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的历史评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5收藏

吕后的历史评价,第1张

 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吕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吕后的历史评价

 《史记》评价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乱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太后当政十五年,推行约法省禁、与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几件大事:叫各郡县推举优秀农民,予以勉励,减轻赋税,改秦税什收其伍为什伍税一;允许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迁徙他乡的农民回到家乡,并归还田宅,官吏不得因其过去有不法行为打骂或歧视;释放奴婢,回乡从事农耕,官吏不得干涉;裁减大批军官士卒,转业还乡,优先给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废秦时因株连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使边境安定。这些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内外矛盾,刺激了生产发展,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

 刘邦:“吕后真而主矣。”

 郦寄:”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

 司马迁:“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乱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司马贞:”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菑。

 何去非:“吕后、惠、文,乘天下初定,与民休息,深持柔仁不拔之德。”

 赵翼:”吕后则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它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间可知也。迨孝惠既崩,而所取后宫子立为帝者,又以怨怼而废。于是己之子孙无在者,则与其使诸姬子据权势以凌吕氏,不如先张吕氏以久其权。故孝惠时未尝王诸吕,王诸吕,乃在孝惠崩后。此则后之私心短见。 盖嫉妒者,妇人之常情也。然其所最妒,亦只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宠幸时,几至于夺嫡,故高帝崩后,即杀之。此外诸姬子,如文帝封于代,则听其母薄太后随之;淮南王长无母,依吕后以成立,则始终无恙;齐悼惠王以孝惠庶兄失后意,后怒欲酖之,已而悼惠献城阳郡为鲁元汤沐邑,即复待之如初;其子朱虚侯章入侍宴,请以军法行酒,斩诸吕逃酒者一人,后亦未尝加罪也。赵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杀,则皆以与妃吕氏不谐之故。 “”武后之祸,惟后魏之文明冯后及胡后,约略似之。而世乃以吕武并称,

 王立群:“吕后最有贡献,毕竟是她和他的儿子在称制的这15年之间,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即将到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所以在秦王朝十几的参照通知,四年的楚汉战争以后,吕后给了老百姓喘息的机会,还废秦变法。”

 施丁:“关于妇人之道,吕后相夫卖力,教子有成,可基本上肯定;但她强制联姻,大封诸吕,乃妇人之识、裙带之风。关于为人之道,为人处世,应重情义。吕后对待功臣或老将张良、陈平、周勃、 灌婴等还是可以的;而对异己分分子或政敌则很厉害,手段卑劣而毒辣。关于为政之道,吕后掌皇权15年,用人得当,为政平稳,与民休息,社会安定,很值得称道。她在政治上基本上成功。只是晚年重用吕禄、吕产为吕氏遗下后患。”

 《剑桥中国秦汉史》:“吕后克制住自己,不作自行宣布为女皇的安排。她的做法在后汉时期和以后中国的王朝几次被一个皇后所把持时被人仿效。可是她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力。”

 有谋略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前195年,刘邦死,汉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遂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风度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我们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跃的年代,使我们对历史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我觉得评论历史人物时候,不应在遵从以前的看法,应该从此历史人物对当时和以后的影响来评论,所谓“民为天,社稷次之、君轻”。只要他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得好,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性残忍

 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稀,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

 吕后生汉惠帝刘盈及鲁元公主。刘邦嫌刘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成。刘邦死后,吕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病死后,吕雉临朝称制,封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王,擅权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亲信。但其称制的八年期间,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

 由于刘邦曾与诸大臣共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吕雉封诸吕为王,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她病危时告诫诸吕部署应变,命吕禄领北军,吕产居南军,严密控制京城和皇宫的警卫。诸吕在吕后死后阴谋作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朱虚侯刘章等迅速翦灭。

 吕后的故事

 吕后(前24 ─前180),名雉,刘邦之妻,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又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吕后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吕后的父亲过生日,吕后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拍马屁,当然要去祝寿,刘邦没有什么钱,但他脸皮厚,胆子大,居然虚报一笔礼品就堂而皇之人席。这事是少见的,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把他赶走,一见却大吃一惊,因为吕后的父亲精于相人之术(也就是看面相),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刘邦。

