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岳用鲧的传说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历史信息
从听岳用鲧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历史信息:反映了尧舜禹时期治理洪水的重要性。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助。揭示了人们对于领导者的期望和失望。显示了鲧和禹的不同治理方法及其结果。表明了历史传说的传承和演变。
听岳用鲧的传说与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有关,它描述了尧舜禹时期发生的一次灾难和治理洪水的尝试。在这个传说中,尧派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但鲧的方法并不成功,最终被舜处死。然后舜又派禹去治理洪水,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题。
总之,听岳用鲧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于领导者的期望与失望。
学语文有很多好处,包括:
1、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思,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增强思维能力:语文学习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写作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自己的思维。
3、培养阅读习惯:语文学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有助于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4、提升写作能力: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
5、增加文化素养: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语文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
鲧,大禹的父亲,在一般印象中,应该是个遗臭万年的大坏蛋,不然,也不会 “治水九年,绩用弗成” ,犯了严重的渎职,最终被尧帝流放,被舜帝处死。
试想,死在这两位了不起的大圣人手里,他能冤枉吗?
然而,关于鲧的问题,战国诗人屈原,却在《楚辞•天问》当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曰: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屈原认为,鲧治水是有效果,并即将取得成功的,但,屈原的问题是,既然即将取得成功,尧帝为什么要流放他,既然认为他有罪, 舜帝为何不当时处罚,而是要在三年之后才杀掉他。
屈原说的很有道理,问题就这么来了,那么,鲧到底有没有渎职,他真是因为治水不成,才被舜帝处死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鲧怎么当上水官开始讲起了。
一:鲧是怎么当上水官的
鲧是怎么当上水官的?很简单,他有雄厚的身家背景。
五帝时期,虽然号称万国林立,但那时候的国,不过一个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像个小村子一样,地盘大体在十几里到数十里之间,有个上百里,就成了百里大国,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存在。
而在这样的大国当中,先夏族、先商族、先周族,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无疑,鲧就属于先夏族,而且还是先夏族首领。
因为先夏族活动于崇山,也就是现在中岳嵩山一带,所以,当时称之为有崇氏,到了大禹手上,因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加封为夏伯,赐予整个儿夏,即古中原地区。
大禹也因为这点家底最后当上了帝,夏,将“帝”称之为“后”,所以但那儿起,有崇氏就改称为夏后氏,即,古籍当中出现的有崇氏和夏后氏其实是一回事。
关于这个氏族的来历,春秋左丘明之《国语•鲁语》当中介绍说: 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直系子孙,有了这等身份,出生就带上主角光环,所以 发展个百里大国简直不要太容易。
更何况,战国无名氏之《竹书记年•夏后氏本纪》当中还说:
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
修己是鲧的老婆,大禹的母亲,这里主要讲述大禹出生如何神奇,抛去其中那些不相干的闲话看问题只抓关键,那这里的关键就是“流星贯昴”,一个外来的女人都能认出昴宿,原因无他。
有崇氏也好,夏后氏也好,他们都懂一点天文,崇拜星星,以昴宿为图腾。
有背景,有势力,懂点天文,别说上古,即便现在,也是了不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让他闲着吗?
当然不,肯定要做一些重要的工作,那么,五帝时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
自然是治水,因为那时候的洪水,都到了 “浩浩乎怀山襄陵” 的地步,平原都被淹了,人们只能在高原或山地生活。
估计那时候出个门都是要坐船的,局势危急到这般地步,杰出的人才鲧便因此从事了水务工作,打发到第一任水官共工手下当了助手。
从后面看,也许跟共工相处时间太久吧,鲧,受共工影响很大,甚至命运,都跟他有些相似。
春秋左丘明之《国语·鲁语》当中说: 共工氏之伯九有。
共工当上了九州伯,上古的九州,也就在伊洛之间,大概范围跟大禹之后得到的“夏”差不多。
大禹是治水成功之后得到“夏”,共工呢,估摸着治水也有点成绩,否则,也当不上“九州伯”。
一般人有点成绩就会骄傲,很显然,共工就是个一般人,战国列御寇在《列子·汤问》当中说: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有了点成绩之后就想当帝,颛顼能干吗,共工当帝,颛顼干嘛去,于是呢二人打了一架。
结果共工战败,被颛顼抓起来杀掉,也有说流放, 这事儿准谱,反正打那儿以后,共工成四罪之首是肯定的。
然而,问题是,共工处理了以后,洪水问题依然严重,这时候该找谁治水呢?
