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调理十大系统病症,你知道几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小柴胡汤》调理十大系统病症,你知道几个?,第1张

《小柴胡汤》作为《伤寒论》扛大旗的方剂,其由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组成,是传统的和解之剂。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

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能治什么

一、肝胆疾病

小柴胡汤可促进体内气息流动,破坏受感染肝细胞,清除HBV等,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抗炎及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二、胃肠疾病

临床研究用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性胃轻瘫等,疗效显著。

三、呼吸疾病

临床研究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

四、妇科疾病

经期头痛、经期发热、经期感冒、痛经、崩漏、绝经期前后诸证、经行泄泻、经行情志异常、经期鼻衄、妊娠恶阻、妊娠瘙痒、妊娠感冒、产后发热、产后头痛、产后恶露不绝、乳癖、便秘、梅核气等,运用小柴胡汤加减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五、五官科疾病

临床研究用以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梅尼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还有因邪在少阳引起的各种眼疾(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疲劳),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六、皮肤疾病

有临床研究治疗痤疮、头面部带状疱疹。

七、肿瘤疾病

已证实小柴胡汤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且与其阻断细胞周期、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有关。

八、发热

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九、精神情志疾病

尤其是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十、肾脏疾病

有临床研究以之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型。

总结

乱花渐欲迷人眼,小柴胡可以治疗的病种虽然繁多,但是,但是都建立在准确的中医辨证基础上,所以不应该加予神药的光环。我们仅在此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经方的风骚走位,且小柴胡汤剂并不建议久服,注意中病即止。

这里还是跟大家讲一下中医的五行观点,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脉学之宗的医师其实在历史上非常的著名,其实就是“扁鹊”了。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 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 祖,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他所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很突出,具有极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 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 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

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 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年轻时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堆集的医疗经历,用于平民大众,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免除苦楚,不愧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祖师,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冲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太冲穴的定位 10 太冲穴的取法 11 太冲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太冲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太冲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 182 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183 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 184 治疗呃逆 185 治疗脏躁证 186 治疗偏头痛 187 治疗牙痛 188 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189 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1810 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811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1812 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1813 降低胆道内压 1814 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1815 增加胆汁流量 1816 治疗鼻衄 1817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1818 调节嗜酸粒细胞 1819 治疗呼吸功能衰竭 1820 治疗近视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冲 1 拼音

tài chōng

2 英文参考

Tàichōng LR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太冲 汉语拼音 Taichong 罗马拼音 Taichung 美国英译名 Great Flush 各

号 中国 LR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F3 富耶氏 F3 德国 LE3 英国 liv3 美国 Li3

太冲为经穴名(Tàichōng LR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1]。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㖞,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太冲穴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4 太冲穴的别名

大冲(《太平圣惠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

6 穴名解

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义。冲,有冲要、通道之义。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老子》:“道冲而用之。”故“太冲莫胜”是极其清净和谐、阴阳调和之境界。肝在时为春,无冬之寒、夏之热与秋之肃杀,有太冲之义焉。象聪明之神形相得。《淮南子诠言》:“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谋,心也。”)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象阴血之充盈盛大。[3]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3]。

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象阳春之虚静和谐。[3]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又《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太冲所治症,多同于涌泉。”[3]

《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3]

7 特异性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1]。

8 所属部位

跗[4]

9 太冲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5]。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6]。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太冲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肌肉)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骨骼)

10 太冲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或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8]。

11 太冲穴穴位解剖

太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间背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第1跖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第1跖背动脉分布[9]。

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6]。

12 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冲穴具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1]。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降逆止呕、滋养肝阴、补益肝血、活血化瘀、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临床上既可用于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证,也可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证。[2]

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3]。

13 太冲穴主治病证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㖞,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㖞、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9]。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咽痛,目赤,小儿惊风,痫疾,月经不调[3]。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癫痫,小儿惊风;疝气,遗尿;月经不调,崩漏;呕逆,胃痛;腰痛不可俯仰,下肢痿痹[7]。

