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用艾灸工具艾灸更安全。当然了,要说方便、安全、实用,那还得是艾灸盒和艾灸罐,可以将它们绑在身上需要艾灸的任何部位。如果手持艾条灸了一个穴位再灸另一个,就不如直接用艾灸工具。 温和灸:术者手执点燃艾条,对准需灸的穴位或患部,其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为度。一般距皮肤15-3厘米,每穴灸3-15分,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此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雀啄灸:手持点燃艾条,对准穴位,如鸟雀啄食状,一起一落断续施灸。艾火与皮肤一般距3厘米左右,可灸3-5分。此法多用于小儿和晕厥急救。 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肤上往复盘旋灸。用于面积较大的肢体麻木,皮肤病。 禁忌证
①凡实证、热证、阴虚内热者禁灸。
②传染病一般不宜用灸法。
③孕妇、高热、急性炎症(肠痈、急腹症)、大饥、大饱、醉酒、大惊、精神病禁灸。
④面部、眼周、心脏、大血管、黏膜等处不用瘢痕灸,一般灸也应慎用。
意见建议:也称为艾灸疗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 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艾灸分类:
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4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5无瘢痕灸----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
6 悬灸
常用方法艾卷灸
艾灸中常用艾条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温管艾灸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还出现了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
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演示图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
温灸器灸演示图
,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隔盐灸参照图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隔姜灸
隔姜灸演示图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图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颈椎病 多发群体,貌似总是与中老年人不期而遇,但是,我亲爱的TA,前几天就颈椎痛,话说TA在我心里永远18,正是一枝花的年纪,怎么就颈椎痛,简直就是苦恼了我,或许引起颈椎病的病因是睡眠体位不佳者或长期坐姿不当,特别现在的人整天坐在电脑面前,时时刻刻把手机抱在怀里,看手机低头导致的颈椎痛,此时我也好像做你的手机,可以把我抱在怀里,温暖!
颈椎病处方:
大椎穴、肩井穴、天柱穴、后溪穴、合谷穴、外关穴
一、艾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于督脉之穴, 为手足六阳经交会之处, 乃养生保健之要穴。而且大椎穴具有振奋人体阳气、 强身保健、 通阳解表、 疏风散寒、 退热镇静等作用,被称为诸阳之会。
大椎穴
位置:
该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低下头,颈背部有一个高突的骨节,此为第七颈椎,其下就是大椎穴。
艾灸大椎穴可以调节身体阴阳,祛寒除湿,对颈椎部位的经络寒湿淤堵,效果奇佳。是治疗颈椎问题的必灸穴位。
二、艾灸肩井穴
中医古籍上对肩井穴有这样的记载:“主肩背痹痛,臂不举。”所以,捏拿、艾灸肩井穴治肩痛、颈椎问题就不难被人理解了。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口井,井底是脚底的涌泉穴,井口就是肩部的肩井穴。只有保持这口井上下畅通,人体内的气血才能畅通无阻。
肩井穴
位置: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
三、艾灸天柱穴
天柱穴是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特效穴位,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艾灸天柱穴对充盈颈肩部的气血效果甚佳。
天柱穴
位置:
天柱穴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四、艾灸后溪穴
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属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后溪穴
位置: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艾灸后溪穴和天柱穴是治疗颈肩问题的绝配。
五、艾灸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着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
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艾灸合谷穴可以调理周身之气。
六、艾灸外关穴
外关穴是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位置:
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穴相对。即: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艾灸的正确方法有哪些,养生艾灸灸哪里最好?
想学中医艾灸可以去广州华手中医培训学校,他们是专业做中医方面的培训的,做的比较成熟了,口碑也很好,中医类的课程全部都有,比如像中医推拿,针灸,正骨,小儿推拿,康复理疗等等,课程都是理论加上实操相结合的,实操课也有老师手把手带教,一次报名后期可以免费复学,有很多外地的学员学完了之后回老家开店的。
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近代被正规医疗机构所忽视,但一直保留于民间。现代城市人群饮食寒凉,睡眠过晚,工作生活压力大造成身体虚寒上火等各种亚健康状况。艾灸有别于针刺、刮痧、拔罐、按摩等方法,除了祛除寒湿,还有补充元气的作用,是调理身体疾病的有效方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刮痧、拔罐、推拿、艾灸等)里面效果较好、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危险和无副作用的手法,适合面向全社会大面积推广的一项实用性非常强的技能。
一、课程内容: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大诊法、
艾灸基础理论 艾灸机理、艾灸功效、艾灸分类、艾灸适应症、灸后异常及处理 经典保健灸法 直接灸法、悬灸法、雀啄灸法、回旋灸法、温灸器灸法、间接灸法、隔姜灸法、隔蒜灸法、隔盐灸法、隔附子饼灸法、长寿灸、健脑益智灸、乌发美发灸、美容保健灸、改善睡眠灸、小儿保健灸等
临床病症实操运用 疼痛篇: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盘突出、膝关节炎、类风湿、慢性腰肌劳损、 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 男科:阳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不育等; 五官篇:黄褐斑、痤疮、眼袋、黑眼圈、梅花针治疗五官病操作 内科篇:感冒、咳嗽、、慢性胃炎、腹泻、便秘、呕吐、哮喘、鼻炎、胃痛、刮痧泄热 妇科:妇科生理、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二、结业证书: 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者,颁发国家正规认证的中医康复理疗师证结业证书。 三、报名条件: 1、性别不限,籍贯不限,年龄18-55周岁 2、热爱传统中医艾灸文化 3、有责任心、耐心,有无中医艾灸基础皆可
广州华手中医培训学校是一家专门针对于中医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培训中心。华手中医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星火相传,发展传统中医文化要求开始从事祖国中医文化推广经验。承办国家卫生计生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协会的相关培训工作,汇集了明和基金会、中华特色技能中心,中华医药科学院亚健康基础研究学院、华夏健康产业集团等顶级医疗资源,拥有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骨干来班授课,是国内保健养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目前开设中医艾灸班、推拿班,针灸班,正骨班,康复理疗班,小儿推拿班等等多种班型,除了在课程量上尽量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之外,学校还增设了许多教材教学大纲之外的课程内容,既弥补了单一职业种类课程的片面性,也照顾了一些中医基础薄弱或者是有更高课程需求的学员。确保每位学员听得懂,学得会,学会就能用,能用就见效,见效就产生经济效益。稳定的就业保障,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华手中医教育 目前拥有广州、深圳、衡阳、东莞等等多家校区。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
