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精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铁精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铁精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铁精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各家论述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铁精 1 拼音
tiě jīng
2 《辞典》:铁精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Tiě Jīnɡ
23 铁精的别名铁精粉(《子母秘录》),铁花(《纲目》)。
24 来源
为炼铁炉中的灰烬。
25 性味辛苦,平。
①《本经》:"平。"
②《别录》:"微温。"
③《本草汇言》:"味苦辛,气温,无毒。"
④《本经逢原》:"小毒。"
26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消肿解毒。治惊痫心悸,疔毒,阴肿,脱肛。
①《本经》:"主明目。"
②《别录》:"疗惊悸,定心气,小儿风痫,阴癀,脱肛。"
③《本草汇言》:"拔疔毒。"
④《本经逢原》:"破胃脘积血作痛。"
⑤《医林纂要》:"泄肺热,坠涌痰。"
27 铁精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调敷。
28 附方①治火热燔心,暴发惊狂如痫者:铁精一钱,甘草二钱。煎汁饮。(《至宝方》)
②治阴肿:铁精粉敷上。(《子母秘录》)
③治妇人阴挺出下脱:铁精细研,以羊脂调,布裹,炙令热,熨之,以瘥为度。(《圣惠方》)
④治小儿因痢 脱:铁精粉敷之。(姚和众)
⑤治蛇骨刺人毒痛:铁精如大豆者,以管吹疮内。(《补缺肘后方》)
29 各家论述①《本草汇言》:"铁精,疗惊痫,安心气,拔疔毒,止小儿阴癀脱肛之药也。因火盛气怯,而神情浮越不静者,服之立安。倘由劳倦神疲,气虚魄乱,神不守舍,以致惊痫烦溃者,非所宜用也。"
②《本经逢原》:"铁精,胃气虚寒人服之,往往有夺食发呃之虞,以纯阴镇摄太过,而伤犯阳和之气也。"
210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铁精丸
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七:方名:铁精丸组成:铁精。主治:饮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
铁精散拼音:tiějīngsǎn处方:铁精54克(研)芎藭防风各30克蛇床子250克制法:上四味,合捣筛。
铁精汤3次,2日令尽。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铁精镇摄虚阳,且经烧煅,从治阴火最捷;石膏性虽大寒而
大镇心丸仁蜀椒各375克泽泻黄耆茯苓大豆卷薯蓣茯神前胡铁精柏子仁各15克羌活桂心秦艽芎藭人参麦门冬远志丹砂
荆沥汤别研),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升麻1两,铁精1两(别研),龙齿2两,茯苓2两,天门冬(去心)
更多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止泻冲剂
的滤液1滴,点在滤纸上,吹干,喷洒三氯化铁试液及铁氰化钾试液的等体积混合液,显明显的蓝色。检查:溶
痢炎宁片:WS3B043890处方:马齿苋120g铁苋菜60g苦参60g陈皮48g肉桂12g白头翁1
克泻敏丸nWan标准编号WS3B359198本品为铁扫帚经加工制成的浓缩水丸。制法取铁扫帚6300g
新血宝胶囊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硫酸亚铁对照品04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硫酸溶液(1→20
铁箍散致溃烂难收。《理瀹》:方名:铁箍散别名:金箍散、铁井阑组成:苍耳草灰、芙蓉叶、赤小豆末。主治:痈毒
更多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古籍中的铁精 《证类本草》:[卷第四]铁精
铁浆。生铁是不被、釜之类,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铁精出灶中,如尘,紫色轻者为佳,亦以摩莹铜器用之。唐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铁精(《本经》中品)释名铁花。弘景曰∶铁精,铁之精华也。出灶中,如尘紫色,轻为佳,亦以磨莹铜器用之。
《普济方》:[卷十八心脏门]怔忡惊悸细研水飞过)防风(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铁精(细研)人参(去芦头)朱砂(细研水飞过各一两)桑
