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光绪漳州府志》的体例、流传版本、历史价值的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有谁知道《光绪漳州府志》的体例、流传版本、历史价值的啊?,第1张

古代小学的经费管理是中国古代小学管理中最为人关注的一个方面。宋明时期的小学的经费管理渐趋规范 化。其经费的来源不尽相同,宋元的小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明代的小学经费除了学田的主要形式外,商税 和租赁房店也是其主要的来源之一。

一、宋元时代小学的经费管理

直接记载宋元时代小学经费管理的资料并不多见。从相关史籍看,从北宋开始,宋中央政府就命令颁赐给 州县学一定的学田以及其他经费。(注:《京兆府小学规》中规定:“生徒有过犯,……年十五以上,罚钱充 学内公用”,可见当时的京兆府小学内有供学内公用的钱款。)徽宗崇宁兴学期间,这种做法更是得到了推广 。据记载:

崇宁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 ,议罚不少贷。(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另见(清)潘永因编:《宋稗类抄》第三十七条。 )

虽然这里指的是州郡学校和辟雍,但由于宋代官办小学与州县学共校,所以为州县学提供经费,也就意味 着为小学提供了经费。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下列三条材料中得到证明:

崇宁四年八月十二日诏:县学并州县小学更不给食,愿陪厨者听。(注:《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一五 。)

政和元年正月二十九日诏:县学并州县小学生更不给食。县学长谕、教谕、置学系州学选差内舍、外舍生 充,自合依条给食。县学钱粮盲罢,月给食钱。(注:《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一六。)

政和四年十二月四日,尚书省言:诸小学,八岁以上听入。……食料各减县学之半。愿与额外入学者听, 不给食。(注:《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二七。)

从这几条材料看,在北宋末期,地方官办小学的学生是享受过由国家拨给的一些待遇的。而当时的县学, 还设有专门的管理钱粮的官员。

南宋时期,一些地方官办小学显然还是享有一定的经费资助的。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五载:

杭州府学,……总为十斋。……又有小学斋舍,在登俊后。……生员各斋有长谕,月收季考,供膳亦厚, 学廪不下数千。出纳,学正领其职。

这里的学廪,似乎应该是包括小学生在内的。

更为明确的记载, 如:浙江嘉兴府海盐县小学, 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知县李直养建,有阴田一百五 十顷七十八亩,租一千八百八十三石四斗六升九合。(注:《光绪嘉兴府志》卷八。)浙江嘉举府小学,宁宗 嘉定十三年(1220年)教授吴杜建,“学田旧为豪民及浮屠冒占,始数百亩,君极力复归”。(注:《光绪嘉 兴府志》卷八。)广东梅县小学,嘉定元年(1208年)太守刘涣建,捐钱一千缗,有地十五顷三十八亩,租钱 三百五十贯。(注:《咸丰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卷三十五。)湖南道州濂溪小学,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道 州守杨允恭专门为北宋大理学家、濂学学派的创始人周敦颐的后代而立的。小学建成之后,复“辍公田若干亩 ,别储以廪”。(注:(宋)赵栉夫:《道州濂溪小学记》,《嘉靖韶州府志》卷十;《道光永州府志》卷十 三《良吏传·杨允恭》。)从这几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南宋时代,地方官办的小学大体都是有一定的经费的 。其经费的基本形式是学田,通过出租学田而获取田租,以作为学校的经费。

宋代由私家大族出资兴建的义学,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义庄的整体经费使用规划和为义学设置的学田。著名 的范氏义塾,其经费就是由义庄统一提供的。(注:参见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附录·义庄规矩》 。)而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浮梁界田义学,即由兴建者“捐良田二百亩,以赡其用”。(注:洪迈:《夷 坚三志》。)又浙江的姚氏义学(亦建于高宗绍兴年间),有屋五十间,有田五百亩有奇。(注:《康熙绍兴 府志》卷十八)

应该说,虽然历史记载比较难于寻见,但上述这些材料,都证明在宋代,为小学设置相对专门的经费,已 经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情了。这种经费的设置原本只是为了保证单一学校的稳固存在,但有意义的是:小学设 置独立经费之情形的出现,显示了小学教育本身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一点,对中国古代小学教育朝 着更为系统、规范的方向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同宋代的情形差不多,有关元代小学的经费管理的资料(尤其是官办小学)也比较少见。从《庙学典礼》 卷五《行台坐下宪司讲究学校便宜》中提到福建闽海道小学,将小学生“每日常川在学肄业,……每日与儒生 一体会食”来看,当时的路县官办小学是与路县学共享经费的。由于元代儒学和书院通常都有学田(注:元史 ·选举志一》:“至元二十三年二月,……诏江南学校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因此,路县学的经费来 源主要应该是学田收入。此外如彰德府邶城社学,有腴田二百亩,以赡师生,亦同。

对于那些私人兴办的小学来说,在元代,学田也是更为常见的经费形式。为清楚起见,我们将常见的一些 义学的经费资料列表如下: 学名 时代 经费形式 用途 横溪义塾 元初 田250亩 吴氏义塾 大德三年 田200亩 鹤陵义塾 皇庆二年 田14顷 延陵义塾 皇庆 田5顷 茜冈义塾 延祜 田500亩 东阳义塾 延祜 田千余亩 安田里塾 天历二年 田百亩 邵氏义塾 元统二年 田216亩多 遗安义学 至正七年 田300亩 蟾师生 龙渊义塾 至正十三年 田产 中山书塾 至正 田200亩 篁村义塾 至正 田产 徐进义塾 元末 田1万亩 朋习书塾 不详 义田 赐金庄义学 不详 田150亩 儒林义塾 不详 田产

