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仗什么词好?
"古今"是一个表示时间和历史的概念,因此在对仗中选择具有类似含义的词是比较好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仗词:
- 古今:现代与古代
- 新旧:新的与旧的
- 前后:前面的与后面的
- 时代变迁:表示时间的转换
- 历史长河:表示历史的发展
- 昔日辉煌:表示过去的繁荣
- 今朝重振:表示现在的复兴
这些词都具有相似的语义,可以用来在对仗中形成呼应和对比,帮助表达出更丰富的意义。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扩展资料
对联又叫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要谈起这个春联,要追溯到很远,它的根源就从对对子说起。
春节前讲春联,不仅合时令,而且有必要。因为现在春联很普及,但春联知识却很不普及。我的思路是:由对对子论及联语,再由联语论及春联,因为春联是从属于联语的,而对对子则是春联的基础,所以本文从基础说起,以期使大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对对子”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联语、春联都理解成对对子,比如旧时蒙学读本中,就有一本叫做《笠翁对韵》,它是为写诗词做准备的,讲的就是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当中,汉语是最适合对对子的,因为它一字一音,又没有词尾变化,加上声调丰富,天生就有一种整齐的结构美和多变的节奏感,这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把英语的“天”与“地”相对,就变成了sky对land,是很难做到结构上的整齐的。
对对子在我国童蒙教育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此想到一则郭沫若对对子的故事,郭氏六岁时,私塾老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钓鱼。同学们对以射鸟、养虫、拍蝇等等,唯郭以打虎对,老师大惊喜,说是看出了这个孩子今后必成大器。
其实岂但童蒙教育,对对子是旧时文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交往和游戏的重要手段,留下的佳话不胜枚举。由此又想到一则当年陈寅恪先生用对对子考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又可能是语焉不详,“版本”多多。
据比较可靠的说法,那是在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当时的系主任刘文典先生请陈寅恪出试题,陈先生在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之后,雅兴未尽,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陈寅恪先生心中自拟的答案是“胡适之”。
两者实属佳配:就人物言,一虚一实,一古一今,一武一文,已是十分精当。而胡适倡导白话,反对文言,抡起大棒打向所谓的旧文化,亦是“大闹天宫”之举;就语辞言,胡、孙二字加个反犬为“猢狲”,至于“行”对“适”,“者”对“之”,其意自明也。
令陈先生十分欣喜的是,还真有两位考生以“胡适之”对之,这两位考生后来也是鼎鼎大名,一位是语言学家周祖谟,一位是历史学家张政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对对子是可以发现人才的。
上面所举两个掌故归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所说:“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的多个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测验思想条理。”
然细考之,对对子和联语还是有所区别的,用来对对子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句子;而联语只能是句子。
“联语”的类别
如果把春联说成是联语的一种,那是犯了个小小的逻辑错误的,因为春联只是联语的三大类下面的一种。从逻辑上说,联语主要包括对偶、对联、对仗三大类,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其一,均为两两相对的句式;其二,均需要讲究平仄。这就是联语最基本的特点。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三者的不同之处。
先说对偶。对偶是行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骈体文中的应用尤其广泛。比如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相对而言,对偶在规则的要求上稍许宽松,比如上述三例,下句都是以仄声煞尾,这在对联和对仗中是不允许的。再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上下两句都有相同的字(之、而),这在对联和对仗中也是不允许的。
再说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组成部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八句当中,要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两组句子对仗。与对偶和对联相比,对仗在规则上要求最严,在词性、结构、平仄诸方面都有近于苛刻的规定。
五律试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第五第六句为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先看每个字的词性,“远”和“晴”,都是形容词;“芳”和“翠”,原本也是形容词,在这里名词化了,“芳”是芳香,“翠”是翠色;“侵”和“接”都是动词,“古”和“荒”都是形容词,“道”和“城”都是名词。
再看句子的结构,远芳、晴翠,都是偏正结构做主语;侵、接,都是动词作谓语;古道、荒城,又都是偏正结构做宾语。最后看平仄,按规则,五言的重点是看第二和第四两个字,如果上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仄声;下句反过来,第二字要仄声,第四字要平声。
如果上句第二字是仄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平声;下句也要反过来,第二字要平声,第四字要仄声。最末一个字,上句必须仄,下句必须平。
看白居易的这副对仗,上句:“芳”是平声,“古”是仄声;下句:“翠”是仄声,“荒”是平声。最末一个字,“道”是仄声,“城”是平声。以上所说是最基本的规则,具体运用时情况还要更复杂些。
七律则以杜甫《登高》中的第三第四句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性与结构因篇幅关系从略,只讲平仄。按规则,七言要看二、四、六三个字,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如果上句平仄平,下句就要仄平仄。
总之上下正好相反。杜甫这两句的二四六处,上句是边、木、萧,平仄平,下句是尽、江、滚,仄平仄。再看末字,上句的“下”是仄,下句的“来”是平。
最后说对联。对联是独立的文学样式,规则上应该也是照此办理的,但由于对联的字数没有限制,所以除了五七言之外,其他长句的平仄是可以适当放宽的。
-对联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
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五律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
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
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这里有哦。。。(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亲有所帮助)
看你要写什么了。按你的意思是要近体诗的格律,那么自行百度下七绝和七律的格律形式,五绝和五律同上。押韵可找平水韵,写词则用词林正韵。对仗建议自行先搜索了解下即可,这些资料很容易找到。如果没有感觉的话,可以先找笠翁对韵找找对仗的感觉。
示例:
笠翁对韵(上)
一 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 ”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的上阕,它描写了美丽的暮春景色。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照应,十分生动。最妙处则在三四两句,对偶句中选用了“三四”“一两”两队基数,犹如画家于白描之上,随意点了一两笔,却把个极其幽静的去处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见那池边树疏落落长着的青苔,听见那林阴深处偶尔传来黄鹂鸟的几声啼鸣。显然这里的数词含有动态,有声响,有色彩,诗人选用在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想象和玩味的余地。
“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 “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大,再写到凄切哀怨情感之悲, 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在诗歌中,有时是确指,有时是虚指,有时举其成数,有时极言其多,而成为夸饰之词,通过“言过其实”的描述,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写饮酒中生活情趣则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黄河之长则说“三万里黄河东入海”,写边地之远则说“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写剑图阁之险阻则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邀见次数之多,琵琶女出场之难则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沉重的愁思、怨愤则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数字虽有夸张成分,但都通俗浅显,表现出的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且饶有诗味。
数词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总之,诗歌中的数词,往往“一字之奇”,或使全诗生姿添色。或使诗意隽永含蓄,或使诗句灵活飞动,像一粒璀璨的珍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远古对仗:近代、今朝、未来
远古
[拼音] [yuǎn gǔ]
[释义] (名)最久远的古代,即上古。
[出处] 语出《孔子家语·五帝德》:“女欲一日徧闻远古之说。”
作为词语对仗,完全可以。
岁月:代指时间,名词,读音仄仄,能做主语、宾语。
沧桑:“沧海桑田”的缩语,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本身属于名词性质,与时间相关。读音平平,能做主语(如“沧桑今已变”)、谓语(如“世事沧桑”)、宾语(如“历尽沧桑”)。
需要注意的是:岁月不能作谓语,而沧桑作谓语时,词性已变为动词,与“变化”相当。因此要注意诗联的结构。
古今对仗什么词好?
本文2023-11-02 07:49: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