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香料用途及简介
香料指称范围不同主要指胡椒、丁香、肉豆蔻、肉桂等有芳香气味或防腐功能的热带植物。
具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能用于调配香精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这里川菜世界微杂志将对烹调中的香料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前两期关于香料的文章进行深入整理。
1八角
八角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
是八角树的果实,学名叫八角茴香,为常用调料。
八角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又名茴香。
八角是我国的特产,盛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颜色紫褐,呈八角,形状似星,有甜味和强烈的芳香气味,香气来自其中的挥发性的茴香醛。
八角果实与种子可作调料,还可入药。
具强烈香味,有驱虫、温中理气、健胃止呕、祛寒、兴奋神经等功效。
除作调味品外,八角还可供工业上作香水、牙膏、香皂、化妆品等的原料,也可用在医药上,作驱风剂及兴奋剂。
其性温,味辛。
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等症。
使用小百科
①八角主要用于煮、炸、卤、酱及烧等烹调加工中,常在制作牛肉、兔肉的菜肴中加入,可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并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
②炖肉时,肉下锅就放入八角,它的香味可充分水解溶入肉内,使肉味更加醇香。
③做上汤白菜时,可在白菜中加入盐、八角同煮,最后放些香油,这样做出的菜有浓郁的荤菜味。
④在腌鸡蛋、鸭蛋、香椿、香菜时,放入八角则会别具风味。
食疗作用:八角性温,味甘辛。
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提示
①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痉挛疼痛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食用;
②不适宜阴虚火旺者食用。
特别提醒:
①八角基本都是八只角(偶有9只角的),六只角的是假八角,有毒,勿食。
②某些八角表面出现亮晶晶的东西,那种八角是硫磺熏干的,一种结晶体。
自然干八角颜色较暗淡,香味自然,口感纯正。
注意:市面上很多八角都是经过硫磺熏制上颜色,所以本站建议八角做菜前用开水煮3-5分钟,去掉苦味,去掉硫磺,还能增加香味。
2白豆蔻
白豆蔻又称白扣,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
产于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我国产于云南、广东、广西。
秋季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有与砂仁相似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用。
常与砂仁同用。
古籍典注
古籍论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罗国,呼为多骨。
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 《本草纲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
《珍珠囊》:“散肺中滞气,消谷进食。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
《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 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如《圣济总录》白豆蔻丸。
用于恶心呕吐,如《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用于湿温初起。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胃反。
”
烹饪指导
①白豆蔻忌见火。
②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③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④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⑤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
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
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3草果
草果又称草果仁、草果子。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
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即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
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草果除作食品调料外,还可入药,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健胃、消食、顺气的功能,主治心腹疼痛、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等。
使用禁忌:
①草果忌铁。
②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等同用。
③用于疟疾,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4桂皮
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
在公元前2800年的史料记载中就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圣经》和古埃及文献中也曾提及肉桂的名称。
秦代以前,桂皮在我国就已作为肉类的调味品与生姜齐名
5香叶
香叶又称月桂、甜月桂、月桂冠,是调味料月桂叶的来源。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小亚细亚一带灌木岩石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
叶片深绿色,椭圆形,革质,味苦,清香。
干燥后,苦味减少,香气增强,可以用作调料,即“香叶”。
多用于酱类菜肴或汤类的调味,此外,煲仔菜亦多使用。
干叶亦可作罐头的矫味剂。
为西餐常用芳香调味料之一。
适合在烹调肉类的时候,或者是调制肉类的沾酱加一点进去,但因它的味道很重,所以不能加太多,否则会盖住食物的原味:如果是用在酱料的调制,选小下点的叶子就可以了。
如果是以整片叶子来算,一片叶子煮一锅肉就绰绰有余了;以磨成粉末的月桂叶来说,一般家庭煮一大锅肉,也只需要大约用小指甲挑一点点的分量就够了。
6甘松
甘松又名松香、香松。
近年来是新派火锅的宠儿,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根及根茎。
甘松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500至45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带,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宽叶甘松生于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疏林中,分布于四川、云南、 等地。