资料来源 《嘉庆松江府志》卷二十 邓文原《吴氏义塾记》(注:《巴西集》卷上。) 《嘉庆松江府志》卷二十 《光绪嘉兴府志》卷九 《乾隆南昌府志》卷十七 《光绪宝山县志》卷五 吴澄《安福州安田里塾壁记》 《嘉庆松江府志》卷二十 《朝隆吉安府志》卷十七 宋濂:《龙渊义塾记》 《乾隆吉安府志》卷十七 《同治广信府志》卷四 《嘉庆松江府志》卷三十一 吴澄《朋习书塾记》 王沂《赐金庄义学记》(注:《伊滨集》卷十九。) 吴澄《懦林义塾记》

此外,如乐清赵氏书塾建于至正年间,“币帛饔膳之费,咸出于已”。(注:陈高:《赵氏书塾记》,《 不系舟渔集》卷十二。)这类义塾的经费,由于是由一家所供给,所以也应该是以田租收入为主的。

根据上表,元代私人义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义学设立者所提供的义学田。从吴澄《儒林义塾记》所谓“施 田若干亩,岁收所入以赡其用”来看,学田大概是以承租的方式租给他人耕种,再收取田租以供义学之用。

除学田外,宋代小学获取经费的途径,大概还有租凭房屋的收入。如宋代琼台有附廓小学一,庄芳记云: “又为之粥(鬻)民田,募工垦耕。官有闲地,辟为房廊,悉收其租充小学廪,岁入亦数百缗。”(注:《正 德琼台志》卷十七。)元代有琼崖乡校,山长王侪翁记云:“市廊店以便商贾。”(注:《正德琼台志》卷十 七。)则廓当为设店或贸易之场所,而学校以之租给商贾,借以获得一定的经费。

宋元时代为小学提供经费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这种情形,从明代开始就逐渐得到改观。

二、明代小学的经费管理

明代小学的经费形式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明代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因此在小学 经费的获得上也就带来了一些新变化。

(一)明代小学的经费形式

关于明代小学经费的来源,近人王兰荫在《明代之社学·经费篇》中曾将它归纳为四项,即:“拨用义仓 谷或支附余息粮”、“学田学廛之租值”、“学生纳费”、“官民捐助”。事实上,这种归纳是有问题的。在 “官民捐助”一目中,含有官民捐助学田,便与“学田学廛之租值”相重复。此外,明代小学在经费来源上还 有其他形式,如商税,而王氏的归纳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鉴于拨用义仓谷或支附余息粮、学生纳费、官民捐助多数为临时捐赀用以修建校舍,故这里尽皆从略,只 拟就明代小学的学田和商税收入作一介绍。

1学田收入

学田收入是明代小学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照一般情况推断,小学教师自身直接耕种学田的可能性是极小 的。所可能的情形是,小学以学田租与某人,然后收取租粮或租银。

从相关史料看,明代小学学田的来源又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官府拨给。由政府部门拨给学田是明代小学学田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类由政府拨给的学田,部分是 属于逃亡在外之家的农田、荒田或没收了的寺庙之田。如平原县社学,即是官府“查出之外户地,给与社师承 种,用代子弟之贫者充束修”。(注:《万历平原县志》卷三。)廉州府社学,“民之垦田未税者输之学,各 二十亩,社学十八所,共田三百六十亩。”(注:《崇祯廉州府志》卷十二。)其中以寺田改为小学学田的, 在官府拨给的学田中占了绝大部分。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魏校在广东毁*词,兴社学,令收寺库之 田入官,“改为社学之田……召人佃种”。(注:《庄渠遗书》卷九《谕民文》。)正德十六年,魏校在广州 设立东隅、西隅、南隅、北隅、中隅、东南隅、西南隅社学,复旧武社学,在各学中均置有学田。(注:《庄 渠遗书》卷九《岭南学政》。)又如景宁县社学,“入废寺田二百秤为膳师费……后开设二馆,共给学田租谷 四十八石,以为赡资。”(注:《万历景宁县志》卷六。)

由政府拨给的学田,往往是由地方官员具体操办的。如潮州程乡县县令刘某建社学,“卖田租米100石,供 束修。……成化又置田租二顷。……已上诸役及买田之费,侯悉以其在官所当得者,积岁成之一,不以扰民” 。(注:陈献章:《程乡社学记》,《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又如嘉靖九江府社学,“俱户部主事白金鼎立 ,又给田以赡其师,……计田二十亩。”

其二,私人捐赠。私人捐赠自己的田地,以为学田,也是明代小学学田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而言,能够 捐赠学田的人皆是一些富家大族,这一类学田有的是捐给官办小学的,但更多地是给由这些富家大族所创办的 小学的。由于此种行为被称为义举,故此类学田又常常被称作“义田”。

在明代,私人捐赠学田有二种形式:一是纯粹私田捐赠。如陆氏义塾,陆氏“割常稔之田若干亩,岁供其 租,以支常膳束修之费。”(注:《嘉靖嘉兴府志》卷五。)长泰县义学,“洪武时……薛子义舍地外,捐田 百亩”。(注:《万历平原县志》卷二。)杜氏义学,“乡人杜儒舍良田百亩,以供廪饩”。(注:《弘治保 定郡志》卷二十。)一是出资购田。如浙江平湖陆氏义学,“既割俸置族田以赈其贫乏,又因族田余积,益已 赀,置田三百亩”。(注:《天启平湖县志》卷七。)

