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蛇真的有蛇首有毒,蛇尾解毒的说法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我国是一个极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大国,在这些文化中也融合着各种各样传说异闻,蓝蛇的传说便是在其中比较小众的一个。据传说,蓝蛇栖息在梧州陈家洞地区,蓝蛇行动诡秘,身体和其他毒蛇有着本质的区别,通体为蓝色,小蛇长三寸左右,大蛇可以长到四丈左右,最令人惊奇的是,它除了有着毒牙和毒腺以外,在它的头顶部的皮肤上还有剧毒,触之即死,一击毙命。
古籍上记载,蓝蛇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就连它喝过的溪水都有毒,古时候的当地人都对蓝蛇退避三舍。它的奇怪之处,在于蓝蛇虽然有剧毒,但是它的尾巴则是解毒的灵丹妙药。如果中了蓝蛇的毒,马上切下它的尾巴吞服,就会解除它的毒性。我认为其实这是古人的臆想,不可能出现蛇首有毒,蛇尾却能解毒的情况。
在古籍中记载在梧州陈家洞地区的原始氏族中,就将蓝蛇奉为神祇来敬奉,每一年到了祭奠仪式之日,族人们就会举行相关的祭礼和舞蹈。现代人推测蓝蛇也有可能是当时最大的蛇,但是我认为神话故事不足为奇,只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蛇图腾的一种崇拜。
蓝蛇在当时也称为南蛇,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蛇种,蛇头有着猛烈的毒素,而其尾端就有解蛇毒的作用。古人似乎对蛇这种神秘动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列子》中记述:“疱牺、女蜗、神龙、夏后,皆为蛇身人脸,牛首虎鼻”。就连《山海经》里也记述“共工也是蛇身红发”。
而在上古伏羲部族中有飞龙、居龙、降龙、水龙、赤龙、青龙、潜龙、白龙、土龙、黑龙、黄龙等众多氏族,蛇和龙的样貌类似,它们可能都是以各种各样的蛇为图腾的氏族。
蓝蛇在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及《太平广记》也有表述。其实世界范围内,在很多的土著部落中,都有以蛇当作图腾的氏族。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曾经说过,在北美洲印第安人族群里,也有九支部族中以响尾蛇为图腾。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部落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华伦姆格氏族,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举行一场隆重的蛇图腾崇拜的庆典。举办这类庆典的氏族成员,用各种各样色浆擦抹全身上下,装扮成蛇的模样,效仿蛇的运动姿势。然后摆动身子,载歌载舞,突显蛇的神力和威严,以祈祷蛇神降福庇佑。
可以说,在已发现的动物图腾崇拜里,对蛇的崇拜是最普遍的最常见的,在绝大部分原始氏族的信仰中,蛇占据着突显的首要位置。
图腾崇拜在我国远古时期比比皆是,马家窑文化的器皿上出现过蛙,象征多子多福,在仰韶文化遗址的瓦罐上更有蛇的画面,希望获得蛇的庇佑,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些人首鸟身的图画。这些图画有些可能便是在当时的氏族图腾。
当人们提及风骨时,时常会想到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说到魏晋名士就不得不提到“竹林七贤”。这七位大才子常常流连于竹林之间饮酒、纵歌,故得此称谓。而他们放荡不羁,蔑视名教礼法,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控诉和抗议被后人敬佩和称颂。但这些魏晋名士的洒脱形象是天性使然,还是另有隐情呢
其实魏晋风流名士衣袂飘飘,坦胸露乳的形象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而是食用“五石散”这种药物带来的效果。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道家思想盛行。皇帝和贵族们总是想谋求长生不老之术,故遍寻各种长生不老之药物以供自己享用。而这些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物其实就是炼丹家们从金属、矿物、植物中所提炼出来的。在现代看来这些东西当然不能食用,但却被古人视作灵丹妙药。
受玄学和老庄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的贵族注重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吃丹药成癖的风气。
五石散又称作寒食散,因为这个是由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配剂而成而得名的,最初五石散方子是出现在最初出现《备急千金翼方》,主要用来治疗伤寒病的治疗汤剂,并不是长寿的仙丹。据史料记载,五石散之方,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服用者很少。到了魏晋时期,曹魏政权的尚书兼驸马何晏首先带头服用五石散,功效相当不错。于是这位何尚书分享了自己的服药心得:“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此后,五石散的功效越传越邪乎,服用者也越来越多。因此渐渐地当时的文人雅士都喜欢上服用五石散这种药物。不光是竹林七贤,很多文人名士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美男子潘安,都服此药来消磨光阴。
但是五石散服用后会全身发热,需要脱掉衣服,坦露身体以降低身体的热量。喝这种药就像喝酒一样脑袋昏沉醉醺醺的,可怕的是这种药还会令人上瘾,长期服用对身体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严重者还会精神恍惚,急躁发狂。著名的还有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吃完这药后赤裸着身体满大街地跑,被别人看不下去还反问:“天地为我庐,房屋为我裤,尔何入我裤中?”想想真是可笑至极。
再加上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这些文人才子们索性就不融入这纷繁的世间,就常常喝酒,服用五石散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无形之中也为他们避世享乐找到了合适的借口。
看完了这些,你还追捧魏晋风流名士放浪形骸,仙风道骨的形象吗?无非是郁郁不得志嗑药带来的后果罢了。
是我们生活常用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某人心机莫测,故弄玄虚,不知道某人到底要干什么。