《普济方》:[卷九十九诸风门]癫(附论)去木)龙骨龙齿龙角(三味去土一处)龙胆(去苗土)铁精(捣研入前三味同研)分)大黄(锉醋炒各半两)上先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玉石部中品之下]石之金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音夫)。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筋脉,除去病根。经过这番手术以后,病人的精神和形体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所以,那时人们称赞俞跗的医术是“出丧的灵车能返回,要埋的死人能复活。”
传说有一次,俞跗出外看病回来,刚一进村,就听见哭声。一打问,原来是邻居的孩子突然死了。他顾不得进自己的家,急忙先到死者家里,问明孩子死前的病况,就让人赶快把孩子从“葬罐”里拉出来,他脱去孩子的衣服,用刀划开肚皮,拿出肠子一看,原来孩子吃了过多的未烤熟的肉,肠子一下被堵住了。俞跗很快将肉食挤出,使肠子畅通,然后理好肠胃,缝合伤口,最后又给孩子鼻子塞进了一些草药。不到半天时间,孩子就慢慢复活了。
还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传说俞跗还有一次在山谷走路,忽见一个年轻的猎人不慎从悬崖上跌下来,被半山腰的藤条挂住脖子,上不去下不来,又喊不出声,俞跗正在着急时,迎面来了一个跛子老人,俞跗请老人设法把吊在半空的年轻猎人救下来。跛子老人一看,二话没说,取下腰间的弓箭,“嗖”的一声,射断藤条,猎人掉落在地,眼看着没气了。俞跗蹲下为死者切了脉,从地上采了一把野草塞进猎人鼻孔,又用手紧紧捂住猎人的鼻孔。时间不长,就把塞进鼻孔的草药喷出来。俞跗这才松了一口气,说了声“有救了!”跛子老人在旁边看到这样的医术,嘴里不停地说:“活神仙,活神仙!”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黄帝外经》
[上古]黄帝、岐伯 原撰
[清代]陈士择远公 述义
卷一
阴阳颠倒篇
顺逆探原篇
回天生育篇
天人寿夭篇
命根养生篇
救母篇
红铅损益篇
初生微论篇
骨阴篇
卷二
媾精受妊篇
社生篇
天厌火衰篇
经脉相行篇
经脉终始篇
经气本标篇
藏腑阐微篇
卷三
胆腑命名篇
任督死生篇
阴阳二跷篇
奇恒篇
小络篇
肺金篇
肝木篇
肾水篇
心火篇
卷四
脾土篇
胃土篇
包络火篇
三焦火篇
胆木篇
膀胱水篇
大肠金篇
小肠火篇
命门真火篇
卷五
命门经主篇
五行生克篇
小心真主篇
水不克火篇
三关升降篇
表微篇
呼吸篇
脉动篇
瞳子散大篇
卷六
诊原篇
精气引血篇
天人一气篇
地气合人篇
三才并论篇
五运六气离合篇
六气分门篇
六气独胜篇
三合篇
卷七
四时六气异同篇
司天在泉分合篇
从化篇
冬夏火热篇
暑火二气篇
阴阳上下篇
营卫交重篇
五藏互根篇
八风固本篇
卷八
八风命名篇
太乙篇
亲阳亲阴篇
异传篇
伤寒知变篇
伤寒异同篇
风寒殊异篇
阴寒格阳篇
春温似疫篇
卷九
补泻阴阳篇
善养篇
亡阴亡阳篇
昼夜轻重篇
解阳解阴篇
真假疑似篇
从逆窥源篇
移寒篇
寒热舒肝篇卷 一
阴阳颠倒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
鬼臾区曰:诺,虽师言微,实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谓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
鬼臾区赞曰:何言之神乎?然,请示其原矣。
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
鬼臾区覆奏帝前,帝曰:妙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陈士铎曰:此篇帝问,而天师答之。乃首篇之论也。问不止黄帝,而答止天师者,帝引天师之论也,帝非不知阴阳颠倒之术,明知故问,亦欲尽人皆知,广成子之教也。
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奈何?
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阳阴,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
伯高曰:请显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顺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岂敢忘秘诲哉。
陈士铎曰:伯高之问,亦有为之问也。顺中求逆,逆处求顺,亦死克之门也。今奈何求生于顺乎?于顺处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此一“逆”字,知者自知,迷者自迷。诸君,自扪其心知否?