其三,众人集体捐田。《崇祯东莞县志》卷三,“梧山社学,计地一亩。在上下村,里人王瑚倡义建,又 众捐置赡书田三十亩”。此为代表。

明代小学学田的来源约有上述几种形式。设置学田的目的是直接收取学租,学田乃是学校的资产之一。

2租赁店房、设肆经营及收取市税

以租赁店房或设肆经营的收入充作小学经费,或收取市税以充小学经费,在明代,也是小学经费获得的途 径之一。《正德琼台志》卷十七在谈到琼台社学经费来源形式之变化时说:“小学供于房店,肇宋附廊。然赁 出民愿,无害礼师。至于税市剥商,则始于元之珠崖一处,而充蔓于我朝成化间之一郡百七十九学。”以次可 见,在明代,租赁房店以其租金充作小学经费的做法,似乎在某些地区是相当通行的。

与租赁店房略有不同,明代小学还有设肆(作坊或店铺)经营,以其收入充作经费的。《嘉靖钦州志》卷 五载:嘉靖四年,知州蓝渠重建社学,“有列肆十七给学,给供教读束修纸笔之费”,后废。嘉靖十七年,知 州林希元复建社学18所,“又赎回鬻肆,及于旧学基建市肆以赡学”。(注:《嘉靖钦州志》卷五林希元《钦 州社学记》云:“赎回前官所鬻市肆一十七与新建市肆一十五,庸供各学之费。”)《崇祯廉州府志》卷五载 府社学“建店铺七间,为延师费”。所有这些,均是学校设立作坊或店铺从事经营的。

以租赁店房、设店或作坊经营之收入、收取市税以充小学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小学 教育发展的影响。以琼台成化间179 所小学皆“以近学墟市租税充束修”而言,明代集市及其经济的发展,无 疑是小学能够以如此之多的墟市租税充作经费的根本原因。以琼台每年小学收取一个墟市的租税计,至少需要 179个墟市, 这一数字就已大大超过元代琼崖乡校一处之数。考正德六年所修《琼台志》,其中载琼台大集之 墟市就有121个(注:“大集”又称“大市”, 一般是与“小集”(或“小市”)相对而言,指贸易规模、数 量、赶集人数较大的集市。),此外的小集市,从常规来讲,当亦不下此数。如保定府蠡县乡间19个集市中, 有三个是大集,其余为小集。(注:转引自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第131 页。)小集市显然比大集市的数 量比例为多。根据《正德琼台志》卷十二,我们将琼台各县墟市分布列表如下: 县名 墟市数 城厢数 乡数 都图数 墟市分布

城厢 乡都 陵水 1 1 6 9 1 感恩 1 1 3 6 1 崖州 2 1+4 2 15 1 1 昌化 2 1+1 1 4 2 乐会 3 1+2 10 10 1 2 会同 6 1 1 7 1 5 万州 6 1+2 32 1 5 定安 8 1+2 3 26 1 7 文昌 9 1+2 3 38 2 7 儋州 10 1+1 4 30 3 7 临高 14 1 3 53 2 12 澄迈 20 1 3 48 2 18 琼山 39 1+2 7 104 4 35

由上表可知,在明代,琼台诸县墟市是颇为发达的,有的几乎达到城乡与墟市1比1分布的高比率。而据《 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志》所载,琼州府民“专务农工,少事商贾”(注:《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志》 云“其俗朴野”。),或安土重离,不事商贾”(注:《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志》,郡城乡落风习。), 或“不事商贾,以耕织为务”(注:《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志》,儋州。)。以此民“不事商贾”之地, 而犹有如此之多的墟市,亦可见当时琼台小商品经济的发达了(注:琼台各县纺织业颇发达,此当对其小商品 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参《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志》)。)。

再次钦州而言,其俗“民用所资,转仰于外至商贾,喜逸惮劳,弗务本业,多游手。坊郭之民,不充役使 于官,则贩鬻鱼盐为业”,(注:《嘉靖钦州志》卷一。)则钦州之民实以商品贸易谋生。在这样的一种商业 化的背景中,“肆”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手工作坊或店铺,其收入自然较具稳定性,因而以之作为小学经费的 来源,在保证小学经费上也有一定帮助的。

但小学之以租赁店房、设肆经营或市税充作经费,在明代似乎并不受到赞赏,因而也不可能牢靠。《正德 琼台志》卷十七在分析此一原因时说:

然皆辄罢而不能久者何哉?利场所启,害藏百逐。况刮削汗血,唇指尘哄,有士范者肯籍之乎?故今非但 经禁难行,虽贤父兄、良有司亦不欲也。盖以垄断贱夫之利而启蒙养毋诳之人,甚为幼示之害。且学多久废, 而武断者每每尚执此以苦商民,又冒吾冠服者亦累假文移以为点视之举,里甲供食之不暇,又编户醵钱以祗应 之,岂知善俗之意而反阶祸也哉!

