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的定陵中,除了金冠龙袍,最珍贵的是什么宝物?
万历皇帝的定陵,是建国后我文物专家有计划,有目的,发掘的一座非常完整的帝王级别的陵墓,在这座地下宝库中,专家们共出土了3000多件各类珍贵的文物,如果您认为这些出土的文物,最珍贵的是金冠龙袍,那可就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那么定陵中,最珍贵的文物是什么呢?
发掘明定陵的工作,从1956年5月开始动工,到1958年7月结束,共用时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出土的文物包括衣冠服饰,冥器用品,还有万历皇帝的生活用品等等,面对琳琅满目,闪着耀目光芒的宝贝,总之一句话,谁看谁愣住,谁看都惊呆,谁看完都会感叹,万历皇帝也太有钱了。
有网友曾经这样评出了定陵地宫的十大珍宝: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万历皇后的凤冠、万历皇帝的冕旒冠、万历皇帝的乌纱翼善冠、黄金洒壶、二龙戏珠金碗、玉带、花丝镂空金盒玉盂、龙绞金睑盆和万历皇帝的龙袍。
这个榜单从观赏性的角度,也许评得没有错,毕竟皇帝衣冠龙袍,日用器物,不仅金贵,而且神秘,看一眼,不敢说身强体健,年轻十岁,最少也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感悟了历史,明白了富贵荣华莫过帝王之家——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我们还得从打开万历皇帝棺材盖子的那一刻说起。
万历皇帝的椁是用松木制成的,可是棺材却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撬开棺材盖之前,文物工作者们还以为万历皇帝用这样好的棺木下葬,尸身一定会保存完好,可是揭开棺材盖之后,却发现,棺材中盖着一床锦被,完全看不到万历皇帝的遗体。
文物专家们揭开锦被,下面竟是道袍,中衣,龙袍,直到第十一层,又发现了一床对折的锦被,掀开锦被,露出了已经变成了白骨的万历皇帝的遗体。
这些织锦绸缎数量一共为69卷,全都是独立成卷,在两端和中间各用一道丝线缠住(俗称腰封),这些丝绸包括:平纹、斜纹、缎纹、变化组织等等各种织法所制作的绸缎,更让人感到可喜的是,这些绸缎色彩艳丽,织工精美,就好像新的一样。
相比金银石玉等冥器,丝绸等文物太难保存了,明清两代的丝绸织品,即使躲过了时间的损伤,历史的破坏和人为的摧残,历经几百年的丝绸制品,存世的也都是小得可怜的一块,文物专家们为得到明清年代的丝绸进行研究,甚至不惜去古书的封面,去揭取装裱用的几百年前的巴掌大的丝绸。
这些总数为69卷的丝绸制品,为何被称为是定陵的首宝,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丝绸的出土,等于在求一片明清两代的丝绸不得的情况,如今竟一次性获得了一仓库的丝绸。
科学家、考古学家经过对这69卷的丝绸的科研,对明代种蚕,养蚕,缂丝和织染的由来,发展和取得的成绩,都会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明代纺织工业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就在这批丝绸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些丝绸,也可以说是中国明代丝绸的编年史,以及集纺织科技大成的富金矿。
定陵的发掘,虽然在保护设备,并不完善的时候,仓促上马,并在发掘过程中,让文物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失。
泉州新发现一座距今418年历史的明代古钟,古钟的发现再次向我们后人展示了明朝时期的制钟技术的先进程度,令我们叹为观止。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中心,蕴藏着最纯正的中国,传递着古老中原的华彩乐章。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因为,中原文化与海洋文明在这里交汇,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地域文化。闽南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中原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此次古钟的发现,既是泉州历史的见证,也是泉州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底蕴。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祖先的历史,汲取祖先的智慧,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做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使者,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为明朝文物的古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它在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这一方面来说,它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变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它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所以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珍贵价值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先说一件明代嘉靖进士颜廷榘书供奉魁星册页。这件两折册页,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颜廷榘的书法,写关于福建永春供奉魁星之事。传说魁星是文运之神,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它被描绘成一个赤发蓝面的凶神,立于鳌头之上。传说魁星连续三次考中状元都没被录取,原因就在于他的相貌极丑,皇后在他的头上簪花时,被他的相貌吓昏了。皇后不同意魁星当状元,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然后就去投江了。魁星虽然连中三元而未能当上状元,但是黎民百姓却承认这个相貌丑陋的状元,仰慕他的才华,就把他塑造为神,借“魁星踢斗”之题,提倡文运。据史料记载,全国供奉魁星的寺庙有两个地方,一个在云南昆明,一个就在福建永春的石鼓镇。魁星岩位于永春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奎峰山中。这座寺庙始建于隋代,南宋名僧圆觉重建,几经沧桑,现在看到的大殿是十几年前旅港乡贤颜彬声捐资修建的。魁星岩原来叫詹岩,因乡人黄孔昭和颜廷榘在此读书考中进士,遂改名为魁星岩。大殿的后面有一个乡贤祠,是为了纪念乡贤颜廷榘而建的。颜廷榘小时候曾经在魁星岩下读书,后任九江府通判、大宁都司断事、岷王府长史等,著有《楚游草》、《燕南寓稿》、《丛桂堂集》、《杜律意笺》等。