历史典故:
在古时候,道教的人一般用葫芦作为盛放丹药的容器。比如,“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四方,治病救人。
后来一些医家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用葫芦来保存药物,事实也证明,用葫芦装药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所以又有“药葫芦”之说。
因此,医家背着一个药葫芦,一般人也搞不清楚药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这就是“葫芦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药”的由来。
扩展资料:
类似的词语历史典故:
铁拐李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四方,治病救人。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成语:悬壶济世。
原来,葫芦在古代称作“壶”。《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的记载:汉时,河南一带瘟疫横行,民不聊生。有一天,一位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悬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
这位“壶翁”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一个叫费长房的人,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知必有其异,就去诚心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
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就把医术传授给费长房。后来呢,行医的人都会在门前悬挂一药葫芦,意思是悬壶以救治病人。这就是“悬壶济世”的由来。
-悬壶济世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黄帝陵,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
问祖师爷:真正的黄帝陵墓在哪里?这仍然是一个时代的谜
世界上有五个龙脉,其中两个在国外,另外三个在中国,形成了北部的龙脉,中部的龙脉和南部的龙脉。黄帝陵属于南方的龙脉,在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黄帝陵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座古墓,被称为“世界第一陵”。
黄帝陵从黄帝崩葬在乔杉开始,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汉武帝堆土封陵祭祀黄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历代各族人民的不断交流、承认和融合,黄帝陵已经成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文化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象征,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清朝末年,1908年国联派专人扫荡黄帝陵,陵前明朝是为了推翻满清政权;1937年清明节,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共两党为了驱逐外敌,在黄帝陵前共同牺牲了黄帝陵;1946年,台湾省著名人士组织“台湾光复贡品团”,专程前往黄帝陵表达民族情怀和回归祖国的情怀。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何厚铧先生亲自为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题词,并于1998年和2000年站在轩辕寺,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安慰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黄帝陵前进行虔诚的祭祀,向祖先起誓,是一种习俗或传统。让祖先们见证发生的一切,尝试着给祖先们解释一些东西。也许,你什么都不用说,你什么都不用说。
据史料记载,祭祀黄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于霞”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沿袭了以前为黄帝祭祀的活动。据《高涵地记》记载,早在秦末,刘邦在沛公时,曾“拜黄帝”。汉朝建立后,刘邦向天下发函——“我很尊重神社。今天神的祭品和山河之神的祭品,都是照原样供奉,各取当时的礼庙。”。
公元前110年冬(元丰元年),汉武帝率十万大军北游,归来后专程到乔杉祭奠黄帝之墓。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来黄陵拜帝。
位于陕西乔杉的黄帝陵早就被人们所认可,没有人发表过不同的意见。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使得黄帝陵的选址成为历史之谜。
其实黄帝陵是个衣冠冢。说到底是后人为了怀念他而建造的纪念建筑,而不是真正的陵墓。黄帝陵也很有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地方修建的。在我国丰富的历史记录中,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记录,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找出最早的黄陵在哪里。
但是站在异地的思路上,拿必要的资料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此外,关于如何处理一些民间依恋的传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开中国陵墓历史上的第一个谜团。
自古以来,黄帝铸鼎炼丹之地就有很多比赛。陕西富平、安徽黄山、河南灵宝、浙江缙云都有铸鼎炼丹的传说。铸造丁塬、鼎湖山、景山也是到处跑,各个地方的基础也很“足”。
有些网友可能想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是对比了一下各地的传说,发现到处乱跑的不是朱定远,而是黄帝。他“挖山开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住处”(《史记》),周游世界,到处炼丹。灵丹妙药不是巧克力。炼制仙丹是不是显得太廉价了?