显示而易见,这种经费来源的不可靠,其根本原因乃在于税市等等为逐利之举,为“有士范者”、“贤父 兄、良有司”所不容。

明代小学经费的来源形式略如上述。此外,小学还可能有其他一些获得经费的途径。如《嘉靖邵武府志》 卷七谓府社学“岁收田池店屋赁直”,其中“池”赁当指池塘出租。《嘉庆吉安府志》卷十九载:万历四十年 ,泰和县知县濮中玉建社学八所,“捐置田塘”,则明代小学之中确有以池塘为校产的。

(二)明代小学经费的用途

明代小学的经费因其获得形式、小学设置地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故其经费在作用上亦有所不同 。大体来说,明代小学经费的用途大体不外于修建校舍、聘师、置办教学用品、供膳几方面。魏校对此曾有过 较为细致的划分,他说:

寺田、观田既改为学田,宜分其所入以为四:积其二以修葺学官及社学,其二以延社学师及均给教官杂用 ,以宽府县备办礼器等费。有余,则以周生员之安贫者。岁终,府司遣官集送用过数目,以凭本道查考。(注 :《庄渠遗书》卷九《谕教读》。)

按照这种划分,则小学经费基本上用于修建学舍、延师以及周济贫困生员。

为清楚起见,我们将明代小学经费的来源、数量、用途列表如下(由于租赁店房之收入量及市税收入量在 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中记载不详,甚或没有记载,故此处省略不列): 地区 小学类别 学田数 租谷数 学田类别 菜州府 小学 965亩 若干石 市民田 掖县 社学 2顷74亩 岁征银5两 无税地 平度州 社学 4顷 胶州 社学 16顷78亩5分 黄陵县 社学 5顷57亩3分 礼教乡地 安乡县 社学 16亩 光化县 社学 30亩 均州 社学 123亩 东安县 社学 600石 拨赐地 宁远县 社学 600石 拨赐地 吉安府 义学 1顷 私田

义学 50亩 私贷 太和县 社学 95亩9分 339石,57石

社学 (民粮) 田塘 淳安县 义塾 13亩 20石 私田 程乡县 社学 2顷 平和县 社学 49石 海澄县 社学 38石 官收租税 长泰县 义学 15石,租银3两

社学 沐阳县 社学 4顷 东莞县 社学 30亩 众捐 瞧州 社学 6853亩 景宁县 社学 200秤 48石 废寺田 丽水县 社学 140亩 废私田 武涉县 义学 80亩 廊田书田 商河县 社学 5顷69亩 56石

义学 琼台县 义斋 50亩

社学 墟市租税 仁化县 社学 40石 钦州 社学 360亩 店肆收入 德化县 社学 数亩 50斛 广州 社学 84顷340亩 租米正耗617,

粮米正耗750,646

武社 20顷54亩 租米正耗2054,

学 粮米正耗109,889 寻甸府 社学 田50亩、园地

5亩、银4两 置田性质 置田时间 用途 资料来源 知府 万历 禀饩 《重刊万历莱州府志》卷三 知县 万历 知州 天顺

万历

万历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四 教谕 喜靖 知县 万历 知州 万历 官方 洪武 官方 洪武 私人 景泰 聘师 《嘉靖吉安府志》卷十九 私人 景泰 学生用 官方 嘉靖 知县 万历 私人 万历 贫生 《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三 知县 成化 《嘉靖潮州府志》卷二 知县 嘉靖 《光绪漳州府志》卷七

洪武

万历 贫生 知县 天启 《天启淮安府志》卷二十四 民人 崇祯 赡学 《崇祯东莞县志》卷八 官学 嘉靖 《嘉靖睢州志》卷四 知县 万历 饩资 《万历景宁县志》卷六 监司 万历 师生 《崇祯处州府志》卷三 义民 万历 《万历武涉志》卷七

弘治 《万历商河县志》卷四

万历 国了监 洪武 贫生 《正德琼台县志》卷十七 学正

成化 束修

嘉靖 《嘉靖仁化县志》卷三 知州 嘉靖 赡学 《喜靖钦州志》卷五

赡学 《嘉靖九江府志》卷十 官方 《庄渠遗书》卷九

《嘉靖寻甸府志》卷下傅 官办 嘉靖 良弼《木密所社学碑记》

明代小学经费在使用上还有一定的制度。如魏校即曾令:

各县通查废额寺观及*祠之田,清出官,召人佃种,分拨各社学供给师生。就择佃人看视社学。有余,则 量拨儒学册内,明白开注。仍总立碑学宫存照,以防侵占、绝奸欺。(注:《庄渠遗书》卷九《谕民文》。)

又谓:“岁终,府司遣集送用过数目,以凭本道查考。”则小学经费在管理上还是比较严格的。

从整体上看,明代小学的经费仍以学田为主,这一点,同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农本商末的想法上,商税之作为小学经费才不被一些人所接收。虽然如此,商税之作为小学经费 情形的大量出现,显示了明代小学经费在来源上变化。这种变化,是同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由此也可 以看出,不管人们在观念如何保持旧有的传统,当新的事物逐渐获得它在相应发展中的地位时,它必然要把自 己的影响施加到社会生活上。

文/刘傅位明 2013年8月

国有史,族有源。我始祖本姓傅,美称鸾,名鸣凤,原籍福建省汀洲府上杭县人,共六兄弟,其排行二。明朝弘治年间,广东都堂公榜到福建省汀川府招新民,开拓疆土。我始祖鸣凤和盟兄刘荣应招,携妻儿万金及胞五弟傅鸈和刘荣妻孩一起。迁途中经历悲痛,终到粤西高凉府地域,被安置于高凉府石城县山底乡,拓土开垦创业,至今已历五百多年,氏族繁衍遍及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和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总人口已有十万。