回天生育篇
雷公曰:人生子嗣天命也,岂尽非人事乎?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
雷公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
雷公曰:请言人事之。岐伯曰:男子不能生子者,病有九;女子不能生子者,病有十也。
雷公曰:请晰言之。岐伯曰:男子九病者:精寒也,精薄也,气馁也,痰盛也,精涩也,相火过旺也,精不能射也,气郁也,天厌也。女子十病者:胞胎寒也,脾胃冷也,带脉急也,肝气郁也,痰气盛也,相火旺也,肾水衰也,任督病也,膀胱气化不行也,气血虚而不能摄也。
雷公曰:然则治之奈何?岐伯曰:精寒者,温其火乎。精薄者,益其髓乎。气馁者,壮其气乎。痰盛者,消其涎乎。精涩者,顺其水乎。火旺者,补其精乎。精不能射者,助其气乎。气郁者,舒其气乎。天厌者,增其势乎。则男子无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益其相火也。胞胎冷者,温其胞胎乎。脾胃冷者,暖其脾胃乎。带脉急者,缓其带脉乎。肝气郁者,开其肝气乎。痰气盛者,消其痰气乎。相火旺者,平其相火乎。肾水衰者,滋其肾水乎。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膀胱气化不行者,助其肾气以益膀胱乎。气血不能摄胎者,益其气血以摄胎乎,则女子无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治其胞胎也。
雷公曰:天师之言,真回天之法也。然用天师法,男女仍不生子奈何?岐伯曰:必夫妇德行交亏也。修德以宜男,岂虚语哉。
陈士铎曰:男无子有九,女无子有十,似乎女多于男也,谁知男女皆一乎!知不一而一者。大约健其脾胃为主,脾胃健而肾亦健矣,何必分男女哉。天人寿夭篇
伯高太师,问岐伯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可分寿夭然乎?
岐伯曰:人有形,则有气。有气则有骨。有骨则有肉,有肉则有皮。形必与气相合也,皮必与肉相称也。气血经络,必与形相配也。形充而皮肤缓者,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夭。形充而脉坚大者,气血之顺也,顺则寿。形充而脉小弱者,气血之衰也,衰则危。形充而颧不起者,肉胜于骨也。骨大则寿,骨小则夭。形充而大,肉月囷坚有分理者,皮胜于肉也,肉疏则夭,肉坚则寿。形充而大,肉无分理者,皮仅包乎骨也。肉厚寿,肉脆夭。此天生,人不可强也故。见则定人寿夭,即可测人生死矣。
少师曰:诚若师言,人之寿夭天定之矣,无豫于人乎?岐伯曰:寿夭定于天,挽回天命者人也。寿夭听于天,戕贼其形骸,泻泄其精髓,耗散其气血,不必至天数。而先天者,天不任咎也。
少师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而天可节也。节天之有余,补人之不足,不亦善全其天命乎。
伯高太师闻之曰:岐天师真善言天也。世人贼夭之不足,焉能留人之有余哉。
少师曰:伯高,非知在人之天者乎,在天之夭难回也。在人之夭,易延也。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
陈远公曰:天之天难延,人之天易延。亦训世延人之夭也。伯高之论,因天师之教而推广之。不可轻天师而重伯高也。
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与天地并久者,不体天地之道也。天赐人以长生之命,地赐人以长生之根。天地赐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于精之中。魂属阳,魄属阴;魂趋生,魄趋死。夫,魂魄皆神也。凡人皆有神,内存则生,外游则死。魂最善游,由于心之不寂也。广成子谓:抱神以静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肾中之水乎?水性主动,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肾之不静乎?岐伯曰:肾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肾之精欲动奈何?岐伯曰:水火原相须也,无火,则水不安;无水,则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动者,由于肾水之涸也。补先天之水以济心,则精不动而心易寂矣。BR>陈远公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则精安能摇乎。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矣。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
你好,在无性兴奋状态下阴茎容易勃起,且久久不倒,或者房事后仍不衰软,即为阴茎异常勃起症,中医称为阳强。
阳强多由于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火灼宗筋,致使筋体拘急;或湿热闭阻宗筋脉道,脉络郁阻,而致茎体强硬不衰;或因房事过度,精液久泄,耗损真阴,阴虚阳亢,而致茎体脉络瘀阻而坚硬不倒。
阳强的辨证论治
肝火亢盛型:
证见 阴茎无故坚硬勃起,或交媾后仍坚硬挺勃,久久不衰,常伴有茎中疼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唇干口燥。舌质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2克,当归10克,柴胡9克,生地黄18克,甘草6克,桃仁9克,红花6克,王不留行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1)龙胆泻肝汤加黑豆方。处方:柴胡6克,龙胆草6克,木通6克,泽泻9克,生地黄9克,车前子9克,黄芩9克,栀子9克,当归9克,黑豆60克,生甘草梢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黄2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当归10克,夏枯草10克,玄明粉10克(冲服),木通9克,远志6克,胆南星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火旺型:
证见 阴茎易举,举而难倒,性交时立即精泄而收;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益肾安神。
方药
1.主方 (1)大补阴丸加减处方:黄柏10克,知母10克,熟地黄24克,龟板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20克,猪脊髓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若因劳心劳神过度,引起虚火亢盛而致者,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可选引火两安汤玄参18克,麦冬12克,牡丹皮9克,沙参15克,黄连9克,肉桂3克(冲服)。或用加减济心丹,人参10克,炒酸枣仁10克,熟地黄24克,玄参20克,麦冬10克,牡丹皮9克,莲子心6克,茯苓12克。
2.单方验方:(1)玄参软坚汤处方:生地黄20克,地骨皮20克,天冬20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黄柏12克,淡竹叶12克,路路通12克,地龙12克,木通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麦冬知母汤处方:玄参50克,麦冬5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肉桂5克(为末另服)。水煎服,每日l剂。
(3)养阴清热汤处方:生地黄12克,龟板12克,黄柏9克,知母9克,牛膝9克,木通5克,龙胆草5克,山茱萸9克,玄参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败精阻窍型:
证见 欲念时起,阳强不倒,或交媾之后仍持续勃起不收,茎硬刺痒,少腹拘急。苔薄腻,脉弦细涩。
治法 祛除败精,通窍柔筋。
方药
1.主方虎杖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处方:虎杖15克,麝香2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乳香6克,没药6克,地龙lO克,夜交藤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2)大黄廑虫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1)当归桃仁汤处方:当归10克,穿山甲9克,白芍15克,生地黄15克,桃仁9克,三棱9克,莪术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桃红活血汤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王不留行12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升麻9克,桔梗6克,菟丝子12克,肉苁蓉9克,黄柏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阳强的饮食疗法:
1、黑豆甘草饮:黑豆15克,甘草6克,水煎汤频服。适用于阴虚火旺型阳强。
2、桃仁煲墨鱼汤:桃仁10克,墨鱼1条(约250克)。墨鱼洗净切块,连骨煲汤,调味饮汤食鱼。适用于败精阻窍型阳强。
3、益母草乌豆糖水:益母草30克,乌豆60克,加水3碗煎至1碗,调入红糖适量服食。
道教内经修真图--详解
内经图 创制时间考
刘直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并非怪事。倒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之后,"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开歧视,紫禁城从此给道教摆上了"闭门羹",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飘摇风雨中,日渐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献图之路矣。据此,我们说,彩绘《内经图》当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谜辞结合《内经图》画风,进行一番考据,就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了:
大约在春秋之际,我国典籍中出现了一种叫"廋辞"或"隐"的文学游戏,这在《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上,都有记载。《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大约在汉魏时,吴中的"高门弟子"魏伯阳,将其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的廋辞中,且他的"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周易参同契》,经五代的彭晓推崇发挥之后,道教奉之为"丹经王",从此,道教内丹学派的含蓄、曲隐的风格,因之树立了。
两宋的道教,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于理法上,也正处于一个在三教同炉中"烧炼"的重要时期,而道教典籍的玄远、隐晦的表述方法,则始终没有脱离文化习俗的轨道,此际问世的"南宗祖书"《悟真篇》之被后世王阳明斥为"误真篇",多少总会与它的语言暧昧有些牵涉吧。
在明代受谜戏风格影响而出现的《性命圭旨》一书,可谓是文化习俗的大趋势的枝端,结出的道教之果。而清初的《内经图》,在创意风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画风,不同之处是图示更加艺术化和形象化了。如果不是那首"铁牛"诗的提示,读者很难发现《内经图》所绘的原来是一个"人体"!举个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图》上标注的"昆仑顶"、"祝融峰"等丹家所谓的"上丹田"部位,《内经图》直以峰峦之状描绘,使整个人形"完全隐入了"山水"之中。道教谜辞与图画的结合,更形象地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经旨,为后修炼者提供了方便之径。