秋末冬初茎叶将枯萎时挖根,抖净泥沙,不可水洗,除去残茎及须根,阴干或晒干。
甘松根茎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
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
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
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
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
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7公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丁香常绿乔木,原产马来西亚群岛及非洲。
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植物园有少量栽培。
当花蕾由绿色转红色时采摘,晒干。
丁香花蕾略呈研棒状,稍似丁字形,长1至2厘米。
花呈圆球形,直径03至05厘米,花辨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或黄褐色,花瓣内雄蕊多数,花丝弯曲,花柱直立,萼筒圆柱形,略扁稍弯曲,长07至14厘米,直径03至06厘米,红棕色或棕褐色,上端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
质坚实,富油性,入水则萼筒垂直下沉,芳香,味辛辣有有麻舌感。
以油性富、香气烈,入水下沉者为佳 。
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矫味增香。
常用于制作肉类卤菜,亦用于糕点、腌制食品、炒货、蜜饯、饮料的制作;亦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8排草
排草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的全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
是近年来在麻辣火锅中运用普遍的一味香料。
其性味甘平。
具有治感冒、咳嗽、风湿病、月经不调等作用。
在麻辣火锅中用量也不宜多,3~5克即可,也可在卤水中使用。
9香砂
香砂又名川砂仁、阳春砂,用于烹调有增浓、增厚复合香味,压异之效。
系植物阳春砂的果实,气味辛凉,常被用作香料。
性温,味辛。
另外说明的是香砂和砂仁不是一种东西,外形很相似,只是香砂大一点,外皮薄。
而砂仁小,外皮厚、坚硬。
两种东西都是香料、中药,气味不同。
10小茴香
小茴香又名茴香、谷茴香、香子。
味辛,性温。
茴香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新鲜的茎叶具特殊香辛味,可作为蔬菜食用。
种子是重要的香料之一,也是常用的调料。
主治:中焦有寒,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
含挥发油,主要为茴香醚、小茴香酮、甲基胡椒酚、茴香醛等成分。
小茴香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
全株具特殊香辛味,表面有白粉。
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
夏季开**花,复伞形花序。
果椭圆形,黄绿色。
性喜温暖,适于砂壤土生长;忌在粘土及过湿之地栽种。
春秋均可播种或春季分株繁殖。
原产地中海地区,我国各地普遍栽培,适应性较强。
我国北方主要春秋两季栽培。
(露地栽培)春播:3月下~4月上旬,5月中、下旬收获。
秋播:7~8月份,九月份收获。
果实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两端略尖,长4~8mm,直径15~25mm。
表面黄绿或淡**,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
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
横切面略呈5边形,背面的4边约等长。
有特异茴香气,味微甜、辛。
11孜然
学名为枯茗,也叫安息茴香、野茴香、 小茴香,为伞形花科孜然芹一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原始产地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地区。
孜然富有油性,气味芳香浓烈,油爆或火烤后的香气会更明显,遇热后的孜然味道稍微会有点改变;有除腥膻、增香味的作用。
孜然是烧烤食品必用的佐料,主要用作解羊肉膻味,祛腥解腻,并能令其肉质更加鲜美芳香,增加人的食欲;也是配制咖哩粉的主要原料之一。
提示:用孜然调味,用量不宜过多。
孜然性热,所以夏季应少食。
便秘或患有痔疮者应少食或不食。
香料---烹饪常用香料的用途及简介(下)
香料指称范围不同,主要指胡椒、丁香、肉豆蔻、肉桂等有芳香气味或防腐功能的热带植物。
具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能用于调配香精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本期川菜世界微杂志将再介绍近20种香料。
1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当归属的植物。
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别名:兴安白芷(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大活、香大活、走马芹、走马芹筒子(东北)
真品白芷:外观呈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骨,长约10~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
表面**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层环为明显的棕色,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以上,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幅射;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辛,微有苦味。
伪品岩白芷:外观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根头部有环纹,四周有少数呈毛状的基生叶柄残基;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白色,有少数裂隙;闻之气微,无芳香味,口尝味淡而后口甜。
在烹饪中用于增香。
2老蔻
3、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果皮以陈者良,故名。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烹饪中主要用于去腥。
4当归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如何鉴别当归:
①看:湿熏的当归颜色金黄,干熏的难辨认,但是仔细看,也有不均匀的**完全不熏的就是自然的土棕色或者是土**或者是土黑色;
②闻:熏过的当归仔细闻有刺鼻的硫磺味,特别是刚拆开密封包装的时候,但是时当归间长了的好话也不容易闻出来,无硫熏有股药香夹着土腥的味道;
③吃:都洗干净,然后吃表皮,硫熏的会有酸辣味,无硫熏的是辣甜麻苦但是不酸;
④时间检测:熏过的一般自然存放半年以内不会生虫,有的甚至能放2-3年也看不出是陈年旧货,无硫熏的就比较惨了,头部跟股子缝隙都能看到虫卵跟虫屎,内部已经有虫啦!