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6]。

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7][9],局部有酸胀感[7],或向足底放射[7]。

一般直刺05~10寸[1][6]。

注意:太冲穴较为敏感,故针刺时手法应轻,以免产生疼痛[7]。

142 灸法

可灸[1][7][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太冲穴的配伍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7]。

临床上太冲与合谷相配,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1]。

太冲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太冲配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行步艰难[7]。

太冲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太冲配气海、急脉、大敦,治疝气[7]。

16 特效

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8]。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可每天 太冲10~30分钟[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于,膝外廉痛,*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暴胀,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呕血,太冲主之。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怏快,太冲主之。狐疝,太冲主之。飧泄,太冲主之。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男子精不足,太冲主之。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太冲主之。女子漏血,太冲主之。

《千金翼方》:不得溺,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针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18 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

取双侧太冲。针刺时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身体轻靠椅背,头微前倾;或平卧位。消毒后快速进针,向涌泉方向斜刺(与皮肤成450角)05~08寸后行中强 。手法以泻法为主,施捻转加震颤手法,激发感传向近心端放散,得气后留针20 min,每5~10 min捻针一次。每日1次,针刺7次为一疗程。结果表明,针刺太冲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平均可降低收缩压10 mmHg,舒张压6 mmHg。在疗效观察中发现,针刺太冲降压起效较迅速,一般针刺后20 min降压幅度即达最大。[7]

针刺合谷、内关、太冲等穴,可使血压下降[1]。

182 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选用双侧太冲、足三里,用2寸毫针,太冲进针15~2 cm,足三里进针25~3 cm。进针后捻针3min,得气后留针30 min,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2个月为一疗程,6个月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4例,痊愈8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7]

183 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

以太冲、足三里穴组针治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凡经超声波探及胆囊液平段者,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184 治疗呃逆

取太冲,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向涌泉方向透刺1~15寸,反复提插捻转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一次。单纯性呃逆,可单侧腧穴针刺,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如单侧针刺无好转,再加刺另一侧腧穴。顽固性呃逆取双侧,并配合内关(双侧)。共治疗86例,针刺1次,呃逆停止34例;针刺2次,呃逆停止28例;针刺3~5次,呃逆停止24例。总有效率为100%。[7]

185 治疗脏躁证

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佛手、川楝子、北柴胡、当归、芍药、郁金;②气郁化火型,针刺(手法)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百会。以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为主,行泻法。甘麦大枣汤加丹皮、栀子、龙胆草、川楝子、薄荷、泽泻、大黄。③心脾两虚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内关、中脘、三阴交、神门。以合谷、内关、神门为主,行补法;太冲、中脘行温针灸。甘麦大枣汤加党参、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合欢花。心肾不交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心俞、太渊、涌泉、照海、肾俞、百会。手法以合谷、太冲、太渊、照海为主,以平补平泻法刺之;心俞、肾俞、涌泉、百会悬灸三壮。甘麦大枣汤加黄精、茯神、玄参、龟甲、熟地黄、酸枣仁、麦冬、柏子仁、远志。共治疗256例,治愈91例,好转115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805%。[7]

186 治疗偏头痛

①主穴取双侧太冲,配穴取患侧外关、阿是穴。呕吐加双侧内关。嘱患者闭目仰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速刺法将针刺入双侧太冲25 mm左右,针尖指向足心,强 1 min,使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针感越强越好。然后针其他腧穴,除太冲外,两组腧穴均用中度 。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78例,痊愈41例,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②选2寸毫针针刺太冲,可透刺涌泉或针尖斜下方向;选1寸毫针针刺中渚,针尖斜下方向。均交叉取穴,分别快速刺入,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侧头痛取单侧刺之,双侧头痛取双侧刺之。留针约10 min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37例,显效1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7]

187 治疗牙痛

先取患侧太冲,常规消毒后,捻转进针。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用先泻后补法。患者出现牙痛缓解或痛止时,再配患侧下关,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共治疗106例,痊愈8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2%。[7]