尧帝为此犯了难,并召开国务会议,叫来了四岳,四个掌管地方的大官过来商量。
在这次会议上,四岳推荐了鲧 ,认为当今天下,没有谁比鲧更适合治水,他们说的是老实话。
然而,尧帝却犯了难,他犯什么难?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当中说: “负命毁族”、“称遂共工之过”
尧帝认为鲧有两个缺点:不听话,很自负以及到现在还认为共工没毛病。
共工已死掉多少年,到尧帝这回儿还为共工鸣不平,鲧的倔强与此可见一斑。
尧帝不同意,四岳一听,不开心了: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咋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本事你自己上啊,现在没有比鲧更善于治水的人了。
尧帝没有办法,就叫鲧当上了水官。
鲧治水到底有用没用呢?
二:鲧是怎么治水的
鲧治水九年,这里的“九”虽然 不是实指,但很多年,简直是一定的,如果鲧真的治水无效,尧帝能让他治水很多年。
要知道,鲧上任,尧帝就是带着怀疑的态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鲧但凡稍有点毛病,尧帝绝不会让他治水九年。
那么,这九年当中,鲧是怎么治水的呢?
同样,战国无名氏之《竹书记年•夏后氏本纪》当中提到:(修己) 石纽剖背而生禹。
《竹书记年》上说,修己是西羌有莘氏部落首领的女儿。
西羌有莘氏,活动于现在的青海一带,石纽,又是现在四川的汶川。
上古,五帝的直辖范围也就在山东、河南、山西一带,而负责治水的鲧呢,青海娶了老婆,四川生了孩子。
他跑到那儿干嘛?除了治水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也就是说,鲧治水并非渎职,而是很尽力。甚至带着家人一起吃苦,实在是个吃苦在前,享受假期在后的好干部。
这样的人怎会 “绩用弗成” ,是他治水方法不对。
关于鲧的治水, 神话中说,他偷了天帝的息壤,事实上 ,息壤的确存在,但并不是可以无限生长的宝贝。
古语 ,息,停;壤,土块、石头。
用土块石头让洪水停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堵,其实是共工传下来的法子,鲧继承并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由此得罪了尧帝,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什么错误?
治水过程中,鲧创造性的制作了竹笼和木笼,将土块、石块装进去投入水中,达到了将河水分流的目的,这个做法一直到后世还被治水专家引用,李冰父子造都江堰分洪,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然而,竹笼和木笼,装上土块、石块后虽然沉重,但久而久之,容易被洪水冲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鲧创造性的用铜钉、铜铆加固。
如此一来,效果很明显,治水效率也提高不少,本来是件好事,但尧帝不干了,为什么?
五帝时期,铜还属于战略物资,只有帝才有资格调用,一般都用在征战和祭祀当中,可这回鲧未经请示,私自用于治水。
《尚书•洪范》当中就说了: 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五行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使用原则,但鲧却破坏了这种原则,为什么?
已经开始不把帝放在眼里了吗?