食谱:当归补血汤
原料:红蟹2只(约750克),当归10克,黄芪50克,枸杞子50克,杜仲50克,黑枣100克,米酒250克,清水适量。
做法
1红蟹洗净、起壳、去鳃,切块备用。
2将切好的红蟹放入锅内,加入当归、黄芪、枸杞子、杜仲、黑枣及适量清水,再加入米酒,用文火焖煮约1小时即可。
功效: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黑枣与红枣成分、功效类同,但黑枣补血的效果更佳。
几者合用共奏益气养血之功效。
应用:适用于气血不足之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等症。
桂圆菊花羊蹄汤
材料:羊蹄750克、枸杞子15克、桂圆肉10克,当归5克,陈皮3克,白菊花5克。
当归桂圆菊花羊蹄汤[4]
调料:料酒、姜片、盐各适量。
做法:
1、羊蹄处理干净,切块,焯后捞出;枸杞子、桂圆肉、当归、陈皮、白菊花分别洗净。
2、碗中放入羊蹄、枸杞子、桂圆肉、当归、陈皮、料酒、姜片,加适量水,盖上盖,放入沸水锅中,隔水炖2小时,至羊蹄熟烂。
3、打开盖,去掉姜片、陈皮,放入白菊花、盐,煲5分钟即可。
如果羊蹄用热油炸过后再煲汤,可以使用油脂减少,口感更加爽滑。
粥
1、将当归洗净后放入沙锅内,用温水约600毫升浸泡10分钟,在火上煎熬两次当归粥,每次煮沸后再慢煎20至30分钟,共收汁150毫升。
2、红枣浸泡洗净。
3、粳米淘洗干净。
4、将粳米、红枣、白糖同入锅中,加入药汁,加水适量煮粥。
贝母苦参丸
处方:当归15克,川贝母粉3克(分冲),苦参15克,炙百部15克,前胡12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桑白皮10克。
用法与用量:服上方5剂后,咳嗽、气急已减大半,黄稠痰、黄腻苔已除,上方加减共服10剂,诸症消失,病告而愈。
疗效:证属痰热蕴肺,气道瘀阻,宣降失司。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逐瘀。
5党参
人参与党参均具有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均可用于脾气虚、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气虚邪实之证。
但党参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药力薄弱,古方用以主治以上轻症和慢性疾患者,可用党参加大用量代替,而急症、重症仍以人参为宜。
但党参不具有人参益气救脱之功,凡元气虚脱之证,应以人参急救虚脱,不能以党参代替。
此外,人参还长于益气助阳,安神增智,而党参则类似作用不明显。
但党参兼有补血之功。
药膳
1、参苓粥:党参、茯苓、生姜各10克,粳米100克。
先将党参等三味煎水取汁,后下米煮成粥。
可加盐调味食。
源于《圣济总录》。
本方以党参、茯苓补脾益胃,生姜温中健胃、止呕,粳米益脾养胃。
用于脾胃虚弱,少食欲呕,消瘦乏力。
2、参枣米饭:党参10克,大枣10个,糯米150克。
先将参、枣洗净,煎水取汁,另将糯米隔水蒸熟后反扣于碗中,上浇参、枣及其汁液,放入适量白糖。
每日可食二次。
源于《醒园录》。
本方以党参补脾益气,大枣、糯米与党参协同奏效。
用于脾虚气弱。
3、参芪粳米粥:党参、黄芪各10克,粳米100克。
参、芪煎水取汁,下粳米煮成粥。
以白糖调味食。
本方取参、芪均能补益脾肺之气,黄芪又能固表止汗。
用于肺、脾气虚,体倦乏力,短气自汗,少食便溏。
4、两仪膏:党参、熟地黄各等分。
加水煎取浓汁,另加等量白糖再煎至浓稠。
每次吃1~2匙,或以温水冲化饮。
源于《景岳全书》。
本方以党参补气,熟地黄补血。
用于气血两虚,体倦乏力,头晕目眩。
5、花胶排骨:花胶150克、排骨400克、黄党( 党参)50克、杞子两汤匙、淮山5 片、姜5 片、葱1棵。
6、甘草
别名:生甘草、粉甘草、甘草梢、甜根子、美草、蜜草、国老、甜草、粉草、蜜甘。
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四经。
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
此外,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
绿豆甘草汤
绿豆100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甘草山楂茶
材料:山楂75克,洛神花20克,甘草4克,水600毫升,冰糖适量。
做法:
1、首先将所有茶材放入锅中,加水煮开。
2、然后转小火,继续煮巧分钟后即一可关火。
3、最后加适量冰糖煮化,滤去残渣即可。
甘草干姜汤
材料:甘草(炙)4两(12g),干姜(炮)2两(6g)。
来源:伤寒论: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古方一两有考证为今方三分之一两。
甘草在卤水中常用 ,起到回甜作用。
7广木香
8白胡椒
