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良渚古国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良渚古国的简介,第1张

1、良渚古国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前4109——前2395年与夏朝(前2070——前1600年)还早。

2、良渚古国起止时间前9984——前4664年。

3、良渚古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由创世神盘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创立的一个城邦国家,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追朔的中华第一古国。

4、良渚古国定都于今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并分别于今河南洛阳、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淮河流域、湖南九嶷山及山东琅琊古城等地设立陪都。历时5320年(前9984——前4664年);自天皇氏至有巢氏共历六代君主(或六个氏族)统治。

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稍后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可能在电视节目听过四大文明古国,或者考试中,碰到了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的题目,记不清四大文明古国了,那么四大文明古国是什么呢?

详细内容 01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

02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03

古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今中东地区),距今约7400多年前,以法尤姆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城邦进而形成国家,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约公元前5450年),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

古埃及王国先后历经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托勒密王朝,共10个时期,33个王朝的统治(含0至第32王朝)。

04

古印度:

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05

古中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有人说良渚遗址揭开了中国史前考古文化的新篇章,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

说起我们国家的历史,大都是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然而我国可以确定历史年代的时间,史书上记载为公元前841年,后来经过天文现象推算认为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但是这一年距今也不过才3000年多一点,而且这些记载也只是存在于史书之中,至于之前的商朝和夏朝,可查的考古实物证据也不多,特别是夏朝,无论是考古证据还是史书记载,都无法明确而直接地证明夏朝的存在,所以我国的夏商周三代史常为国外史学家所诟病,而我国文化部门也制定了夏商周断代考证工程以填补这些历史研究的空白。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多年田野考古工作与综合研究,我国夏朝和商朝的历史文化探源有了很大进展,逐渐理清了以文化发展前后衔接顺序,表现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发展序列。

一般认为我国夏朝大约开始于4000年前,但是在夏朝之前,还有尧、舜、禹以及黄帝、炎帝时代,而且在这些时代之前历史渊源的衔接又是什么样的?这又是是一些未解之谜,良渚文化丰富的考古实物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良渚文化的跨度非常大,最早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绸遗物,并且又发现了制作于9000年前的保存完好的骨笛,至今还能奏出声音,这里还有世界最早的人工种植的水稻,最早的拦水筑坝灌溉技术,最早的古城之一,以黑陶为主的陶器制作、制作精美的各种手工艺品,各种农具工具和生活用具,玉器、竹编工具、以丝绸和麻布为主的纺织业也很发达,这些都是1万到4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创造出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如今良渚文化的遗迹已经发现了130多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其主要遗迹的时间跨度为5300到4000年前,很显然这个时间比夏朝还要早一些,有人认为这个时期或属于传说中的虞朝时期,但难以证明。

良渚文化的发现也说明在我国的夏朝之前,我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社会生产相当发达的区域性文明,并且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等)、关中平原(半坡文化、史家文化等)、四川盆地(三星堆文化等)、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等)等地的文化有一定的同步性,不过目前来看,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的良渚文化在起始时间上略早一些,因此有人形容说中国古文明的曙光从良渚文化上升起。

有人认为华胥国真实存在过,也有人认为华胥国真实存在过,只是神话传话或文学创作的。

以下是具体的解释:

华胥国又称华胥古国,是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一位杰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华胥氏所创立的国度,其相关的101处遗址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残存着,现在急需开发保护。

华胥国,传说中虚拟的理想国度,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华胥氏作为华胥国的女首领,“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追求治世强国,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复兴华胥国的辉煌,于是有了”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而后天下大治“的典故。

《列子·黄帝》中黄帝梦游华胥的典故,自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流传以来,又经西汉刘安《淮南子》、东晋张湛的《注语》,把黄帝塑造成了一个有美好理想追求的人物,以浪漫的精神表现出来。“梦游”成为追忆往事恍如梦境的用语。唐代诗人李商隐“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即是此意。

从现代考古学和人类社会学研究可知,华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一支,生活在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渭河流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代表。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蒙昧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自然、淳朴、和谐成为文明时代提倡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道家的社会理想,于是便有了华胥国的社会模式。

华胥国位于今蓝田县华胥镇,《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兰田县,小渊日渚。”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新斌认为:华胥是以母权制为代表的前伏羲时代的人物,是中华人文母祖,是中华民族前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陕西蓝田保留有华胥的遗迹,并有蓝田猿人的发现,二者都是早期人类文化的体现,并有着内在的联系,以二者为代表的蓝田文化,在中华文化源头的探索过程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华胥遗迹

