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名字可以用于诗词或对联末日审判丶鸳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哪些中药名字可以用于诗词或对联末日审判丶鸳乄,第1张

一,《西游记》草药诗:

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只取经成功返回唐朝。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近二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二、曹操写了一首诗,叫主簿杨修送交华佗,华佗打开一看,见写的是: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晴空夜珠,初入其境,长生不老,永远康宁,老娘获利,警惕家人。五除三十,假满临期,胸有大路,军师难混,医生接骨,忠诚老实,不能缺枝,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知曹操有意考他,便展纸挥笔,一口气写出了曹操诗意中十六味中药名称。 写毕,他托杨修转交曹操,曹操看后大喜连声称道:“华佗真乃奇才也。”

华佗写的是:穿心莲 杭菊 满天星 生地 万年青 千年健 益母 防己 商六当归 远志 苦参 续断 厚朴 白术 没药。

中药对联故事

民间有位中医,善于用中药名作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加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时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一封用药名写成的信

安徽的一位老学者给台湾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共用了60多味中药,饶有风趣:白术兄: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思念耶?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乃祖居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红花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现已建起凌霄重楼,早已不用故纸当窗防风矣。而是门前挂金凤、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苑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藤、青风藤。南池结有芡实子、石莲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柱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藿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念寄生地,愿君早回乡(茴香),弟杜仲顿首。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巧用药名寄想思

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医生外出行医,很久也不回家,妻子十分想念,于是就用中药名写了一封信寄给丈夫:“吾念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国芍药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信中巧妙地嵌入了11味中药名,可谓别出心裁。

其丈夫是个名医,也用中药名巧妙地回了一封信:“香桂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且待苁蓉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至时有金银相赠也。”回信中也用11味药名说明了一时难以回家的原因,真是妙极了。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傅青主巧对对联

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不仅医术高明,其文学造诣也很高。一日,有位老中医慕名来访,傅氏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这位老中医起身浏览药架上的药物后,信口说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氏笑着回答:“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止迷散。”老中医拉开中药抽斗说道:“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傅氏尾随而至:“何首乌架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老先生听完,知傅氏医文符实,名不虚传,乃拍案叫绝。傍晚宴毕送客上路,傅氏说道:“生地变熟地望常合欢”,老中医拉着傅氏的手,依依不舍:“望月乘夜明定来夜交”。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灯谜

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谜底:当归

相思病(打一中药名) 谜底:没药(唐蓬)

中国五千年,医学人物数不胜数,传说中的黄帝就被奉为医学圣经,它的名字就是《黄帝内经》里面是深奥的医学知识,也是神农尝百草之后第一本有文字记录的医学书籍,而且其中不光包括医学,还有人体学和玄学,奥妙颇深。

历史上其次的医书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2.1性味

2.1.1《本经》:“苦、平。”

2.1.2《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甘。”

2.1.3《别录》:“甘、无毒。”

2.1.4《福兴药志》:“性味同寄主有关。沙梨寄生性清凉,味甘酸。”

2.2归经

2.2.1《本草求真》:“入肝、肾。”

2.2.2《本草再新》:“入心、肾经。”

2.2.3《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2.2.4《福兴药志》:“归经同寄主有关。沙梨寄生入肺、脾、肝经。”

2.3主治

2.3.1《本经》:

“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2.3.2《别录》:

“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馀疾,下乳汁。”

2.3.3《药性论》:

“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2.3.4《日华子本草》:

“助筋骨,益血脉。”

2.3.5《滇南本草》:

“生槐树者,注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2.3.6《本草蒙筌》:

“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2.3.7《生草药性备要》:

“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2.3.8《玉楸药解》:

“治痢疾。”

2.3.9《医林纂要》:

“坚肾泻火。”

2.3.10.《本草再新》:

“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2.3.11《药材学》:

“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2.3.12《辽宁经济植物志》:

“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沥,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2.3.13《湖南药物志》:

“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2.3.14《广西药植名录》:

“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咳。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2.4用法与用量

内服:原药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煎汤,3-6钱;入散剂、浸酒或捣汁生用或酒炒服用。

2.5经典论述

2.5.1《本草经疏》:

“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产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侯,痈痛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馀也,发者,血之馀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则馀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

2.5.2《本经逢原》:

“原生得桑之馀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之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2.5.3《本草求真》:

“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阴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为主治乎。”

2.5.4《本经》:

“桑寄生实,明目。”

2.5.5《陶弘景》:

“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诗人云,施于粉上,方家亦有用杨上风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燎犹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

2.5.6《唐本草》:

“桑上寄生,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

2.5.7《蜀本草》:

“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

2.5.8《图经》:

“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而肥脆,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2.5.9《纲目》:

“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寄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樵《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萝。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2.5.10《本草蒙筌》:

“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2.6古籍方选

2.6.1《千金方》独活寄生汤: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2.6.2《圣惠方》: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细锉,以水一大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

2.6.3《杨氏护命方》: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

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

2.6.4《杨氏护命方》:治毒痢脉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

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灸甘草三钱。为末。每天服十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

2.6.5《湖集简方》:治膈气。

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悠久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都是依靠中药来治病救人的,而经过中国漫长的岁月检验,事实证明中医也确实是存在一定的疗效的,不然的话不可能在中国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中国古代有一些特别著名的中医典籍,其中大家都可能听说过的一些,比如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青囊书,黄帝内经等等。

其中青囊书是华佗书写的一本医学典籍,可惜随着华佗去世,青囊书也不见了踪影,所以我们现在并没有完整的青囊书流传下来,但是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这些都是有成本的流传下来的。其实我们现在医学已经发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中医的这些医学典籍究竟还有没有参考价值?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是以西方医学为主的医疗体系,而中医则主要还是在中国有一定的分布,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得十分的快,所以现在的医疗体系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病和一些药做了很透彻的研究。

但是中医好像渐渐的不受到大家的信任,主要就是因为在一些基础的药理研究上,中医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的,就比如我们买到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居然连不良反应这些都没有写明而相反我们现在买到的西药上面连病理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都是有很清楚的标注的,这样也更能够让人放心一点。

所以我觉得中医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理论改革,把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都进行一个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一些药方是否有用,也应该做一个科学的实验论证,而中国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医学典籍应该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把其中有用的留出来,而没有用的就可以去掉,以免对后来学医的小伙伴造成一定的误解。

华佗

华佗读音:huà tuó,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商丘市有“华佗祠”等遗迹。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另有同名**(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小说等

刚才上网搜了一下,网上也没有100位,我只弄了这四个,是中国古代最有名气的四大名医

哪些中药名字可以用于诗词或对联末日审判丶鸳乄

一,《西游记》草药诗: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