胡椒气味芳香,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之一。
胡椒大部分都生长于高温和长期湿润地区,性味辛热,因此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比较强。
生长地点越偏南方的胡椒,性越温热,因为充分吸收了南方的阳热之气。
所以,海南胡椒温热力最强。
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淀粉及可溶性氮,具有祛腥、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其芳香的气味能令人们胃口大开,增进食欲;
②胡椒性温热,善于温中散寒,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可促使发汗,治疗风寒感冒;
③有胡椒的菜肴不易变质,说明胡椒还有防腐抑菌的作用,而且它可以解鱼虾肉毒。
9红豆蔻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成熟果实。
大高良姜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旷野草地或灌丛中。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第3年开花结果,于果实刚呈红色时采收,将穗割,摊放阴凉通风处4至7日,待果皮变成深红色时脱粒,去掉枝杆,扬净,晒干。
红豆蔻成熟果实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07至15厘米,直径05至1厘米。
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
果皮薄,种子6,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色。
气香,浓,味辛辣。
以粒大、饱满、香气浓者为佳。
10黄栀子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制作菜肴经常用它来上 **,是一种对人无害的天然**素。
11、良姜
基原物料的生态:多年生草本。
根茎圆柱形,具芳香气,有节,节处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花叶良姜生根。
叶二列,长披针状,无柄,叶鞘开放抱茎。
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花轴标红色,花冠漏斗状,白色或浅红色。
蒴果不开裂,球形,成熟时橘红色。
种子具有干燥的假种皮。
花期4~10月。
12罗汉果
止咳化痰、戒烟润肺、清热利咽、排毒保湿、润肠通便。
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优质的罗汉果外皮烤制过后非常的脆,运输过程容易破碎,果皮果肉都是上好的药材,不影响正常食用。
罗汉果具有清热润肺、消暑生津、滑肠通便,清咽止咳之功效,也是饮料和调味佳果。
罗汉果含有丰富的纯蛋白、粗蛋白、多种维生素、果糖以及20多种微量元素,还具有抗衰老,防肺结核作用。
如何区分罗汉果的好坏?
①外表:新鲜的罗汉果表面有绒毛,体积越大相对来说越好。
②摇一摇:不响最好。
③两个碰一碰,清脆响声,有弹性最好。
④泡一泡,甜为好,苦为差。
要综合运用上面四条来选择罗汉果,不能单凭一条决定好坏。
13千里香
千里香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
生于低丘陵或海拔高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
石灰岩地区较常见,花岗岩地区也有,有时为小面积范围内的单优种。
根、叶用作草药。
味微辛,苦而麻辣。
主要用于麻辣火锅中。
14肉蔻
为四川菜常用调料,常用于配制卤汤、腌制食品或炖制肉类,有去异味、增香辛的作用。
作调味料,可 去异味、增辛香。
供制酱肉之用,亦为急汁(CatchuP)的原料之一。
豆蔻瓣粉末多用作制甜品,如布丁(Pudding)和巧克力(Chocolate)等。
15山奈
沙姜又称山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
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
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沙姜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山奈在烹调中多用于烧菜、卤菜及麻辣火锅,在湘菜系中有“三奈菜”一说,此类菜肴用主料加大量的三奈和干红辣椒、干花椒烹制而成,其味芬香奇特,受人称道。
三奈药性温良,注重养生的广东人喜用它烹鸡,“沙姜鸡”因此得名。
用好用对了这味香料,能为菜肴添色不少!
