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古代的火锅是什么样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火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古代的火锅是什么样子的?,第1张

火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火锅,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火锅起源于汉朝,自汉朝之后,才一步步发扬光大。

火锅能够有今天的规模和多种口味,也经历了上千年时间发展演变。最初的火锅,就是用火烹煮食物,其味道同今天相距甚远。随着时间流逝,才慢慢有了滋补锅底、麻辣锅底,以及九宫格、鸳鸯锅的出现。

火锅起源无从考证,存在两个时间节点

火锅在今天,是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在多数人心目中,都有一种“万物皆可涮”感觉。只有我们想不到菜品,没有不能出现在火锅餐桌上的菜肴。

依照火锅起源于战国时期说法,当时的人们,以陶罐作为锅,来煮水食用食物。陶罐锅虽然保温性好,但传热也相对较慢,而且起源之初,火锅口感定然不能同现在相提并论。

除了起源于战国说法外,还有人说火锅起源于汉朝。这一说法有直接证据,便是在海昏侯墓穴中,发现了古时候的火锅所用炊具“斗”。

古代火锅,从简单到复杂,食材、器具也在不断改良提升

古人吃火锅,最初一定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突发奇想。个人猜想火锅一定起源于,寒冷的冬天。当时的有钱人家,为了品尝到更暖和食物,或者想要一直让食物保持最热状态,便决定将烹饪食物器具,放置火上持续加热。

那时候的火锅,既没有蘸料,也没有锅底,其味道定然不美。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也在对锅底和器具,不断进行改良升级,这才演变成了今天,深受大众喜欢的口味和器具。

当下的我们,将火锅改造得淋漓尽致,不仅能够解决众口难调问题,还能够实现一人一锅,做到安全又卫生。

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陶制容器,用来烹调食物,结束了人类只有烧烤的简单烹调时代。人们把食物放在陶制的容器中,在下面加热将肉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人们称之为"羹"。这是最早的火锅了。最初的这种叫鼎的烹饪器皿,太大,不能移动,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在西周的时候发明了痛过、铁锅和各种小型化烹调用具,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出现,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说起火锅的历史,唐朝时期就已经很盛行了,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红泥小火炉,就是现代的"火锅",又叫做"暖锅",泥炉炭火上面放着砂锅,蔬果鲜肉,任意烹煮。到了北宋时期,火锅已经是市井间的美食了,京城汴梁随处可见。清朝满族又将野味火锅发扬光大,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嘉庆元年新皇登基,宫廷还举办了"火锅宴"。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火锅最早出现时,就像现在的小火锅,每人一锅分而食之。火锅最早叫"铜爨",爨就是烧火煮饭的灶具。早在1986年洛阳汉墓中出土的一套叫做"铜温炉",形状就酷似现在的火锅,类似的器具在西周就与很多,叫做"铜温鼎"。《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每到天气转凉,火锅就成了北方人离不开的美食,隔上几天不涮火锅就感觉不自在。火锅是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美食,从东南沿海到西陲边塞,从南海之滨到北国风雪,大有十里不通风,涮锅各不同的意思。老北京最著名的涮肉,东北的白肉火锅和流传东北少数民族的野味火锅,徽菜冬令美食鲜羊肉火锅,巴蜀之地的毛肚火锅,风靡重庆的老油火锅,以海鲜鱼类为主的菊花火锅,台湾冬季佳肴沙茶火锅和石头火锅,宫廷菜的什锦火锅等等。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现在人吃火锅已经很随意了,没有了火锅文化和吃火锅的礼制性的约束,剩下的就是大快朵颐和热闹的氛围。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吃火锅的讲究也是很多的,并不像现在人喜欢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放,就像当年皇帝吃珍珠翡翠白玉汤般的随意。就拿老北京的涮肉来说,涮肉要吃手切鲜肉,手切的肉薄厚适合涮,也不会没有肉感,比起高速转动的机器切的肉更加有口感;其次是调料,麻酱、韭菜花、红豆腐乳、虾油、香葱等等大约有二十几种,边吃边调;涮肉的火要大,滚烫涮肉,边涮边吃;吃上几口肉菜之后,调料的味道淡了,便来上点涮肉的汤喝上一些,美味流淌在心里啊。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白居易:告诉你火锅饮食文化 火锅该不该滚出美食圈 ?