188 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AD)注入毁损单侧黑质造成PD大鼠模型,并用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PD大鼠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收缩,核染色质浓缩等超微病理改变。电针组取“风府”、“太冲”,针刺后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低于模型组(P<005),超微病理改变不如模型明显。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结果,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病理过程。[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9 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21d。在造模同时,药物组按18 mg/kg给予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连续21d;电针组取“合谷”和“太冲”,频率为15~2 Hz,疏密波,电压9V,电流强度1~3 mA,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 NOS、GSHPx的活性及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增加,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药物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提高结肠组织中GSHPx的活性(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四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具有保护抑郁状态下太鼠结肠组织功能的作用。[7]

1810 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造模成功后,选用“四关”进行治疗。以1寸毫针斜刺05寸,然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80~100 Hz,强度以大鼠能承受为度,留针20 min。电针治疗均于每日上午9:00~11: 00进行,每日1次,连续治疗60 d。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 “四关”能明显缩短水迷宫学习时间,改善受损的中枢胆堿能神经系统,提高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7]

1811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组,后者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第8周末,处死其中3只(正常组1只,NAFLD组2只),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NAFLD组进一步分为NAFLD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每日1次,治疗4周。第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用比色法检测肝内SOD活性、MD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色素P4501Al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 MDA含量增高,CYP1A1吸光度值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增高,MDA含量降低,CYP1A1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CYP1A1表达的上调,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7]

1812 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治疗组20例,取百会、合谷、太冲为主,另据辨证分型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足临泣;痰浊上扰者,加丰隆、阴陵泉;瘀血阻滞者,加血海;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下针得气后,百会留针,合谷和太冲及配穴行提插捻转手法,行针2 min,留针10 min,再行针2 min,继续留针10 min。隔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10 mg,每日1次,临睡前服,疗程同针刺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基底动脉(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意义(P<005)。结论: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7]

1813 降低胆道内压

现代研究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皮下注射吗啡,单针太冲即可使胆道内压不仅停止上升,且可迅速下降,该效应优于针刺足三里、阳陵泉[3]。

1814 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针刺太冲穴,可使胆道压力下降,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1]。

1815 增加胆汁流量

针刺太冲穴可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1]。

针刺太冲、足三里穴组,且可使大多数胆道造瘘患者胆汁流量明显增加,多在针后3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3]。

1816 治疗鼻衄

针刺双侧太冲穴,施泻法,不断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一般5~10分钟可见到效果。

1817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穴位注射,选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儿1ml~15ml,每日1次,有一定效果。

1818 调节嗜酸粒细胞

有报道针刺太冲穴,对嗜酸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

1819 治疗呼吸功能衰竭

太冲配内关、素髎穴,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

1820 治疗近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角孙穴的定位 9 角孙穴的取法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角孙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角孙 1 拼音

jiǎo sūn

2 英文参考

Jiáosūn TE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ǎos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角孙 汉语拼音 Jiaosun 罗马拼音 Chiaosun 美国英译名 Angled Crandson 各

号 中国 TE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TR20 富耶氏 德国 3E20 英国 T20 美国 TB20

角孙为经穴名[1](jiǎosūn[2]TE20) 。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1]。角孙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5 穴名解

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

角指耳角。孙,子之子曰孙,凡物之未成及未盛者,皆可称孙,竹之未生者为孙竹。谓穴当头角未成之处,且有角星之象,如春气在头、初生而未盛也。又世俗称鼻为“祖”,称耳为“孙”。《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气在头,其音角……是知病之在筋也。”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角孙者少阳生发之气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与其能治筋脉抽搐、少阳风火上干诸病有关。穴在耳上角,细络旁通,故名角孙。《灵枢经·脉度》:“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3]

6 特异性

角孙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

7 所属部位

耳[4]

8 角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角孙穴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2]。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角孙穴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廓取穴[5]。

角孙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角孙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正坐或侧伏位,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7]。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