16香果
香果的功效与作用: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香果的功效与作用还自傲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疼,疏肝解郁的作用,并且香果能扩大头部毛细血管,增进血液循环,延缓白发生长,保持头发润泽。
香果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胁剌痛,跌扑肿疼,头疼,风湿痹痛。
17香茅草
生于印度的柠檬香茅草,是泰式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香料,现在主要被用来当茶饮用以帮助消化。
柠檬香茅草的外表平平无奇,如果是长在路边,你会将它当做普通的茅草而忽略掉。
但是只要你搓一搓它的叶子或茎,它就会散发出好象柠檬般怡人的清香。
这种香味来自柠檬醛,柠檬也因为同样的成分而拥有清香。
用柠檬香茅草冲泡茶,最好先用手轻揉那些切成1—2厘米的草段,使香味更易泡出来,在玻璃茶壶中好象水草般的草叶会映衬得整个壶像是一颗绿水晶,十分美丽。
柠檬香茅草也可以当做调料来用,在东南亚地区,人们拿它的根部的白色茎来煮菜,泰国菜中的酸辣汤就是用它调理的。
越南的风味食品中,它的用途更广泛,如将其切丝放于煮好的米粉、蔬菜或肉上,或与肉共煮作芳香调料。
18紫草
紫草又名山紫草、紫草根 。
有显著的祛痘和消炎的效果,有很大的美容价值。
19荜拨
荜拨分别是荜茇和假蒟的别名。
产地:印尼、越南、我我国云南亦有产。
性状鉴别:果穗呈圆柱状,有时稍弯曲,长约2~5厘米,直径5~8毫米,少数带有1~2厘米长的果柄。
外表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多数细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紧密整齐形成交错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呈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质坚脆,断面稍发红或带白点。
清香,味辛辣。
以身干肥发色黑味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胡椒碱,另含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祛风、散寒、镇痛、消肿。
性味:辛、大温。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温中散寒。
止痛。
古人都是用什么东西调味的啊?
中国古代的调味品 中国自古以来到处都生长著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辛、苦、咸五味,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积累与探索,创制了丰富多采、名目繁多的调味料,对饭菜饮馔的色、香、味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从周代起,人们即已认识饮食中调味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而,有因季节不同及时变换调味品烹调饮食的习惯。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动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米糠油、棉子油、葵花子油、茶油、椰子油、油橄榄油、桂皮油、海松油、花椒油、红花油。
二、鲜调味品。有:大葱、葱头、大蒜、生姜、香菜。
三、香辛调味品:大茴香、小茴香、莳萝、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竹叶椒、砂仁、陈皮、甘草、当归、川芎。
四、粒粉调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盐粉、胡辣粉、五香粉、沙茶粉、虾籽、豆豉、红曲。
五、酱制调味品。有:酱油、豉油、虾油、糟油、鱼露、食醋、酒、腐乳汁、甜面酱、辣椒酱、辣瓣酱、沙茶酱、蒜头酱、蜜桂花、芝麻酱、花生酱、菌油、笋油。
六、花调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等。《周礼天官食医》:“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传为商王武丁作的《商书》佚文《说命》三篇,下篇有“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注渭:“酒醴须曲糵以成,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先秦文献有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知人们很早就对烹调两者关系的个中奥妙有较深的领会。我们知道,盐中的氯化钠是咸味所自来,主要作用能调节细胞间渗透平衡及正常的水盐代谢,是人体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调增食品滋昧。
盐的始用当甚早。《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甲骨文有云:“取■”(《合集》7022),末一字疑为卤字。《说文》谓卤“象盐形”。《玉篇》云:“卤,咸也。”《一切经音义》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似指自然界的天然盐块,而非人工熬煮之盐。甲骨文又有“卤小臣”(《合集》5596)一名,似晚商已有盐官之设。《本味》述伊尹烹饪理论,有“咸而不减”之说。《尚书·洪范》记商末箕子言,有“润下作咸”,凡咸、苦、酸、辛、甘“五味”,咸为其一。
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有梅核。安阳出土商代铜鼎,曾发现有满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至于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曲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曲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
中国古代都使用哪些调料?
