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词语古书的词语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古书的词语古书的词语是什么,第1张

古香古色、古色古香、经典、珍贵、贵重

一、古香古色 [ gǔ xiāng gǔ sè ]

解释: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

出自: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墨,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

译文:古画的颜色墨水,有时候会淡,是因为灰尘积压的原因,有一种雅致的韵味。

二、古色古香 [ gǔ sè gǔ xiāng ]

解释: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出自: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墨,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

译文:古画的颜色墨水,有时候会淡,是因为灰尘积压的原因,有一种雅致的韵味。

三、经典 [ jīng diǎn ]

解释: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引证:丁玲 《杜晚香》:“ 杜晚香 没有引经据典,但经典著作中的某些名言哲理,都融合在她的朴素的讲话里了。”

四、珍贵 [ zhēn guì ]

解释:价值大;意义深刻;宝贵。

引证:曹靖华 《飞花集·只研朱墨作春山》:“这些信,是他全部著作的构成部分,是他留给祖国人民的极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贵重 [ guì zhòng ]

解释:价值高;值得重视。

引证: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在中国古籍中,“册”、“卷”和“函”是常用的书籍计量单位,用于表示书籍的数量和结构。

1 “册”是书页的集合,通常用于表示一本书的完整印刷品。每一册可能包含多页,并且在古籍中,一册通常代表一本书的独立印刷版本。

2 “卷”是指书籍的一部分,通常一卷包含多册。在古籍中,一部大部头的书籍可能会分为若干卷,每卷包含一部分内容。卷的划分通常是根据书籍的内容和结构来决定的。

3 “函”通常是指书籍的一部分,具体指一函包含若干卷。在古籍中,一些大型书籍可能会分为若干函,每函包含一组相关的卷。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将书籍的相似或相关部分组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册”、“卷”和“函”在中国古籍中各有特定的含义和用途,它们共同构成了古籍的计量单位,有助于描述和组织书籍的数量和结构。

关于天下的词语

·献曝 ·形制 ·席卷 ·勋劳 ·响应 ·选众 ·项王 ·向风 ·心腹之患 ·锡类 ·殉身 ·西邻玉 ·先忧后乐 ·躧弃 ·西山饿夫·训刑 ·心倕 ·醒酒石 ·下地 ·下国 ·牺庭 ·消兵 ·星晖 ·孝治 ·日域 ·人主 ·任重致远 ·攘攘 ·儒硎 ·瑞鹧鸪 ·稔泰 ·如指诸掌 ·人亡邦瘁 ·普天之下 ·溥天率土 ·扑杀此獠 ·溥天 ·棚车鼓笛 ·溥天同庆 ·溥天同庆 ·溥天同庆 ·匹夫有责 ·普天匝地 ·曝献 ·普天下 ·普天率土 ·偏袒 ·疲敝 ·则天 ·至赜 ·至赜 ·执礼 ·周粟 ·纵谈 ·宗师 ·制世 ·中乂 ·佐命 ·祝禽 ·祝禽 ·逐鹿 ·周御 ·祝网 ·指麾可定 ·胙德 ·中原逐鹿 ·钟馗 ·智周万物 ·胙德 ·作治 ·凿饮耕食 ·铸山煮海 ·逐物不还 ·軄方 ·宙合 ·宰世 ·宰肉 ·走犬亨 ·走狗烹 ·坠欢 ·坐江山 ·在宥 ·争鹿 ·治世 ·治平 ·治忽 ·御辔 ·一叶知秋 ·有理走遍天下 ·玉棺 ·伊夔 ·宇县 ·雍门鼓琴 ·宇甸 ·御天 ·一匡天下 ·一举成名 ·一世 ·一石几钟

1注解古书需要哪些知识

注释古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一) 需要全面运用音韵、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语言知 识。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人 的书面语言,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而要准确了解 古人的书面语 言,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 (二)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很多。王 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就简要介绍了关于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项内容,可供翻阅参考。

如:读 到“摄提贞于孟陬兮”(《离骚》)、“以为己生岁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爱鼠”(《三戒•永某氏之鼠》)、“庆历中,有 布衣毕升•”(《活版》),就牵涉到古代三种纪年方法:岁星 纪年法,干支生肖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又,读《愚公移 山》中的“达于汉阴”,《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就牵涉到古代地理命名的常例:山南为 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三) 要掌握一些有关的专业知识。有人主张,专门著述应由 各方面的专门家担负注释疏通工作。

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天 文、数学、生物、医学方面的古籍,应由自然科学专家来注释; 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的古籍,应由文学、史学、哲学专 门家来注释。 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