尧帝和鲧,确切的说,是帝和鲧的矛盾就此产生,并且事实证明,帝还担心的早了点,鲧后来没放在眼里的事儿还多着呢。
三:鲧的取死之道
综上,鲧负责治水,不怕吃苦,肯动脑筋,治水九年,自然是取得了卓越成绩的,也因此,被尧帝加封为有崇伯,并且还可以世袭罔替,之后大禹就是继承了这个位子。
有功而加封为伯,这在帝王之下,已经是极高的赏赐了,但鲧呢,说他受共工影响很深,是没半点毛病的。
共工取得成绩之后,与颛顼争帝。
鲧呢,也没客气,战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恃君览》当中说:
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
公开向尧帝表示,他想当帝之下的三公,公开向尧帝争权。
臣子向帝争权,帝能开心吗,于是尧帝很生气的表示: 欲以为乱。
你想造反吗,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鲧,赶紧低头服个软就是,可他呢?
大袖一甩,走了。
离开王城,整天价不上班,就在自己封地里转悠, 后来呢你,尧帝感觉自己有点过分,派使者向他道歉,希望他还能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帝率先向臣子低头,鲧呢,压根儿不理这茬,按说,这是要跟帝彻底断绝关系了,以后,自个儿逍遥快活也是个说法,但鲧呢。
这时候的鲧,用利令智昏来形容,简直恰如其分那。
尧帝晚年,荐舜于天,将舜介绍给上天,摆明了百年之后想传位给舜。
鲧听到这个消息,颠颠儿跑到王城,指着尧帝的鼻子就骂开了,骂什么?
战国韩非在《韩非子•外储》介绍的很清楚,鲧骂的是: 不祥者,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乎。
祸害,你为什么要把天下传给一介平头百姓。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 尧帝就闻到了芝麻糊的香味,再也坐不住了。
坐不住怎么办?
鲧有势、有功,却利欲熏心,觊觎大位,对舜不满,已经危害到江山社稷,危害到江山社稷怎么办?
争权这是朝廷秘闻,不能公之于众,想来想去,只能找个“治水九年,绩用弗成”,找个渎职的罪过,合理合法的抓起来。
至于之后,也许,尧帝还念着点旧情,不忍下手,但舜帝,就无需那么客气了。
参考文献:《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史记》等
1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2 (1) 堙:堵塞,填塞。
(2) 卒:最后,终于。13 天帝(恼怒) 便叫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 郊野。
14 因为鲧的治水是不待帝命而“窃”息壤,天帝为了维 护S己的权威,所以“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15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拨]“复”可见不息与顽强。
[译文]洪水泛滥起来,波浪滔天。(这时) ,大神鲧便去 偷窃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
天帝(恼怒) 便叫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可是却从被杀死的鲧的肚子里,生出他的儿子禹来。天帝只得命令禹去铺填息壤 平定了九州的水患。
2 英语翻译一,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
出自《山海经?海内经》意思的大概是:,人间洪水泛滥,鲧为了堵治洪水而没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就**了天帝的息壤(沙土),所以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被天帝治罪派祝融在羽山近郊杀了鲧生有一个儿子叫大禹,皇帝命令大禹接替了他的父亲继续治洪水安定九州息壤:息者,乃平息之意;壤者,则泛指治理此处管涌的填充之物息壤,简而言之,就是指平息这处管涌险情的土壤(沙石土填充物) 东海当中有座流波山,这座山在进入东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是青苍色的身子却没有犄角,仅有一只蹄子,出入海水时就一定有大风大雨相伴随,它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它吼叫的声音如同雷响,名叫夔黄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兽的骨头敲打这鼓,响声传到五百里以外,用来威震天下。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小题1:A小题1:D小题1:B小题1:(1)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
(2)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放纵他! 小题1:(动词,“写书信”) 小题1:(①太祖封勋官职 ⑤鲍勋私解邕事 ⑥鲍勋廉而能施) 小题1:(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 小题1:略参考译文: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掾。
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
太子多次亲手给鲍勋写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犯,将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鲍勋以前在东宫任职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等到加上这件事,怨恨更加厉害。
正好鲍勋管辖区士兵休整有误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罢免鲍勋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授鲍勋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鲍勋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紧的,只是军事农事,宽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