辣椒有的、古代没有味精一般是熬浓高汤煮菜入味的、入色一般有弄一种酱,叫什么我忘了
中国古代都使用哪些调料
调料很多。最基本的蒸、煮、烧烤等方式,起码得有盐,此外还有酱、醋、豉、桂,某些蔬菜如姜、葱、蒜等也是重要调味品。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盐在推动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方面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对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盐业考古”的专门领域。类似地,糖在较晚近的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这两种比较基础的,还可以通过腌渍、酵制、糟制等手段得到多种调料。据《周礼》所云,周天子所享用的肴馔多达100品以上,所需酱料也多达100品以上,这些酱不少就是冷烹所得的调味品。从河西汉简来看,普通戍边士卒即使吃不到肉和蔬菜,除了粮食之外也得吃盐、酱、醋、豉、葱、姜等副食,这些是生活必需品,所谓水煮菜应该没什么调料是不可想象的。
古代做菜,用什么调料
除了味精、精盐等一系列化学特制调味料,像盐巴、酱油、食醋、胡椒粉。
1、孩子的味蕾密度较高,对同样味道的敏感度高,因此往往会拒绝那些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如韭菜、大蒜、葱姜、芹菜、茴香、辣椒、胡萝卜之类。
2、但只要家庭不因此
而拒绝这些蔬菜上桌,让孩子感觉它们是膳食中的一常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很可能会慢慢接受这些味道,自然而然地改掉偏食的毛病。
古代有调味料吗为什么
可多了,除了油盐酱醋这些平常的之外还有茴香、八角、 砂仁 、丁香、 豆蔻 、肉桂 三柰、 大料 、 干姜 、互椒 、陈皮 、 花椒、桂皮、白胡椒 等香料
古代传至今日的调味料有哪些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
醋一种酸性调味料。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
他说这味道不错,不就是盐吗,古代能有什么调味料。
盐、梅、酒是古代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商书·说命》:“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花椒是古代常用的香料调味品。
《诗·载芟》:“有椒其馨。”
糖作调味品也甚早。
《诗·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礼记·内则》:“枣栗饴蜜以甘之”。
饴是麦牙糖,蜜是蜜糖。
酱和醋也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的。
《尚书》:“酒醴须曲蘖以成,盐咸梅醋,羮须成醋以和之。”
“醢”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酰”指带酸味的酱或酱汁,用以调味。
据古籍研究,从周代起,人们就有因季节不同及时变换调味品烹调饮食的习惯。
《周礼天官食医》:“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用到的调味品可分为六类。
一、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动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等。
二、鲜调味品。有:大葱、葱头、大蒜、生姜、香菜。
三、香辛调味品。有:大小茴香、莳萝、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等。
四、粒粉调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盐粉、胡辣粉、豆豉等。
五、酱制调味品。有:酱油、豉油、虾油、糟油、鱼露、食醋、酒、腐乳汁等。
六、花调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
古代炒菜的时候都放的什么佐料
我一般不用十三香,因为味道太重,味道杂乱,实际上家中炖肉准备些大料,花椒粉也都不错,只要放足姜蒜葱叶可以起到去腥的作用。做肉的时候偶尔放些五香粉就足以了,但是我基本也都不用。我炒青菜会视情况决定放花椒粉还是只放蒜或者都不放。而实际上炒青菜,如果是醋溜的肯定是放糖和醋啦。炒土豆丝,我喜欢糯的,我会填点酱油,很有味。看个人口味了。例如蠔油生菜,就什么调料都不用放除了耗油与油。我认为平时家里备着点花椒粉应该也足够了,炖肉的时候放点大料
古人以什么为主食,烹调方法有什么,佐料有哪些
米饭,手抓
古代放调料的器皿
使用方便的玻璃容器 或 塑料容器
一、寿阳公主梅花香
成分: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二、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成分: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
三、花蕊夫人衙香
成分: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四、唐开元宫中香
成分: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
五、汉建宁宫中香
成分: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
古代“椒”是现在的“花椒”。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椒蓼之实,繁衍盈升。”花椒当时只叫“椒”,后来为了与辣椒、胡椒区别,才叫花椒。
因为花椒是中国古代人的辛辣调味品,后来引进的辛辣调味品都称为“椒”,如西汉通西域引进的“胡人的椒”叫胡椒,明末从番外引进的椒叫“番椒”,由于特别辣,民间叫“辣椒”,中医药上仍然称番椒。
中国古代的调味品 中国自古以来到处都生长着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辛、苦、咸五味,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积累与探索,创制了丰富多采、名目繁多的调味料,对饭菜饮馔的色、香、味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从周代起,人们即已认识饮食中调味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而,有因季节不同及时变换调味品烹调饮食的习惯。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动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米糠油、棉子油、葵花子油、茶油、椰子油、油橄榄油、桂皮油、海松油、花椒油、红花油。
