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勉励人读书的名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勉励人读书的名言,第1张

#励志名言# 导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考 网整理“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勉励人读书的名言”,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勉励人读书的名言

 1、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

 2、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5、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6、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唐寅

 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0、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2、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14、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15、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1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叔本华

 18、书籍是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19、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鲁迅

 20、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1、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2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3、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杏林子

 24、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25、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26、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27、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28、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

 29、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3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1、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马克思

 32、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33、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3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5、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6、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37、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英国)培根

 38、书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9、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40、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卡耐基

 41、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4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4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44、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5、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46、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乔·吉·霍兰

 47、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48、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鲁迅

 49、“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5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5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53、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5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55、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56、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意义。——高尔基

 57、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列夫·托尔斯泰

 58、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59、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乐趣。——爱迪生

 60、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61、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朱熹

 62、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4、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车胤匡衡。——许名奎

 65、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6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67、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6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汉书》

 69、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70、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7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2、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73、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74、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75、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76、语言是思想的工具。马马虎虎地对待语言,那就是马马虎虎的思想。——阿·托尔斯泰

 77、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78、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7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80、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篇二:勉励他人读书名言警句

 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4、富兰克林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5、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6、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7、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8、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9、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0、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驳斥”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高尔基

 11、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12、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13、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5、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16、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伤害。——英国谚语

 1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18、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富兰克林

 19、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明)黄宗羲

 20、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21、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金缨

 22、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美)莫尔兹

 23、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4、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25、阅读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6、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史美尔斯

 27、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2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9、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0、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31、愈是自己有罪的人愈不肯宽恕别人,这是个规律。---博马舍

 3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4、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马克思

 35、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

 36、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8、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39、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40、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41、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

 42、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3、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44、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45、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48、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

 49、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别林斯基

 50、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51、书是航向夫际广阔生活的船只。——凯勒

 52、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53、读书要玩味。——程颢

 54、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55、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56、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5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58、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59、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60、黑发不知勤学早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1、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

 62、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63、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弥尔顿

 6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65、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66、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67、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68、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清)左宗棠

 69、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70、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气好,是读书人入了迷两耳如塞。吃饭读书,筷子常会把烟灰缸的烟头送进口里,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贾平凹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7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73、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书摘

 74、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75、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

 76、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77、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78、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79、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80、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篇三:勉励同学读书的名言

 1、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3、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对联集锦》

 7、她应该增进知识。对安托瓦内特来说,的确到了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这会使她机灵些,让她在一天二十四个时的其余二十二小时中更有头脑。——茨威格

 8、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9、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10、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11、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12、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1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4、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5、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

 16、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章学诚

 17、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8、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周

 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20、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培根

 21、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22、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2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24、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25、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2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

 27、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28、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上。——高尔基

 29、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30、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

 31、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32、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杏林子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35、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

 36、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37、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程颢

 38、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39、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但丁

 40、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41、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4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3、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44、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4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6、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47、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48、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9、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50、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51、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5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3、读书是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普希金

 54、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

 55、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56、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欧阳修

 57、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58、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5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60、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61、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叔本华

 62、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63、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6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6、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67、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6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

 6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70、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莎士比亚

 71、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美)亨利·门肯

 72、读书是我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73、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英国)谚语

 74、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7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76、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有时候我们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要比从他们的优点中学到的东西更多。——朗费罗

 7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7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79、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的谈话。——笛卡儿

 80、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使人进步的话叫良言。分别鼓励的话叫赠言。

1、良言是一个词语,释义:善意而有益的话语。出处:《汉书·路温舒传》:“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示例: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五段:“古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做个***,说话更该慎重。”

2、赠言 临别给朋友留下的忠告或鼓励的话; 给朋友送礼物时附赠的话。赠言可以直接当面讲,也可以写在纸上,礼品上赠送。

扩展资料:

赠言举例:

1、三年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曲折的一段,更多 的是平坦 舒畅感觉人生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请相信"有志者事竞成"

2、人生就向一条船只有谨慎的抓住帆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前进。让我们向未来努力吧!

3、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生活如何,请不要忘记我,你忠诚的朋友。在你快乐时,让我快乐你的快乐;你悲伤时,让我悲伤你的悲伤。永远牵挂你!

参考资料:

——赠言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其次,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4、《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5、《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6、《离骚》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7、《逍遥游》读后感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8、《秋水》读后感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 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9、《归园田居》有感

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诗不深 ,很好懂。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并讨论。学生开始积极思维,有说学这首诗没有多大意义的,有说有意义的。经过师生的讨论,孩子们达成了“临时性共识”——陶渊明那种不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在此基础上,干老师提到了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然后总结出他们的精神境界:清洁思想,朴素生活,后来干国祥先生还“以己证诗”将课推向高潮。课看到此处,我不禁拍案叫绝!

《瓦尔登湖》一书,是我近日正在重读的一书。读完梭罗的美丽文字,一股清凉的湖水仿佛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听了干国祥先生的《归园田居》,回想《瓦尔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我不由沉思: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每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忙碌在名利场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该多一些追问和反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和《瓦尔登湖》一样,既是属于文学家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既是属于古代的又是属于现代的。

读一读《归园田居》、《瓦尔登湖》,让身体与豆苗野草亲密接触,让心沾灵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与喧嚣,这不是追逐时髦故作风雅,而是回归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间多几处瓦尔登湖,多几个陶渊明式的“田园”,人类就会多一个安谧宁静的后花园。

10、《念奴娇》感想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勉励人读书的名言

#励志名言# 导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考 网整理“至哉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