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常识读懂文言文
1 怎么读懂文言文
宗法礼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常言说。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地理常识,外欺于张仪”。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文天祥写下;面对丑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希望楚国强大,会团结一心。③文言句式,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路有冻死骨”,整体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称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再次,把握课本,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历法和刑法,面对百姓的困苦。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鞭挞。总之,这个时代的政治、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内惑于郑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疏远屈原,众志成城、经济,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扎实文言文基础,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面对灾难、一词多义。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了解了这段历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词义。 第四;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比如屈原,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服饰和器物:“朱门酒肉臭,会抨击,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怎么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快速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技巧一、先看问题,联系问题阅读文章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二、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三、懂得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
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
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
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
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四、理清人物关系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五、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
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
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
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
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六、懂得补、删、抄、换、调、并、扩、通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
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
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
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
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谓“换”,就是“变换”。
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
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所谓“调”,就是“调整”。
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
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4 怎么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要如何看懂,读懂古文简单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没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书。
然后就是需要对文意和中心思想的总体把握,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应用:
技巧就是要学会根据语境判断语意,联想类比确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追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畅)。
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为主,掌握这样著书规律,对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帮助的。
读古文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坚持读就精通了
6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7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8 怎样学懂古文(内行人回答)我的建议是:循序渐进学习以《王力古代汉语》为权威,从浅至深,编者安排的非常合理。
套书从中华书局竖体的《史记》开始比较好,因为汉朝是古汉语承上启下的朝代,且《史记》传记较为通俗易懂。再准备几本有用的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社科院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辞源》或《辞海》语词类(三本),学问深了且有条件就再买套《说文解字》。
另外一本带图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有用(是《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通论的部分内容,不过有图,且有后加的内容)。汉朝以前的书,先看论语和孟子,因为简单且经典。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其中的入门版。另:《周易》《道德经》是古汉语里的难中之难,不过有今译今注的版本。
