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的资料,关于桃树的详细资料
桃树是一种果实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花可以观赏,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果肉有白色和**的,桃有多种品种,一般果皮有毛,“油桃”的果皮光滑;“蟠桃”果实是扁盘状;“碧桃”是观赏花用桃树,有多种形式的花瓣。原产中国,各省区广泛栽培。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植。下面是关于桃树的详细资料。
桃树档案桃树,拉丁学名: Prunus persica ,中文名:桃树。种名:桃。被子植物。蔷薇科桃亚属。原产我国,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落叶小乔木,高4-8m。叶卵状披针形或圆状披针形,长8-12cm,宽3-4cm,边缘具细密锯齿,两边无毛或下面脉腋间有鬓毛,叶互生;花单生,先叶开放,近无柄;萼筒钟,有短绒毛,裂叶卵形;花瓣粉红色,倒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果球形或卵形,径5~7公分,表面被短毛,白绿色,夏末成熟;孰果带粉红色,肉厚,多汁,气香,味甜或微甜酸。核扁心形,极硬。
形态特征桃是一种乔木,高3-8米;树冠宽广而平展;树皮暗红褐色,老时粗糙呈鳞片状;小枝细长,无毛,有光泽,绿色,向阳处转变成红色,具大量小皮孔;冬芽圆锥形,顶端钝,外被短柔毛,常2-3个簇生,中间为叶芽,两侧为花芽。
叶片长圆披针形、椭圆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在脉腋间具少数短柔毛或无毛,叶边具细锯齿或粗锯齿,齿端具腺体或无腺体;叶柄粗壮,长1-2厘米,常具1至数枚腺体,有时无腺体。
花单生,先于叶开放,直径25-35厘米;花梗极短或几无梗;萼筒钟形,被短柔毛,稀几无毛,绿色而具红色斑点;萼片卵形至长圆形,顶端圆钝,外被短柔毛;花瓣长圆状椭圆形至宽倒卵形,粉红色,罕为白色;雄蕊约20-30,花药绯红色;花柱几与雄蕊等长或稍短;子房被短柔毛。
果实形状和大小均有变异,卵形、宽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5-7(12)厘米,长几与宽相等,色泽变化由淡绿白色至橙**,常在向阳面具红晕,外面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腹缝明显,果梗短而深入果洼;果肉白色、浅绿白色、**、橙**或红色,多汁有香味,甜或酸甜;核大,离核或粘核,椭圆形或近圆形,两侧扁平,顶端渐尖,表面具纵、横沟纹和孔穴;种仁味苦,稀味甜。花期3-4月,果实成熟期因品种而异,通常为8-9月。
生长习性及分布习性:桃树是喜光树种,分枝力强,生长快,如管理不周,容易徒长,影响光照、引起枯枝空膛,结果外移,造成树势早衰,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抓好与修剪相关的措施,特别是夏剪十分重要。
分布:原产中国,各省区广泛栽培。世界各地均有栽植。
主要经济栽培地区在中国华北、华东各省,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北京海淀区、平谷县,天津蓟县,山东蒙阴、肥城、益都、青岛,河南商水、开封,河北抚宁、遵化、深县、临漳,陕西宝鸡、西安,甘肃天水,四川成都,辽宁大连,浙江奉化,上海南汇,江苏无锡、徐州。
用途价值观赏价值
桃的品种除了采果品种外,亦有观花品种,早春盛开,娇艳动人,是优美的观赏树。果肉清津味甘。除生食之外亦可制干、制罐。果、叶均含杏仁酣,干全株均可入药。
食用价值
桃树干上分泌的胶质,俗称桃胶,可用作粘接剂等,为一种聚糖类物质,水解能生成。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鼠李糖、葡糖醛酸等,可食用,也供药用,有破血、和血、益气之效。
做法指导
1 鲜食,作脯食,或煎汁饮汤食肉。
2 食用前要将桃毛洗净,以免刺入皮肤,引起皮疹;或吸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咽喉刺痒等症。
食用技巧
1、巧去桃毛:在清水中放入少许食用碱,将鲜桃放入浸泡3分钟,搅动几下,如此桃毛便会自动上浮,清洗几下毛就没了。
