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代易学古籍,由古至今排列下来!谢谢各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求历代易学古籍,由古至今排列下来!谢谢各位,第1张

估计谁也不知道,也找不到。找到也看不懂,也没有人认真钻研。

因为,易学(包括易经和易传) 都是远古人类文明过程中的一个 “小结”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易经的内涵早已经不适合现实社会的需要,并且已经证明易学早已是过时的了,早已淡出不断进步的文明,正在堕落成为文化糟粕、精神糟粕。

那些嘴上大谈易经 的人,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的人,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有的人根本就是坏人、就是骗子。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御选明臣奏议 传记类一、圣贤之属孔子编年、东家杂记

传记类二、名人之属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祐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

传记类四、杂录之属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

史钞类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载记类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

时令类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 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三辅黄图、禁扁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祐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

地理类四、河渠之属水经注、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

地理类五、边防之属筹海图编、郑开阳杂著

地理类六、山水之属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类七、古迹之属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东城杂记

地理类九、游记之属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

地理类十、外纪之属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

职官类二、官箴之属州县提纲、官箴、百官箴、昼帘绪论、三事忠告、御定人臣儆心录 政书类一、通制之属通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宋朝事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汉制考、文献通考、明会典、七国考、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皇朝文献通考、钦定续通典、钦定皇朝通典、钦定皇朝通志、元朝典故编年考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汉官旧仪、大唐开元礼、谥法、政和五礼新仪、政和御制冠礼、政和五礼新仪、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大金集礼、大金德运图说、庙学典礼、明集礼、宫礼乐疏、明臣谥考、明谥纪汇编、明宫史、幸鲁盛典、万寿盛典初集、钦定大清通礼、皇朝礼器图式、国朝宫史、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钦定南巡盛典、八旬万寿盛典、历代建元考、北郊配位尊西向议、庙制图考

政书类三、邦计之属救荒活民书、熬波图、钱通、捕蝗考、荒政丛书、钦定康济录

政书类四、军政之属历代兵制、补汉兵志、马政纪、钦定八旗通志

政书类五、法令之属唐律疏义、大清律例、史部政书类六、考工之属、营造法式、补遗、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目录类一、经籍之属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子略、直斋书录解题、汉艺文志考证、文渊阁书目、授经图义例、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千顷堂书目、经义考

目录类二、金石之属集古录、金石录、法帖刊误、法帖释文、籀史、隶释、隶续、绛帖平、石刻铺叙、法帖谱系、兰亭考、兰亭续考、宝刻丛编、舆地碑记目、宝刻类编、古刻丛钞、名迹录、吴中金石新编、金薤琳琅、法帖释文考异、金石林时地考、石墨镌华、金石史、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 求古录、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万氏石经考、来斋金石刻考略、嵩阳石刻集记、金石文考略、分隶偶存、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竹云题跋、金石经眼录、石经考异

史评类史通、史通通释、唐鉴、唐史论断、唐书直笔、通鉴问疑、三国杂事、经幄管见、涉史随笔、六朝通鉴博议、宋大事记讲义、两汉笔记、旧闻证误、通鉴答问、历代名贤确论、历代通略、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学史、史纠、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评鉴阐要、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中华古籍难以数计,对古籍的分类整理自古已有。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集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90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指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称为“九经”,后来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至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指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等。 子: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 集:指汇集一个作者或几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 “经、史、子、集”各自还有其所隶属的若干子目。 附: 经、史、子、集和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国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四部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67个子目编排图书的。现在就此书的体例,把经史子集四部简介如下: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纪传体,了"二十四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杂史,如《朝野佥载》。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别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全唐诗》等。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集部以文学书为主,但又不限于文学书。

求历代易学古籍,由古至今排列下来!谢谢各位

估计谁也不知道,也找不到。找到也看不懂,也没有人认真钻研。因为,易学(包括易经和易传) 都是远古人类文明过程中的一个 “小结”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