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第1张

  河南是中医的发源地,中医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大步,在历史上,河南的中医药成果对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河南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对于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你了解多少?下面的河南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黄河中游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河流纵横,为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先民们在漫长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中,逐步认识自然,发现了能缓解病痛的动植物,从而产生了药物知识,有了医药活动,后来又发明了针法、灸法和外治法等。

 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等。到夏商周时期,“伊尹创制汤液”改变了人们的用药习惯,开阔了用药领域,使医药学知识不断得到丰富,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这为战国以后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都充分说明河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的源头在中原。

 中医药巨着诞生于中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医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古代辨证法思想引进过来,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把道家思想中的精、气、神等合理概念和摄生的论点,移植于到中医学并构成它的重要内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中进步的内容,对发展医学伦理学有积极作用。

 中医药学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而这三部中医药学巨着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曾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着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剂之大成,并收录了医圣张仲景有关伤寒的部分病证,使医学理论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可以说中医药理论在中原形成,中医药经典在中原诞生。

 中医药科学发达于中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完备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其所载方药被尊为经方,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尤为推崇;《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药物学知识,提出了中药学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张从正创立了攻下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这些都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其标志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和完善。此时的医学重心在中原。北宋都城在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还有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院”、“尚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

 宋代医家王惟一,发明并铸造了针灸铜人,经络腧穴一目了然,将针灸的临床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针灸学的发展,尤其是针灸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

 中原大地历代名医辈出,人才荟萃,是对中医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全国5000多位名医中,河南就有912人。最着名的东汉时期南阳人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后世尊为“医圣”。

中医学不是指中国的医学,而仅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包括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临床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称为四诊。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对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刮痧疗法、推拿、拔罐疗法等。针灸疗法是指针刺或火灸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刮痧疗法是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推拿在人体经络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方法;拔罐疗是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隋唐时期,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唐代医家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宋代,中医教育受到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另外,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当今医学古籍《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明清以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医姓医;医学是中医学的本质和核心,而医学是防病治病的科学(含具体的防病治病技术),中医学作为医学科学其主要使命是探索生命奥秘、健康要素、养生真谛和疾病防治的医理和方法的。中医学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科学内涵,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具体而实际的诊疗方法,独特而真实的临床疗效,而中医学的方法学和疗效学基础主要的是体现在诊断学、治法学、方药学等医学科技层面上的。中医学每一理论的提出,每一种方法的建立都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中医又是人文的。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健康与否,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除自然发展的规律之外,无不受到社会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医学包括西医在内,与其他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医学除追求自然的真知和理性之外,还追求超越科学的人性光辉,这就使医学自然地具有了人文的色彩。虽然无论中医和西医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但由于中医学根植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沃土并深受其滋养,因此,中医学的人文属性较之于西医学就显得更为厚重而深沉,博大而广阔。

中医是自然的,也是哲学的,但首先是自然的

中医学在实践中诞生,在探索中发展,在总结中完善,中医学以疾病防治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中医学既包含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系,又包括疾病防治的具体方法。中医学所面对的人和疾病都产生于天地之间,发生于四时之内,都是自然的、物质的、真实的、具体的,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中医学就是通过把握这些人体和疾病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来解决疾病防治的实际问题。因此,中医学既是物质医学,也是疾病医学。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实践产生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说中医学首先是自然的。

中医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和对立统一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命状态的恒动观及辩证法等都对中医学的产生、延续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医学主要的思想和方法学武器,中医学的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动与静、标与本等概念无不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因此,中医学也是哲学的,但哲学是为中医学自然科学的本质属性服务的。张为佳先生曾说:不将中医学称之为哲学是其在思维上虽然可以映射出一定的哲学思维,但其重要在于关乎应用,在于解决问题。

中医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如今大家都讲究效率,就连看病也是追求效率,所以越来越多人选择西医,很多人不了解中医,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认为中医没有西医有用,然而中医药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医指的是中华医道,我们最开始知道中医是在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里,这也被看作是中医的开始,中医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基本框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总结才形成了我们现在庞大的中医药体系。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采用中草药和针灸等方法治疗人体的疾病,西医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一直是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神医,有华佗、扁鹊、孙思邈和张仲景等等,在千年之前华佗就开始使用麻沸散来进行外科手术,在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很多的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等等,如果没有中医,那么多的疑难杂症和瘟疫疾病,

人类历史上一切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在人类同大自然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中医药知识也不例外。就拿神农尝百草来说,神农不一定有其人,但“尝百草”的事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可能是一个人。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不懂得耕作收获,只是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东西拿来充饥,“饥则求食,饱既弃余”。可以想象,人类在采集野菜,种子以及植物根茎充饥的时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头痛,呕吐,腹泻等情况,甚至可能昏迷,死亡。比如吃了大量的大黄,会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可导致呕吐。当然,也可能有例外的情况,正在腹泻时,无意中吃了某种植物,腹泻缓解了。这样天长地久,人们就逐渐懂得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某些能治病的植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药物也就出现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人民群众这种实践的反映。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说道:“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有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了。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的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鲁讯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人类发现药物的生动描述。