二、鲜调味品。有:大葱、葱头、大蒜、生姜、香菜。
三、香辛调味品:大茴香、小茴香、莳萝、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竹叶椒、砂仁、陈皮、甘草、当归、川芎。
四、粒粉调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盐粉、胡辣粉、五香粉、沙茶粉、虾籽、豆豉、红曲。
五、酱制调味品。有:酱油、豉油、虾油、糟油、鱼露、食醋、酒、腐乳汁、甜面酱、辣椒酱、辣瓣酱、沙茶酱、蒜头酱、蜜桂花、芝麻酱、花生酱、菌油、笋油。
六、花调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等。《周礼天官食医》:“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传为商王武丁作的《商书》佚文《说命》三篇,下篇有“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注渭:“酒醴须麹糵以成,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先秦文献有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知人们很早就对烹调两者关系的个中奥妙有较深的领会。我们知道,盐中的氯化钠是咸味所自来,主要作用能调节细胞间渗透平衡及正常的水盐代谢,是人体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调增食品滋昧。
盐的始用当甚早。《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甲骨文有云:“取■”(《合集》7022),末一字疑为卤字。《说文》谓卤“象盐形”。《玉篇》云:“卤,咸也。”《一切经音义》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似指自然界的天然盐块,而非人工熬煮之盐。甲骨文又有“卤小臣”(《合集》5596)一名,似晚商已有盐官之设。《本味》述伊尹烹饪理论,有“咸而不减”之说。《尚书·洪范》记商末箕子言,有“润下作咸”,凡咸、苦、酸、辛、甘“五味”,咸为其一。
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有梅核。安阳出土商代铜鼎,曾发现有满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至于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麹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试,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是为浓郁型香酒④。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出土的铜卣,也盛有白色透明液体,内含植物纤维状杂质,估计是酒⑤。总之文献提到的盐、梅、酒三大古代调味品,至少在夏商时代已用之于烹饪。
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诗·载芟》:“有椒其馨。”《荀子·礼论》:“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天论》:“君子啜菽饮水。”花椒能刺激味觉,减除腥腻,增加菜肴肉食的美味。花椒味辛而香烈,还可用酒浸泡,古称椒酒、椒浆,又可作药用,花椒调味,今已能追溯到商代,最近河南固始葛藤山发掘的晚商六号墓,墓主头旁发现放有花椒数十粒①。值得注意者,同一地区以前发掘的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一号墓,曾出一件制作精美、有盖紧扣的铜盒,盒内盛大半盒花椒②。似本地区先民一直持有花椒调味的食癖。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诗·绵》述晚商时周人古公亶父迁周原,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饴是麦牙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适量食之,能补气血,养阴和中,解除疲劳。
酱
汉代以前,“酱”是“醢”和“醯”的总称,醢,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醯,指带酸味的酱或酱汁,用以调味。因此也称为“醢酱”和“醯酱”。
醢的起源约在殷商时期,远早于豆酱。其制法是:以干肉为原料,加梁曲、食盐和好酒,渍之,置于容器中,密封百日,即成。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蚳(蚁卵)醢;有枸酱(一种水果酱)、芥酱(一种蔬菜酱)等。
至汉代,因“醯”带酸味,借指醋;“酱”则包括豆腐。
《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郑玄注:“醢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蓙之,杂以梁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则成矣。”
《礼记内则》:“腶修蚳醢,脯羮兔醯,麋肤鱼醢。”
《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蜃,蚳醢。”
《说文》:“醢,肉酱也。”
汉刘熙《释名释饮食》:“醯,多汁者曰醯。醢,沈也。宋、鲁人皆谓汁为沈。”
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可作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鱼酱、肉酱、清酱。”
醋
一种酸性调味料。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在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已发现文物中,未见有关于谷物醋的记载。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时期,调味用盐与梅。至周代,制作肉酱,秀醢,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各种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至汉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始从“酢”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其时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古代,又称女子善妒为“吃醋”、“醋娘子食杨梅”,以为调侃。
《尚书》:“酒醴须曲蘖以成,盐咸梅醋,羮须成醋以和之。”醋,指酸味。