流行于江浙地区的菊花火锅,则是以鱼鲜为主,很少见到牛羊肉膻气比较重的食材。大敞口的锅,一般用酒精烧,用牡蛎、口蘑吊汤,海鲜、山珍的鲜融合到一起。配以山鸡、鱼丸等到快成熟的时候,撒上菊花,肉鲜清香。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鸳鸯火锅

徽菜中的鲜羊肉火锅,采集了南北火锅的长处,畜禽海鲜被融合到了一起,也不再是单纯的涮了,是一种炖涮结合的美食。六四分肥瘦的羊肉,切成块放到加有酱油、醋、盐、八角、青蒜、绍酒、白糖的汤中,炖至酥烂,倒入火锅里面。再配上鱼丸、鸡肉片、海参同煮,成熟后撒上胡椒粉,随火锅上几种新鲜的蔬菜,蘸着红辣椒酱吃。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麻辣火锅

川渝的麻辣火锅和老油火锅,如今已经有点风靡全国的意思了,喜欢的人不在少数。两者的不同就在于油水比例和味道排列的先后顺序。川渝火锅中,最有名的当属毛肚火锅,成都的毛肚火锅是泥炉小铜锅,大家认识的不认识的一起涮;重庆的是大锅分九个,一人一格,认识的不认识的一起吃起来。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牛杂火锅

毛肚火锅可涮的东西五花八门,真正的纯肉倒是配搭了,牛羊猪脑花、脊髓、鹅肠鸭肠、牛肝、牛肺、猪天梯、羊腰、牛肚、百叶、黄喉、鳝鱼,素菜粉丝、青蒜、豌豆苗等等。蘸的小料也只是简单的麻油和味精,至于如今的吃客喜欢加上自己喜欢的调味料,如醋、蚝油、蒜泥等等。

2700多年历史演变的火锅 薪为火 锅为器 汤为煮 食为养 调为味

事实上火锅并不是现代人的专享,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火锅,并且深受人们喜爱,源远流长。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将各种肉类放入特制的鼎中边烹边食,称之为“温鼎”,“温鼎”内有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这就是火锅的雏形了。不过此时的火锅还只是王公贵胄们的奢侈品,到了战国时期,火锅普及开来,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用来烹煮的“温鼎”也小了许多,此时的人们也开始在食用火锅时蘸些盐、辣椒等调味品,吃火锅蘸料的习俗逐渐形成了。

到了魏晋时期,火锅更加盛行,人们也开始了对锅底的研究,鸡汤锅、麻辣锅等各种汤锅应运而生,而火锅器具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魏文帝曹丕酷爱火锅,吃一次火锅要吃好几种锅底,而一只鼎只能盛一种锅底,吃一次火锅要用很多只鼎,非常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丕发明了“五熟釜”,在铸造时将鼎中的空间分成五部分,这样一只鼎里就可以盛放五种锅底,比我们现在常吃的“鸳鸯锅”还要高端。    到了宋元时期,火锅的吃法进一步发展了,过去由于肉切得很厚,火候控制不好,经常会将肉煮老了,后来人们学会了将肉切片,这样既熟得快又味道鲜美,用筷子夹着肉片在锅里涮两下即可食用,“涮火锅”的时代来临了。

到了明清时期,火锅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锅,比如四川重庆的麻辣香锅以及北京的老北京涮肉等。由于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也产生许多名贵精美的火锅,乾隆皇帝好吃火锅,和珅为了孝敬主子,请了几十位全国各地的火锅名厨精心研究,用鹿尾等多种名贵食材,精心制作了一桌火锅大餐,堪称奢华。    火锅是中华民族的独创美食,制作简单,风味独特,火锅里几乎包含着所有种类的食物,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胸怀宽广,包容万象。

火锅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一种习惯,一种喜好,更是一种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开始吃火锅了。那么古时,人们都是用什么来吃火锅的呢?

