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属于仙还是佛?
龙王属于仙,有的记载中也称之为龙神。
龙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他拥有腾云驾雾以及行云布雨的本事,甚至有些传说中龙还有喷火的能力。龙王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在民间老百姓中地位相当高,也相当的厉害,但恰恰是厉害的龙王却是最受欺负的神仙,甚至可以说有点窝囊。
龙王的职责
在《西游记》中,龙王的主要职责并不是行动布雨,而是管理四海之水,而龙王要亲自行云布雨一来是需要玉帝的法旨,二来要看节气,中国民间有二十四节气之说,在这些大的节气中,龙王肯定要亲自出马,一来是对于道家节气的重视,二来也害怕出现任差错,泾河龙王就是前车之鉴。
一传说中的龙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处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龙有独到的见解,闻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龙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许多出土的带有有关龙的图形的文物中分析,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这其中河南濮阳出土的蚌龙,距现在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体现着仰韶文化的脉胳,另一方面又证明了龙的最初形成。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龙是天人中八个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龙八部八部众第二的龙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也有龙部众生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是为护法。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二关于龙的传说
①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
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得龙王的宠爱。一天,她听说人间玩鱼灯,异常热闹,就吵着要去观看。龙王捋捋龙须摇摇头说:“那里地荒人杂,可不是你龙公主去的地方呵!”龙女又是撒娇又是装哭,龙王总是不依。龙女嘟起小嘴巴:心里想道:你不让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宫,变成一个十分好看的渔家少女,踏着蒙陇月色,来到闹鱼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街上的鱼灯多极啦!有黄鱼灯、鳌角灯、章鱼灯、墨鱼灯、鲨鱼灯,还有龙虾灯、海蟹灯、扇贝灯、海螺灯、珊瑚灯……龙女东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兴,有时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挤。不一会来到十字路口,这里更有趣哩!鱼灯叠鱼灯,灯山接灯山,五颜六色,光华璀璨。龙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得出了神。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
龙女猛吃一惊,叫苦不已。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样了。龙女焦急万分,怕在大街上现出龙形,招来风雨冲塌灯会,于是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狠命地向海边奔去。刚刚跑到海滩,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正巧,海滩土来了一瘦一胖的两个捕鱼小子,看到这条光灿灿大鱼,一下子愣住了。
“这是什么鱼呀!怎么会搁在沙滩上呢?”胖小子胆子小,站得远远的说:“从来没有看过
这种鱼,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胆子大,不肯离去,边拨弄着鱼边说:“不管它是什么鱼,扛到街上去卖,准能赚笔外快用用?”两人嘀咕了一阵,然后扛着鱼,上街叫卖去了。那天晚上,观音菩萨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觉动了慈
悲之心,对站在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到渔镇去,将一条大鱼买下来,送到海里放生。”
善财稽首道:“菩萨哎?弟子哪有银两去买鱼呀?”观音菩萨笑着说:“你从香炉里抓一把去就是了。”善财点头称是,急忙到观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着一朵莲花,飞也似地直奔渔镇。这时,两个小子已将鱼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称奇的、赞叹的人问价的,矶矶喳喳,议论村纷,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么一条大鱼。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这条鱼太大了,你们把它斩开来零卖吧?”胖小子一想,觉得老头说得有理,于是向内??借来一把肉斧,举起来就要斩鱼。突然,一个小孩子叫开了:“快看呀?大鱼流眼泪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鱼果然流着两串晶莹的眼泪,吓得丢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钻。瘦小子怕外快泡汤,赶紧拾起肉斧要斩,却被一个气喘吁吁赶来的小沙弥阻止住了:“莫斩!莫斩!这条鱼我买下了I”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么买鱼来了?”那个老头停了一声,翘着山羊胡子说:“和尚买鱼,怕是要开荤还俗了吧?”小沙弥见众人冷语讥笑,不觉脸红了,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说着,掏出一撮碎银,递给瘦小子,并要他们将鱼扛到海边。
瘦小子暗自高兴:“外快赚进了!扛到海边,说不定等小沙弥一走,依旧能把这条大鱼扛回来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鱼,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三人来到海边,小沙弥叫他们将大鱼放到海里。那鱼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个水花,游出老远老远,然后掉转身来,同小沙弥点了点头,倏忽不见了。瘦小子见鱼游走了,这才断了再捞外快的念头,摸出碎银,要分给胖小子。不料摊开手心一看,碎银变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阵风吹得无影无踪。转眼再找小沙弥,也不知去向了。