这件颜廷榘书福建永春供奉魁星册页,流传了四百余年,字体虽已斑驳,但仍然可以欣赏到明人书法如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再说一帧清代同治举人李兆珍书《圣教序》团扇。李兆珍(1846—1927),原名邴,字星冶。福建长乐人,是明代永乐状元李骐十五世孙。李骐是千余年科举中唯一“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福建人。李兆珍为清代同治年间举人。光绪初年,任直隶望都知县。后兼理唐县,历署抚宁、清苑等县,又任职于蔚州、磁州、滦州等地,出任天津知府。后历任河南汝南、开封知府。1909年升汝南光浙分巡兵备道。在任期间,劝农种桑,行廉肃贪,还倡办师范学堂,振兴教育。辛亥革命后,1912年出任豫南观察使,历任河南司法筹备处处长、河南内务司司长,升任民国审计院院长。后任参政院参政、安徽巡按使、国会议员、安徽省省长等职。当他发现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后,毅然隐退,在天津卖字为生,勤俭度日。李兆珍热心乡梓,数度资建乡学。1918年,福建长乐遭受海啸,飓风加暴雨冲溃长乐百里海堤,沿海百余个村庄顿成泽国,灾民六万人,死亡四百多人。远在天津已72岁的李兆珍闻讯后,为了赈济灾民,写信向东南亚的华侨求援,募得银元三万二千余元。不料汇回中国时被军阀政府外务部扣留,屡经交涉,款不付还。李兆珍不顾年事已高,愤然在天津街头卖字,募捐振灾。响应者众多,共募得银元计三万三千元,汇回长乐施赈,深得民众赞颂。李兆珍自幼爱好书法,平生擅写扇面。这帧书法团扇,写的是有关《圣教序》的内容,体现出用笔沉着、骨力内含、柔中寓刚、平和简静的特点。 三说一块清代嘉庆状元陈沆书“梁孟齐徽”匾额。这块匾长205厘米,宽82厘米,整个匾面呈朱红色,正中用金粉题着“梁孟齐徽”4个大字。匾的右侧题有“奉钦点状元及第陈名沆赠”。两方印中,“陈”为阴刻,“沆”为阳刻。右侧题“皇清嘉庆二十四年岁己卯孟冬月吉立,时维宗兄名绳祖夫妇仝荣”。可惜因近二百年岁月沧桑,金粉大部已脱落,而“梁孟齐徽”4个大字苍老遒劲,既有唐代颜真卿的端正,又有清代何绍基的通变,令人过目不忘。“梁孟齐徽”取自成语“举案齐眉”,赞扬夫妇相敬如宾的美德。此匾是状元陈沆赠给宗兄陈绳祖夫妇的。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航,湖北浠水巴河陈家大岭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赞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保和殿对策,陈沆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陈沆自幼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且勤奋好学,年长即能歌善对,文学史列陈沆为清代试帖诗八大家之一、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 这几件书法和匾额,作为稀见的科举文物,为深入研究中国科举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 除了上述物品还包括状元试卷、监考用过的各种物品,当然还有你提到的一些物品
湖北省博物馆。
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第九子朱瞻垍(1411-1441)及其继妃魏氏的合葬墓。墓葬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二组龙山坡上,西北距钟祥市城区25公里。因盗墓分子三次盗掘未遂,经国家批准,文物考古工作者于2001年对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中共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5300余件。在已发掘的明朝十余座王墓中,梁庄王墓的墓葬规模不是最大,但随葬物品的丰富与精美程度仅次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新世纪以来明代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
历史上记载在长江中游的湖北地区的明代藩王共有12个系44位王,梁庄王朱瞻垍是明仁宗第九子,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封地在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宣德四年(1429年)就国,正统六年(1441年)薨,享年30岁。继妃魏氏(1413-1451)宣德八年(1433年)被册封,景泰二年(1450年)薨,享年38岁。
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备)的情况下,所审阅、考察和判断的古籍版本不仅是文献,也是文物。鉴定版本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其实质就是要熟悉旧书,熟悉版本,从而能举一反三。学习版本鉴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较、多实践,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是永远行不通的。还要懂一些金石学、印章、目录学的知识,笔者对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种宋、元、明、清、民国版本达500多册。
在长期实践中,笔者逐步掌握了鉴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鉴定的程式,每当鉴定一种版本,我首先要揭开卷首看一看,从字体、版式、纸张的特点来判断一下,是何朝何时所刻,也可以从书名、编著者、校订人的姓名来作参考,心中有了底,再考证真伪,详看序跋、目录、卷末、书尾,查找有无牌记、封面、刊工姓名等。我的鉴定经验是:
字体鉴定。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刻本字体都有不同,如北宋早期多用欧体,瘦劲清秀,丰厚淳朴。南宋刻字多用柳体,工整有力。金代多用柳体。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赵孟兆页体,流利活泼,柔软圆润,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体工整漂亮,而书坊以刻书营利为目的,贪多求快,字体多恶劣粗俗。明刻本保留元末遗风,自嘉靖年起变化成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直挺整齐严谨的长方形字体,清刻本多为仿宋体,尤显柔美、秀丽,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体变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鸦一片,很不雅观。
版式。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栏,版心为刻工姓名和字数,南宋四周双栏,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鱼尾多,行间更窄,书口更阔,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内府刻本字大行疏,独具一格。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现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认。