宫殿园林,应该把它放在后面。”文帝准备外出打猎,鲍勋使车马停下来呈上奏章。
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打猎的乐趣,同欣赏音乐相比,哪一种快乐?”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超过音乐。”鲍勋趁机秉奏:“刘晔巧言谄媚为人不忠,这是阿谀奉承陛下的过分虚假的言论。
请让有关部门论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愤怒得变了脸色,打猎结束回朝后,就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
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大臣一同举荐鲍勋担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没有不表现出恭敬的样子。
黄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吴国,鲍勋当面强谏。文帝更加恨他,贬鲍勋为治书执法。
文帝从寿春回来,驻扎在陈留郡地。太守孙邕进见文帝后,出来拜访鲍勋。
当时军营墙壁还没有完成,只立了标记,孙邕绕道而不走正路,军营令史刘曜要论处他,鲍勋因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完成,解除了对孙邕的论处,也没有向上级举报。大军回到洛阳时,刘曜犯了罪,鲍勋秉奏罢免刘曜官职,刘曜却暗中奏表鲍勋私自解除对孙邕的论处一事。
文帝下诏书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起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
三官反驳说:“按照法律罚二斤黄金。”文帝非常生气地说:“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
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鲍勋修性养德,廉洁好施,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
鲍勋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8B 9C 10B 11(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
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给分点:“亡”“考竟”“息”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
(给分点:“信”“贷”“苟”各1分,句子大意2分,5分) 解析 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B项,“狱无留滞”中的“狱”如解释为“监狱”与整个语境不合,可以联系《曹刿论战》中的句子“小大之狱”,由此可以知道应解释为“案件”。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首先应浏览句子所在的语段,然后读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本题所给的句子“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应先抓对称的句式“一可使……”“二可使……”,然后抓“愚”“窃”。
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卒逃离军队,实在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这些人中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就应该宽恕他的妻儿老小,一来使这些逃贼忐忑不安,二来可以诱引他们产生回返的想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B项,“便即采纳”错。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第一句中,“亡”,逃跑;“考竟”,拷问;“息”,制止,停止。
第二句中,“信”,确实;“贷”,宽恕;“苟”,如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
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带着族人跟从了他。太祖曹操平定袁氏,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
县里的人都听说过高柔的大名,有几个行为不正的县吏,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教化说:“过去邴吉为政时,官吏曾经有过失,都还能够容忍他们。
何况如今这几个官吏,对我并无过失!召他们回来复职。”(那些离去的县吏)又全回来了,都深为感激自觉改过,全成为好的县吏。
高干投降曹操后,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自己投归曹操,曹操想借故杀掉他,就任命他为刺奸令史。
高柔执法公允得当,官司中没有滞留的案件,曹操又征召他为丞相仓曹属。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
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
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二个弟弟都被抓到官府,主管官员奏请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上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这些人中常有后悔的。
我认为就应该宽恕他的妻儿老小,一来使这些逃贼忐忑不安,二来可以诱引他们产生回返的想法。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回返的愿望,假如再加重刑罚,我唯恐如今在军中的兵士,看见一个人逃跑,害怕自己被株连,也会跟着一起逃走,以免同样遭到杀害。