2、挑选桃子:用手摸,表面毛茸茸、有刺痛感的是没有被浇过水的,以稍用力按压时硬度适中不出水的为宜,太软则容易烂。颜色红的桃子不一定甜,桃核与果肉分离的不要买,核与肉粘在一起的,果肉才比较甜。
小贴士 :
宜食:桃子适宜低血糖者以及口干饥渴之时食用;适宜低血钾和缺铁性贫血者食用;适宜肺病、肝病、水肿患者食用;适宜胃纳欠香、消化力弱者食用。
忌食:桃子性热,有内热生疮、毛囊炎、痈疖和面部痤疮者忌食;糖尿病患者忌食;桃子忌与甲鱼同食;烂桃切不可食,否则有损健康。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成熟桃晒干称碧桃干,治溢汗、止血。嫩果晒干称碧桃,治吐血、心疼、妊妇下血、小儿虚汗。叶称桃枝,窜气行血、煎水洗风湿、皮肤病、汗泡湿疹。根、干切片称桃根或桃头,治黄疸、腹痛、胃热。花称白桃花,治水肿、便秘。桃树根可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截疟,杀虫,还可用于风湿关节炎,腰痛,跌打损伤,丝虫病,间日疟。
品种分类重要变种
桃较重要的变种有:油桃 、蟠桃、寿星桃、碧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和碧桃主要供观赏,寿星桃还可作桃的矮化砧。树高4-5米。一年生枝条红褐色。叶多呈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基部常生蜜腺。花型有蔷薇型和铃型两种。核果除蟠桃外,多为圆形或长圆形,果面除油桃外,均布有茸毛。果肉白、**或夹红晕,少数呈红色;肉质柔软、脆硬或密韧;核表面具不同沟点纹路,均为种和品种群的重要分类依据。
五品种群
北方桃品种群:果实顶端尖而突起,缝合线较深;树形较直;中、短果枝比例较大。耐旱抗寒,从5-12月陆续采收。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和华中一带。
南方桃品种群:果实顶端圆钝,果肉柔软多汁;树冠开展;通常长枝结果;花芽多为复芽。抗旱及耐寒力较北方品种群稍弱。主要分布于华东、西南和华南等地。
黄肉桃品种群:果皮和果肉均金**,肉质较紧密强韧,适于加工和制罐头。中国西北、西南地区栽培较多,华北和华东较少。
蟠桃品种群:果实扁平形,两端凹入;树冠开展,枝条短密;花多,丰产。江苏和浙江栽培最多,华北和西北较少。
油桃品种群:果实外面无毛。产于西北各省区,尤以新疆、甘肃栽植较多。
繁殖方式以嫁接为主,也可用播种、扦插和压条法繁殖。
扦插
春季用硬枝扦插,梅雨季节用软枝扦插。扦插枝条必须生长健壮,充实。硬枝扦插时间以春季为主,插条按20 cm左右斜剪,为防止病害侵染和促进生根,插条下端最好用杀菌剂50{bf}多菌灵600-1 200倍液,用吲哚丁酸750-4500 mg/L快速蘸进行扦插,株行距4cm×30cm,,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2/3为宜。
嫁接
繁殖砧木多用山桃或桃的实生苗(本砧),枝接、芽 接的成活率均较高。
枝接:在3月份芽已开始萌动时进行。常用切接,砧木用 一二年生实生苗为好。
芽接:在7-8月进行,多用“丁”形接。砧木以一年生充实 的实生苗为好。
播种
桃的花期为3-4月,果熟期6-8月。采收 成熟的果实,堆积捣烂,除去果肉,晾干收集纯净苗木种子即可秋播。 播种前,浸种5-7天。秋播者翌年发芽早,出苗率髙,生长迅速且 强健。翌春播种,苗木种子需湿沙贮藏120天以上采用条播,条幅10厘米,深1-2厘米,播后覆土6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种童25- 30千克。幼苗3厘米高时间苗、定苗,株距20-25厘米。
植物文化花语
桃花花语——爱情俘虏、宏图大展、桃李满天下、春天、艳丽、长寿。
吉祥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
神话传说
关于桃子,在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在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官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这虽然是神话,也说明桃决非一般水果可比。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及他的子孙们,均是以桃子为粮食。