丹诗破译
丹诗破译
1、铁牛耕地种金钱——指搬运肾气,搬运工夫有牛车、羊车、鹿车之分,因为初炼,故用牛车。所种金钱,隐喻所耕耘收获乃珍贵者,借喻金丹。
刻石儿童把贯穿——把金钱贯串,天机在其中,须珍而重之。刻石儿童,暗喻刻图者。儿童把贯串成北斗,《破迷正道歌》云「若遇神仙亲指诀,捉住北斗周天轮」,此之谓也。
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宇宙等同大宇宙,丹头种子即整个生命之源。
半升铛内煮山川——山川大宇宙,玄机亦同铛内烹煮工夫。主在火候。
白头老子眉垂地——白头者,气也。指气从督脉上,再引导阴液沿头面下降。
碧眼胡僧手托天——手托天指搭鹊桥,任督二脉因舌顶上颚而使气畅通。
若问此玄玄会得——明通造化之机,此工夫是终极。
此玄玄外更无玄——除此以外,并无其他。
2、我家端种自家田——人身中有可耕之田,不用外求。
可育灵苗活万年——身中之田可养活生命,长生不死。
花似黄金苞不大——所开之花是金花,不太大。金花即真炁。初起之苞为丹种,幼嫩而细小。
子如玉粒果皆圆——大小仅似粟米。
栽培全藉中宫土——意是工夫的重点。
灌溉须凭上谷泉——气往上走,上丹田有液下流。
有朝一日功行满——火候足,工夫到,直至功行果满。
便是蓬莱大罗仙——大罗金仙,仙界中之最。
3、众妙之门何处求,机关拨转水逆流;万丈深潭应见底,甘泉涌起满山头——水逆流,因肾水往上冲,故逆流。肾气为后天功能,自先天肾水出,全赖「铁牛耕地」所致,牛车搬运上山脊之象。山头,即头顶。肾气到顶,自口中生津液而为甘泉涌起。此乃气多生液、任督相通之貌。
4、肾神名玄冥、字育婴——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5、心神名丹元、字守灵——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6、肝神龙烟字含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7、肺神皓华字虚成——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8、胆神龙曜字威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注意:此图五脏欠脾,六腑只提到胆。脾为中央土,以意喻之,乃交接水火之媒介,修炼工夫本已有之,不可或缺,故不作炼脏腑神之用。至于胆,此为六腑之一。本来五脏均主藏精不泄,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但功能上胆却藏五脏之精汁,故特别予以强调。后世以「三焦」替代胆为六腑之代表角色,如「六字诀」。
9、后三关:尾闾下关、夹脊中关、玉枕上关合称三关。此三关之位置,发展至钟吕,有不同之描述。《灵宝毕法•肘后飞金晶第五》钟吕认为,天柱为上关,相当于颈椎第三节下;神道为中关,相当于胸椎第五节下;命门为下关,相当于腰椎第二节下。
10、前三丹田:下丹田气海、中丹田绛宫、上丹田泥丸。
11、十二楼台藏秘诀——十二重楼,即喉软骨。秘诀者,此在气液相交之际,咽津或咽气以逆求丹种之谓也。
12、阴阳玄牝车——玄牝,是万物所由生之所。陈抟借用为「炼精化气」之预备工夫。此借玄牝车喻丹种之出现,在阴阳混沌于橐龠,真炁由此而出之貌。《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水火交接地——此地划于下丹田,说明真炁萌生于此,《悟真篇》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及「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皆是此意。
14、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根——气必循夹脊上行,此乃炼气的基本方法。气到头顶,头顶上有泥丸宫,为修炼之终极。
李经纬《内经图》释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王力平《内经图》解
“内经图”解决的秘诀是关和窍。背后闯三关过九到窍为暗中之窍。一旦气串动到这些部位时,就要注意了。
三关为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尾闾关在脊背的尽头之处,有七个骨节,七个穴位。们练的就是这七个穴位的通道,其内关通内肾,一男一女。内肾为藏精孵卵之地。上行一条髓道,髓道过去叫河车、黄河,也叫漕渓,上通到泥丸,此阳气上升之路。直到第七节与内肾相对之处,谓之夹脊关。
-旦气到夹脊关,一旦气在两肾中间停留不动,这时要用急火烧。要看看时辰,什么时候要吸长,什么时候要呼短,什么时候腹腔要往里去,要进风,要想办法鼓风,现在叫巽风。
夹脊关再往上,上到脑后灵风之穴,就到玉枕关。
炼丹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将这三关把握住。把握住三关后,才能通过三关到泥九,再往下降,变玉液还丹为金液还丹。
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结合起来练就比较方便了,前面拉动的三条线,正好是身后的三个关。
人的前身有三田。上田叫泥丸,也叫华池,第一个华他、上华池,方园一寸二,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从眉心往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洞房内坐一位白头老人把关,看你能不能进去。练到进气二寸时,人头上戴一个箍,箍叫罗台,这时人很难受。如果不练功,也不想它,就会功弃重来,没有了,又下去了。这时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两点力的平衡,即想办法犁出中田。一定要闭眼做,肝开窍于目,睁眼就是阳神之漏,桌就不能从肾升到肝上来。
眉心往下向口行,有两穴,是暗窍,就是一个人两手托住的两个穴,在腭上,即鼻子上。过去把鼻梁上的两穴叫金桥,也叫上鹊桥。封上鹊桥必须用鼻夹。
舌下两穴要开开,开开后下通气管喉咙喉为十二节,叫重楼,可进食进气,又可通向胃肠。
