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处死的凌迟是什么意思?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
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于死刑名称,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凌迟成功。
最近正在看<这里是北京>,书里讲到旧北京城(满清时期)的丧葬习俗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都抄录过来的话,估计管理员该有意见了!
落炕
家人病危,称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来了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中长辈,就要从其他房间迁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着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问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清醒的时候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上。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叔伯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去定购棺材;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到饭庄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来念经、放焰口等。
换床
病人临终要换床,一来是为了冲喜,二来是怕以后没人敢睡在这张床上了。一般人家是从附近的杠房租一张灵床,也称“吉祥板”。穷苦人家就是将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充当灵床。换床要由儿子亲自上手,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将病人头朝西,脚朝东放好,以便“西方接引”。
换寿衣
病人临终要换上寿衣。男的是长袍马褂,女的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草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色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包括洗脸、洗发、刮脸等。
清代的寿衣有一定的规矩:
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
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族则是圆口鞋或福字履),头枕平金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是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据说如果死者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投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绝对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段子”谐音,有“段子绝孙”的意思。寿衣上还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棺材里铺盖少则三层,多则九层,都是取单数。
含敛
清代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允许,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上红色的梵文经字,有钱人家还要给死者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入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死者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用红纸包一些茶叶填入死者口中,称为“含敛”。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两色的绳子把死者的两条腿绑上,并且在死者胸前放一本黄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的压一个秤砣。
停灵
病人死后,如果是长辈要停放在正房堂屋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必须摆放长明灯。传说阴间像黑夜,点一盏长明灯是给死者引路。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秸杆,每根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
设上供品、焚上香后,所有亲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将纸钱和纸元宝焚化。有钱人家还要请和尚、道士在灵床前念倒头经,将彩纸糊的轿子等焚花。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
死者的亲属要穿孝服。孝服分五等,称为“五服”,分别是粗麻布、熟麻布、熟布制成。按照与死者的血缘远近,不同亲属穿不同的孝服。满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开气袍子,不钉纽扣,只钉布条,头戴青布小帽,脚穿青布靴,不蒙白布。旗人妇女的孝服大致与男子相同,只是孝服不留开气,孝带系在腰中间,头上的发式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还有撂单和撂双之分。
报丧
病人死后,大殓之前,家属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百姓家一般口头报丧,官绅富商则要发报丧条子。家属还要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开具殃榜(也就是现在的死亡证明)。殃榜上写明“死者的出生年月、去世年月、实际年龄、确定入殓的时间、入殓时的禁忌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时间等,贴在门口。
大殓
大殓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正式放入棺材中,盖上棺盖。从此以后,亲属与死者就再也不能见面了,也就是亲属与死者的遗体告别仪式。此时,全体亲属都要到场,尤其是直系亲属,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之前赶回来。
大殓有高敛和低敛之分。高敛就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敛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亲属先在棺材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到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香面和锯末上铺一块红布,上面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称为“垫背钱”。到了吉时,死者的儿子亲手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材,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品,还要放一些镇物,像镜子、铜钱、五谷、生铁等,然后去掉绊脚丝,将棺材内的空隙用棉絮填满,由死者的长子用棉球沾清水擦拭死者的眼睛,称之为“开光”,再用镜子照死者的脸。在场的亲属要逐一探视死者的面容,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然后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盖,长子将开光镜摔碎在地,全体亲属大声痛哭,最后由杠夫加上棺盖,钉上木楔。
大殓后,按死者的身份分别停柩在北房中厅或其他房间。灵柩下面用交木支起来。灵柩前要按放灵龛、摆放大幅遗像,设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扦、花筒、供品,讲究的人家还要搭月台。
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停灵的时间最长四十九天,最少要三天。一般平民才采用五、七、九天,富贵人家则十五、二十一、三十五、四十九天。停灵期间要做佛事、法事。逢“七”都要办事,备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灵堂上挂幛子和挽联,灵柩左右要有亲属守灵。吊唁者到灵堂行礼,并走到死者亲属面前表示慰问,守灵的亲属要道谢。
接三
人死后三天要举行接三仪式。传说,人死后三天,灵魂要被鬼神佛接走。临走前,灵魂会登上望乡台眺望家乡,或亲临与家人做诀别。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升天,需要在他死第三天请僧人来诵经、放焰口,还要由家人送给死者一些生活用品(纸车马、纸钱、纸衣服等)。接三前要到冥衣铺订一份车马、箱子,在接三当日将这些车马箱子摆在门前,放上一些纸钱在车内、箱内,亲属还要在大门内外安排鼓乐。
接三当天招待亲友用炒菜和面。通常是四个冷菜,四到八个热菜,最后端上一大海碗面卤,一小碗炸酱,各色面码等。炒菜大多是家常菜,席面上不预备酒。来宾仅仅是入席坐一会儿,象征性的吃几口。亲友入席后,本家孝子要来谢席,各位来宾要还礼。来宾不能自行离席,要等到众人都吃完,一同站起来离席。
接三日的下午要举行“开咽喉”仪式,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头,摆上一桌子祭席或摆上一张饽饽桌子。小户人家则是到熟食店买上一个盒子,内装香肠、酱肉、肘花、小肚之类的熟肉制品,供在灵桌上。
接三日晚上要放焰口,亲属请来和尚念经后,将买来的馒头掰碎撒在地上,喇嘛则将白米撒在地上,以此向饿鬼施食。所用的馒头是用发面蒸熟制成圆环状,像一个个手镯。这些“手镯”,一个比一个小,码起来像一座塔,可以摆成一个个小馒头,最上边放一张小饼,饼上放一个桃形馒头,上面写着梵文佛经。饽饽码好后插上四面彩纸小旗,顶上插一面黄灯花纸剪的小幡,上面写“西方接引”。
接三当天晚上天黑后,要举行放三仪式。参加送三的有和尚组成的鼓乐队、冥衣铺伙计携带纸糊的轿子或坐骑,送三的亲友要手拿长香或打一只白灯笼。起行时鼓乐齐鸣,亲朋好友一起高声举哀,孝子孝女要高声喊“爸(妈),您上路吧!”