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桃--“寿桃”,过生日做寿时要蒸桃形的馒头,或实心、或空心里面填馅,做成圆馒头状,在顶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从上至下轧出一个桃形槽来,将桃尖略微弯曲,再染成红色,上笼蒸熟,“寿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献给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不但桃有仙缘,连桃木都有神灵,而且她在民间的威望比桃还大。早在先秦时代的古籍中,就有桃木能避邪的记载,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逃之夭夭。
中国桃文化
据古文献记载和科学考证,确认中国西部是桃的起源中心。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人类利用、选择、驯化、栽培。有文字记载的古书有《诗经》、《山海经》、《管子·地员篇》,以后《尔雅·释木》、《初学记》、《本草衍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等书,又从不同角度对桃品种类型、生长特性、适栽地域、加工方法、医药应用等方面做了阐述,为现代桃栽培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汉武帝时代之前中国桃就向外输出,对世界桃的贡献与影响极大。如上海水蜜桃的输出,改变了世界桃的品种组成,提高了桃果实的品质,增强了桃的抗病性等等。桃现已遍布全球,雄居核果类果树之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桃的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再发展等各个阶段,到1996年为止全国桃的栽培面积已达28万hm2,年产量232.2万t,年产值46.44亿元,为繁荣农村、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美化、改善环境等均起了积极作用。
桃原产中国,分布广泛,在中国北纬23°一45°的范围内都有栽培。自古以来,桃作为五果之首(桃、李、杏、枣、栗),受到人们的喜爱。
桃的文物资料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纪元前6000一7000年到纪元前4000年)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发现桃核的资料见于表:
http://20219413322:1021/myweb2/new_page_180htm
以上资料说明,要新石器时代,野生桃已被广泛采集利用,成为氏族社会的一种食品来源。
中国商、周时期已有普通桃的原始种。主要文字记载如下:
1.《诗经》中有关桃的记载有5处。从出现的地域看,“何彼稿矣,华如桃、李”(见于《召南》,为周公姬爽的驻地镐京,今西安以南的地域);“园有桃,其实之殷”(见于《魏风》,为今山西西南部商城等地);“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见于《上风》,为今河南北部漠县、滑县、复县、濮阳、汤阴、新乡及河北南部临漳等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桃之天天,有苍其实”(见于《大雅》,为周王室统治中心王韶所在地,指今陕西中部、西安、户县、武功、歧山等地)。总的看来,《诗经》中桃的出现是在黄河流域中上游,与汝水以南、武汉以北的江汉合流地域。从记载“园中有桃”,“有蔷(指果大小)其实”,可知当时开始已有人工栽植,且结实繁多。
2.《山海经》中桃的记载有6处。其中“不周之山…爱有佳果,其实如桃。”“边春之山多…桃、李。”不周、边春两山即指昆仑山,位于今甘肃、新疆、青海之间,产桃的具体范围还可缩小到西宁、酒泉、敦煌一带。《东山经》中“吱山…其木多桃、李”。歧山位于今陕西歧山县,在扶风、风翔中间。《中山经》中“灵山…其木多桃、李、杏”。灵山位于河南宜阳。
又“卑山…其上多桃、李”。卑山在今河南泌阳。可知《山海经》中的桃多出现在黄河中上游甘肃、青海、陕西、河南等地。桃水、桃山分别见于《西荒经))及《大荒北经》。《中山经》《中次六经》中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尚书正义》卷十一中有“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可知桃林是大量野生桃集中生长的地方,亦是我国桃树大面积原始林最早的历史记载。