印纸。书坊刻本大多用价格低廉的劣质纸印书,官家刻本纸张要好一些,宫廷刻本印纸更好,要分清竹纸、棉纸、麻纸、皮纸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纸和竹纸,白棉纸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点,万历多用竹纸、黄棉纸,清代刻本印纸繁多。
墨色、刀法。宋代刻印书籍,用墨比较讲究,墨色浓厚似漆,字黑纸白,十分显眼,宋版刻工刀法较精细认真,笔划不苟。元版墨色较混,刀法生硬而无力,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细加比较,差强人意。
装帧。宋代书籍主要是蝴蝶装,少有施用装,南宋出现色背装,流行于明嘉靖、隆庆时,至万历开始广泛用线装形式。
序跋、版记、避讳字。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记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讳。
题跋。藏书印章,题跋内容较广,清代很多藏书家,精于版本鉴定,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题跋多有百年之论,可供后人参考,藏书印章是藏书家钤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权和鉴定意见的信物,以及藏书印章。
行款字数。伪本的鉴定,如宋嘉定刻本为半页7行,行15字,小字双行,宋代黄善夫刻本为半页10行,行18字,注文双字,行24字,四周双边,左有耳,耳记篇名。
综上所述,古版本的鉴定较为复杂,以上只是笔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浅体会,供藏友参考
泉州在418年前发现了明朝的古老铃铛,那么这一发现在文物领域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会给你一个分析。
1、探索明朝文明发展的最佳方式
明朝古代时钟的发现在文物领域对探索明朝文明的最佳发展更为重要,毕竟,古代时钟可以说代表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发展。但也以一些古代文明的名义,作品非常好。
2确定明朝历史发展方向的最佳方法
一方面,明朝的这一发现,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的文明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确定明朝历史文明发展的方向,毕竟,这是全天候的。古代文明在代表王朝发展的文明建设中最为突出。
3确定古代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最佳地位
泉州发现孟晚舟是另一个重要的重要因素,可以更好地确定中国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地位,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4-提高中国发现文物的质量
明朝的这一发现,应保持旧钟表的相对完整性,其总价值是无价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中国发现文物的质量和水平。
5-确定在文物领域发现的文物的最佳价值
另一方面,文物部发现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好的确定,这不仅是装饰价值,而且历史发展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文物的印记。时间。
这种日以继夜的明朝发现可能会在文物领域带来惊喜,因为它不仅很好地确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而且让我们变得更好。探索和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同时,它提高了中国发现文物的质量水平。以上只是我个人意见的一小部分。
1、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
2、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
3、中华门城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正南,系明城墙13个城门中之最大者。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于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
4、明故宫遗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中山东路东段。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5、鼓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
陕北保存最完整的明代长城城堡被发现,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其中包括三十多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型人像,而且这些人像还是比较接近真人的大小,从颜色保存上来说,也是非常的鲜艳的,此外,这些人像的造型也是栩栩如生,非常逼真。除了人像之外,考古人员在挖掘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比较多的琉璃瓦和一些建筑的构件,充分说明当时的建筑应该是比较华丽的。
一、修路过程中发现历史文化遗迹。去年的四月份,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一些村民在取沙土修路的时候,发现在土沟中有一些泥塑的雕像,还有一些建筑材料这些遗迹。于是就赶紧上报了文物保护部门,于是文物保护部门就展开了挖掘考古工作。从五月份开始,就开始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没有想到,还真的挖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
二、这次建筑遗迹的规模也比较大。根据考古人员的研究发现,这次发掘的建筑遗迹是非常大的,这片遗迹应该是包含两个院落,南侧院落的规模比较大,甚至还有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院墙,房屋和一些砖铺的地面。在南侧的院落中还发现了一块石碑,根据石碑的记载,说是一座城隍庙。
三、挖掘出了很多泥塑造像。除了完整的院落之外,在院落中间还发现了很多的彩绘泥塑造像。截止到发文为止,已经出土了三十多个。这些造像的大小接近真人的大小,而且保存非常完整,颜色也比较鲜艳,造型也是栩栩如生。这些造型对于我们探索文物,研究历史,是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此外,根据碑文的记载,应该还有一些铜像,香炉之类的东西,目前还在挖掘当中。
万历的定陵中,除了金冠龙袍,最珍贵的是什么宝物?
本文2023-11-02 12:32: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