如:“尺”、“寸”,这是 两个很常见的字。但是,在医书中它们有特殊的含义。

诊脉 时,以掌后高骨为“关”,密排三指,“关”脉前称“寸”脉, “关”脉后称“尺”脉。扎针灸时,进针多少“寸”,也不是一 般的寸,而是“同身寸”,即病人的中指第二关节的长度。

不了 解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些看来很普通的词语也可能注错。初学者 接触专门学科的古籍时,一定要有人指导。

(四)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把 握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做到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评价一 篇作品是如此,注解疏通也是如此,不过后者不如前者显著罢 了。

如: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古”如何理解?为什么要 从“古”讲起? “学者”指什么人? “道”又指什么?都牵涉到 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唐时期,佛老哲学影响很 大,不利于唐王朝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韩愈排斥佛老,提倡 儒学,正是适应了当时巩固唐王朝统治的需要。他所讲的“道” 就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孔孟之道,而不是一般的道理,更 不是其他哲学流派的“道”;他倡导尊师,则是为了培养一批能 够卫道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学者”的含义。

文中的“古”字, 不是一般的“古代”,更不是“从古以来”的意思,而是指孟轲 以前的时代。 因为韩愈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轲之死,不 得其人焉。”

就是说,道传到孟轲,就没有继承的大师了。而韩 愈《师说》明确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以“古”字是指 孟轲以前的时代。

韩愈在哲学上、文学上、教育上,都是打的 “复古”旗号,所以,这篇文章就以“古”字开头了。 总之,不 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即使是对于字词的疏通,也 难达到准确和深刻。

注释疏通古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戴震 说:“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这是深有体会的 话。没有渊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 搞好这件工作。

所以,鲁迅愤慨地指责当时一些半通文人大搞古 书的标点评注以猎取名利的行径,称它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大厄运,并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见《旦介亭 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我们今天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做好 古书的注释疏通工作。

但是,也不可存在畏难情绪和神秘观念。 我们有现代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只要刻苦努力,严肃认真,就可 以大大超过前人。

把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 地将古代文献译成白话文,介 绍给广大群众,是提高民族自信 心、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需要。

在教学中,文言翻译则是一种综合 性的习作,它沟通古今,既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是白话文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原富》、《名学》等书之后,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信”、“达”、“雅”的原则。

这三条原则直到今天还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 所谓“信”便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明白 地表达出来,所谓“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化。

我们将文言文译为 白话文也大体可遵循这个原则。当然,严复所讲的“雅”是用标 准的文言文(如先秦诸子)去译外文,我们讲的“雅”是以今天的 普通话作为规范。

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个民族语言内部的翻译。这就和翻 译外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 展,所以彼此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细微的差异, 因此,翻译时要尽量发掘其联系,更好地沟通古今。 如:古代的 单音节词发展为现代的双。

2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

3如何对待古注

古书的注解

(1)、古书注解的历史。

(2)、古书注解的体例和用语。

(3)、对待古注应有的态度。

2、古书标点的原则:(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

3、古书今译的要求:(1)、准确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2)、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量对译;(3)、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4)、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4古汉语注释中常用的注释术语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玉器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 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 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二)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 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2,之犹言 "之犹言"也声训术语,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三)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注明音读的,一般是用本字来注明假借字2,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5古注中传注体的特点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有"经"和"传"之分"经"指古书原文,"传"是后人作的,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传注体指的是给古书所作的注释的体式一般随古书正文刊行,附于相应的原文之后

二、传注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可以把传注体分为不同的类从注释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注和疏两类;从作者划分,可以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从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释义类和叙事类两类;从注释内容之间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原注,补注,集注三类教材按照作者划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

自注是作者给自己的作品加的注释还有的在注文中再加注释,称为"夹注"或"注中注"

他注是原书作者之外的人作的有一人注,集注,义疏等一人注体例最简单集注汇集多家学说,一般都注明资料来源义疏体例最复杂,疏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多个层次

6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第三部分 文言文

[考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

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 通 )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

C.圣人非所与熙也 。 ( 通 )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 以我酌油知之

例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

◆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 “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A。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例4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为”,四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B项是“用”;C项是“认为”;D项是“凭、靠”。正确的选项是A。

◆例5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D。因为D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C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

[能力训练一]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贾十倍 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8诎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15无他,但手熟尔 通

16谈笑有鸿儒 通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19不用,则以纸帖之 通

20默而识之 通

21之虚所卖之 通

22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

23便要还家 通

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

2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同

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通

2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2蒋氏汪然出涕曰 古义( )今义(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今义( )