再说东海龙宫里,自从不见了小公主,宫里宫外乱成一窝蜂。龙王气得龙须直翘,龟丞相急得头颈伸出老长,守门官蟹将军吓得乱吐白沫,玉虾宫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颤……一直闹到天亮,龙女回到水晶宫,大家才松了口气。龙王瞪起眼睛,怒气冲冲地呵斥道:“小孽畜,你胆敢犯宫规,私自外出!说!到哪里去了?”龙女一看龙王动了怒,知道撒娇也没有用了,便照实说:“父王,女儿观鱼灯去了,要不是观音菩萨派善财童子来救我,女儿差点没命!”接着将自己的遭遇讲了一遍。龙王听了,脸上黯然失色。他怕观音将此事讲了出去,让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个“教女不严”的罪名。他越想越气龙女,一怒之下,竟将她逐出水晶宫。
龙女伤心极了,茫茫东海,到哪里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来到莲花洋。哭声传到紫竹林,观音菩萨一听就知道是龙女来了,她吩咐善财去接龙女上来。善财蹦蹦跳跳来到龙女面前,笑着问道:“龙女妹妹,你还记得我这个小沙弥吗?”龙女连忙揩掉眼泪,红着脸说:“你是善财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说着就要叩拜。善财一把拉住了她:“走,观音菩萨叫我来接你呢!”善财和龙女手拉手走进紫竹林。龙女一见观音菩萨端坐在莲台上,俯身便拜。观音菩萨很喜欢龙女,让她和善财像兄妹一样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个岩洞里,这个岩洞后来称为“善财龙女洞”。
从此,龙女就跟了观音菩萨。可是龙王反悔了,常常叫龙女回去。龙女依恋着普陀山的风光,再也不愿回到禁铜它的水晶宫去了。
中国古代神话中龙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在佛教中,龙是“天龙八部”的其中一部,详见“天龙八部”。
正因为龙是一种胜利者以及神一般的存在,人们就将想象的各种高超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美德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以龙为荣、为尊。龙骁勇善战,而智慧威严。他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秋分潜伏深水,春分腾飞苍天,吞云吐雾,呼风唤雨,鸣雷闪电,变化多端,无所不能。它能预见未来,并且象征着地位、富裕与吉祥。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枣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煳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在古代,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君王都自称为龙之子,从而秉承了龙的高贵的地位与人品,不流于俗的高尚与威猛庄重,以及作为人类中的佼佼者的依据。在龙的身上集中了所有人们美好的愿望,世间的杰出人物被称为人中龙凤,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要说古代神话中的龙族,可谓是人数众多,在很多神话故事里面都有出现过,重要的是,龙族全都姓敖,名字还都是单字名,所以长久以来,估计有不少人都不太能分得清楚他们谁是谁吧?《西游记》里的白龙马,很多人知道他是龙王的三太子,然而在《封神演义》里面被扒皮抽筋的敖丙,同样也是龙王三太子,难道他们是同一个人?
先来说结果,白龙马和敖丙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白龙马是西海三太子,名为敖烈,在《西游记》里面是因为放火烧了殿上的明珠,被自己的亲爹西海龙王上报天庭,因此才被玉帝惩罚,吊起来打了三百,原本就要被杀头了,幸亏观音菩萨出面替他说话,才终于保住了性命,但是却被贬到鹰愁涧,让他在这里等待唐僧的到来,由此诞生了白龙马。
不过白龙马和万圣公主还有九头虫之间,并没有什么情感纠葛,这是电视剧里面加进去的剧情,但是恐怕影响了不少人吧。再来说敖丙,敖丙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出现在《封神演义》当中,因为哪吒闹海所以去找哪吒问罪,却没想到落得一个扒皮抽筋的结局,可以说是相当惨的了,明明什么都还没做呢,却比别人都死的更惨。
由此可以看出,白龙马和敖丙并不是同一个人了,而要说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那也只能说是亲戚关系了,如果四海龙王之间是亲兄弟的话,他们就是堂兄弟,不过在所有的神话传说中,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四海龙王是兄弟,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谁,大概他们只是龙族掌管海域的龙王而已,至于从何而来,古人并不会很关心吧,就像大家都知道玉帝,但是玉帝从何而来,就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了。
那么除了这两位,还有哪些龙族成员容易被弄混呢?四海龙王的名字,在《西游记》里面有记载,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不过这其中,恐怕也只有敖广的名气稍微大一点吧,其他的几位龙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叫什么,毕竟他们本身出场的机会也不多,戏份也不重要,所以就不关注了。
还有就是多年前一部动画片《哪吒传奇》当中的小龙女,是东海七公主,也就是敖丙的妹妹。不过这个人物有些特别,动画里面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只是在其他作品当中出现她叫做敖凌,可以说,这个名字并没有一些古籍的支撑,包括这个人物也没有在古代的神话里面出现过,纯粹是动画当中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不过根据动画的影响力,还是暂且归为龙族的一员。
还有电视剧《宝莲灯前传》中原创的人物,西海三公主敖寸心,东海四公主敖听心,东海八太子敖春等,还有在《西游记续集》当中出现的一位西海公主,只不过她并没有名字出现。其实神话人物都是人们虚构的,以上所说也并不完全,你还知道哪些呢?
龙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特别注意,龙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种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
据我所知,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这个彩陶瓶的外腹上,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
所以最早应是在水中的。
至於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麼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著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在画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句话到了后来则变成形容人用精辟的诗文或语句来点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语,但这句话是怎麼来的呢?