气管之下到肺,肺的暗窍比较多。肺窍一般都叫金,液体气体都从这里出来,可以出现一些气体,医生说还可以出现一点液体。液体怎么出来的,还没弄清。
心上有一窍,就是图上坐的一个小人,小人上有一窍,也是暗窍,名回绛宫,是金公、黄婆约会、龙虎交会的地方。
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黄庭宫,为中田,方圆一寸二,是藏炁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寸六,地下三寸六,(这就转到灵宝毕法上了)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到肾是八寸四分。脐门内有一个生门,内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行走之处。这时男女要分开练,女同志没有外肾,气门有一窍通到卵巢。男的要提肾,女的要收腹。
脐后肾前有一穴叫炁海(它不是穴位的气海),方园一寸二,里面有华池,古人称为下田,是藏精之所,采药之处。这里是炉,炉是倒放的,鼎在上,炉在下,放日:逆行成仙,顺行成人。
再往下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向下一窍通尾闾,尾闾的中间为玄关(玄关不是一个窍),此为无中生有之处。玄关也要火烧,火不烧玄关不开,练功练到精满炁足时它就自然产生一种炁了,玄关自开,就可以炼成金丹三穴。这时要注意流量的变化和下鹊桥的变化。下鹊桥的下窍、整个小腹部叫坎宫:为肾位,外肾外阴而内阳,中藏元气,为命、铅、虎、吞穴是也。坤炉就设在脐后尾闾前。下鹊桥尾闾处有几个穴位,有谷道,是阴窍,是虚的,可以出气出食的穴位。前面有前阴穴,是内阴外阳。这两个穴位必须搭通,搭一个桥,就是靠会阴穴。所以告诉大家一定要封住底三阴。底穴封住,人可以养生长寿。
现在练功想办法做到六根不漏:一、抵住谷道,封住下三阴,即生死之根,叫身根不漏;二、用鼻夹夹住鼻窍,夹住上鹊桥之穴,叫鼻根不漏;三、耳不听外物,叫耳根不漏;四、吻齿相合,舌顶上腭,舌根不漏;五、闭目,回光返眼,自然不动,眼根不漏;六、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意根不漏,这是最难练的。
六根不漏才能采药、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一种静坐。老年人体弱多病,最好不要炼丹。
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震动之景。有人感到震动就属六根震动之例,有三十六动,三十六个真人,三部八景。六根震动现象摘自“灵宝经”:神主气,用神控制自己的气路;气育神,气养育着神,气足了神才能旺,神旺才能自己支配自己真养至神炁真皈大定,混为一体,结成金丹大药。一震,脐下至外阴上,小腹发热,会引起全身发烧,震动得厉害。这时一定要封住下三窍,搭住下鹊桥,不使热感缓解了,一变凉,马上把意念转入到舌下两窍;二震,两肾烫,急热,意念要转到脐下;三震,两眼内吐光,流泪;四震,耳后生风,要注意两个的变化,女的注意卵巢的变化,做到雌龙退回阴府;男的注意外肾的变化,做到龟头回缩,缩到腹腔里去,这时开始练丹;五震,脑中鹫鸣,震动,身体发抖,受不了。这时要运行卯酉周天,高不出心,低过脐下。卯酉周天就是肾、肝、心、胃、肺相转;六震,鼻根震动,流的不是鼻涕,根似水,要让它流空,流空以后上鼻夹。上鹊桥有两穴,要看到鼻孔内的两穴。六震正符合咱们的练功过程,已经开始有小药了。
从内经图和修真图里可以看出一个人有什么病,练功之前有什么病,练功之后病情有什么变化。还可看出一个人练功练到什么程度,练得好坏。
道家讲看问题应当跳出界外,要客观地对待事物,从旁观来观察事物,聪明难,糊涂更难。修炼“引仙法”应当难得糊涂,少管闲事,要跳出私利因子,处理好家庭事物,方能练好功。
经络总则
手之三明,从藏走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到足
足之三明,从足走到腹
此为大周天走向,从藏开始,从肺经~大肠经~胃经~牌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做功时哪个经络抖动,哪个经络就开了,看看与哪个脏腑有关系。第一个开通的都是肺经。
十二经络转后一闭死,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脉才开通,小周天这才开始运行。十二经络闭死后,练功是热在转,将会是另一个景象
四 百 字 真 义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三家合一家,倏尔身心定。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采来勤锻炼,化就紫金霜。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
真知与灵知,两者本同气。经火烹练成,浑沦没点弊。
元窍真灵露,趁时下手载。性情相眷恋,长出大丹材。
有个虚灵窍,号为玄牝门。中藏神与气,原是魄魂枢。
灵知火里精。真知水中宝。水火阴气消,光鲜着实好。
灵药自家有,何须在外寻?护持常照应,左右尽珠林。
真知总是真,却要灵知配。练去后天阴,两家成一块。
灵知好外游,须借真知制。以妇去从夫,坎离即既济。
震兑和坎离,精神情性象。若知攒簇力,独步昆仑上。
火候不拘时,何劳寻子午?沐浴洗尘心,卯酉岂能主?
金情与木性,不得有偏差。两者如同气,灵根自发花。
大则包虚空,小还如黍米。若问这根源,一真而已矣。
天地日月精,吾身本自有。真灵若不迷,造化常在手。
性起情来制,情生性去牵。相争相闹罢,仍旧是先天。
本性金情交,真知灵知合。武练与文烹,现出玲珑塔。
持心名沐浴,温养有抽添。刻刻防危险,功深自入玄。
会的阴阳理,圣胎不难结。生子又生孙,长生永不灭。
肾阳虚
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衰微,则一身之阳气皆虚,故肾阳亦称“元阳”,是命门火的体现。一般的虚弱,称为肾阳虚,是命火不足所致,主要症状有身寒,怕冷,腰酸,滑精,阳痿,夜尿频多等。如虚弱的程度较严重,称为“肾阳衰微”,或“命门火衰”,主要表现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常见精神萎靡,腰痛,脊冷,天亮前泄泻或浮肿、脉沉迟微弱等。这些现象,又称为“下元虚惫”或“真元下虚”。