按我国历史的变革过程,结合刘傅氏沿历史变革而发展的过程,概略分三个历史时期:一、应招迁途,开基立姓创业初期;二、开拓中兴期;三、近现代发展期,分叙于后。

一、应招迁途,开基立姓创业初期(公元1488年至清初年间)。

明朝时,南国地广人稀,尤其是桂东粤西交界地域更甚。明弘历年间,广东都堂得朝廷允许,到福建省公榜,招新民至粤开拓疆土。我始祖傅鸣凤,抱膝有六兄弟,其排行第二。他秉性宏图大志,与盟兄刘荣商讨应招拓疆之事,正合盟兄之意,于是确定应招,承垦高凉(即粤西高州府)地域。领取公文,于明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刘荣、傅鸣凤携妻带子女,并胞五弟傅鸈一起,离开上杭向粤迁徙。经赣南、梅州,到粤北韶关府翁源县蓝青铺时,鸣凤突染恶疾不治,临终时嘱咐大家一定要坚持到达承垦地。始祖仙逝,始祖妣杜氏悲伤含泪和刘荣夫妇、鸈弟在悲痛之中,把祖尸骸火花,将骨灰盛入小瓶,继续长途艰辛跋涉,经端州过西江,终于到达高州府交接公文,被安置到石城县山底乡。荣公择居竹山;而我杜氏祖妣与叔鸈公,择与荣公相邻的山塘尾老屋场而居,自此之后,孤儿寡母,与叔鸈公共艰苦相依为命。先是葬始祖骨灰于附近的蕉埇之后,早起晚息,劳苦开辟田地,建屋舍,饲养禽畜,种植五谷杂粮蔬菜,开始过着居有所,衣食无忧的稳定农家生活。此期间得到刘荣公无微不至的关怀扶持和指教,家业一年比一年好,正期盼创蕃昌之业。

刘傅位明(收集于2013年10月)

然而,叔鸈公笃信青鸟术,好览山水,四处行游,在邻近的化县平定乡,寻得圣地陆传岭,又拟带嫂侄迁居。但是,我祖妣认为从闽长途跋涉,艰难悲痛才安定下来,夫君之骨灰也在山底入土为安,所以不愿与叔再迁。叔鸈公只身再迁陆传岭。自后,孤儿寡母,在盟伯荣公的协助下,早起贪黑地勤奋耕耘,节俭持家。

万金本性聪慧,坚持日耕夜读,览阅四书五经,深得传统文化的熏陶,练就胸怀大志,深思熟虑,谋划蓝图的智慧,深得母亲、盟伯夫妇的爱戴加勉,家业蒸蒸日上。但是,不幸厄运又降临,母亲因劳积成疾,不幸逝世。悲痛中,在盟伯及鸈叔的协助下,尽礼厚葬母亲……。我二世祖万金公却没有沉浸于悲痛之中,相反,很快就振作精神,兴家之志更坚强,精心持家,刻苦研读诗书……

创立新姓,展蓝图。我二世祖万金公,在盟伯父夫妇慷慨仗义的扶持监督下成长,心犹深。适时盟伯父膝下无嗣,自身又是孤苗,正踌躇之中。一日雨天,万金公在家重读《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章节,突发奇想:能否一姓承两姓?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万金公高兴得不得了,即取斗笠,冒雨赶去盟伯父家。刘荣夫妇一听盟侄的主意,心里就万分乐意,即时赐其名为“丽川”,复姓“傅刘”。

正值丽川公意气风发时,适逢高州府年榜科考,刘荣公勉励儿赶考,并在府上报姓为“傅刘",名为“丽川”,籍石城县山底乡。府尹阅后存疑而问“何之谓也",丽川公便一一陈述姓氏来源,府尹觉得既合情谊,却不尽美,因而道:“此感恩之举不尽美,因生父之功不如养父大,应取姓刘傅,尤善美!"丽川公欣然接受。科试公榜时,石城县山底乡刘傅丽川考中秀才,获府、县、乡三级贺喜。

自此,中华姓氏中又增添了一个新姓氏——刘傅。

在三级贺词中有一贺联写道:文傅姓氏弘扬感恩载德中科举,光耀两宗繁播忠孝立业举千秋。

兴家创业,蒸蒸日上。二世祖丽川公配罗、吕二氏,生育两儿:本清、本宁。本清居老屋场之东,又称东泉;本宁居老屋场之西,又称西池。本清育五男,本宁育四男,至五世裔孙,东泉、西池已有二十三户,人口已达两百多人。垦荒拓展到山底的东南化县同志堡、塘梨根、公居、中垌等乡堡,北面垦荒至广西陆川县的清湖、古城等地。实旅耕、读、商、武并举的策略,以垦殖耕耘为基础,兴修水利,旱涝保收。山底筑有鳌陂,同志堡的坡塘,梨根的水响陂,公居陂等都是这一时期兴修的,还筑了不少的山塘。以人为本,自办私塾学堂,少年儿童入堂读书习文。冬季闲春青壮年习武练功,保村护乡。开发资源,经营商贸,利用山底东边的罗江流域,将山底丰富的木材、山竹、山茶等收购采集,顺江而下至鉴江,在化县城、鉴江出海口梅碌设木栏、商铺销售。又在当地采购山区百姓生活缺乏的海盐、纱布、咸鱼等日用品。急百姓之所急,满足百姓之所需,生意越做越兴隆,布及两广的石城县中北部和陆川县西南部的山区。