所谓长生不老药,是言过其实。其实黄帝应该和他的医生团队一起发明了中药药丸、药膏等中成药。当药丸第一次被发明时,人们赋予它们夸张的效果,并把它们浪漫化为酏剂。到现在,病人还说吃了神药之后吃了仙丹。
很明显,炼仙丹其实是一个发明药丸的传说,包括黄山版、灵宝版、缙云版。先说黄山版。黄帝黄山炼丹的传说很有名。黄山以黄帝命名。它最初被称为虎山,但由于炼金术的传说,唐玄宗把它改成了黄山。相传,轩辕黄帝、容、傅秋功三人来到虎山炼丹,就住在山顶的石屋内。他们在蔡尧溪的深谷中挖掘草药,用洗衣溪的泉水清洗,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药物研钵捣碎。然后,从丹井里取水,放入在炼丹平台上竖立的炼丹炉中,熬制草药炼丹。(目前提到的地方都是黄山景区,现实中是存在的。根据黄山的说法,这里的丹药不涉及金属,比如朱砂,而是中草药制成的药丸。
再看看浙江缙云县,据说黄帝是受崆峒山仙光成子和黄山仙容成子的指示,然后南巡缙云,在仙都鼎湖峰炼丹。当时缙云县饥荒,浮肿。黄帝用丁炼丹,药还没做出来,就是膏药的状态。病人吃了黄帝炼制的膏药,药治好了。大定后来压出了一个鼎湖山。唐朝时,白居易用“黄帝不能带标准回去,崔伟独云。有时风激鼎湖波,晴天散如雨滴”来形容鼎湖景,现在是夏衔戏剧的皇家外景。
根据河南灵宝的传说,黄帝到灵宝游玩时,发现当地人经常生病,瘟疫猖獗。于是黄帝想起了以前昆仑山的炼丹术,在灵宝铸了一个大鼎,炼制仙丹,治疗当地人的疾病。既然在昆仑山炼成仙丹,灵宝应该不是第一个铸鼎的地方,鼎也成了“批”品。各地铸鼎炼丹都是黄帝教的。
可能有网友认为青铜珍贵,黄帝时代不可能批量铸造丁。黄帝时代,距今约4500年,出土的青铜器很少,但有可能铸造的鼎可以是陶制鼎,而不是青铜鼎。丁涛在新石器时代被广泛出土,大规模生产不成问题。
黄帝时代有没有药丸药膏出现的记载?《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出现了中医药丸。书中记载了13个方剂,其中9个是中药,包括丸剂、散剂、膏剂、丸剂、药酒等,表明中成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山海经·Xi·山景》中有一篇关于白玉膏的记载,原文是:
“丹水灭焉,西刘著在齐泽,含白玉。有玉糊,其原是熬汤,黄帝是菜是菜,它是生宇轩”。
人吃玉显然有点夸张。黄帝吃的玉糊,大概是白药膏。
陕西阜平和河南灵宝都叫黄帝炼丹,天界人大在阜平
现代胶贴也是中成药
就文物而言,新石器时代的药丸暂时没有出土。
青铜鼎是黄帝发明的吗?《史记·道史》中“首阳山青铜”作为“天地人”鼎,是青铜鼎。古籍记载的“天地人”三丁,在黄山、缙云、灵宝的传说中并没有出现。“天地”大定,阜平县自称。阜平县认为,文献记载的铸鼎位于今陕西省Xi附近的三原、阜平、阎良交界处。不仅有鼎湖,还有三丁村、竹丁村、卧龙村、盘龙村、华龙堡等等。在这里,不仅黄帝、大禹铸鼎,汉武四鼎、武则天也再造了九鼎记录。
我们把思绪带回黄帝时代。黄帝走遍中国,教人用鼎制药,留下了铸鼎炼丹的传说。鼎原本是供人们食用的炊具,加上炼制药物的功效,它更显得重要和神圣。在青铜技术刚刚发明的时代,黄帝命令人们用珍贵的青铜制作三个大罐子,象征天地。大鼎铸造后,黄帝崩毁,各地立碑立寺纪念,声称黄帝在此铸造鼎成功后升天。
蓝蛇真的有蛇首有毒,蛇尾解毒的说法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本文2023-11-02 04:35: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