汉史游《急就篇》:“芜荑盐豉醯酢酱。”王应麟补注:“[酢],醋也。”
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可作酢。”
《齐民要术》卷八注:“酢者,今醋也。”
宋吕本中《官箴》:“王沂公常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 油
我国古代食用油脂来源于植物与动物。植物油脂在食物烹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使用与生产当晚于动物油脂,大约迟至秦汉之际,人们已知道以白苏子榨油,然其产量甚低。其后,中国人食用的植物油脂主要有:芝麻油、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向日葵油、豆油等。
芝麻,也称脂麻、胡庇,原产于我国,古籍中称麻、苴、油麻等,其所产油也称香油,大约于唐代时开始生产。
油菜,也称胡菜和芸薹,来自西域,初时作为蔬菜,见载于《齐民要术》。唐代开始榨油。
胡麻,原产我国,即由用亚麻,生长于北方,《诗经》中以其为粮食作物,榨油食用的记载见于明代的《土方记》,至清末已火面积载培,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花生,也名落花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膏液》中尚未见记载,始见于王世懋《学圃杂疏》,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始谓其可以榨油。
向日葵,十七世纪时从国外传入,原产美洲的墨西哥与秘鲁,当时以其籽炒食,别名有向阳花、迎阳花、天葵子、转日莲、西番莲、西番葵、西番菊、大菊、洋瓜子等,至近代才榨油。
大豆,原产于我国,古代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之一。称为菽,以其榨油食用,大约在隋、唐、宋时期。
其中,以芝麻油、菜籽油、豆油最为重要,与饮食烹饪有密切的关系。
六朝至唐以前,食用多为荤油,至宋代始普遍食用素油,而以芝麻油为上品。唐韩鄂《四时纂要》:“[香油]治头风、白屑、头痒、头旋、胸闷。”
宋沈括《梦溪笔谈》:“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庄绰《鸡肋编》:“油通四方可食胡麻为上,俗呼芝麻。”
明韩奕《易牙遗意》:“用肥鹅肉切长条丝麻油浇供。”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薹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蔗糖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食蔗汁。
公元前,即推广至中原地带,已懂得将蔗汁加工成固体糖块。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炼制“沙糖”。
七世纪初,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沙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蔗糖,因其原料、工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味和形态,在古籍中又称做石蜜、糖霜、蔗霜、蔗冰、沙糖等。古代除食用外,还常用于医药。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两三分,献给东大寺,同时,也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日本人民。
汉杨孚《异物志甘蔗》:“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砖,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新唐书西域传》:“贞观二十一年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元洪希文《糖霜》诗:“携来已见坚冰渐,嚼过谁传餐玉方?”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蔗品》:“凡狄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
又《造兽糖》:“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又曰享糖,华筵用之。”参阅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蜜
省称“蜜”。即由蜂采花汁酿制而成,不加人工或略加人工的具有天然甜味的一种稠厚液体。在麦芽糖发明前,是唯一的甜味食品。蜜的组成及香气、颜色,因蜂种、蜜源的花不同而异。含有多量果糖及葡萄糖,此外尚有蔗糖、麦芽糖、有机酸类、挥发油、维生素类等的微量成分。我国用蜜,约始于周代后期,人们以蜜作食品,封建贵族间以蜜作馈赠之礼,其时已有蜜渍的果实。所食之蜜,皆为岩石、林木、土穴间野蜂所产,因而称为石蜜、崖蜜、岩蜜、木蜜、土蜜等。至迟东汉时,已有人工养蜂产蜜。魏晋南北朝至隋,有蜜饯、蜜蟹等食品。蜜多由南方贡献至中原。宋以后,广泛用于菜肴、糕点、医药。
晋皇甫谧《高士传》、张华《博物志》及《永嘉地记》,皆有关于养蜂产蜜的记载。
《礼记内则》:“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截止以甘蜜丸攩,报吴增封之礼。”攩,属茱萸类的一种芳香果实。
汉许慎《说文》:“蜜,蜂甘饴也。”
晋郭璞《蜜赋》:“繁布金房,叠构玉室。咀嚼滋味,酿以为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甘之长。百果须以谐和,灵娥御以艳颜。”
晋葛洪《西京杂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帝大悦,厚报遣其使。”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注》:“石蜜,即岩蜜也,在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味小(少)酸,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其木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土蜜在土中作之,色亦青色,味碱。人家及树空作者亦白,而浓厚味美。”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家,以炭屑和蜜,塑成双凤。”宋沈括《梦溪笔谈》:“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东坡性喜饮,而饮京不多。在黄州,尝以蜜为酒,又作《蜜酒歌》,人罕传其法予尝试为之,味甜如醇醪。”
100种香料用途及简介
本文2023-11-02 13:52: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