晋科中举,一鸣惊人。明朝天启二十七年(公元1627年),五世祖玉梅公高中丁卯科举人。威震石城、化具、陆川三具。玉梅中举后,筹谋修谱建祠立庙,兴修水利之大略,可惜笃志未酬英年早逝,只遗宏愿令兄弟子孙和族亲来实现。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玉梅公之弟玉仑公,依哥之遗愿,编写族谱,并纂写《山底刘傅复姓原委考》。清·康熙十三年间(公元1674年),玉梅公之子傍三,依据先叔玉仑篡写的族谱原稿,修辑成《刘傅氏族谱》,后人寻查有依了。与此同时,傍三公聘请高明地师,择得榕树头圣福之地,修建刘傅宗祠(又称大宗祠)和恩祖祠(在宗祠左边上方),每年春秋二祭。

然而,建祠后不久,山底却遭广西地界的贼寂草鞋三一伙的打劫。傍三公率全族之力和山底乡全体乡民团结一致,英勇顽强抗击,终于击杀了贼首草鞋三,贼徒溃败即散,取得了护乡保家的完全胜利。从此,刘傅氏族在山底乡已成为七姓(古、郑、肖、胡、罗、唐、刘、林)中的望族。

开拓中兴期(清初至民国初年,约300年)。

山底乡捕杀贼首草鞋三,战胜贼寇后,刘傅氏族的名声传遍广东的西南部及广西的东南部,赢得各氏族的热心爱戴和大力拥护。为开拓、发展经济打下了坚实的人缘、地缘基础。刘傅氏族子孙所到新地,承筑有方,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拦沟洼为水塘,蓄水防旱;截溪筑陂,凿渠引水,开拓新耕地。其中六世祖傍三公在化县中垌修筑最有名牛牯陂,历经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工程量之大,开凿引水渠之艰难,灌溉面积之广,都居当时高州府域内之最,影响最广最深远,被载入州府志。

恩祖祠

进一步拓展商业贸易。在原来罗江沿岸商贸业的基础上,又开拓山底西部九洲江至南海北部湾安铺出水口沿岸的商贸业,择地专设商业贸易行或铺,逐渐拓展濂州、雷州、琼州三府地域。随着商贸发展的需要,氏族宗亲也跟着迁移,传承先祖和客家人“四海为家”的传统,与当地原居民融洽相处,在那里定居创业,繁衍生息。

刘傅戈和刘傅位明(收集于2013年3月17日)

以人为本,兴教办学堂。由于人口的繁衍越来越多,居住地的扩展,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突显,仅靠原有的私塾启蒙教育,解决不了培训人才的需要。然而单靠本姓氏的力量又很不足。所以,先祖向其他氏族倡议联合办学的谋想。这一倡议,首先得到张、李两氏族的赞同。在化县中垌的张德先带头捐资,结果于清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张、刘傅、李三姓氏联合,在化县中垌竹颈村建立“文光书院”。三个姓氏的优秀子弟首选进院就读。

恩祖祠大门口

第二次续修族谱。清乾隆乙卯年(即公元1795年),育堂、迏三、明经、明华等诸贤,仿欧阳式样,按旧谱纂修成新谱,谱貌焕然一新,上承源流,下分支脉,有条不紊。

公居金坑的孔公祠

第三次续修谱。二次续修谱后一百四十多年,刘傅氏族枝繁叶茂,从高州府域迁居濂州、雷州、琼州等府域,散居广西的横州、贵县、北流等地。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贡生泽洲,恩科举人东湖等贤士,四处联络,搜集刘傅氏的分支脉络,第三次纂编成新谱,由十世元公等续稿但未校附印;十三世泰公再续笔,十四世东湖公谱序,才校印成谱。

榕树高塅子的廷爵公祠

重修大宗祠。清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傅洗、傅镗、绍琏、傅洲、宗上等宗亲捐租,翻修一次宗祠的顶面;又经风雨约百年,宗祠上的桁、桷已有些被虫蚁侵损,瓦片坠落,上漏雨下积水。清光绪丁亥年(即公元1887年),在宗亲傅创、傅安、傅泰、傅柱、傅梅、傅辑等的倡议和主持下,把宗祠重修为上中下三座相连,每座五间,宗祠右边修建丽川公祠,宗祠前座门面改修成半圆拱门,顶墙高出,遮挡瓦面。恩祖祠重修为上下两座三间过相连。

刘傅宗祠 门联:上联为“藜然启祚”,下联为“版筑兴宗”;

恩祖祠 门联:上联为“恩推版筑”,下联为“祖述陶唐”;

丽川公祠 的门联:上联为“基开两粤”,下联为“庙食千秋”。

山底北埇的德惠公祠

与此同时,刘傅氏各分支宗亲,都先后修建各分支各房的祠堂,如:

田头村大旺山的东泉公祠

山腰山塘尾的际泰公祠

山腰大塘排村黄桐坡的建阳公祠

中垌白水坡的玉梅公祠

榕树高塅子的廷爵公祠

山腰田寮村山背的玉葵公祠

山底北埇的德惠公祠

山底北埇的德毅公祠

山底天堂嶂的六公祠

公居金坑的孔公祠

中垌白鸠地的敬轩公三门祠

广西防城那良的庭凤公祠

广西陆川横山骑马垌的勤创公祠

广西陆川横山的宏基公祠

廉江石角谷堆的宾奇公祠

化州中垌大窝的祖祠

中垌兰山福岭的筠亭公祠

中垌石岭的冰瓜塘祖祠

中垌西村的仁佐公祠

化州平定水口竹根围仁厚公祠

廉江和寮朱埇德毅公祠

……

广西防城那良的庭凤公祠

山腰大塘排村黄桐坡的建阳公祠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玉梅公中丁卯科举人,自此之后,每逢关公诞辰之日,玉梅公率子设香烛、金元宝和贡品拜祭。

