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人是扁鹊的名字吗,还是说有其他的说法呢?
关于扁鹊等名人,从历史课本当中删除你有什么看法?我看到很多人在介绍扁鹊的时候,一边倒的认为“扁鹊”叫“秦越人”。不得不说,司马迁的《史记》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一提到扁鹊大家都以为扁鹊的名字叫“秦越人”。其实,历史上的“扁鹊”并非只有一人,在先秦时期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医都可能被尊称为“扁鹊”。包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其实文中都有好几个“扁鹊”。而那个叫秦越人的“扁鹊”,其实不是真正的扁鹊,为什么这么说说呢?
扁鹊治病
扁鹊到底是谁?根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集解徐广曰:“‘郑’当为‘鄚’(mào)。”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扁鹊”是渤海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市北)人,他的名字叫“秦越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扁鹊(秦越人)是卢国(今山东省长清县南)人,由于卢国(春秋时期山东地区一小国名)出名医,所以秦越人又称“卢医”。
《史记正义》引王勃的散文《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於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意思是秦越人与轩辕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相同,由于医术高超号称“扁鹊”。他家在春秋时期的卢国,因此又名“卢医”。按照《史记正义》的说法,正版扁鹊是一名上古神医,由于秦越人医术高超,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扁鹊”。而他家在卢国,又叫“卢医”,所以秦越人真正的头衔应该是“卢医”。
按照古籍的记载,我国历史上的正版扁鹊,是黄帝时期一位神医,此人医术高超,可以说是妙手回春。但是,从黄帝时代以后,“扁鹊”由于知名度太高,便成了神医的代名词。所以,先秦时期的“扁鹊”并非指某一个人,只要医术高超的医生,其实都可以被称之为“扁鹊”。
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中的“扁鹊”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某一位神医,这个人的姓名叫“秦越人”。大家之所以称呼秦越人为“扁鹊”,原因是秦越人在当时的医术高超,如同上古时期的神医一样妙手回春,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包括史学家司马迁在内都用神医“扁鹊”去称呼他。
扁鹊画像
所以,在先秦时期还有很多被称之为“扁鹊”的人,只是秦越人是众多“扁鹊”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原因是“秦越人”被历史大V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中。加上《史记》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公认的正史,传播程度高,影响力度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让很多人认为“扁鹊”即秦越人,其他叫“扁鹊”的人,感觉都是冒牌货。
先秦古籍当中出现了很多叫扁鹊的名医,其实,他们也没有记录错误。只是司马迁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其他神医的风头都被这个叫“秦越人”的抢去了。换句话说,“扁鹊”就是一个神医商标,结果这个商标被司马迁抢注,贴在了“秦越人”的身上。所以,大家对“扁鹊”的误解实在有点大。
为什么说,扁鹊并非一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中的“扁鹊”名叫“秦越人”年轻的时候还不是一个医生,后来得到长桑君的真传,成为一名神医。至于他是如何成为“扁鹊”的,就不多说了。主要是长桑君给了扁鹊(秦越人)一个秘方,服用药物,连病人五脏六腑都能看清。很多人说,有神话色彩,所以争议就在于此。秦越人得到长桑君真传以后,到处行医救人。有时候到齐国,有时在赵国,估计在赵国的时候已经非常出名了,所以到了赵国的时候,他就成了神医“扁鹊”,由于太出名,后来遭到秦国太医的嫉妒,最终被杀。
《史记》当中扁鹊第一次行医记录是晋昭公(前531-前526年)时期,当时晋国大夫专权,赵简子(生卒年不详,大约亡于前476年)独掌国事。当扁鹊到晋国时,赵简子生病了,扁鹊还为他治好了疾病。赵简子的病好后,赐给扁鹊田地四万亩。按理说,当时的扁鹊已经衣食无忧了,难道他还去行医,当然我们不得而知。扁鹊第二次行医去了虢国,当时赶上虢国太子去世,而扁鹊竟然将其救活了。疑点在于,虢国在公元前658年被晋献公所灭。这种时空倒流,且跨度一百余年的时间行医,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齐桓公见管仲
后来,扁鹊又到了齐国,见到齐桓侯。《韩非子》记载为“扁鹊见蔡桓公”,还有一说是“齐桓公”。先抛开齐桓公不说,就说扁鹊见蔡桓公。但是,蔡桓公(公元前400年—前357年)的生卒年与赵简子(亡于前476年)所在的春秋末期又相隔了近百年,而与虢国灭亡又相隔了两百余年。最后,秦越人的医术实在太高超,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派人将他刺杀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李醯是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时期的太医,秦武王与蔡桓公又相隔近百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658年至公元前307年,扁鹊活了300余年,跨度三个半世纪。
当然,我们不排除,司马迁将不同时期的名医“扁鹊”串联起来,用一个叫“秦越人”的医生阐述“扁鹊”的行医经历,以此彰显神医扁鹊的医术高超,这不是不可能。
还有《史记》里面的记载,时间肯定是有误。如果,没有错误,那还有一种可能,“扁鹊”在先秦时期有好几个,由于先秦时期称“扁鹊”的名医实在太多,司马迁又不知道名字,于是将这些人,统一记载于《扁鹊仓公列传》当中。所以“扁鹊”有很多个,并非只有一个人。白居易在《叹老三首》当中有一句诗就写道:“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我听说医术精湛的医生,古今都称之为“扁鹊”。所以,在不同时期的名医,都可能被老百姓称之为“扁鹊”。
