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时为什么不能轻易改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校勘时为什么不能轻易改古书,第1张

  校勘古书不能轻易更改古书内容,否则,古书会失去原来的面貌。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除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最主要是依靠图书的传承,古代图书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中华文化的灭失,而不能往下传承。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图书会出现版本不同、破损等现象 ,需要后人对其进行校勘。古代图书的校勘,应该以保持图书原貌为原则,不能轻易更改图书内容。如果确实需要更改,应该在注释等相应位置进行说明,说明更改的依据是什么,以免产生歧义、以讹传讹等现象。

  例如,由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收录《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有一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虽然出现文字互误,但是没有进行更改,而是以注释的形式进行说明:这两句文字互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初六”按: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可据以订正”。

这种古籍是中华五千的精华,改会失去原本面目,而且修编后的东西往往会有一些妄人强加入他自己的主观意见,让读者跟着他走,失去了以书教人,以书育人的目的!比如现在的《黄帝内经》古代是不叫这个词的,而是《素问》和《灵枢》,《黄帝内经》是修编之后的产物!!!

看这书千万不要看翻译的全文,否则味如胶腊!而且你会迷失自我的!拿字典一个个的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组合,得到的是自己的体会。

比如——现在的《庄子》书都是共和党编改过的作品了,失去了原味。它原名为《南华真经》,这部书我仔细品味过,才发现瀚海无边啊!每个人看过之后和体悟都不是一样的。如《南华真经》最后一章《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典型的主观与客观的讨论,作著没有说教也没有强加主观意识,让读者有自已的选择,这种书失传了。

庄子曾被皇帝封——南华真人。此书原藏于《中华道藏》中的,所以共和党死为它是宗教反思想的作品,现〈庄子〉全是修改之后的难产之物。此物虽是宗教的作品,但我看没有一点是说法术、迷信之类的东西,全是教人为本,修身为主,明是非,论真理。

古籍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录。让古籍活起来,就是让古籍重新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从而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让文明历史继续流传下去。

总的来说,让古籍活起来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护文化遗产,把遥远的历史变成当下的精神财富;

2、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协助今日国家建设;

3、充分利用、发掘古籍中的科学思想,启发当今科技发展;

4、传承文化,让古籍活起来,让整个社会都能传承精神文明。

原因:

1、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

2、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

3、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

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

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

民国三年(1914年)在杭州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钱恂的支持下,由徐锡麟二弟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福诜自费补抄,历时7年,史称“乙卯补抄”。

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张宗祥得知徐仲荪、堵福诜的义举后,十分感动,但他知道“修补”量相当浩大,单靠几个人很难完成,必须由政府牵头。

在他的重视下,补抄人员增加到百余人,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徐仲荪任总校,堵福诜任监理,历时两年,史称“癸亥补抄”。解放初,由于徐仲荪和堵福诜修补《四库全书》有功,他们俩的画像曾被悬挂在杭州文澜阁,以志纪念。

-四库全书

校勘时为什么不能轻易改古书

  校勘古书不能轻易更改古书内容,否则,古书会失去原来的面貌。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除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