肾阴虚(真阴不足)
即“肾水不足”。由于肾精耗损过度所致。临床表现有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这种现象,也叫“下元亏损”。
精: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构成人体的部叫“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为“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前者是生殖的基本物质,功能繁衍后代;后者由不所摄入的饮食所化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所必不可少的。平时脏腑的精气充盈,则归藏于肾,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它又可以变化为生殖之精。精气不断的消耗,又不断得到水谷之精的滋生和补充。精是生命的基础,精足则生命方强,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易受病;精虚则生命力减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均可减退。
失精家:
指平素患有遗精病的人。由于精液损耗,以致发生下腹部紧张而不柔和,阴部冰冷,目眩,脱发等虚弱病状。
肾藏精
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的含义有二:是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藏肾本脏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气,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它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这一部份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主管。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脏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肾藏精“是肾的重要功能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肾为“封藏之本”(“封藏”有闭藏、贮藏之义),主要就是体现肾的藏精作用。精不宜过度消耗,以免影响全身的各种机能。
肾藏志
《素问.调经论》:「肾藏志」。指记忆力,因脑和髓均为肾精所化,故肾虚患者,每多健忘。一说“志”有专意而不移的意思。也就是说肾虚者,常思想不集中,不能专注,心神不定的意思。
肾合膀胱
指肾与膀胱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胆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肾与膀胱相表里”,是通过肾和膀胱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埋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如膀胱排尿要靠肾的气化作用。肾和膀胱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治疗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有时应从治肾着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肾间动气:
又称原气,是两肾间所产生的一种热能和动力,实际上就是命门之火的作用。人体脏腑和经脉的活动以及三焦的气化等,均有赖于肾间动气的作用,所以说它是生气之原,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根源。
肾开窍于二阴
前阴指尿道(一说包括精窍),后阴指肛门,这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因为肾主水,是管理水液代谢的,这一功能的产生,又和命门之火的气化功能有关。故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大小便之利与不利,与肾也有密切关系。如肾水不足,可使大便干燥秘结,或小便量少;命门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泻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肾主水
“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所谓肾主开阖”)。“开”,主要是输出和排泄水液;而“臼”,指潴留一定量的水液在机体内。“开”和“阖”取决于肾阴,肾阳功协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气的开阖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而发生水肿等病症。
以上摘录一些与你的病患有关的章节,仔细阅读。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外丹相对内丹而言,又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等,指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约产生于汉武帝时,当时方士李少君“化丹沙为黄金”以作饮食器,就是烧炼金丹。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东晋葛洪对当时流传的外丹加以总结,著《抱朴子》一书,将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三种,并称金丹为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时外丹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时臻于兴盛,出现了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炼丹家,服食外丹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然外丹术难于掌握,多含有毒性,故进入宋代后外丹渐渐衰微。