这样加重刑罚不是用来制止逃跑,而是助长了逃跑。”曹操说:“对!”立即停止处罚,没有杀宋金的母亲、弟弟,蒙受不杀而活下来的人很多。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关内侯爵位。民间屡屡有诽谤的谣言,文帝非常痛恨,一有传谣言的人就杀,奖赏告发的人。
高柔上书劝谏说:“如今传谣言的就杀,告发的就奖赏,这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
鲧禹治水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是《山海经·海内经》。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扩展资料: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
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鲧禹治水
1饕餮:
辞典里的解释:1传说中的一种贪食恶兽。《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2比喻贪婪凶恶。"如饕餮之徒"。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狍鸮者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又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
上面这些描述所说的饕餮都是一种兽。对比一下DOMO画的饕餮,看看像不像。
另有,《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此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机、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杨伯峻注说:"或以饕餮当《尚书》之三苗。"也就是说,这里的饕餮指的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族名。 《书尧典》:"串三苗于三危。"注曰:"贪财曰饕,贪食曰餮。三苗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而《释文》引马融、王肃云:"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 又《左传昭公九年》孔颖达疏:"
先儒皆以为……饕餮三苗也。"这也是饕餮作为一个族名的佐证。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饕餮指某一族的族名,后与华夏族发生矛盾,舜便把其流放到四裔成了三苗的一支。由于饕餮族为积聚财物发动战争,便成了贪婪的象征。而所谓的凶兽,则是到神话中附以半人半兽的形象,终于成为一个具有贪婪凶残本性的组合怪物的过程而已。
2 穷奇: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一句话描写穷奇:"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披发。"好恐怖……《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
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身上有五色石南叶哦)。
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DOMO里面好像认为穷奇是共工死后的怨气所化,这也不无道理。有人(不清楚是谁,在《史记集解》里面)为《史记五帝本纪》注释:"正义讙兜,浑沌也。共工,穷奇也。鲧,梼杌也。三苗,饕餮也。"又有"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正义谓共工。言毁败信行,恶其忠直,有恶言语,高粉饰之,故谓之穷奇。案常行终必穷极,好谄谀奇异于人也。"
3梼杌(桃物)
词典中解释:"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借指凶恶的人。"
梼杌是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洪荒异兽,据说是当初轩辕皇帝封印的三大异兽之一,乡里邻间口头相授的说法是:梼杌长着八条腿,四只眼,两张嘴,每次现世必要吞噬百人方休,当初轩辕皇帝在众神的协助下好不容易将其打败,封印在九幽之下,永世不得超生。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一名难训。"这是关于兽名的说法,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
还有关于人的说法,即以梼杌况鲧。鲧,禹父。《史记·五帝本纪》道:"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谓鲧为颛顼氏之后。孟子有云:"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可见,这里面于其他三兽并列的鲧即为梼杌。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4浑沌
浑沌,即浑敦。《神异经·西荒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两目不见,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人有凶德而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正义》据此以为驩兜性情似此怪兽,故号之浑沌。
关于浑沌最早的说法应该是"浑沌开窍":南海之帝名叫倏,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叫浑沌。倏和忽经常到浑沌那里聚会,浑沌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商量怎样报答浑沌的友情,他们说:"人们都有眼、耳、鼻、口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浑沌什么也没有,我们就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就为浑沌凿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凿到第七天,七窍全凿通时,浑沌就死了。