1商周时期青铜鼎

商周时期所用的鼎即是当代锅的雏形,人们做饭时将木柴,秸秆放于鼎的下方进行加热,将食物烹煮熟。除了做饭,祭典也经常会用到。很多鼎在出土后,都可以看见腹下会有烟熏火燎锅的痕迹,这也是火锅加热的原理。

2战国时期温鼎/温炉

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

3汉魏时期五宫格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还辅以各种汤料,粘料,并且也有了不同口味的锅,吃火锅已经是一件普遍的事情。而汉魏时期的流行的五宫格,鸳鸯锅已经成为当代火锅的雏形。

4东晋菊花火锅发明者: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留下了很多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为后人传颂。菊花火锅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名菜,菊花放在锅中煮食,既能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增添不少雅致情调,相传,每到菊花盛开的季节,陶渊明都会以菊花火锅招待他的好友们。

5唐代 唐三彩火锅

唐代的火锅已经成为一种饮食习惯了,当时的中国人十分懂得享受生活。唐代一般富人也经常用火锅宴请友人。下图所示唐三彩火锅已经和当代火锅很相似了。

6元代涮羊肉火锅发明者:忽必烈

传统的涮羊肉火锅一直被众多火锅爱好者所青睐。相传忽必烈还在当统帅时,有一天冬天,天气寒冷,大军正在备战,准备大干一场。可大家饥肠辘辘,先炖羊肉已然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烫熟,并辅以作料蘸食,忽必烈大呼好吃,随带领军队打了胜仗。涮羊肉由此而来。

7明代“风羊火锅”发明者:朱元璋

朱元璋,不光是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最严苛的一位,而且号召全民节俭。在明朝建国初期,金银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即使皇家用金银器也很少。这件明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左有“子孙满堂”铭文,右有“有喜鹊落眉梢”的刻纹。火锅制作精细,器型少有。传说:“风羊火锅”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

8清朝 “坝坝宴”火锅发明者:乾隆

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来说,据记载,共上各类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有史料记载,他曾创下一个月吃了23种、66次火锅的纪录,还举办了550桌火锅的“坝坝宴”。

火锅是由南宋美食家林洪发明的。典故如下:林洪曾经在冬季的武夷山内,捕获一只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没有厨师,林洪不知以什么烹饪方式来处理大自然的这份馈赠。

一位老食客告诉他:“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意各以汁供。”。

林洪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一撩拨,马上变出云霞一般的色泽,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更鲜美泼辣的味道立即便激活了味蕾。

林洪将这种烹饪方式命名为“拨霞供”,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火锅。

扩展资料:

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

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

在重庆,吃火锅也有讲究,调料一般选用最基本的葱姜蒜和香油,这样才能吃出火锅的原汁原味。烫菜有有规矩,先吃毛肚鸭肠一类的食材。

烫法是:七上八下,这样烫出来的菜才最嫩。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一顿火锅再加上几瓶重庆人最爱的江小白,才最能符合重庆人火辣热情的性格。

参考资料:

-火锅,人民网-火锅诞生于宋朝 古称“拨霞供”发源于山间

其实火锅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料理,只要准备一口锅,把食材和水加进去煮开,就是一餐美味的火锅了。做起来这么简单的东西,却成了为了很多人的最爱。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当时出土了很多器皿,中间还被分成了好几个格子,看上去就像是专门为涮火锅准备的。不过古人吃饭都是分餐制,一人准备一口小锅就行,既然是小锅为什么还要用格子分开呢下面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吃火锅的吧。

现在正值寒冬腊月,气温低,也是我国大江南北普遍吃火锅的季节。身位一个没有过期的吃货,大锤之前也晒过吃火锅的照片,大锤也是非常喜欢吃火锅的,无论是潮汕火锅麻辣火锅,大锤一概照单全收。本期大锤说史,咱们就来聊一下,火锅的争议性历史,以及火锅与涮肉之间分分合合的故事。

火锅的历史,在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因为如果从火锅的特征也就是自带加热的火源的锅子这个角度来说,那么我国的火锅历史可以一举上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王朝时期。

因为后世的考古学家在我国多个地区都发掘出了那个时代贵族王侯们使用过的自带热源的鼎,又叫做温鼎,其基本构型是:上面是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小鼎,小鼎的足站在下面一层的金属盘上,金属盘下面还有足,这个足才是放在地面上的。

简单来说,上面的小鼎是用来烹煮食物的,而下面的金属盘则用来盛放作为加热燃料的炭。这种自带炭火的鼎,就是中国古代火锅的最早雏形。

这种温鼎,比起当时常见的鼎,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周代开始,寻常的大鼎,下面足之间是要填充堆放木炭之类的燃料的,这么大的家伙一旦开始烹煮食物,那是无法摆放到宴席上的,真放上去,首当其冲就会把宴席的席子给烧穿了。而这种小型的温鼎,因为自带燃料,而且燃料也跟地面隔离,所以很适合摆放在宴席上的案几类物件智商,负责加热食物。