内丹:修炼内丹者,谓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在自己身中烧炼,使精、气、神不散而成“圣胎”,南宗白玉蟾说:“自家精自交媾,身里里夫妻真妙哉”,所谓圣胎,即是内丹。《参同契.养性立命章》形容内丹:“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道教中人相信内丹成,可以离人体而出,人体可以分身,可以成仙,道教提倡炼养内丹。大既在隋唐以来。在宋、金时期,兴起了以炼养内丹为主的南宗和北宗。其口诀旨圭,不外《参同契》与《悟真篇》。《道藏》中收有论内丹的书一百二、三十种。著名的《人镜药》、《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等。内丹用语与外丹虽然相同,但含义迥别。内丹书隐密难读,道教中人对炼丹之法,大都师徒相承,解说也不一致。内丹虽与我国古代生理卫生学、医学有一定关系,但若说此可以长生,则只能说是信徒的宗教信仰。修持得法,达到健康长寿,却也是事实。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
方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3暑湿伤表证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4气虚感冒
方剂: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5阴虚感冒
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二、咳嗽
1风寒袭肺证
方剂: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2风热犯肺证
方剂: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
3风燥伤肺证
方剂: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4痰湿蕴肺证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痰热郁肺证
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6肝火犯肺证
方剂: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7肺阴亏耗证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三、哮病
1冷哮证
方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2热哮证
方剂: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
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5虚哮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哮喘。
6肺脾气虚证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
7肺肾两虚证
方剂: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
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2表寒肺热证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3痰热郁肺证
方剂:桑白皮汤加减。
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黄浊者。
4痰浊阻肺证
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较宜;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肺气郁痹证
方剂: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者。
6肺气虚耗证
方剂: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后方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者。
7肾虚不纳证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前方温补肾阳,适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适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用于喘重而势急者。
8正虚喘脱证
方剂: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前方扶阳固脱,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者;后方镇摄肾气,适用于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五、肺胀
1痰浊壅肺证
方剂: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2痰热郁肺证
方剂: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铁精简介
本文2023-11-02 13:28: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