 刘邦将吕后娶过来之后,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早年的刘邦可说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贤惠的吕后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据说刘邦匿居的地方,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后追踪而至,便一定能够找到刘邦。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人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有谋略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

有风度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吕雉的掌权统治,虽然对于皇族刘家来说是一个威胁,《太史公自序》曰:“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强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吕雉掌政期间能重用人材,并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 字娥姁,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通称吕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太后。汉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听政;吕后连立两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垂帘听政“号令一出太后”。在汉惠帝、两少帝时期实际掌握政治权柄的人是吕后,共主政十五年。因此《史记》、《汉书》等正史以“本纪”体例记载吕后生平。汉惠帝、鲁元太后都是吕后亲生。据《汉书》记载,刘邦死后,匈奴首领冒顿曾寄国书向吕后求婚,意在标扬匈奴武力,刻意贬低汉朝国力吕后以年迈为由婉言拒绝,不过继续沿用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吕雉的掌权统治,虽然对于皇族刘家来说是一个威胁,《太史公自序》曰:“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强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吕雉掌政期间能重用人材,并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新朝末年,高祖长陵被赤眉军掘开,同陵异穴的吕雉尸体遭到侮辱

开篇提到吕太后者,高祖刘邦患难之妻,就是吕雉,她生了孝惠帝、鲁元公主。在我以前的概念里,这个吕雉就是个老妖婆,恶魔的代名词。因为她太狠了,太绝了,太无情了。我想到了另外的一个人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细看她的很多办法好像都有吕雉的影子,只不过她更加高明而已。至于她为什么这么狠,可以和废长立幼联系到一起了,刘邦对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喜爱对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乱世之功,治世之能”我认为这是对吕后比较客观的评价,因为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才能有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吕后在西汉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没有了吕雉就没有后面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大帝。

一、乱世之功

吕雉作为高祖刘邦的糟糠之妻,一直耳濡目染,深受刘邦的影响,况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邦和吕雉是互相选择的结果。因此这个吕雉不是一般女人可比的,是一个手腕强硬的狠角色。本纪中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看到了吧,吕后不仅杀人,而且杀的全是牛人,并一首策划了全过程,这个贤内助够资格吧。

先来看看“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

韩信

韩信这个非凡的军事天才被老朋友萧何诱骗到长乐宫,至于怎么杀的无关紧要,反正是死了,夷灭三族。

萧何

和吕雉合谋杀害韩信,因功高震主,被刘邦下狱险些丧命。之后便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对吕雉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干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张良

成了吕雉的“帮凶”,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在胁迫下献出了邀请商山四阔来辅佐太子,以显太子之德,让刘邦打消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这里的帮凶我打了引号,如果让那个哭哭啼啼的戚夫人和如意登位只怕天下就要大乱了。

这里体现了吕雉的一个能力就是控制百官威慑群雄,换成戚夫人恐怕又要出个权臣专权,群雄割据的局面,因此吕雉做到了除内忧。

说到这里有人会提到吕后对匈奴的卑躬屈膝态度,当时我看了也很气愤。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在给匈奴单于的回信中说自己年老色衰不能前去侍奉左右,因此送了狠多财宝和公主去和亲。现在想想当时西汉很多将领被杀,对匈奴的战争失败,短期内确实没有和匈奴较量的资本,因此吕后选择了隐忍,既能麻痹对方,也能给自己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防外患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了汉武帝时代才开始反击。这才是政治家的大智慧,大胸襟!