1清初诗歌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龚自珍所说“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这三位学者也是名诗人。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因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们习惯称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事游历各地,进行学术研究。下面这首五言古诗《精卫》表述了他的爱国之心: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卫鸟设问:天下不平事很多,你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诗人借精卫之口言志:说自己也是填海的精卫,并且死而无怨。最后两句是借鹊、燕讽刺那些卖国求荣、卖身求荣的人,嘲笑他们忘却民族利益只去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黎州,浙江余姚人。他也曾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拒绝为满清做官,潜心著述,终成大家。他的《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
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作者认为在明亡后的中国不好再生活下去了,为自己没能为国捐躯而感到惭愧。梦中失声痛哭被儿子唤醒;为亡友招魂时有飞鸟落到祭筵上,想象那可能是友人的灵魂化成的。许多死去的至交都可以入《忠节传》中,可是卖国投降的朋友也不少,给他们写绝交书都写不胜写(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典)。屈指算来自己经历过多次死去的危险,如今勉强活着又被病魔缠住,承受着精神和肉体双重的痛苦。他的许多诗作都充满着这样的爱国精神。
钱谦益本是明末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但他没有经受住生死考验,投降了清朝,晚节不忠,被人诟病。他学问渊博,诗风老辣,影响很大。他注释的杜诗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参考书。
吴伟业(公元1609—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也是横跨明清两代的人。他的诗内容宽泛,成就很高,诗名很大。他的名诗较多,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讽刺吴三桂卖国行径的七言歌行《圆圆曲》。诗一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鼎湖”代指死去的皇帝(相传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后乘龙升天,于是就把其处称为鼎湖),这里指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进北京时自杀于煤山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收复北京,并进而向西进军。他的全部军队都为崇祯穿上白色孝服。据说吴三桂本来是准备归顺李自成的,后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一说是刘宗敏)掠去,一怒之下改变主意投靠满清,并引清兵入关攻李自成。“红颜流落非吾恋”是拟吴三桂的口气,说失去一个女人我并不在意,主要是逆贼李自成太荒*腐败了。这是用反话讥刺吴三桂。吴三桂迅速扫平李自成起义军并占领其根据地(黄巾是汉末农民起义军,黑山是汉末农民军根据地,在此代指李自成)。祭奠完崇祯和其父吴襄后再和陈圆圆见面(吴三桂全家38口人全被李自成杀死。陈圆圆暂时下落不明,不是吴三桂不想见)。接下去大段诗叙述吴三桂娶陈圆圆的经过。陈圆圆原是苏州一个采莲女,后来成为名妓,还入宫当过宫女。从宫里出来成为贵戚家的歌妓,又被贵戚(崇祯帝田贵妃之父田弘遇)送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吴三桂找到陈圆圆,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以后陈圆圆伴随吴三桂远征云南,直到吴三桂称王称帝,享尽荣华富贵。诗中说: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妻妾之类的事本不该和国家兴亡的事搅到一起,可是吴三桂这位“英雄”偏把美人摆到第一位,不惜让自己全家人被杀,使一个女人的名字留在历史上。这几句诗可谓讽刺入骨了。诗的最后借用吴王夫差沉缅酒色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比喻吴三桂,讥刺他空做一场美梦,留下千古臭名。这首诗的内容也许不尽与史实相符,但诗是可以这样作的。吴三桂先是背叛国家,后又背叛清朝,是千古罪人,应该受到唾骂。
继吴伟业之后最著名的诗人是王士祯。王士祯(公元1634一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官至刑部尚书。他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其七言绝句作得尤其好。我们看他一首《初春济南作》: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bēi杯〕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这是描写泉城济南的春色。陂塘即池塘。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再读他《真州绝句》之一首: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真州即今江苏仪征。江岸住的多是渔民,到处点缀着疏疏的柳树和池塘。傍晚风平浪静,在深秋的红树林中热热闹闹地在买卖鲈鱼。这是渔米乡的景致,描绘得简洁利落,宁静中带出活气。王士祯还是一位诗歌理论家,他推崇唐诗,强调诗要清新明丽,语言含蓄,要有神韵。这就是有名的“神韵说”,有相当影响。
清初诗人还有号称“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又有查慎行、赵执信等,他们虽不是当时的第一流诗人,可也相当著名。
2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乾隆、嘉庆时代)是清王朝稳定发展的时期,学术上形成“乾嘉学派”,在考订、整理古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伟大的小说《红楼梦》。诗歌创作也有不小的成绩,是诗人辈出的时代。
这里应该提一笔乾隆皇帝,因为他喜欢到处题诗,所谓“乾隆遗风”大家都熟悉。他曾说“平生结习最于诗”,最推崇杜甫,是个热烈的诗歌爱好者。晚年自称平生赋诗四万多首,仅就数量说,他可能是中国“第一”诗人。他的许多诗摆皇帝架子,无甚特色,因此文学史上从没有人提到他。其实,他有一部分诗是写得挺不错的。我们从他的《过蒙古诸部落》中选几首读一下。其一: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边。
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
这是一幅黄昏牧归图,熟悉牧区生活的人都知道儿童骑马寻牛是常事,并且凭经验总能把牛找回来。其二: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
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
小儿骑骆驼,嘴里吃着乳饼,高兴得不得了。有时偶而掉下来落在软草上,他就势顽皮地学着父亲跳起天魔舞(蒙古舞名)来。写得活泼可爱,恰似一幅牧民风俗画。其三:
猎罢归来父子围,露沾秋草鹿初肥。
折杨共炙倾浑脱,醉趁孤鸿马上飞。
猎罢归来,升起篝火烤鲜肥的鹿肉,拿出皮制酒囊(浑脱)尽情一醉,然后翻身上马追逐孤鸿飞驰而去。这就把勇壮剽悍的蒙古民族性格和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活画出来了。诗中散发出浓郁的草原气息,这是那些文弱书生写不出来的。