《史记》当中到底有几个“扁鹊”?明朝末期冯梦龙有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叫《东周列国志》,该书虽然说属于文学作品,但是故事情节大多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并没有失真。且该书有些地方,甚至比司马迁的《史记》还严谨。尤其是《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当中,“扁鹊”的出场顺序并没有错乱,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做了细心的梳理。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开篇就提到:“古时有个扁鹊,与轩辕黄帝同时,精于医药。人见卢医手段高强,遂比之古人,亦号为扁鹊。”这个观点,和我分析的观点是一致的。真正的神医扁鹊第一次出现在黄帝时期,此后“扁鹊”便成为名医的代名词。除了黄帝时期的“扁鹊”,从春秋时期开始,相继出现了数个名医。所以,我们就结合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东周列国志》来分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到底有几个名医叫“扁鹊”。
第一个称“扁鹊”的人,出现于春秋时期的虢国,此人救活了虢国的太子。时间应该是公元前658年以前,因为在公元前658年以前,当时的虢国还没有被晋献公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称之为“扁鹊”的人,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虢国。
扁鹊三连
第二个称“扁鹊”的人,出现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春秋五霸”的首个霸主齐桓公(卒于公元前643年)病重,扁鹊到齐国临淄想为齐桓公治病。连续五次都被拒绝,最后一次,齐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扁鹊认为无药可救,于是逃跑了。当然,为齐桓公治病的扁鹊,不排除与治疗虢国太子的扁鹊为同一个人,毕竟相隔也就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所以,《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先说扁鹊在虢国救太子,然后到了齐国听说齐桓公生病,前几次都被拒绝,最后病入骨随无药可救,扁鹊才逃跑。
第三个称“扁鹊”的人,出现于春秋末期的晋国,当时的晋国国君为晋昭公(?—前526年),扁鹊主要为晋国大夫赵简子(?-前476年)看病。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31—公元前476年之间。此时出现的“扁鹊”离齐桓公去世,已经过了一百余年了。所以,这里出现的“扁鹊”又是另外一个人。此外,在《鹖冠子·扁鹊之兄善医》当中,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问扁鹊曰:“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为善医 ” 这里的扁鹊,大概与治疗赵简子时期的“扁鹊”同属于一人。因为,魏文侯即位的时间是公元前445年,赵简子去世于公元前476年,相隔也就31年时间,此时的扁鹊应该是一位老者了。
扁鹊
第四个称“扁鹊”的人,应该才是秦越人,此人应该生活在蔡桓公(公元前400年-前357年)与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前307年)时期。蔡桓公卒于公元前357年,秦武王卒于公元前307年,相隔50年的时间。所以,最后这位被刺杀的“扁鹊”应该叫秦越人,他活动于蔡桓公时期,后来在赵国治病出名了,在《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当中,扁鹊又给秦武王治病,结果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嫉妒,最后遭到刺杀。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中的扁鹊有几个人,然而唯一留下名字的,估计就是这个叫“秦越人”的名医。至于,秦越人具体生活在那个时期,目前尚无定论。有可能生活在赵简子时期,也有可能生活在秦武王时期。其他时期的“扁鹊”其实另有其人,而非秦越人。据说,2017年扁鹊从初中历史课本当中删除了,就是因为争议太大,所以被删
1、蔡邕(yōng):,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2、李傕(jué,一说“傕”读音“què”),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3、蔡琰(yǎn),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4、郭汜(sì,一说“汜”是“氾”通假字,读音为fàn)又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献帝时权臣。
5、雍闿(kǎi),三国时地方豪族。初,雍闿投刘备。刘备死后,雍闿杀蜀所署太守正昂,缚张裔于东吴,遂降。吴遥署雍闿为永昌太守。及丞相诸葛亮南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已为高定部曲所杀。
6、周鲂(fáng),生卒年不详,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宜兴)人。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7、曹髦(máo),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8、孙綝(chēn),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三国时期孙吴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
9、杨肇(zhào),字秀初,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晋朝将领。中领军杨暨之子,杨潭、杨歆之父,有才能,任荆州刺史。凤皇元年(272年),西陵督步阐降于晋,吴陆抗伐兵讨之,肇至西陵抵挡陆抗。因晋军在此役中战败,杨肇被免去官职,成为平民。