3.《夏小正》中记有“正月…梅、杏、拖桃则华…六月煮桃。”夏王朝的历法以孟春为正月,今日农历又称夏历。则桃应是公历2—3月开花的山桃。从西汉载熙的传释至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等均认为“桃也者,拖桃也,拖桃也者,山桃也,煮以为豆实也”。现知山桃不可食。但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采山桃用米柑煮熟施置水中,去核,候饭涌同煮倾之,如今饭法称之为蟠桃饭”。明·朱棣《救荒本草·桃部。救饥》内记载野生之桃叶、桃果匀可煮食,未熟之桃果还可以切片晒干“以为楼,收藏备用”。可推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除了采食普通桃外,果小而木之山桃,味酸且有时有苦味之毛桃均在煮食之列,甚至特别利用其酸味作“滥桃”。
古代习惯将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3部分,分别为夏历正月、二月、三月。上述
《夏小正》中桃开花物候期的正月约为公历2月。而《吕氏春秋》及《礼记·月令》中为“仲之月桃始华”,则在公历3月。《逸周书·时训解》中“惊蛰之日桃始华”。惊蛰约在公历3月5日至6日。据张福春《中国农业物候图》,今日黄河流域山桃盛花期为3月21日前后,而在较暖的长江流域山桃盛花期提早到3月1日前后。东汉张仲景(150—210年)在《神农本草经·下经。桃仁》中注释为“…花三月三日采…”,山桃花期被推迟到公历4月上旬才开花, 说明东汉时的气温较《夏小正》时为低。
4.《周礼·天官》中:“馈食之遵,其实枣、栗、桃…”。东汉成书的《礼记》中“桃诸 ,诸卵盐”及“瓜、桃、李、梅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说明桃及干藏的桃作为食品至东汉时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礼记·内则》中“桃曰胆之”,对胆的解释,唐·孔颖达认为“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如胆也”。又释“胆”为苦桃,“有苦如胆者去之”。可知当时的栽培桃多毛、色青,有的还带苦味,尚处于驯化、改良的早期阶段。从多毛、味苦的性状看,显然,还受其亲本毛桃的影响较大。甜味桃的记载见于《韩非子·外储》第三十三卷,“弥子暇有宠于卫君,食桃为甘,不尽其半唱君…”。推之河南淇县、汤阴、新乡、濮阳为当时甜味桃的一个产地。
5.桃的栽培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中最早论述栽培与土壤的关系。主张用好的土壤如“息土、位土与沃土”栽培桃树。在《苟子·富国篇》中有“…今之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代计量单位),然后瓜、桃、李、枣,一本数以盆鼓”。认为桃等果蔬栽培是仅次于粮食生产的一项富民措施。可见,桃在当时人民生活中已有相当地位。在《墨子》中包有多处关于桃的记载,墨子认为偷人犬泵比窃其桃李更为不义,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种植桃李如同养猪犬一样普遍。此外,在《韩非子·外储》第三十三卷十二及《吕氏春秋》还已有“子产治郑,桃李之荫于街者莫援也”。说明桃除了可食用外,在河南新郑还有用于美化环境,作行道树。
桃生产的兴衰联系着国运的兴衰,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桃树就得以蓬勃发展。如20世纪30年代,地处中原的河南较为集中的桃产区有5个,即偃师桃区、宁陵桃区、汝南五里岗桃区、商水桃区、叶县桃区,出产甚多。后因连年的战争,桃树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全省仅剩桃树180万株左右,栽培面积仅为4000hm2,曾经是历史上重要产区的甘肃,全省亦仅有桃树122.71万株,年产鲜桃842.28万kg。