沈德潜(公元1673—1769年)是乾隆年间影响较大的诗人。他字确士,号归愚,苏州人。他主张写古诗要以汉魏为准,写近体诗要以唐诗为准。他倡导“格调说”,即诗的内容要“温柔敦厚”,作诗要讲求格律、声调。按他的标准,他曾编选过《古诗源》、《唐诗别裁》等几部书,直到今天仍在印行。他在朝做官时和乾隆皇帝关系密切,是诗友。退休后,乾隆路过苏州时还召见过他。沈德潜有些小诗写得很新巧,如《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yǎn掩〕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许州即今河南许昌。这样的夏景常见:池塘里流着清水(决决,流水声),垂柳罨覆着平野。到处一片翠绿,满眼都是生机,使人觉得仿佛胡须眉毛都被染绿了,一路蝉声伴你走过许州。这下联想象新奇,不落陈套,令人觉得新鲜而又贴切。他的五绝《晚晴》也颇有新意:
云开逗夕阳,水落穿浅土。
时见叱牛翁,一犁带残雨。
乌云拉开空隙透出夕阳,仍有稀稀落落的雨点落在地上,可见是一场小雨。老农仍在喝牛耕田,犁铧上仍带着残留的雨滴。这一首也是下联写得形象。沈德潜影响大的是他的诗说和他编的历代诗别裁集,自己没有特别有名的诗传世。
提起郑板桥几乎人人皆知,他以绘画和书法闻名于世,其实他还是一名诗人。他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从不标榜什么派别,写诗从不装模作样,有话就说,直抒胸臆,憎爱分明,人们很爱读。我们先读他一首题画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他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题在一幅画上的诗。他出身贫苦,做官不忘民间疾苦,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另一首《题竹石画》诗也被人们喜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用劲竹顽强的生命力比喻人的顽强精神,既是勉励世人,也是勉励自己。他曾自称“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他的画怪,字怪,诗也别具一格,怪得可爱。
袁枚、蒋士铨、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其中袁枚知名度最高。袁枚(公元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年轻时中过进士,入过翰林,当过县令,33岁便辞官归家,终其一生都以诗文自娱,是个典型的文人。在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同时,袁枚提倡“性灵说”。所谓性灵,就是真性情,真感受,或者说是“赤子之心”。他反对模仿,认为模仿的作品虚假,只有真实才有生命。他曾说:“蛟龙生气尽,不如鼠横行。”这些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只是他没有认识到丰富的生活阅历的重要,使他的理论瘸了一条腿。他的七古《独秀峰》写得很有意味: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前六句描摹独秀峰的孤立状态,平淡无奇,突然笔锋一转由山峰说到做人: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被孤立,这也同独秀峰一样,有独秀之美,不必为此烦恼。由于有这最后两句全诗就耐人寻味了。再看他的《马嵬》诗之一首: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人们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后,都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叹惋不止。袁枚认为社会上像杜甫《石壕吏》所写的那种家破人亡的悲剧无时无地不有,那要比李、杨的悲剧凄惨得多。这个翻案文章作得多好!诗人和一般人唱反调,一细想,这个反调唱得有理,启人深思。袁枚的生活内容就是写诗作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他作诗态度极为认真,到了老年仍像年轻女孩梳妆打扮一样,自己未修改满意之前从不示人。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人吹嘘自己写诗作文文不加点一稿成,表示自己文思敏捷,读了袁枚这首诗应该感到惭愧。袁枚诗佳作不少,但没有历史上一流诗人那类大作,这是为什么他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所谓“灵犀”,就是他说的“性灵”,或者说是灵感,这他不缺乏;但他缺乏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因而写不出大作。他写的《随园诗话》有许多很好的见解,至今广为流传,相比之下他的诗作就逊色了。
和袁枚同时又有翁方纲提出新理论——“肌理说”。他所说的“肌理”,就是道理和文辞,也就是学问。这种主张导致后来形式主义诗风的发展。
比袁枚略晚些出现一位著名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年)。他字仲则,江苏武进人。家贫好学,怀才不遇,35岁便死去了。他的好些诗在其生前就广被传诵。如《癸巳除夕偶成》一诗至今仍常被人们引用: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漏,是古代的计时器。除夕之夜,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时间慢慢逝去。诗人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他感到可见的现实之外,似乎酝酿着某种危机正在暗暗向社会袭来,而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尚未觉察。这首诗作于1773年,当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过了这个“盛世”,清王朝就急剧走下坡路了。作者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居安思危,这正是我们文化传统中可贵的“忧患意识”。
3晚清诗歌
果然如黄景仁预感的,巨大的忧患降临到中国,从鸦片战争始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也正是在此时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龚自珍。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瑟〕人,号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也是他批判现实的武器。他的《咏史》一诗向来被人称道: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牢盆”是煮盐的器具。牢盆狎客指盐商即有钱人。“团扇”代指美人。团扇才人即专门吟咏*辞艳赋的无聊文人。田横是秦末起义英雄之一,刘邦统一中国后他以自杀拒绝降汉,其500名部下也随他悲壮自杀。这首诗以悲愤的心情谴责社会的堕落。东南地方的人们整日过着奢侈*靡的生活,上层社会的人们只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有钱人操纵社会,帮闲文人洋洋得意。人们谈起“文字狱”都吓得半死,不敢说真话;有人写书著文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最后作者愤激地指问: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人都哪里去了难道都爬上官位享受荣华富贵去了吗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和龚自珍齐名的魏源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诗人,其忧国爱民的诗作同龚自珍近似。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许多好诗传世。
