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钟繇、柳公权等。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三、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四、钟繇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五、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在西安碑林中,书法精品代表的还有唐朝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唐朝书家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等。此外,碑刻还有唐朝的“昭陵六骏”、“骊山老君像”等。这些不同门类的代表作品,共同组成了西安碑林辉煌灿烂的碑石文化。
为什么书法家都愿意去西安碑林看看——个中真意需深切体会
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大多数情况下,要么是临帖,要么就是临碑。临帖的好处自不必说,但是当书法家的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就会对一些细节非常在意,尤其是笔锋的出入,所以很多书法家都愿意去十大碑林,尤其是西安碑林看看。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西安碑林更是名家荟萃,这里汇聚了历代大家的手笔,现存碑刻11700余块,是我国一座宏伟的书法艺术宝库,其中有许许多多值得后世借鉴与学习的精华。这里既有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人的手笔刻石,又有宋元明清的米芾、蔡京、赵佶、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林则徐等名家墨迹,堪称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
也有很多人会问,现在印刷技术这么发达,买一本字帖不就有了所有的拓本?印刷术确实好用,现代字帖比起古代字帖要好得多,而且各种字体应有尽有。但是,相较于拓本,很多书法家还是更愿意亲临十大碑陵去走走看看。十大碑林有:西安碑林、孔庙碑林、龙门石窟碑林、涪陵碑林、浯溪碑林、焦山碑林、药王山碑林、地震碑林、中国翰园碑林、邯郸碑林。
碑林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集中了非常多的名家的传世名作。碑林保存的名碑中,又以唐碑最为突出。唐代近300年的盛世,让书法也经历了长久繁荣,名家辈出,百花争艳,造就了许多书法奇才,也留下了最为绚烂夺目的书法篇章。
再来看一看拓本与碑刻的异同。上图中左边是拓本,右边是碑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碑刻有清晰的“牵丝”而拓本则没有这些细节。因为“牵丝”的艺术细节很难通过拓印变现出来。所以很多书法家在书法达到一定境界后,就会非常在意这些细节,也就会选择实地考察,去碑林一睹为快。
拓本对碑刻的拓印是比较准确的,但也不能完全保证没有一点失误。手工操作的拓本,如果出现拓墨不匀,个别字就不能保证非常准确。就如那些笔画间的牵丝,很难通过拓印表现出来。而这些对于学习书法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哪怕是一点点的细微变化,很可能对理解笔法产生很大的误导。而在没有真迹参考的情况下,唯一最接近真迹的书法,就只能是碑刻了。
玩过印章的朋友都知道,印泥太少或者太浓,都会影响篆刻的效果,拓本也是一样,用墨的干湿不会那样精确合适,所以,拓出来的字,肥瘦也会有一些些不一样。碑刻上镌刻的书法,即便没有墨色,但书法的笔意却依旧保留完好。此外,在用笔的转折处,碑刻也有很清楚的交代,但拓本则会将两笔合为一笔,这样就会为我们的临摹带来很多的误解,以为原本就是一笔。
碑刻是与墨迹最接近的书法遗存,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中国古代书法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本文2023-11-02 12:4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