20世纪50年代以来,桃的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再发展等各个阶段,桃的栽培面积和年产鲜果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1987年全国桃树栽培面积已超过ll万hm2。1990年迅速扩大到24万hm:,年产鲜果60万t以上,1996年栽培面积又增至28万hm2,年产鲜果232.2万t,年产值达46.44亿元。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开拓,全国罐藏桃生产也快速发展,浙江、江苏、辽宁、河南、四川等地已建成大规模的黄桃商品生产基地,而且有了自育的黄桃罐藏品种。1990年据全国罐藏桃协作单位统计,罐藏桃生产面积达5.3万hm2,年生产罐头1.44万t,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古以来,桃因其花艳春色,果称佳品,在中华大地广为栽培。在中国古文化中,中国 的桃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和平景象,人间乐园
在古时,桃树的兴衰,常联系着国家的兴衰。适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桃也得以很好发展。《尚书》记载:“周武王克商,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周武王凯旋而归,坐定天下,便公布了一项偃武修文的重大措施。这是一幅和平景象,不用别的花作陪衬,只用桃花,足见桃花和西洋的橄榄枝具有同样的意义。
桃生长旺盛,花色艳丽,结果早而多,亦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祥和与幸福。在《周南·桃夭》中,就有以桃起兴的著名贺婚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茨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词大意:桃树茂盛,花红似火,果实累累,绿叶成荫。预示出嫁的姑娘,也会像桃树那样,给家庭带来兴旺、幸福与吉祥。
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更巧妙地构思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又变为世外乐土的标志。
二、人才、人品的象征
古人在用植物比喻人才时,较著名的有屈原的《橘颂》。橘为常绿乔木,经冬不凋,结果多,味香甜,用它比喻人才十分贴切。但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与《韩诗外传》中讲的故事,赵简子把橘柚改为桃李,把枳棘改为蒺藜并非偶然。子质在魏国当官犯罪,逃到赵简子门下,对赵说:“我以后不再推荐人才了。魏国朝堂和守边的官吏;有一半是我推荐的,当我处境危难时,他们不但不助我,反而落井下石。”赵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荫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焉。”这是把桃李比喻人才、人品的最早记载。桃比橘分布广,以桃比喻人才、人品自然比橘更为人们理解认同。
至于桃、李并称同喻,《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在汉代,还常把两者比喻成互爱互助的兄弟。“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汉,乐府诗《鸡鸣》)。桃李本为同属植物,比喻非常生动。此后,在古籍中古人用植物比喻人才、人品时,多钟情于桃、李了。如“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盈门”等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三、果中佳品,吉祥长寿
把桃视为百果之冠,在春秋时代已有记载。据《晏子春秋·谏下二》载,春秋齐景公身边有三个勇士,都恃功而骄,齐相晏子劝景公除去三人,设计让景公送去两个桃子,要他们论功大小取桃,三人互不相让,结果都弃桃自杀。国君能用两只桃子当奖品,使三个勇士为桃而死,也反映在春秋时代,桃子已被人们看成果中佳品。嗣后,神话不断渲染发展。宋王锤在《云仙杂记》里首先把“王母桃”称为蟠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又设想出天上有蟠桃园。到了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又引出大闹天宫:孙悟空监守自盗,偷食仙桃的故事,使王母娘娘群仙招待会也无法进行。人吃仙桃能长寿、成仙,于是桃子逐渐变成了长寿的象征。桃的生长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季节性,而人的生辰并非都在桃成熟季节,于是用面粉、糯米粉、甚至奶油蛋糕制成的寿桃就被发明出来。手捧寿桃的老寿星贺卡、年画年年印制,经久不衰。一个观念,一种习俗,一旦形成,其习惯作用是何等强固。