角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及耳颞神经的分支。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无深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由颞神经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继经颞筋膜入颞肌,直抵骨膜。颞肌属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耳颞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5]。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角孙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角孙穴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1]。

角孙穴有清热散风作用,系三焦、小肠和胆三经之会穴,主治耳鸣,目赤肿痛,龈肿,齿痛,痄腮[3]。

《针灸大成》谓耳郭中间,开口有空,治龈肿、目翳、齿龋、项强等症[3]。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1]。

角孙穴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8]。

角孙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龈肿痛,唇燥,唇吻强,颊肿;项强,头痛[6]。

角孙穴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5]。

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及偏头痛等[1]。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平刺03~05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耳周[6]。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图81)[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角孙穴的配伍

角孙穴配小海治牙龈痛[1]。

角孙穴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1]。

角孙穴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1]。

角孙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6]。

角孙配曲池、合谷,治痄腮[6]。

角孙配攒竹、睛明,治目赤肿痛[6]。

角孙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角孙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牙痛。

角孙配太阳、头维、太冲,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15 特效

用拇指指腹揉按角孙穴,每次1~3分钟,对白内障、目生翳膜、齿龈肿痛等疾病疗效明显[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齿牙不可嚼,龈肿,角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主颈颔柱满。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颊车,主牙齿不能嚼。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肤翳,齿龈肿。

《针灸大成》:主目生肤翳,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针灸大成》:龈痛,角孙、小海。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另外在  秘籍网   或者  医书网    里收藏了很多针灸书籍,对针灸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看医学网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杜立宽)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朱明清)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谭德福)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杨兆钢)

中国微针疗法(郭长青)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针法灸法图解(蔺云桂)

针灸七字经(黄荣活)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南正九)

针灸三绝(高维滨)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贺普仁)

针灸与按摩(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北京中医学院编)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超清版)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郑其伟)

针灸临床学(孙申田)

针灸临床治疗学(胡武光)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郭效宗)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

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

针灸临床选要(陈全新)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于致顺)

针灸临床问答(张学全)

针灸临证精要(阎润茗)

针灸五输穴应用(杨维杰)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超清版)

针灸保健学(何树槐)

针灸保健防病(张仁)

针灸健身术

针灸健身术(梁保义)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高维滨)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王启才)

针灸医学文摘(林昭庚)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一)钟起哲

针灸医案选读(超清版)

针灸医桉与临症备急(张济民)

针灸医籍选译(王顺)

针灸医经选(张吉)

针灸十四经治病概要(熊修五)

针灸十绝招(彭敏)

针灸取穴图解(汉英对照超清版)

针灸取穴纲要(耿恩广)

针灸名医经典医桉(赵寿毛)

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赵建新)

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焱垚)

针灸名着集成(黄龙祥)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杨华元)

针灸图说(高清彩图版)

针灸基础理论及方法(王炫燊)

针灸处方学(王岱)

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

针灸处方集(阎洪臣)

针灸大全(1958年版)

针灸大成新编(杨继洲)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

针灸妇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妙方治百病(王云凯)

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池澄清)

针灸学(谷世喆)

针灸学七字歌诀(超清版)

针灸学基础(超清版)

针灸学新论(林昭庚)

针灸学新论(超清版)

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册)郭长青

针灸学笔记图解(超清版)

针灸学表解(李瑞)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

针灸学(刘冠军)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

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吕景山)

针灸康复学(唐赤蓉)

针灸心传(高立山)

针灸心悟(高立山)

针灸心扉(高立山)

针灸心语(高立山)

针灸意外桉例选析(伦新)

针灸手册(靳瑞)

针灸探微(谢文志)

针灸推拿全书(李学武)

针灸推拿医籍选(李继福)

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詹文涛)

针灸推拿基础与临床(张立德)

针灸推拿学(严洁)

针灸推拿学(超清版)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严振国)

针灸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灸推拿概要(刘茜)

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

针灸推拿疗法(张登部)

针灸撷英(高希言)

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超清版)

针灸断病法则

针灸新义(祁越)