不过似乎游戏里面的以及四凶兽浑沌和这个不一样,难道仅仅是名字相同。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这些幻兽和妖魔的出现预示着此地将遭受暴风的袭击。
(1)山 犭军(shan hui):该字为顶端的B4,原字为反犬旁加一个“军”。这种幻兽人面犬身,奔跑的速度和风一样快。据说它如果看见人,会大声的笑,并且捡起东西砸人。
(2)闻 豕粦(wen lin):该字为顶端的D5,原字为“豕”“粦”拼合。外形象浑身**的猪,但是头和尾都是白的。
=旱魃之兆=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这些幻兽和妖魔的出现预示着将发生大旱灾。
(1)魃:原名为“妭”,传说妭是黄帝的女儿。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蚩尤派出操纵风雨的恶神“风伯”和“雨伯”对黄帝军进行袭击,黄帝便派遣自己的女儿“妭”迎战,妭从体内发出光芒和热量,驱散了风雨。但是当战争结束之后,妭却由于用力过度而无法回到天界,因为她是光热之神,所以所到之处皆爆发旱灾。由于妭击败蚩尤有功,所以黄帝不能杀死她、只得将她幽闭在北方的系原山中。但是妭贪图凡间恋情,经常溜出山跑到中原地区寻男子取乐,所到之处皆受旱灾之苦。所以古人遇到旱灾时会开凿一条通往北方的水路,并且祭祀,祈求妭快回北方、结束旱灾。
(2)
Ci(上“此”下“虫”的组合)鼠(ci shu):该字为顶端的C2。 “Ci鼠”外形象鸡,但是身体覆盖着鼠毛。
(3)顒(yong):传说“顒”是居住在南方火山中的怪鸟,人面枭身,有四只眼睛。
(4)Tiao yong:该字为顶端的C6。外形为长有鱼鳍的蛇,居住在中原东部的河川里,传说它出现时会带有光芒。
(5)薄 鱼:居住在中原东部河川里的一种独眼鲤鱼。
(6)獙 獙(bi bi):一种外形为有翼之狐的幻兽。
=洪水之兆=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这些幻兽和妖魔的出现预示着将爆发洪水。
(1)軨 軨(ling ling):一种身上长有虎纹的牛形幻兽。
(2)合 窳(he yu):外形为长有人面的野猪,身体**、尾部为红色,叫声象婴儿的啼哭,会食人。
(3)长 右:一种长有四只耳朵的长臂猿,叫声象人的呻吟。
(4)夫 诸:一种长有四只角的白色雄鹿。
=人祸之兆=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这些幻兽和妖魔的出现预示着人民将遭受统治者的涂炭。
(1)猾 褢(hua huai):“猾褢”具有人的外形,但是长有野猪鬃。当猾褢出现时意味着此地将被下达沉重的劳役,并且引起激烈的反抗。
(2)狸 力(li li):“狸力”外形象猪,叫声象狗。狸力的出现预示该地将大兴土木。
(3)峳 峳(you you):这种幻兽具有马的外形、羊的眼睛、牛的尾巴,头上长有四根角。它的出现预示统治者身边将出现奸佞之人,使百姓受苦
=战乱之兆=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这些幻兽和妖魔的出现预示着将发生大战乱。
(1)朱 厌:“朱厌”的外形是白头、红腿的猿猴。
(2)犭也 狼(chi lang):外形象狐,但是耳朵长、尾巴为白色。
(3)凫 徯(fu xi):“凫徯”的外形是长有人面的鸡。
(4)神人:传说“神人”沉睡在四川北部岷山上被称作“熊山”的洞穴中。传说如果在冬天不小心打开了洞穴,看到了“神人”,那么当年必定爆发战争。估计这东西就是指的熊。
(5)天 狗:一种红色的狗。
中国古代怪物
白泽
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玩笑)。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封神榜?)。绝对神兽中的No1。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VIVIEN补充:能够通晓天下鬼神万物状貌,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韦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VIVIEN补充:《山海经》中记载的妖怪。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能操纵江水,是一种低等的妖怪。许多以古中国为题材的游戏中都会有化蛇出现,比如大宇的《轩辕剑》系死中,化蛇就是玩家痛宰的倒霉妖怪之一。/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阳山有一种蛇,名为化蛇,身形像豺,而面如人脸,长着鸟的翅膀,行走时则与普通的蛇一样。它能发出一种奇特的呼叫声,如同是人们在叱呼。这种蛇一出现,预示着雨水大增,会造成水患。”/理由二:书中说毕方是化蛇的天敌,BUD各位看:
毕方属性:火
化蛇属性:水
五行相克:水克火!
真要说天敌,应该颠倒了才是!不管从属性来看还是从生物学(鸟和蛇)来看,毕方VS化蛇的结果都是被一口吃掉才对。。。。。]
英招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人头飞马?),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
《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精炼?提纯?),可作兵器。
《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手)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
《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估计只是能预见天气)
《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利用价值很高,呵呵)
《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
《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蛰兽兽死,蛰树树枯。(玄蜂升级版?)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
《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鸽子的异种?)