华胥陵

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氏死后安寝的陵地,它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纯阳的风水宝地。华胥陵原周长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陵区古柏参天,钟鼓高悬,殿宇祭台雄伟,常年祭祀不断。

据许多史书记载,中国上古时期有过一个华胥国,且有遗址存在。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七部《蓝田县志》均载“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陕西通志》中说:“羲母(风华胥)陵在蓝田县北35里”。《蓝田县志》中说:“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根据这些记载,华胥陵遗址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宋家村。

华胥陵周围分布着许多同华胥氏与之有关的人文遗址、遗迹。有华胥沟、三皇庙、毓仙桥、阿氏村(娲氏村)、女娲堡、补天台、人宗庙、磨合山、华胥窖、画卦台等。伏羲创建《八卦》时的“画卦台”;雷家庄相传是当年“雷泽”的所在地;传说“华胥窑”是华胥氏履大人迹后,感虹而生伏羲女娲的窑洞;“毓先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通有关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的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四个字,左右两边分别是“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明代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字样,左右两边分别刻有“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这些都是十分珍贵人文遗址与实物。也都进一步印证了《陕西通志》“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的记录。华胥陵是中华大地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冢,是一个令全球华人向往祭奠的圣地。

文学作品中的华胥国

黄帝神游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列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因为黄帝的这个梦,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华胥国一词具有了三层意义。第一,被视为远古盛世的象征。如晚唐诗人曹唐,在《圣帝击壤歌四十声》诗中,对唐尧盛世予以热情歌颂,对华胥国那种朴素、安逸、衣食富足而又道德高尚的太素之乡,寄予深切的企盼。其中有句曰:“寤寐华胥国,嬉游太素乡。”第二,被视为可以逃避现实烦恼的乐土。如黄庭坚《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这几句是说,只有沉醉于酒,才能不再去想追名逐利,才能充分享受风花雪月。第三,作为清美之梦的代称。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是说自己怀念美丽的情人却无法相见,只能在梦里与之重逢了。无论是哪种意义,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华胥国也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二刻拍案惊奇》里有一个故事叫《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讲的是一个孤儿叫寄儿,生来愚蠢,不识一字,替人家做苦力为生,后来又签字画押,被土财主雇去放牛,穿着破布袄,晚上睡在草房里。

一个道人看中了寄儿的道骨,想带他出家,寄儿不愿意,于是道人就传授了寄儿一句五字真言,就是“婆珊婆演底”,说是睡觉前将这五字真言念上一百遍,就可以夜夜快活。寄儿遵照道人的嘱咐,睡觉前整整念了一百遍,然后入睡,在梦里进入了华胥国,在华胥国里,寄儿献万言长策,被任命为著作郎,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上任。从此以后,寄儿白天劳苦,晚上就念“婆珊婆演底”进入梦中华胥国,饮美酒,享佳肴,看歌舞。被招为驸马后,又因消除玄菟、乐浪两个邻国的威胁,立了大功,被封为黑甜乡侯,富贵到了极点。到后来寄儿在放牛时发现了一窖金银,献给土财主,被土财主收为养子,开始享受富裕生活,五字真言也不念了。但从此以后,白天和晚上开始颠倒过来,白天享富贵,晚上做恶梦。原来传授五字真言的道人又来了,他向寄儿讲明了其中的道理:白天享富贵的,晚上就要做恶梦;白天劳苦的,晚上就进华胥国享受富贵。

这个故事是是根据《列子》中的故事改编的,又加入了黄粱梦故事中的细节。《列子》中有一篇讲黄帝即位十五年后,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游华胥国。华胥国里没有君主,一切都是自然状态,老百姓都没有嗜欲,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恶,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和谐,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爱憎,无利无害,因而也没有争斗,没有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那个国家的人都没有恐惧,甚至入水不溺,入火不热。这样的一个国家简直比天堂还美好。后人就用“华胥国”来指美得不能再美的梦境。《列子》中的另一篇故事讲的是周朝有一个富翁,有很大的一份家业,天天想着家业,想着如何挣更多的钱,弄得身心俱疲,而到了夜晚,一入睡就做梦,梦见自己给人家当奴仆,累得要死,还要受主人的辱骂和鞭打,痛苦得在梦中叫唤,一直到天亮。而这个富翁使用的一个老奴仆,年老体衰,还要整天地劳作,但是一到晚上就梦见自己成为国王,大权独揽,吃喝玩乐,要啥有啥,快乐无比。当有人对这个奴仆如此辛劳表示同情时,这个仆人说:“人生百年,一半白天一半黑夜。我白天为奴仆,很辛苦,但是到了晚上就成了君王,其乐无比。有什么可怨恨的呢?”那个富翁为晚上梦中的辛劳而烦恼,他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你白天是富翁,享受富贵,晚上做梦自然就要劳苦,这是自然的规律。你想白天黑夜都享受,怎么可能呢?”