汉代许慎着的《说文解灸法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
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
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
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根据黄帝内经。
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
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
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 ,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艾的性能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
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艾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
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
以河南南阳者为佳,叶厚而绒多,南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最适宜艾灸!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
艾火的温热 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
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
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
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艾绒的制法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绒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
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
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
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现在有机制艾绒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
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
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现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传人。
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艾卷的制法艾炷形状大小及使用的原则。
艾叶经过加工以后,称为艾绒。
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条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
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
用于温针灸法则做成既圆又紧、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缠绕针柄上燃烧;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匀又紧,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点燃后温灸之。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艾灸疗法(一)艾炷灸疗法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
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与间接灸两种。
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艾条灸疗法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它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药卷灸疗法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
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温针灸疗法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五)隔姜灸疗法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
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以蒜泥铺于穴位上)、“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六)灯火灸疗法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
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
南阳绿莹七年蕲艾除能治多种疾病外,还具有异香,枝叶熏烟能驱蚊蝇,清瘴气,具有禳毒杀毒的功能。后世研究认为,蕲艾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消痰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腹中冷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宫寒不孕等症。为中医妇科常用的要要之一。
内服可做止血剂,炒炭用止血之力颇优,可治吐血下痢,衄血下血。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用蕲艾配方,亦能治老年人慢新支气管炎、哮喘、肠胃炎及痢疾等症。蕲艾外用可治皮肤瘙痒、音痒湿疹及疥癣等。以艾搓手洗污或煎水浴身,可防治皮肤病。
蕲艾到底怎么用效果好?
很多人都知道蕲艾的奇效,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能将蕲艾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小编就总结了一些资料,发现蕲艾真的是熏烤灸贴煮烹样样在行!
艾灸
艾灸又称为艾灸疗法,是用艾叶制成的材料产生艾热,刺机体表B位,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要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银针、艾灸和中要,并列为中医的三大法宝。
艾灸在中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古籍中不乏对艾灸的记载:《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要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孟子·离娄篇》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扁鹊心书>>有云:“有病者长灸可治病,人于无病者常灸可益寿延年!”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艾以叶入要,新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新、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其主要作用归结为:驱寒祛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拔毒泻热、温补气血、防病保健等。经常艾灸能够快速补充体内的气和血,从而到达气血通达,身体舒畅,让各个功能器官运转顺畅。
将艾叶晒干捣碎如绒,称“艾绒”,制成艾柱,燃炙经B,或染麻油引火点炙柱,滋润炙疮,至愈不痛。炙疾有奇效,能散寒除湿,温通气血,通经活络,故医家谓艾可炙百病(《名医别录》),称之为炙草。用艾灼一次,为之“一壮”。蕲艾不仅治疗多种疾病,还具有异香,可以作调香原料。枝叶熏烟能驱蚊蝇,具禳毒杀菌的功效。
1、直接来熏烤B位
优点:草作方便,效果好。
缺点:就是艾灸做久了,持艾条的手腕会觉得累。
2、借助艾灸工具
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不同的艾具草作方法不同,且针对B位没有手持施灸准确。
温灸草作方法:
1、将艾条一端点燃,将燃端放入温灸器中。
2、使艾条落至顶端,调整艾条与顶端的距离,保持温度适度。
3、以手掌试温度高低,确定温度适中。
4、每次灸5~10分钟,使B点经络疏通皮肤光滑,红润。
禁忌:
1、大醉大怒大惊大恐过劳过饱请形下禁灸。
2、皮肤过敏者不宜灸。
注意事项:
施灸时,认真草作,防止灼伤皮肤;孕妇施灸遵医嘱。
贮藏方法:密闭、防潮通风干燥。
蕲艾贴
艾条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本文2023-11-02 13:36: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