有了这个起源,温鼎一类的火锅器材一直延续了下来。前几年轰动一时的西汉废帝刘贺、也就是海昏侯大墓,考古工作者就发掘出了这一类的火锅器具。

而且火锅在这个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奠定了后世多种款式的雏形,比如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分为三格乃至五格的火锅,这可以视为是巴蜀一带九宫格火锅的远祖。

说到这里,肯定有读者听友朋友会问了,大锤你把火锅的发展历史说的挺清楚的啊,为什么你开篇的时候还说,火锅的这个历史是充满争议的呢

问题就出在现代火锅的代表性操作——“涮”这个字上面。现在咱们的火锅,无论是北派火锅的牛羊,还是南派火锅的海鲜,都离不开这个“涮”字,也就是用筷子夹住,在火锅的滚汤中走上那么两三遭,这种涮法,吃的就是食材被烫熟的鲜、嫩以及烫。然而我国古代的火锅类器物虽然出土很多,但是在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说过,当时的古人是拿火锅来涮的。

那么,古代这类火锅,古人如果不拿来涮食物吃,还能用来干什么呢其实,后世学者推断,我们之前所说的这些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上古火锅,更可能的用途是加热食物、给食物保温,其基本操作是炖煮,并不是我们如今的涮。

比如咱们上文提到的海昏侯出土的西汉时代火锅,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家伙里面甚至还发现了栗子之类的食物,证明了这个火锅是使用过的,但是同时,今天我们的涮火锅吃法,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拿整个的栗子放火锅里去涮的,但是我们如今火锅里确实可以放几个栗子去炖煮。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昏侯用的火锅,用来炖煮食物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说,在古代很长的时间里,这一类火锅器皿,最大的用途不是涮火锅,而是类似于我们今天吃饭时常见的锅仔。由于对用途的判定不清晰,所以才会导致火锅历史的争议问题。

那么,到什么时候开始,古人出现了涮锅的吃法呢

从文献角度来说,古人的涮锅吃法,大概要比火锅的出现要晚上2000年。也就是到了南宋年间,当时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明确记载了一条涮火锅的吃法,而这种吃法是学者公认的涮肉吃法的鼻祖,林洪是这样记载的:

他去武夷山拜访一个著名的隐士,适逢武夷山大雪(这个大锤需要额外解释一句,武夷山下雪并不是特别稀奇的事情,至少到2018年1月的时候武夷山也是下过雪的),路上弄到了一只野兔,但是隐士那里并没有伙夫负责烹饪,这时候隐士就向林洪展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吃法——把野兔肉切成薄片,放入各种佐料配成的汁水里面浸泡,然后再烧一锅开水,水开之后食客们各自用筷子夹住泡好的野兔肉片,放到开水锅里拨弄一番,烫熟之后就可以吃了。

这种涮出来的肉片(那个时候林洪称之为“拨”),色泽犹如云霞一般颜色,因此林洪就将其称之为“拨霞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火锅,而且还不是牛羊肉或者海鲜火锅,而是野兔火锅,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大雪满山,寒冷刺骨,林洪跟隐士俩人围坐火锅,涮野味兔肉来吃,吃的大汗淋漓,这是何等的畅快,因此林洪还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明确的歌咏涮火锅的诗歌:“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当然,涮肉的另外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蒙元时期成吉思汗远征之中,出征的将士们为了图方便,以头盔为祸,把羊肉切片扔头盔了涮一下就吃,图的是快速方便,但是从文献记录来说,林洪这个涮火锅是中国火锅的正宗。

元代圆顶铁盔

正是有了这样的历史记录,我们的涮肉火锅从此正式出道。从此之后,我们的涮火锅大业开始日益红火,而且佐料蘸料方面也日益改进,从林洪时代的涮锅前蘸料变成了涮锅后蘸料。而且火锅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只要不是扔进去盖上锅盖来个乱炖,那么什么都能扔进火锅里去涮,咱们吃的就是这份口滑、这份鲜嫩。

火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古代的火锅是什么样子的?

火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火锅,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火锅起源于汉朝,自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