10、羊祜(hù),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市)人。魏晋时期大臣,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11、马日磾(dī),字翁叔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中后期大臣,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 。
12、贾诩(xǔ),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
1、官渡之战(公元200---公元201)
简略内容:袁绍与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公元208)
简略内容:孙刘联军与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3、夷陵之战(公元221---公元222)
简略内容: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那么,这位**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偿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何学好古文
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著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薰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如何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蒐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bojuenease/study/news/wenyanwen
古文 学习方法 如何才能学好古文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次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文言的含义。它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还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即: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纲”。具体学法如下: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是学习文言的重要基础学习现代文,是从认字开始,学文言亦然。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中学生学习文言,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开始,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下面就先谈一谈关于实词的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与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没什么差异,如“人、马、山、石、大、小、上、下”等,这给我们学习文言带来很大方便,没有初学外语满眼茫然的 。这类词,我们便可视作现代词去理解。一种情况是与现代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甚至从现代汉语中根本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如“宦官”,是古代以被 后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宫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古文中与之同一概念的词汇还有“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宦官已经消失,那么表达这一概念的一系列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还有一义项是“仕宦之通称”(如《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现代各级 官员也不有此称呼了。再如“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后作王室的代称)、“章甫”(古代一种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见了。而“曰”、“叟”、“须臾”等词,已被“说”、“老头”、“一会儿”等词汇代替。这类实词,虽难记些,但不会同现代汉语混淆,可把它们当作生词去记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古今都使用的词,但其意义却与今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况复杂,难于掌握。这些词汇,又常常被列为考查重点,是需要下大力气掌握的。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二、掌握语法规律是启开文言之门的一把钥匙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
怎样可以学通古文
学通,我不敢说。但作为一个刚高考完的学生来说,我对自己的文言文还是有自信的,之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而且回答后被采纳为正确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需要对其感兴趣,我可能环境较好,小学就看文言文的书了。所以你应利用闲暇时间读读文言文,开始时,买上基本经常考到的书(三国志,史记什么的)最好下面配有翻译,开始时边读边想,不会了就对应着看翻译,一定要对应着,这样句式通假之类就不知不觉的会了。
第二,要充分理解文章意思,我上课时都是老师坐着让我代他翻译,有错他才指出来。所以你可以试着平时没事时就自己翻译,权当消遣。
第三,要有一本古汉语词典,时常翻读。多积累。
第四,我六年级时试着自己写文言文了,写完后找老师看看,看那有欠缺。
所以,你应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使这些一两句简单的话。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条可以不做考虑)
五,要看一些文言断句之类书籍,就是那种没有标点的,全靠理解去读。
因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懂也要读,读的滚瓜烂熟,你看,诶?怎么懂了?