鸦片战争之际,出现过许多爱国诗篇,如诗人张维屏的长诗《三元里》就写得有声有色,表现了鲜明的爱憎,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真把乡民的义勇精神和壮大的气势活画出来了。接下来写英军的狼狈状态: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chéng承〕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老天也来帮忙下起大雨,火药淋湿,枪炮失灵,英军死伤惨重,眼看就要被全歼。可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阻止三元里民众进击,网开一面,使残余的英军得以逃遁,这使诗人无比愤慨。优秀诗人替人民说了话。
到19世纪后期,清王朝内外交困,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救亡运动的展开与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语),也即以旧形式表达新思想,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也就在这时出现了杰出诗人黄遵宪。
黄遵宪(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他是一名职业外交家,在东西各国居住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他一直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并且是清末维新运动中的一员。他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就是主张写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说自己要说的话,不要去当古人的奴隶。他经历多,“百年过半洲游四”,到过四大洲,见识深广,思想解放,所以他的诗内容开阔,手法灵活,真正实现了他“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时移世易,人的思想也要随着世事的变化而进步,他的《感怀》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
世儒诵诗书,往往矜爪嘴。
昂头道皇古,抵掌说平治。
上言三代隆,下言百世俟。
中言今日乱,痛哭继流涕。
摹写车战图,胼胝〔piánzhī骈枝〕过百 纸。
手持井田谱,画地期一试。
古人岂我欺,今昔奈势异。
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
识古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卓哉千古贤,独能救时弊。
贾生《治安策》,江统《徙戎议》。
当世的儒生们迂腐、固执、僵化、无知,他们诵读古书仅是武装嘴巴,装点门面。他们动辄说古代如何如何,指手划脚高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开口就是夏商周三代,说百代以下只要效法三代就好了。说到今天的乱世,他们只会痛哭流涕。继而大讲古代车战的经验,累死累活写出长长论文;或者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并要拿到今天实行。诗人说,古人并不是存心骗我们,只是今天和古代已完全不同,古人那套东西怎能用于今天儒生们对当今世界懵〔měng猛〕然无知,就没有资格评论当前世务。认识历史是为了认识今天,要了解今天更重要的是去观察世界。历史上的卓越人才都是能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的,像汉代的贾谊写《治安策》、晋代的江统写《徙戎议》那样。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不算稀奇,但说在一百多年前,那是须有相当见识的。在他的《人境庐诗草》中,诗人还介绍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知识,讲到许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事物,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
和黄遵宪同时的一些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也都有许多好诗留世;而当时以复古为趋向的“同光体”诗人却没有什么传世之作。
19、20世纪之交,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许多革命志士如章太炎、秋瑾、邹容、陈天华等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的铮铮作响的诗句将与他们的英名一样永远垂示后人。下面是秋瑾的一首《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她忧心如炽,奔走救国,这种感情宣泄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好诗,读过之后一位爱国女英雄的形象就矗立在我们眼前。
邹容在1901年东渡日本之前也曾写诗言志: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他写过著名的《革命军》一书,号召人们参加革命斗争,并把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革命。
以柳亚子等人为首,以同盟会员为主体的“南社”是一个著名的诗歌团体,其宗旨很明确,就是要以诗歌为武器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优秀诗作。如南社重要成员苏曼殊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前一首以战国末年反对秦始皇称帝逃隐海上的鲁仲连自比,表示抗清决心;后一首用《易经》“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意思比喻清末战乱,对许多荆轲一样的猛士为民族解放捐躯表示悼念之情。
1 为什么现在人不喜欢读文言文
第一 就是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
第二 文言文语法的随意性,让理解变得困难
第三,过多代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显得不完整
第四 国人对于中国古文化不够尊重,没有多少人在意语文学的好不好,但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意英语学的好不好。
第五 白话文的广泛应用,的确,文言文之于白话文缺点太多,不利于低层次的交流。
第六,教育的滞后,我想说,只要好好的学习初中高中的文言文课程,读懂文言文一点都不难,可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者都没跟上吧
完毕
2 要一篇“我喜欢文言文”的作文我喜欢文言文2009-04-06 17:28
我喜欢金庸笔下那行侠仗义,刀光剑影的激动场面,也喜欢品鲁迅写下的“不在沉默中死亡”的犀利语言,然而,我更喜欢读中华的文化瑰宝——文言文。
文言文踩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肩膀,经历了秦王统一天下。“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又迎来了另中华耻辱的鸦片战争,走过了“五四”运动。到今天,虽说它已步履蹒跚,但它体现的道理却穿梭于人们心灵的缝隙之间。
阅读文言文,我明白了屈原流放江边,面对渔夫“为何郁郁不得志”的问题时,他回答“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正是这不肯俯就的高贵品格以及内心的坚定和执着才成就他流芳百世。
阅读文言文,我了解了岳飞凭栏眺望,写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阅读文言文,我清楚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规则。从文言文中,我知道了具有爱国、刚傲、坚强品质的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其实,我知道的还不止这些。
