还是一位顶尖的医生。

不经历风雨,焉有彩虹,葛洪就是如此!葛洪出身江南士族,祖父名字叫葛玄,号葛仙公,师傅是三国时代的左慈,但葛洪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为了继续学习,葛洪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典型的人穷志坚。16岁时,葛洪拜祖父师弟郑隐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

史书记载,郑隐“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葛洪)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所谓《三皇内文》,就是《三皇经》,是《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据说可以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医死人肉白骨、起死回生等,已经失传。唯独葛洪能读此书,可见郑隐对其重视程度。

302年,郑隐察觉乱世将至,于是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隐居避祸,唯葛洪仍留丹阳。304年,五胡乱华序幕之年,葛洪加入军队,被封为“伏波将军”,十年之后,葛洪返回家乡,隐居深山。二年之后,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但葛洪对做官一直推辞。直到325年,因为生活所迫,出任咨议参军等职,后来听说交趾产丹砂,于是主动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

但途经广州时,听闻罗浮山上有神仙洞府,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于是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中途又多次辞官不做。

隐居罗浮山期间,葛洪修行炼丹,著书讲学,留下了很多经典,除了道家著作之外,还包括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以及医学书籍《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其中《肘后备急方》一书的价值,在1600年之后,竟两次在诺贝尔奖上得到验证!

1928年,法国细菌学家查尔斯·尼柯尔,因为关于辨认出虱子为斑疹伤寒的传染者,而获得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查尔斯·尼柯尔的发现并非世界第一,因为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已经揭秘了虱子是恙虫病(斑疹伤寒)的传染源,并提出了预防的方案。

《肘后备急方》:山水间多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及阴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是: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过三日之后,令人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

科学研究表明,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感染了一种叫“东方立克次氏体”的病原体引起的,而“东方立克次氏体”无法直接感染人类,需要一个叫恙虫(又称恙螨、沙虱)的媒介。恙虫的幼虫叫恙螨,但恙螨有好几百种,其中只有颜色发红的红恙螨和地里恙螨才会传播恙虫病。

那么,葛洪的“沙虱”与查尔斯·尼柯尔的是不是同一种呢?在《朴子内篇登涉》中,葛洪描述沙虱说:“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这是世界上对恙虫病最早的记载。

可见,葛洪的著作要比诺奖得主要早了1600年之久,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及中医的博大精深!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屠呦呦是中国的骄傲,她的成果由来我们都已熟悉,即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鲜为人知的是,在诺贝尔颁奖时的演讲中,屠呦呦还提到了一件事,依然是这段文字的启发。

屠呦呦: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葛洪记载的内容,尽管比较含糊,但指明了两个方向:一是青蒿可以治疗疟疾,二是应该是常温榨取青蒿汁,尤其后一点,屠呦呦“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进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可见,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古人智慧和流传千载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两个关键的启示。

因此,中医有没有用,根本无需讨论,存在即是真理,中医流传数千年,无数智慧的结晶,让无数中国人远离病痛,让中国古代人口一直稳占全球人口25%左右,就已经证明了中医的作用。如今,中医的某些理论没有得到证实,并不代表没有道理,或许是现代医学还不够发达,毕竟人类医学还远没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医效果越来越显著,成功解决了不少西医难题,如今中医反而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欢迎。可笑的是,在国外愈发流行的中医,却在中国饱受质疑。

中医是延续几千年的古代智慧,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医是非常讲究药方的东西,因为中医的药方你不能完全从科学的角度去出发,去分析它各种各样具体的化学成分,但是它综合到一起的时候就是有作用。

之所以古代的一些药方,它比现代人总结出来的药方更有用,就是因为古代它更多的是使用中医的,因为西医传入我国才几百年的时间,而中医在我国已经应用了几千年,那个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生病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需要中医的帮助,有无数的案例病例能够去总结经验,找到最合适的药材应用比例,自然能够总结出更加经典的药方,但是现在中医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受到了限制了,也越来越少人去使用它了。

现在中医更多的成了一种保健的养生的帮助工具,而不是说看病的工具,因为很多疾病,人们更多的是认为西医无论是开刀做手术还是打点滴输液的这种方式都会有更好的效果,治愈的周期更短,所以更多人愿意采用西医,但现在中医就逐渐的没落,没有大量的案例去实践,没有经验的总结,自然不可能总结出经典的药方,但是也不是说所有古代的药方到现在都能够适用,因为有的药材它可能性状发生了改变,名字发生了改变应用了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这得看实际的情况。

中医能够延续几千年,显然是有着自身的智慧的,也是有其应用空间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在中医传承的过程中似乎丢失了一些东西,导致中医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如果中医就只有现在这些作用的话,他很难让古代那么多人能够度过疾病的难关,所以很多人猜测中医似乎缺失了一点儿东西。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好。

1、从中医古籍提炼药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最大限度提取其中有效成份,使得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很好。

2、从中医古籍提炼药使中药的效果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扩大和加深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培育中药产品的消费市场。

为何中医现在饱受争议?中医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中医是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总结,是中国古代自行发展起来的自成一脉的医学理论体系。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古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