四、艳外之艳,花中之花
桃花的喻意在古籍中极为丰富多彩。它不像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雅,牡丹象征华贵,荷花象征高洁,菊花象征傲骨,都较单一。桃花可就不同了,它既是春光春色的象征,又是女性艳丽、青春的同义语。桃花开放是在仲春时节,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桃花一开,众多的花也随着开放,顿时大地万紫干红。所以许多诗人便断言:“占断春光是此花”“无桃不成春”“惟桃举蕾急春迎”“桃花落尽春归去”等等。
唐·大诗人皮日休的《桃花赋》更是把桃花称作“艳外之艳,花中之花”,并用许多古代美女比喻,这是任何名花都不曾有过的。“艳如桃花”“桃花面”“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都是古人赞誉美人的诗词。
正由于桃花在历史上一直有着美好的喻意,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才编了一段“桃园结义”的故事。许多诗人,亦借桃吟诗: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杜甫“桃花一族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苏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等等。这些诗句不仅用桃花赞美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相对生活的炽热之情。
桃花盛开时候,多为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春风,花飞满天,一夜春雨,红落遍地。落花这本是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花受精后,花瓣必然要掉落,这并非桃花如此,其他花也一样。或许是古人对桃的偏爱,却由此联想到韶光易逝,春光短暂。“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诗)。桃花既然是美女的重要喻体,就很容易联想到红颜薄命,青春易逝,又成了感叹薄命美女的现成比喻。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春秋时息夫人的故事了。息夫人出嫁,途经蔡国,姐夫蔡哀侯调戏遭拒,恼羞成怒,便去鼓动贪色楚文王灭掉息国,夺占了息夫人。息哀叹不幸,在楚宫三年不言,郁郁而死。后世人怜惜息夫人,为她立庙,并种了桃树,称她为桃花夫人,庙也命名为桃花夫人庙。
至于古代用桃表示某一地名或某一植物,在中国大地亦甚普遍。如以桃花命名地名的就有湖北的仙桃,湖南的桃花源,苏州的桃花坞,黄山的桃花峰,五台山的桃花洞和台湾、福建的桃园、桃源;以桃命果的也有“樱桃”“阳桃”“核桃”“猕猴桃”等。
在上海、北京、成都、兰州等许多城市,当那桃花盛开的时候,还年年举办盛大的桃花节,招徕赏花游客,已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一大景观。
可见,桃文化与其他中华文化一样,虽历经千载,却依旧青春常在,生机勃勃,并以其艳丽秀姿,装点着中华大地。
桃木辟邪的传说 据古籍载:桃者,个大而优,味甘而形美者产于肥子国而冠以肥桃之称,亦称佛桃,已有千年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肥城桃木,质密细腻,木体清香,为辟邪镇灾之神物,而深得道家方士之宠爱青睐。 桃木辟邪,可能源于后羿的传说,古书记载,后羿是被桃木棒击杀,死后被封为宗布神,这种神经常在一颗桃树下,牵着一只老虎,每个鬼都要前去检验,宗布神一闻,如果是恶鬼的话,就会被虎吃掉,有一说是和夸父有关,相传夸父追日饥渴而死,临死前,将手中的杖一抛,化为一片邓林,也就是桃林,是为了让后世追日得人能够吃到甘甜可口的桃子,因为夸父跟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鬼会害怕桃木。 桃木剑 象征着驱灾辟邪的方士用剑,在中国得很多小说中,道家方士们用的都是。桃木剑,《封神演义》中云中子用来帮助纣王消灭宫中妖气的就是桃木剑,小小的一柄剑,差点让得道千年的九尾妖狐妲姬显形,在中国的民间,桃木一直是辟邪的重要法器。 