可以说没有吕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后来的文景之治,说高祖打天下和吕后定天下并不为过。

二、治世之能

创业难守业更难,高祖刘邦是一个创业皇帝,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造反和镇压造反中度过。对于治国他的建树不多,在位期间更依赖于萧何。可以说外有韩信,内有萧何,谋有张良、陈平,对于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撒手掌柜。

因此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人是吕雉,就是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如果大家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吕雉的狠有个特点就是“内外有别”,而且他是在治世,而不是在乱世。

先说内外有别,吕雉对朝中的群臣采用高压政策,群臣皆不敢反。对戚夫人和如意坚决绞杀,但对于维护如意的周昌却没有残害,反而一再想启用其治国,这体现了其敬贤之意。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吕后审时度势,实行黄老之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在文化上开始了复兴之路。同时保持政局的稳定,休养生息,不追求霸权和政治上的所谓丰功伟绩,给百姓宽松的政策。

可能对于很多刘姓诸侯,吕雉就是恶魔和灾星,因为她带来了死亡。但对于百姓而言,他们享受到了安居乐业和太平盛世,很多罪恶源于偏见而非事实。

吕雉是和武则天一样,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权倾朝野但得善终的女性,有人会说还有慈禧,这里我不提慈禧,以后我会分析阐述原因。

在男权的世界里,女性地位底下,但也出现过划破天际的流星曾绽放璀璨的光芒,其中的一颗叫做吕雉。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1 杂谈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的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试图纠《史记》之弊,其论汉武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清吴裕垂《历朝史案》,则指出:

“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了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论三篇,史称天人三策。武帝召问之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本体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表明此人视野之广阔。他要求作为哲学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论事地回答,而要讲出“大道之要、至论之旷。这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时应变之权,而是系统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诚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翦伯赞描述汉武帝云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尔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结果此人由于恨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而他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吕后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大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为刘邦建立大汉和建国初期的政权稳定功不可没,功绩并不亚于武则天。后人对吕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她心狠手辣、滥杀功臣,也有说她执政能力卓越,司马迁对她的评价是"为人刚毅,助刘邦定天下,所诛大臣多为吕后力"

但是为什么她死后却被刘氏皇族势力诛灭全族呢?

吕后作为汉朝的第二位实际掌权人,数年来执政,为政平稳,保持社会稳定。但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她打压皇室成员,扶持外戚势力,铁血手腕丝毫不输于男子。

其实早在刘邦还在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个女强人了,吕雉等一帮众刘邦家为楚军所俘,后来达成和议后被放回,归汉后成为汉决策集团重要人物。性格刚毅的她首先杀掉了淮阴侯韩信,震惊朝野。辅佐刘邦八年间,更是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在朝堂之上有她的一席之地,这为她日后掌权作了充分准备。

刘盈登基时才16岁,年幼的他自然无法面对大汉王朝的复杂政治局面。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稳定,吕后必须主动站出来稳定大局。想要帮儿子稳住大局,就必须找到可以依靠的势力,所以吕后大肆扶植吕氏家族势力。

尤其在刘盈病逝以后,吕后已经是只手遮天了,已经不再需要凭借家族势力来巩固大汉王朝的稳定,但她对吕氏家族的扶植却变本加厉。

吕后掌权后,先后分封了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不仅如此,还毒杀赵王刘如意,将淮阳王刘友幽禁至死,梁王刘恢被逼自尽,吕后去世时,刘邦八个儿子只剩下两个。

这就有些太过了,要知道刘邦可是明确规定"非刘氏子弟不得封王",现在吕后的做法已经完全超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完全无视刘氏皇室子弟的利益,这当然要引起刘氏的疯狂反扑,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过犹不及"。

只能说吕后临朝称制以后,为了照顾吕氏家族的政治利益,引来功臣派的不满;屠杀皇子,招来皇族派的记恨。这些在她活着的时候方能压制,一旦她死后,吕氏一族和功臣派、皇族派的矛盾就会激化,从而招致了诛灭全族的灾难。

吕雉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单父(山东单县)人。

早年其父为避仇迁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欣赏刘邦非凡的气度,把女儿许配给他。

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做了两年的人质,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关中。

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

前195年,刘邦死,汉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

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

『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

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

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

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

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

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

」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

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

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

我们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跃的年代,使我们对历史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讨。

我觉得评论历史人物时候,不应在遵从以前的看法,应该从此历史人物对当时和以后的影响来评论,所谓「民为天,社稷次之、君轻」。

只要他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得好,那怕他是女人还是外国人。

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历史上对吕雉的评价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当时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成绩为定论的。

所以仅在这一方面,对她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

吕后的历史评价

 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吕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