阅读文言文,我知道了〈〈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以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敢于发动起义的人。从〈〈勾践灭吴〉〉中,我明白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内涵。从〈〈阿房宫赋〉〉中,我清楚了秦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领略了杜牧这种借古讽今的高招。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我了解了醉翁亭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有当地人民的安乐生活。仔细阅读它们,我感觉自己好似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长篇大论的文言文,但是,也喜欢精悍短小的唐诗宋词。
清晨起来,走在林荫小道,吟着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心情畅快无比;夏雨过后,漫步于池塘边,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情景,感觉生活平淡和谐。当太阳的余辉仍在空中逗留,面对斜阳,品柳永的“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的意境,感觉空旷神奇;夜幕降临,月色渐起,坐在庭中槐树下,背张孝祥的“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此时心静如水。吟背如此美妙佳句,想像诗中意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
吟唐诗宋词,我感觉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眼望尽长安花”的快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拥有了“长方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洒脱;体验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听人说“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凄美爱情。我喜欢文言文给我带来的种种感觉。
阅读文言文,我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获得很多生活经验,了解了成功人士背后的苦读历程。
总之,文言文给我带来的快乐多多,知识更多。面对书店里的书,我会伸出双手,说:“文言文,来我这里吧,我真的喜欢你们!”
3 我非常喜欢读古文书籍,虽然有些字我不懂也不查字典,但大多数古籍这种情况我也遇到,想必这也是每个学习文言的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虽然你能大致领会这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里面的关键字、词你却不理解,这就导致了你的词穷。
具体来说,不能很好的翻译句子的原因有:
1,有时候古文中的词语会含有一些典故;
2,有时候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3,有时候文言句式的不同;
所以要想翻译好句子,就要从上面三个方面下手。
1,要会给文言句子进行划分,分的清主、谓、宾;
2,了解句子的结构,分清实词、虚词
3,要动手查询具体的字、词意思。虽然有的字你懂,但是同样一个字古今含义可能不相同,而且一个字往往有多个用法,所以要动手查询字、词的意思,要积累、要熟记,下次遇到你就一目了然了。
我也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4(1)本题是对侧面描写的考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其它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性格、形象更鲜明;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是侧面描写,通过我受老师的影响,侧面表现老师课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对”我“的激励作用(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仔细阅读两位老师,概括国文老师“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代课的国文老师“他喜欢教白话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还有他们都讲的与爱国有关的诗歌,可以明确相同点: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发爱好文学的 不同: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答案(1)侧面表现老师课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对”我“的激励作用(2)相同: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发爱好文学的 不同: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
5 为什么当代中学生不喜欢读古文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其发展的过程和精华就浓缩在浩繁的古文里。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学习阅读古文,需要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寻根文化再度热起,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当今世界到了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数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兴则国家兴,历史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召唤力和创造力。绝大多数古文都是经过很长时间传承的,其间气象万千佳作如云,一旦深入其间将会爱不释手自心俱醉!
诚然,对于一个初学者阅读古文就如同看天书一样难,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古人读书尚能“头悬梁、锥剌股”,今天有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为我们学习古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古文教育越来越直观,只要稍稍下点功夫学好真文决非难事。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3、骤雨:阵雨。
4、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5、方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9、暮霭:傍晚的云气。
10、沉沉: 深厚的样子。
11、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秋蝉的叫声好凄清,来到十里送别亭,急雨刚刚停,沉沉暮色满苍穹。城外设下饯行帐,无心饮酒意怅怅。两情依依不忍别,船夫解缆催得忙。手拉手,四目相对泪汪汪。心中的话儿长又长,这时候、竟无一语诉衷肠。极目西南望。千里之外荆楚地,水波渺渺,暮烟茫茫。
从古到今,多情人离别总忧愁。谁又能承受,在这苍凉的秋色里,一对情人、活生生地分了手!今夜酒醒后,船在何处留?想必是,拂晓的秋风冷飕飕,岸边的杨柳颤悠悠,天边的残月弯如钩。这一去,长年累月漫漂流,即便是、良辰美景天天有,也没心思去享受。纵然是、柔情蜜意前重厚,还能够、向何人去把心迹剖?
设计公司是一种可以给大家可以带来五光十色的颜色,且让社会变得更加有美感
用文化常识读懂文言文
本文2023-11-02 09:30: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