4大小之狱 古义( )今义( )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

7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

8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

9王曰,何坐 古义( )今义( )

10未果,寻病终 古义( )今义( )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 )今义( )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 )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1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

1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古义( )今义(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苦而不平( )

2释担而立,睨之( )

3请损之,月攘一鸡( )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5会宾客大宴( )

6复前行,欲穷其林( )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8以光先帝遗德( )

9齐威王欲将孙膑( )

10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11有一老父衣褐( )

12因长跪履之( )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14惧有伏焉( )

15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1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四、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2 温故而知新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

3 高可二黍许 ( )

杂然相许 ( )

4 齐人固善盗乎 ( )

汝之心固,固不可彻( )

5 晏子使楚( )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 )

齐命使各有所主 ( )

6 西蜀之去南海 ( )

挈妻子而去之走 ( )

去国还乡 ( )

去死肌,杀三虫 ( )

五、根据要求选择答案: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正确的) B.渔人甚异之(奇异)

C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 D 谈笑有鸿儒(大)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礼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水北岸)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前人之述备矣

C此皆良实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六、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汪然出涕曰 殚其地之出

B.君将哀而生之 乡邻之生日蹙

C.号呼而转徙 呼嘘毒疠

D.吾氏三世居是乡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小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八、给下列各题中加点的词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一)“之”:A代词,他(代人);B代词,这(代物);C助词,相当于“的”;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E音节助词,无义;F动词,相当于“去”、“往”。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久之,蛇竟死( )

(3)吾欲之南海(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5)默而识之( )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二)“其”:A代词,他的(代人);B代词,它的(代物);C代词,其中的;D语气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复前行,欲穷其林( )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5)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三)“于”:A在,表处所;B到,表时间; C向,对;表对象; D比,表比较。

(1)庞涓恐其贤于己( )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

九、语气助词通常表示:A疑问语气;B感叹语气;C陈述语气;D反问语气。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语气助词各表示什么语气。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④甚矣,汝之下惠。( )

⑤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⑥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十、根据要求,为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一)下列句中“焉”字作兼词,相当于“于此”的一项是( )

A.谨食之,时而献焉 B 永之人争奔走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且焉置土石?

(二)下列句中“而”字表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三)下列“为”的读音与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wéi 对、向) B 未为简易(wéi 算是)

C.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wéi 做)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wèi 被)

(四)从下列各组中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项。

①( ) A然则何为使子 B杂然相许

C田忌信然之 D所以然者何

②( ) A楚人以晏子短 B以君之力

C虏太子申以归 D吾欲辱之,何以也

十一、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① 或异二者之为( )

或告之曰(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何以战( )

②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杀人以梃与刃(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览表

词 用 法 例 句 意义或作用

之 1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愿陛下亲之信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他们

这件事

2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往

3作助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悍吏之来吾乡

久之,蛇竟死

孔子曰:何陋之有 译为“的”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调整音节(无义,不译)

表示提宾(无义,不译)

其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专其利三世矣

吾视其辙乱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能指其一端 这种

他们的

那里的

其中的

2作语气助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如土石何? 表推测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为 1作介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良业为取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向、对

替、给

2作动词,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未为简易 做

是,算是

于 作介词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战于长勺 到

则 作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

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

那么

而 作连词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表并列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乃 作副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太公兵法》也

乃入见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竟

相当于“是”

就,于是

◆古今词义变化一览表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厌 学而不厌 满足 讨厌、厌烦

走 双兔傍地走 跑 步行

市 愿为市鞍马 买 集市

交通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事业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穷途末路的境地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品质恶劣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里边夹杂着 当中

布衣 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 粗布衣服

[考试目标二]

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例题精析]

例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3)委而去之(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

4.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和 的语气语调。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

例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7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例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 名之者谁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 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现在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表示什么?

例4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 友人语巨伯曰( ) ② 子可去( )

③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 遂班军而还( )

16.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17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的感想。

◆例1:本题考查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整体把握并涉及到对联知识等。答案:1①B;②C;③B;④A 2 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3 壮阔、浩渺(意思对即可) 4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 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5答案示例: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例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内容及主旨的理解等。答案:6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7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8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9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3、例4: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的理解。答案:10欧阳修 11C 12云归而岩穴暝, 风霜高洁 1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4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5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 16C 17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古书的词语古书的词语是什么

古香古色、古色古香、经典、珍贵、贵重一、古香古色 [ gǔ xiāng gǔ sè ]解释: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