后来,刘傅氏族人认为玉梅公中举,与关帝庇佑是分不开的。清乾隆年间,玉梅公的后裔子孙,在修建玉梅公祠的同时,在长湾河西岸边的简头坡择了一块圣地,修建关帝庙,与玉梅公祠同时落成,同时开光进祠。自此以后,每年春秋二祭,成为传统。

山腰田寮村山背的玉葵公祠

尚武健体,保乡护村。刘傅氏族传承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勤劳节俭,崇文尚武,包融四海。刘傅氏族山底开基创业后,继承发扬客家精神,勤俭创业,崇文登科,尚武健体,与其他氏族和谐相处,排难解忧,共同发展。山底乡自排除贼首草鞋三一伙的侵扰后。尚武自保的信心得到进一步加强,利用冬闲季节,加强习武术练功夫,成立乡自卫队和护村组,对保护山底一方的平安,起到关键作用。

清咸丰、同治年间,刘傅氏族率领山底乡自卫队,协同官兵,两次击败广西“败军”的侵扰。尤其是同治六年(即公元1862年)的那一次。当时,所谓“南兴王陈金缸”已败军成匪,他的部下黎东九奉命会同广西容县败军首领杨三大、曾五大到粤西抢粮劫饷。

这三个人洗劫了化县的平定、合江、林尘三乡之后,信言山底的粮食丰厚,就图谋经中垌乡进山底抢夺。

我先祖获此消息后,就立即联合山底乡其他氏族和中垌乡的张、李、赖等氏族的力量,周密部署在长埇扣、牛牯陂出水口的石头岭、飞蛾岭下埋伏阻击,并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把蜜蜂、黑白两色的野山蜂和黑**的山蚁,装进有谷壳的小布袋里,每个弓箭手配置几小袋蜜蜂及山蚁;又在两个岭放飞两个挂有关公画像的风筝。

当军匪进入伏击圈后,两个风筝乘着东南风飞向军匪头顶的空中,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弓箭手,一齐向军匪队伍里发箭,瞬间匪军队伍乱成一团,不知所措,呼爹喊娘,中箭的倒地,未中箭的却被散发出来的蜜蜂缠住头部猛蛰,头痛脸肿难受倒地打滚;散发出来的蚂蚁,专往人体隐蔽处乱窜乱咬,也使匪军全身痛痒难受,也倒地打滚;趁敌阵大乱时,手持刀斧、梭、镖、长矛、棍棒等武器的乡勇,即从埋伏的灌木丛中跃出冲向敌阵。

杨三大、曾五大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退。败军成匪再败,不可收拾,八九成的匪兵被蜂蛰伤、蚁咬伤,狼狈逃命。匪军感慨:“不怕山底人,就怕山底神,山底木叶都咬人。”刘傅氏族和其他氏族团结一致,又一次取得保护山底乡的重大胜利。

在2020年端午节期间的6月26~27日,培育千户书香家庭委员会执行会长刘傅永熙、主席刘傅仕南、总务长刘傅永达、还有刘傅国利,以及各家小孩等家属一行,在惠州西湖举行了交流学习和会议活动。并拜访了德高望重的原中华刘傅氏宗亲联谊会主席顾问刘傅位明宗亲,给大病初愈的刘傅位明宗亲带去宗亲们的亲切问候和关怀。

三、 与时俱进,沿着历史潮流前进。

十九世纪末,清朝经中英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后日益衰落,国内矛盾重重,国外列强又虎视眈眈。反封反帝、求民主、争共和的浪潮一个接一个,各氏族民系都面临着在动荡中如何求生存的问题。刘傅氏族的优秀分子,选择了团结、联合、培养人才,反封反帝之道。

办学培养人才。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张、刘傅、李、赖四户姓氏的优秀贤士联合捐资,将中垌的文光书院扩建成立经正初级中学;民国31年(即公元1942年),又扩建扩招高中班,这样,经正中学成为粤西地域第一间私立的完全高级中学;同时,刘傅氏族又建立山底群城中学、丽川小学,又与林氏族人办公居小学等。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华大地掀起了反封反帝反军阀割据,争民主,求共和统一的革命浪潮,革命运动遍及南北东西中。刘傅氏族修建的祠庙、学校和联办的中学,逐渐成为仁人志士培养革命种子的摇篮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

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刘傅氏族的仁人志士,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并积极参加战斗。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有:

刘傅琪1921年考取去法国留学,认识了周恩来,并参加了***,回国后,1942年任广西陆川县长,满届后的1946年回化县第一中学任校长至解放;

刘傅元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参加***,后在东江纵队任连的政治指导员,解放后转业惠阳地区政府任职(后调入佛山地区任职至离休);

刘傅饶在国民政府“三青团中央”任职,参加抗日战争,全国解放后在广东韶关教书,1986年后在国务院统战部、省、市政协任职;

刘傅勇、刘傅秀英、刘傅锦、刘傅桐、刘傅屏等在粤桂边界的廉、化、陆参加革命游击队坚持战斗直至解放,其中刘傅秀英(女)被捕英勇就义牺牲。

第四次纂修族谱。1987年至1989年,十六世孙刘傅锡、刘傅宥、刘傅钊等人主持筹资,第四次纂修族谱,并把族谱发放到宗族聚居的自然村,以当时的生产队为单位,每个单位一套,22本。这样,能供更多的宗族研读,了解刘傅氏族的沿革史,对加强本族的团结互助,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次重修刘傅宗祠、恩祖祠、丽川公祠。在2001年,在刘傅宜、刘傅春权、刘傅禄光等主持下,全体宗亲捐款出力,第五次重修“三祠”,整体修缮已完成进祠。但宗祠内设置的沿革史馆、革命传统馆和发展图书馆仍在继续进行中。