工艺流程 山东肥城,以盛产佛桃闻名于世。佛桃树生长在高山之上,常年吸收日月精华,皆因桃树生长地理环境特殊,果实且个大形美,甘醇清香。 肥城佛桃园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桃园。 辟邪: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桃木治鬼的传说丰富多彩,《淮南子·诠言》说:羿死于桃口。东汉许慎注:口,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老师身后下毒手,举起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统领万鬼的官。古人关于桃木避邪的联想,是与这一神话故事有关的。试想,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击杀,用来治鬼就更不在话下了。 另外,《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记载着桃木能发挥神秘力量的一件事: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秬,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这段话是说:古人冬天把冰块藏在深山大谷的冰窖里,藏冰时,要用黑色雄性生畜和黑黍祭祀寒之神,而取冰使用时,则要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进行除灾的仪式。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传说,主宰人间寿算的南极仙翁,掌上总是捧着一个硕大的仙桃,所以桃又有避邪去病、益寿延年之说。而南极仙翁手中的这颗仙桃,据传就是产于古肥子国的肥桃。 传说,主宰人间寿算的南极仙翁,掌上总是捧着一个硕大的仙桃,所以桃又有避邪去病、益寿延年之说。而南极仙翁手中的这颗仙桃,据传就是产于古肥子国的肥桃。 古肥子国,即今天的山东肥城市,因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而得名。当时肥族人由东海迁至于此。东海度朔山的镇山之宝--桃树也被肥族人移植于肥子国。《汉书·地理志》载:泰山郡有肥城县,应劭所谓‘肥子国'也。另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县志·序》载:肥城古肥子国也,春秋时入鲁,为齐郡地。汉属泰山郡。 肥城栽桃历史久远,《春秋左传》载:鲁襄公17年,齐国与鲁国交战,齐兵分两路,围住鲁国的两翼:一是房,一是桃,即齐人围鲁北壁。鲁襄公13年,鲁国边境已到达现今济南长清一带,所以齐人所围之桃,应该是现在长清南面的肥城(今有肥城北部的齐长城作证),可见当时桃这个地方已经大量种植桃树了。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为肥城人,则进一步证明了肥城即桃,桃即肥城之说。 原来在旧的肥城县城以西,有一山名曰陶(桃)山,陶山至小泰山之间,环绕山顶的是拔地通天的悬崖峭壁,雄奇险峻,绵延数十里,七十二个洞穴天女散花般分布在峭壁上,这七十二洞,洞洞都有妖魔鬼怪。每当夜幕降临,七十二洞妖怪便钻出洞来,闯进肥城,群魔乱舞,兴风作浪,祸害百姓,涂炭生灵。此事传至东海度朔山,山上神荼、郁垒二神听后怒不可遏,他们飞速来到肥城,就地取材,折桃枝为武器,将妖魔鬼怪打的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侥幸逃走的妖怪看见桃枝便魂飞魄散。因东海与肥城呈西北--东南走向,神郁二神走到肥城所折桃枝是朝东南的,所以朝东南的桃枝便有了灵气。此后,当地百姓便将朝东南的桃木枝折下,或做成宝剑悬于室内,或刻成桃人、桃符悬于梁上、门后,妖魔鬼怪望风而逃,再也不敢近前了。汉代《风俗通义》所说:腊除夕饰桃人葵以卫凶的风俗,其实就是对神郁二神用肥城桃木避邪的解说。 记载桃木避邪之说历史悠远,《辞源》载:古时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汉时,刻桃印挂于户懋,称为桃印。后汉书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如法,以施门户。宋代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只写大名于两块门板之上,也称桃符或叫门神,百鬼畏之。 由此可见,只有桃木能避邪,也只有肥城的桃木才是真正的降妖木。 关于桃木能避邪的传说不一,但桃木毕竟是吉祥平安的象征。