南梁画家张僧繇是个专门以画龙闻名於世的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且说一但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肯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为龙点睛。张僧繇实在熬不过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另外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於两壁、画龙於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疠,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个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潗潗其润,鳞甲欲动」彷佛要乘风飞去一般,於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他不能逃脱这个地方。
说起龙,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凤了,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於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於龙象徵著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虎,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著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在山风极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谓的「虎」字碑来镇压这些怪风,台湾的早领古道就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鍊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鍊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於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於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於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於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著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著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著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著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於夏朝是属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麼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麼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向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麼努力,於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藉著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藉著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於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另外一种为人所熟知的龙类则是蛟龙,传说中他是能够引动大水的神异龙类,他的形象则在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廮,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据说他的尾部有个环,能够在身体穿过某些东西之后,在用头去穿过这个尾部的环,来把这个物品束绑住,不过传说中没有说明蛟龙做出这种奇怪行为的原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当钥匙圈之类的物品?不过蛟龙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连饮水的猛虎都会被拖进潭中,而过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这种为祸的龙类,在遇到蛟龙袭击的时候,受害者往往会「必笑而没」,被吓得痴呆了,反而笑起来,最后跌入水中,成了蛟龙的饵食,另外有一些龙格比较低下的蛟龙,他们攻击人的方有点类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鳗,会先用他们腥臭不已的口水将你全身舔一遍,最后再将受害者拖入水中,从胳肢窝下吸血,血不尽不罢休,常常有人遭到这种蛟龙攻击之后,数天以内,尸体浮上岸边的时候,两腋下会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处除三害中的斩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听过的故事,这里也不再多言。而在传说中有也所谓的蛟人的踪迹,往往在海边可以看到这些形体类似外国传说中的半人鱼的生物,有许多的渔夫不慎将他捕上岸后,会好好的照顾他,不过最后不是蛟人过度悲伤而死,就是渔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些蛟人的泪珠都会化成极为闪耀动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钱,有许多蛟人都是以这些泪珠帮助他们的恩人,或是换取自己的自由,龙宫中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宝物。
要谈到种种的龙类,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详的「龙王」,不过龙王一词却是从西域引进的,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第一次出现了龙王的名称,而这里的龙王有八位,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而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麼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而这些传说到了明清的小说时更有了许多的分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是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而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标签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而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孙悟空为了找到一些称手的兵刃,一路杀到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拿到了一个「天河定底神珍铁」,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这神兵之后,老孙仍不满意,再向南海龙王敖钦要了一顶凤翅紫金冠,向西海龙王敖闰要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向北海龙王要了一套藕丝步云履,穿戴妥当之后,老孙感到十分满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印度传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就是佛教中的帝释,住在须弥山顶,当帝释要出巡的时候,伊罗婆那龙王,就幻化为庄严的六牙白象,帝释就骑乘而去,这既是乘龙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语,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龙,也可以是象,所以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将「那伽」译为龙象。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著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相信只要是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关屠龙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这里再多提,只不过在历史上的确有种宝剑是跟龙有关的,而且这些神兵有些时候还会以龙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是所谓的「龙泉」剑,原产地是浙江。据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铸剑家欧冶子,四处云游要找寻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点,当他来到秦溪山下时,发现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边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欧冶子就在山边架起了炉火,采附近山中铁矿之精融铸,并且用七星湖水焠鍊,铸成「龙渊」、「泰阿」一雌一雄两剑,剑一铸成,就化为飞龙双双飞去。於是此处就改名为「龙渊」,后来到了唐代时,为了避唐高祖的名讳(古代人对这种东西可是很认真的,父亲若是名号里面有什麼字,子孙辈的大都会避而不用,以示尊敬,不过也有些特立独行之士对此大表反对,认为拘泥於形式,十分可笑。),而将「龙渊」改为「龙泉」;而那座湖也被称为「剑池湖」,并且该地建有欧冶子庙,代代铸剑人无不奉祀;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座楚墓里发现两把越王剑,据说是由欧冶子所铸造的,埋藏於地下两千多年,出土后不但毫无绣蚀,光彩逼人,而且依然锋利无比,有时候不禁要想,到底是什麼样的技术能够让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制造出现代人还没有把握能够与其比较的宝剑呢?龙泉宝剑之所以会受到历代英雄的另眼相待,多半是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第一是坚韧锋利,第二是刚柔兼备,第三是寒光逼人:龙泉宝剑全凭手工磨光,用的磨石是龙泉境内的一种名叫「亮石」的石头,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但磨出便青光悠悠,光彩耀人。第四是纹饰巧致:在剑身上雕刻花纹是龙泉剑的另外一项绝技,也是一个传统标志,所刻的花来自宝剑起源传说中的七星和飞龙图案。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凭著数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一番,刻好后浇上铜水,再铲平加磨,七星和宝剑就永留剑上了。
龙王属于仙还是佛?
本文2023-11-02 10:35: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