送三的队伍由鼓乐队走在最前边,纸活冥器其后,再往后是清音、文场、举香提灯笼的亲友,最后是和尚。送三的地点在住宅的西边,一般是指定的广场或城根,到达后将纸活放在中间,车头对着死者的坟地,鼓乐队三面围住冥器吹奏,孝子跪在中央,由茶房将挑纸钱接过去放在纸车里焚化,亲属三叩首后,鼓乐队在一声锣后停止演奏,送三仪式结束。
做七
在人死后的第七天或七的倍数之日,要请僧道诵经烧香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各家根据经济状况不同,有做三七、五七的,最多做到七七,也叫“做道场”。道场圆满后,亲属捧着给佛的黄表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楼库,叫“送库”。每做一次道场要送一次库,每次都要由吹鼓手和僧人吹打乐器、法器在前边开路。
出殡
出殡前一天夜里,僧人要通宵做佛事,称为“伴宿”或“坐夜”。这一天死者的亲友要前来祭奠,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亲属要大摆酒席答谢,晚上做最后一次送库。
出殡就是将灵柩从家里抬往坟地。出殡前要举行最后一次总祭奠。要准备成桌的酒席,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亲属和亲友依次叩首,各搛一筷子鱼肉菜肴放入焰食罐内,由孝子用一个苹果将罐口堵住,再用一个小烙饼咬去四边放在罐口,用红布包好,再用花红线扎紧,摆在灵前,叫“搛罐”。
出殡当天清晨,孝子要用新扫帚把棺木上的浮土扫下来,倾倒在炕席上,由杠房的人将棺材前端抬起来一点,由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边,最后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亲属要大声哀号,再次向灵柩行叩拜礼,称为扫财、掀棺、辞灵。
出殡大多是在早上八九点钟,富户人家在十点左右。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亲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哭丧棒,大儿媳妇等人抱焰食罐跟在后边。杠夫们将灵柩小心地抬出灵堂和院子,吹鼓手们吹响两把大号。灵柩出门后,鼓乐齐鸣。灵柩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十六个杠夫抬杠,也有用三十二或更多的。灵柩上往往有一个用红缎子制成的棺罩,上杠时孝子要跪在灵柩前将丧盆摔碎,送殡队伍起程。
送殡队伍最前边为打执事的,其中一些人手持雪柳。孝子打着幡走在灵柩最前边,其他送殡的男眷走在他的后边,灵柩后边的轿车里坐着送殡女眷。送殡队伍有专人负责扬纸钱。他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串,用手指将整叠的纸钱搓开后,在起杠、遇到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和下葬地时用力将纸钱高高扬起。
起杠后杠头要高喊“加钱”,这时亲属必须要另外再给杠夫们加赏钱。杠夫还要将给赏钱的人员和数目一一喊出来,如“本家老爷赏钱四十吊”之类的,全体杠夫随后应道“哎,四十吊!”所喊数目一般是实际数目的十倍,以此来讨死者亲属的欢心。一路上还要多次喊“加钱”,直到坟地,以显示送殡队伍的声势浩大。
出殡队伍因各家而异,富贵人家出殡,行列可达几里,行列中有纸糊的冥器、花圈、挽联和执事、僧道、孝属、亲友,还有各种仪仗,像各种古代兵器、肃静回避牌、金执事、功名牌,但一般只有满清王公贵族才有这样的排场。至于一般人家,可分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依次由简入繁,以适应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家庭办丧事。
送殡队伍出城后,一般亲友就告退了,杠夫的人数也减少了,只留下一班鼓乐、一班和尚前往坟地,执事撤出。灵柩抬到墓地,按照风水先生事先选好并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到吉时由杠夫按风水先生测出的方向,用大绳将灵柩缓缓放入墓坑。此时,孝子跪灵,鼓乐声起,随后摆上供品,和尚高声诵读有关经文,亲属将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等点火焚化。亲属与亲友在杠夫递过来的一铁锹土上抓一把扬入坑内,随后由杠夫用铁锹往坑里填土,堆成坟头,再将引魂幡插在坟上。孝子向送殡的亲友致谢,众人脱下孝服回城。
下葬后第三天要到坟头烧纸,以后在三七、五七、七七及60天时,还要到坟头祭祀或在家里祭祀。五七时要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钱糊一把大伞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称为“烧伞”。60天时亲属必须预备纸糊法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在僧道诵经加持后焚化。据说,死者可以乘上法船,通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称为“烧船桥”。人死后百天还要办一次祭奠仪式,一般家属在家里设奠。死后一周年还要办一次祭奠,亲属要在院内搭席棚,设酒宴招待亲友,正房祭堂,堂内悬挂影像,设牌位,也有搭月台的。富贵人家还要请喇嘛、道士、和尚念经。在死者逝世三周年、十周年时也有办祭奠的,但比较少见。
凌迟处死的凌迟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1-02 08:07: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