除了发现药物以外,外治法的出现大体也经历了这样一种体验摸索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人和动物杂处一起,难免引起搏斗导致外伤,当采集和猎取食物时,因碰撞,跌倒或由高处坠下而引起身体损伤的事也会经常出现,当这些外伤出现时,人们有可能不自觉地抚摩,揉搓以减少疼痛,或者随手用泥土,树叶,苔藓等敷在患处止血,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可以减轻疼痛或可以止血的东西。这就是某些外治法和推拿术的起源。

至于针灸疗法的出现,恐怕为时更早。我们的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叫作“砭石”的石器,据考证,它是用来刺破痛肿排脓放血或刺激身体某部位治疗痛苦的工具,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少说也有几万年了。以后的金属针和刀就是从砭石发展来的。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和设想:原始人在采集和猎取食物时,经常会被石头碰伤,在与人或野兽搏斗中,也常会被石头块击伤,在碰伤或被击伤某个部位后有可能意外地减轻了原有的痛苦(如腰腿痛,头痛等)。这种偶然现象开始当然不会被人们注意,但久而久之,经历的人数和次数多了,人们就逐渐懂得,用带尖的石块顶压刺激某个部位,可以减轻某种痛苦,进而懂得用石头磨制专门的工具,这就是砭石。

灸法的出现,则是在火的发明之后。人们用火烤制食物时,难免被火灼伤局部皮肤,可能偶尔发现,某个部位皮肤被灼伤,反而会减轻消除某些病痛,这种经验的日积月累,人们便有意识地点燃某种植物茎叶,来灼烤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治疗疾病。在内蒙古一带,还流传着一则有关熨法和灸法起源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老牧人,经常腰腿疼痛,找不到治疗方法。有一次,他上山牧羊,山上很冷,他便烤火取暖,接着在刚烧过火的石头上睡了一觉,那热乎乎的石头,挨着疼痛的腰腿部位,他感到很舒服,随后疼痛居然减轻了很多,接着他又在烧过的石头上睡了几次,腰腿痛居然好了。老人把这一发现告诉别人,人们互相传说,有病的也反复试用,于是大家逐渐懂得了灸法,熨法能够治病。

从以上谈的药物,外治法以及针灸疗法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的实践,原始的医药卫生,是原始人类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正是这些早期经验,为以后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中药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们在采摘野果、采集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开始对接触到的植物药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一些中药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可能已经在先民中广为流传和使用。

《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多达365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物达1892种。

这些中药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对世界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超过六成的欧洲人在用中医药治病,瑞士早在1999年将中医、中药、针灸纳入国民医疗保险;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中医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

中医史上有趣的冷知识

孙思邈80多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生涯感慨万千,想到自己看了一辈子病周围同龄人死的都差不多了,得留点东西给后人,写了《千金要方》。

又过了三十多年,他没料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觉得《千金要方》写的有点早,并且有一些不足,就又写了《千金翼方》……

史上第一个解剖尸体的中医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解剖尸体:“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王莽的确命令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唯一一次人体解剖,现在的很多医学名词比如十二指肠之类的就是那次的命名。

最早记录被皇上赐死的医生不是华佗

在我们的印象中,华佗可能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

被皇上赐死的医生。但其实,文献中最早记录被皇上赐死的医生,应该是文挚。

文挚,战国时期名医,宋国商丘人,洞明医术,他治好齐闵王的病却被其所杀。

奇葩的中药名

“没药”是一种药,这名字起得也太有个性了,真不知道是哪位古代的中医大佬起的名字。实际上,它是多音字,应该读[mò yào],是一种进口的中药材,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

夜明砂,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否在脑海中勾勒出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呢?不过,它的真身可就不那么小清新了,而且称得上是非常重口味,它就是蝙蝠的···粪便。辛、寒。消积,活血,明目。主治目生翳障、夜盲、小儿疳积、惊风等症。

“世界中医药日”是中医人的节日

更是世界上热爱中医的人的节日

中医还有许多未发现的宝藏

需要每一个中医人去挖掘

中医文化亟待我们去传播

这是一种情怀

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中国历史上中医药学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明朝时期。当时的中国在封建主义社会中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发达,交通方便,中外交流频繁,药物学知识空前的丰富,矿业、农业等生产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峰。这时,由于中药颇多,所以许多前人所著的中药学著作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 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 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 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国内药品的现实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农村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医药市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其中成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2013-2017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城市居民自行购买过中成药。

巨大的需求为国内中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各省市医药、中药、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显示,大部分省市预计其中药产业增长率在20%-25%之间,部分省市预计在30%以上,少部分省市低于15%。

在几大中药重点省市的规划预测中,中药行业的增长率均在20%以上,其中山东省年均增长率或达30%以上,四川、江西分别在25%、23%左右。

预测,“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5590亿,但综合各省市的具体规划,预计我国中药行业整体增速高于中医药事业展“十二五”规划的预测,年增长率或可达20%以上,到2015年中药行业工业总产值或将达到7000亿左右。

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河南是中医的发源地,中医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大步,在历史上,河南的中医药成果对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河南也是医圣张仲景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