《洞冥记》有载。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高级宠物?)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语?)
《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
Ps:述荡则是左右有头。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可惜无人饲养)
《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藐视?挑衅?)。因叫声得名。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
《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
《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
《搜神记》有载。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应可喷火吐水,为九头蛇之类)
《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可和西方的九头蛇比比?很类似吧。
或和小日本的八歧大蛇比比?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
《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
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澳洲土著亦有用其法捕猎)
《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
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神话气息不浓,但可算是比较标准的怪兽,而且还是满强的)
《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鼠王的说)
傲因(字打不出来啊,痛苦中)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有相当智能,懂伪装。可能感觉敏锐,尤其是舌头(痛死的?)。可推见其反应甚快,为搏斗型。)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强酸?)。(不过还是比犼弱太多了啊)
《偃曝馀谈》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傒囊
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应该不是动物,而是一种鬼怪吧。吸人魂气?)
《搜神记》有载。
风狸
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此兽灭绝多半就是因为那个‘寿五百’上了,人类真是恐怖啊)
《抱朴子(仙药)》有载。
(角圭)(角虎)
又名任法兽。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见有人相斗就触理亏的一方。皋陶(人名)曾用其断案。(疑可识人心,故能断对错。生物测谎仪?)
《诉异记》、《神异经》有载。
委蛇
又名延维。人首蛇身,有两头,紫衣朱冠,和车辕长度相当。厌恶雷声,闻之则捧首而立。见则能霸天下。
《山海经(海内经)》有载,《庄子(达生)》则说齐桓公曾见之。
Ps:闻一多《伏羲考》中则说此为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象。(搞笑吧?)
契俞(不好意思,用了别字)
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人则隐藏,遇无道之人则食之。(惩恶扬善?不过依此之言,无法理解其捕食方式?如此大的体形,速度要多快才能)
《尔雅(释兽)》有载。
魍魉
木石之怪,亦有说为山川之精。状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用以迷惑人。
《国语(鲁语下)》、《说文》有载。
(鼠勺)犬
类狗,能飞,食虎豹。
《周书(王会)》有载。
率然
五彩蛇,亦有说为两头。人物触之,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登它主要是因为《孙子兵法》中‘三军势如率然’即为此蛇)
《神异经(西荒经)》、《博物志(异闻)》有载。
佚事:
剑光射人(invincibility提供)
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朵珠九华玉以为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
谏珂
平公有一天出朝,有只鸟围着他飞不离去,他就对师旷(人名)说:“我听说如果是霸王之人,凤亦为之下;今天有鸟整天围着我传,那是凤吗?”师旷说:“东边有一种鸟,名叫谏珂,文身朱足,喜狐,今天主上必然穿狐裘大衣上朝。”平公说:“是。”师旷说:“今天鸟围着你飞是因为狐裘,而不是你的德义。你为什么要自己yy呢!”平公听后很不开心。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4 中国古代怪物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附:狍(号鸟):《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号鸟),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忄林),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貔貅
大熊猫专浓家张和民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熊猫人工饲养可能开始于4000多年前。
张和民说,在古籍中,大熊猫被称为称为貔貅(pixiu)。《史记·五帝本纪》中,叙述了中国“五帝”之首的黄帝,他的国号为“有熊氏”,不仅尊重熊这种野生动物,而且能将熊(黑熊)、罴(棕熊)、貔貅(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明确区分开来。
这本史书还追述了一个故事:4000多年前,黄帝指挥驯养过虎豹、熊、罴、貔貅等猛兽的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由于板泉之战比较著名,所以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它加以记载。
张和民说,这表明中国人工驯养 大熊猫,可能开始于距今4000多年前。
除了《史记》外,中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尚书》,在《牧誓》篇中也曾叙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五的军队,一直到后代,还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士,战无不胜。
从听岳用鲧的传说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历史信息
本文2023-11-02 05:0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