第五次重修族谱。2005年,宗亲委派十六世孙刘傅曲、刘傅鸣两人前往山西省平陆县参加鼻祖傅说公3340年周年华诞庆典(又中华傅氏宗亲首届联谊总会成立大典),寻根问祖,塑源迁途路线。2006年,以刘傅建为顾问的第五次修谱委员会成立。此后,在修委会主任刘傅海其的主持下进行编写工作,得到海内外宗亲的大力支持和赞助,历时三年,于2009年春胜利完成,刊印发行。《刘傅族谱》的新特点有:一是改欧阳式版为现代横排版;二是成年刘傅氏未婚或已嫁的女性一律入谱(已嫁的自愿),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三是姓源血脉世系清晰;四是三千多年来的迁途线路清楚;五是图文并茂,发放面广。

随着祖国的飞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跨进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刘傅氏宗亲与其他氏族一样,积极投入到这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在政府、农牧业、工企业、商贸业、教育界、军界、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医疗等九大领域中,为强国富民,积极努力施展才华,党政军、商界亦英才辈出。

2013年7月,中华刘傅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首届代表大会,在广州市番禺正式召开,到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华刘傅氏宗亲联谊会章程、中华刘傅氏宗亲联谊会组织架构和中华刘傅氏宗亲联谊会财务管理制度等重要文件,努力开拓刘傅氏族新纪元。

以史为镜,发扬我族精神,传承光大,永世千秋。

注: 本文首刊于《刘傅家园》第二期,首发于公众号“刘傅家园”

连日来,一次特殊的众筹在不少丽水人的朋友圈中刷屏——一群丽水乡土历史的爱好者,发起了影印清光绪版《处州府志》的众筹活动。这是百年来光绪版《处州府志》的首次众筹影印,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129人参加了本次众筹。

热爱乡土文化,他们曾发起明成化版《处州府志》众筹

 地方志是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是研究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和地区史的重要参考书。“处州人文鼎盛,文献浩繁,历代重视地方志的编纂。自宋以来,有据可查的共有11次编修府志。现存的明成化、万历、崇祯和清雍正、光绪版府志,大多收藏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丽水文史爱好者叶金军向记者介绍了《处州府志》的历史,80后的他是此次众筹的主要牵头人之一。

 因为平时喜欢乡土文化,叶金军多年来一直在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其中县志和处州府志是他收集的重点。在此次众筹影印光绪版《处州府志》之前,叶金军曾在今年年初发起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影印的认筹。

 “明成化版《处州府志》,是现存的丽水地区最早的地方志,国内还没有完整的藏本。”叶金军告诉记者,2018年下半年,他和其他一些文史爱好者决定影印明成化版《处州府志》,找到了适合影印的电子版本,又联系了印刷厂,之后组建微信众筹群,把身边喜欢乡土文化的同仁都拉入群里,到去年11月初,230套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就全部认筹了出去。

 “国内收藏此志的只有三处,即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但皆残缺不全。其中北京图书馆的藏品抗战初期曾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管。”据叶金军介绍,1967年春,台湾历史学家宋晞先生检阅山根幸夫所编《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发现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明成化版《处州府志》。1967年夏,宋晞赴美出席第二十七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时,途经东京,托台湾历史学教授苏振申向日本国会图书馆申请摄成胶卷一份,携回参考,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全书方有完整无缺的版本。

影印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丽水老故事”

 一本古籍的影印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找好版本后,还需要修图、点校等诸多工作。在叶金军看来,最难的还是点校工作。“影印明成化版《处州府志》时,因为书中有些虫蛀和污染,工作需要很仔细。大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照书的原稿每一页每一个字的校对,有不清楚的问题在我们的微信群里反复讨论研究。最终经过4次大的校对和无数次的小校对,反复确认无误,一直到今年3月底才最终完成校对工作。”

 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引用的历代书目多达81种,这说明当时广泛引用历代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影印的过程,也是对丽水的前世今生做了一次回眸。大家发现了许多之前没有发现的“丽水老故事”。

 “大家在研究这套府志时,还讨论了处州府志编撰历代版本问题,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最后推翻了原先普遍认为处州府志始修于绍兴二十七年的结论,把始修时间前推到至少在唐末。成化府志《寺观》中对各个寺庙的始建年代很多可能就是来自于早期版本。”叶金军说,“还有括苍的括到底是‘栝’还是‘括’,大家找出了自唐代以来几乎所有相关记载和对栝树进行了广泛的对比研究。又如对‘丽水’一名的来源的争议。虽然最终都没有形成共识,但让大家学到了背后很多乡土文化知识,受益匪浅。”

 这套十八卷的明成化《处州府志》在2019年5月影印完成,认筹的众人纷纷收到了这套装订非常精美的影印本。“非常有意义!”“印刷质量真好!”……很快,更多的文史爱好者知道了此事,纷纷前来求书,可惜因为印量有限,有不少喜欢这套书的文史爱好者最终没有得到。

记者 蓝倞

丽水(2)州府(1)明成化(1)

有谁知道《光绪漳州府志》的体例、流传版本、历史价值的啊?

古代小学的经费管理是中国古代小学管理中最为人关注的一个方面。宋明时期的小学的经费管理渐趋规范 化。其经费的来源不尽相同,宋元的小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