针灸新医疗法(遵义医学院)

针灸新穴精选(李红阳)

针灸时间治疗学(李磊)

针灸明理与临证(刘冠军)

针灸易学新法(张崇一)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

针灸有效点图解(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郭效宗)

针灸有效病症(方幼安)

针灸枢要(陈克勤)

针灸歌诀800首(董明强)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蔡文)

针灸歌诀配彩色图谱(高清彩图版)

针灸歌赋处方集解(施震)

针灸歌赋校释(施土生)

针灸歌赋选读(李磊)

针灸歌赋选(宫艳华)

针灸歌赋集成(张应泰)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

针灸治法与处方歌诀(文碧玲)

针灸治法与处方(超清版)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失眠(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高清版)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扁鹊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有古书记载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卢国,在今山东长清。“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人物生平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扁鹊拜师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 据司马迁记载,扁鹊当时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内脏,如同现在的透视一样,至于望闻问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济南扁鹊雕像对中医学的人借此攻击中医。聂文涛认为,从中医学文献上看没有扁鹊透视眼的记载。这说明,是书所记属于医学之外的文化内容。如同牛顿的苹果落地,本来莫须有,且不符合逻辑,然而也会流传。文化的传奇必然覆盖一切,包括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发展过程,不能作为评判科学的依据。这种传奇只能反应了扁鹊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史记·扁鹊列传》: 殷常公,号丘宣。欲觅其徒而傅其术,至邯。邯有姜姓子曰殳,以慧闻名。常公见而欣庆,随携之逰。年余至长桑,适逢弃儿于道,以秋深,名曰扁,故择居长桑,授徒乳子矣。殳随常公七年,闻之即知,知而能程其事,言对甚得,常公悦之。扁侍常公侧,讷而少声,龄或八岁,公亦任之。 又三年,殳二十有三。常戯于扁曰:‘汝貌若獬,声若鹊,其闻不能知,知无其所谓。后先生去,留之为吾司户可也’。扁对曰:‘汝闻之能知,知,先生少督,非智也。汝知之能辧,辧,先生心懈,非识也。吾貌若獬,父母施也,吾声若鹊,乃能鸣也’。殳大笑之,言于常公,公笑而已。扁自请之,遂名扁鹊。 异日,常公谓殳曰‘十年成汝,今可去矣。吾言于汝:居细无祸,灾其自妄;且记’。殳去之,常公望其道问扁曰‘汝谓殳之去,可得安乎’?扁对曰‘初安,再妄,复牢之’。公诧然曰‘行乎?性乎’?扁对曰‘兼有也,谓有:争于势,不敌者死矣’。自此,扁日奉而夜读,勤勉而事焉。 又三年,殳因治而涉罪,囚于牢。扁随侍常公西行,途有不明,告先生,先生所释,皆能记之。故其传者,非言止矣,实心领而神会之跃也。扁鹊三十有二,始治于人。先生出而自叹曰‘吾自谓殳之可才,然吾知殳不亟扁。扁常曰不足以治,习耏其心。吾常自叹其拙,今其学优于吾,安矣’。先生亡于镐。扁鹊居镐南守孝三年,静悟眞髓而不以物动,治疾疗人不为利往。四十有四歳名闻天下,曰‘长桑扁鹊,神乎其人哉’。然殳之聦,二十有三语谓皆尽其传。四年而牢,禁其终生。岂非过于知辧之害,而无智识之果者耶?

  扁鹊遇害

  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醢(音海)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挤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醢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醢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醢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相传扁鹊是四月二十八日诞生的,人们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专门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大家都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同时,也祈求他保佑人们无病无痛、延年益寿。

  [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1]:“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杀害了扁鹊。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编辑本段]成就

  发明四诊法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医学思想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预防思想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治疗原则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

《小柴胡汤》调理十大系统病症,你知道几个?

《小柴胡汤》作为《伤寒论》扛大旗的方剂,其由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组成,是传统的和解之剂。主治伤寒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