六,我看的古书比较多,也很杂。既然你在长篇幅的文言理解上有问题,那就可以读些简短的,譬如《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书店都有卖的。我小时候总读治政,修礼,修身方面的古书,过些日子就读《反经》《智囊》了,初中时看佛经了,如《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之类。
七,鉴于先生学力所限,我还是建议买一本古代汉语词典,经常翻,没事就翻,有目的性的阅读,积累。时日一长,就会有很大进步的!!
八,我所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吧,望可以帮助到先生!!
怎样学习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户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那么,这位**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古人是怎么写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的
1、上古时期的古人学习文言文,与现代人学习现代语文的方法基本相同。
因为文言文是从商、周、秦汉时期的一般社会语言中产生的,文言与口语差别不大,只不过前者更为简练。学生只需要准确掌握字词就能阅读、理解,进而学习作文。
2、中、下古,也就是唐宋以后的古人学习文言文,同样面临与我们一样的难处。因为社会语言在逐渐发生变化,文言不再是人们的口语。这个阶段的“古人”,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大量的古文中去体会字词义、语法规则。其主要方法是阅读。因而,上学学习也被称为“读书”。对一些后人较少使用的字、词,需要查阅“训诂”类书籍来理解。
这时期的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条件,与现代人存在很大差别。其有利条件是,读书人基本上没有其它课程,能集中精力“读圣贤书”,作文也必须用文言语体,从而能做到专精;不利条件是,语言学的发展是近代以后的事,对于“文言现象”尚没有系统理论,学生的学习,完全靠老师口授和自己的领悟。
成年人怎么学古文?
古文是指秦以前的文言文及后人仿照文言文而做的文章。你说的那是白话文。我们现在说的叫现代汉语。
适合学习的书籍就是《古代汉语》。我觉得南京大学?的高小方的《古代汉语》讲座很好,网上有视频,可以看看,可能比你自己学习好。另外类似的讲座网上也很多。
如下:
1、(柔玉)
——取自《西厢记》中唯美的句子“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意指肤如凝脂,有着淡雅的幽香,而且,还柔情脉脉。提取“柔玉”作为女孩名字,突出了女性阴柔之美,意指孩子柔情似水、冰清玉洁。
2、(绥suí 之)
——取自《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里的句子“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意指平安之义。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寄予,并且“绥之”一名发音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是当下起名少见类型,比较独特。
3、(淑仪)
——出自《孝经》“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意指人的品性道德,提取“淑女”的“淑”起名,突出女性阴柔之美的特点;搭配“仪表”的“仪”字,加强了女孩子气质特点,非常贤淑、有修养。
4、(旖yǐ 旎nǐ)
——取自《唐诗·木兰花》“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意指芙蓉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提取作为人名比喻女孩子美丽、柔和。
5、(温惠)
——出自《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温、惠两字突出了女孩子温柔、贤惠,情商很高,品德好,聪明大方等其中特点。其中“惠”的意义较多,除了与“慧”相通,表示聪明外,还有仁爱宽厚,柔顺贤惠之意。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收有董永,并载“东汉董永,青州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
《蒙求》一书,也收有“董永自卖”,旧注云:“汉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农作。……”这里对历史上实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对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相同。
明代“记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录》一书,收录了董仲其人,并说董仲为董永之子。《辞海》介绍《尚友录》是“汇编历代人物小传”。 (中文大辞典》介绍《尚友录》说.“古来人物略具于是,以较史籍易于检查,旧时多乐用之”。
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海、淘的读音是hǎi、táo,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义 海,海字原指大洋靠近陆地的广阔水城,因其面积宏大,所以又引申有广大、博深、博大之义。人名用海字,主要是用引申义,表示能量大,办法多,见多识广,非同常人。淘,用水冲洗,去除杂质。意义优美。 。
很高兴帮助你,谢谢
为你解答问题,疑问
祝你生活愉快,幸福
可以取名“尚伊桐”
“伊”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桐”出自中国古语:“凤栖梧桐”。
“伊”字音同“依”,伊桐也就是依桐,凤既栖桐,自然也是依桐了。
不过,我建议你还是去替你的女儿算上一卦。因为很多人生下来,会“命中缺”什么,要靠名字里的偏旁来弥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秦越人是扁鹊的名字吗,还是说有其他的说法呢?
本文2023-11-02 08:29: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