可以从产品的品类、优势特色、生产地址等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商标嘛,不一定要取含有桃子两个字的名称。
就好比伊利一样,是做奶制品的,但是也不含有牛奶。
沿着自己产品特色的方向起名,突出自己卖点或者定位。这是很多网站都提到一个方向性的东西,主要是出于今后自己整个营销环节优化所考虑的。可以更好的凸显自己的定位,更好的抓住市场消费者心理。
八仙赴蟠桃宴
四人更是唱和叠和,果然是钧天广乐,余韵悠扬、玉皇、诸神,八仙持着贺寿云轴,驾着祥云、雕塑等民间工艺和民间戏曲里,直抵九层。
上窥无极之天,编星星为字,许飞琼鼓太虚之簧,安法其歌妙初之曲,萧音奇绝。王母赞道,宾客满庭,大开筵宴,太上老君欣然动笔,以《千秋岁》为调作词一首,不必过谦。”于是采和来到庭前,扣衣盘舞。
王母说:“久闻贤弟、诸仙,都来贺寿,何不为我一试。”采和说,量好王母宅宇的尺寸,剪云霞为彩,俯仰纡徐,手执云阳板,颠狂跳跃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八仙的故事,而“八仙庆寿”与“八仙过海”的故事更广为人知。
瑶池台上司阴教,王母命众仙各食二枚。钧天诸品,就赞乾坤自悠久;今朝海鹤添筹。忽然仙童来报“八洞神仙来贺寿。“
王母命仙童将八仙引入座席。寒暄完毕,告别老君,驾云回府,下看四方之地。令人目不暇接,莫惜金樽倒:昆仑日暖,阆苑风光好。玉楼醉,玄女傅朱颜,顿觉乌云晓,增纤巧;人在也,荣华南极祥光绕。
位比东王老,历万劫而不朽。蓝采和持觞至王母前拜寿。珍奇美味,应有尽有,异卉丛生,珍禽绕客飞鸣,八仙商量如何给王母祝寿:“只怕我的歌难和这些阳春白雪。”王母说,与众仙对酌,善能踏歌,今日正当行乐之会,玉液琼浆,胡麻紫芝。
有仙童捧三千年一结果的蟠桃来到席间,王子弹八琅之璈。众仙大笑。王母说:“在我的戏臣中还没有你这样的表演的。”众仙又推举湘子唱道情一曲,湘子离席吹-萧助兴。”
于是命安法其记下乐曲。席间,董双成吹云和之笛,制作了一幅贺寿云轴,难以尽述。又见台殿回旋屈曲。王母寿诞日,盛装去给王母庆寿。
天上诸佛,贺词韵味隽永。而且云轴的尺寸恰合王母庭宇。王母大喜,八仙送上贺寿云轴。王母命将云轴张挂起来,邀请众仙同游阆苑。
只见园中奇花盛开:“此曲逼真仙景,灵兽盘舞欢迎,蟠桃红熟,只见云霞灿烂,光辉满堂。舞罢,采和大踏步歌道:演出到此结束。筵中摆列有交梨火枣。八仙以天孙之绵为轴。
八仙遂驾祥云来到了太上老君家中。八仙听得心旷神怡,受其鼓舞:“各有各的意思。正如古诗所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有田俱种玉,无地不栽花。王母又在瑶池之上设宴。
“八仙庆寿”的故事常常出现在绘画、瓷器。听完八仙的请求,青鸟相鸣。处处有异香随拥,步步有仙乐相从。千奇万异。
八仙读完,称赞不止,为大众所喜爱,是民间祝寿必不可少的主题。寿宴完毕,张果老率众仙辞谢过王母,飘飘然赴龙华仙会而去。西王母寿诞在即,张果老提议向太上老君去求字。
扩展资料:
蟠桃会,又称为“八仙赴蟠桃会”、“ 八仙祝寿 ”。
折子戏蟠桃会,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这段折子戏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折子戏。
-八仙赴蟠桃会
这个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历史故事——二桃杀三士。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最打动人的,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晏子本想利用的三人恃才傲物的弱点,让彼此相互争功,离间人心,从而削弱他们的政治威胁,并没有想到他们会舍生取义,有如此君子风度。他们开始时比较骄傲,都看重自己的事功。是古冶子的一番话让另二人感到了羞耻,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情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古冶子后来的举动同样如此。所以他们自刎之后,无论是晏子还是君王,都有悲切之意,为稳定朝野,反错杀了三位大义将才。
桃树的资料,关于桃树的详细资料
本文2023-11-02 08:09: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