古籍记载吕族起源于姜水流域,故为姜姓,姜族后裔逐渐分化出四支族氏,被称为「 ”四岳”,吕族为其中一个大族。宋代《通志》记载:「 ”吕,炎帝之后,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吕国至少在夏朝时就已受封,进入商代,吕国又臣服于商,成为商王西部或西北部的边服之国。那么商代吕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卜辞中有「 ”(上工下口)方以敦吕”的记载,敦,即敦伐,(上工下口)方入侵吕国,(上工下口)方在殷商西北部,商王朝劲敌,吕国臣服于商,于是受到了附近敌国的侵伐。那么吕国也当在殷商西北部一带。春秋时晋国有郘邑,为吕甥大夫封邑,古址在今山西霍州市以南一带,此地属汾水流域,正是殷商西北部的重要入口处,商代吕国很有可能就在这里。不过也有说法认为商代吕国起源于山西吕梁山脉一带,其实两者相距不远,不排除早期吕氏部族在此活动。 西周吕器「 ”吕方鼎” 「 ”吕”的造字本义普遍认为来自「 ”人之脊椎骨”,脊椎骨是人体骨骼的重要部位,是「 ”躳(躬)”的本字。人在弯弓状态下脊椎骨凸现明显,一块连着一块,「 ”吕”字甲骨文便是取自此象形。故「 ”吕”的隐义便有「 ”连着”的意思,比如「 ”侣”的伙伴、伴侣、「 ”营”的营帐、军营;「 ”闾”的闾巷、 闾里等等,都有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含义。也有说法认为指「 ”两人或多人唱合”,是早期礼乐的一种形式制度。古乐有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凡六个奇数为阳律,称「 ”律”;六个偶数为阴律,称「 ”吕”,即我们通常说得「 ”黄钟大吕”。吕族的来历可能源于早期的礼乐制,如果属实,吕族当为一个重视礼乐、提倡礼仪文化的部族。古籍载西周时吕侯作《吕刑》,从《吕刑》「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立法、修法思想来看,吕国后裔确实有先祖礼乐之邦的遗风。 吕的甲骨文 卜辞中虽然没有吕国替商王室出征他国的记载,也不见「 ”吕师”戍边,但它位于殷商西北部边缘要害地区,附近强敌林立,战争不断。吕国处于长期残酷的地缘斗争中,使得吕国国力越挫越勇,可能(上工下口)方与它单打独斗并不能占到上风。因此,卜辞中出现了(上工下口)方联合(上辰下鬲)方一起讨伐吕国,这次战争中,吕国受到了重创,可能因为敌方来势突然,吕国来不及防备,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向商王求救,结果吕国落入了(上工下口)方的手中。吕国是商的附属国,吕地辟有大片商王朝的圣田,是商王朝农业经济的支柱之一。吕国被敌国夺去,商王肯定不会罢休,于是卜辞:「 ”丁亥卜,亘贞:呼取吕?”、「 ”贞:勿呼取吕?”、「 ”王曰:吉,其取。”这组卜辞是说商王经过反复贞问,是不是到了该取回吕国的时候了,结果得到神的启示:吉利,可取。于是商王发兵攻打吕地,将吕地从(上工下口)方手中重新夺回。卜辞:「 ”贞:吕不其受年。”这是商王关心吕地的气候和收成问题。卜辞:「 ”于吕,王乃田,亡灾。”商王亲自去往吕地,并进行田猎,一切顺利。「 ”弜麋迩于吕,弗其……”商王在吕地猎到麋鹿。 吕方鼎铭文拓本 商代吕国只见于一、三期卜辞,因此我们对商末吕国的去向不确,但结合西周吕国曾受到册封,估计商末大板荡时期,原本臣服于商的吕国看准时势归顺了周族,并参与了武王克商,立下功劳再次受封。我们都知道春秋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境内,那么南阳是不是西周吕国的故地?据各种零星资料分析,应该不是,西周吕国当在商代吕国的原址上重封的。《国语郑语》记载:「 ”当成周者,南有申、吕……”申国有西申国、南申国、还有后来的东申国之分,西周末年引犬戎乱周的申伯当是西申国,西申国也是姜姓,镇守在周室西疆以防戎狄入侵,所以申伯有机会放犬戎入关。那么西申和南申是两个独立共存的国家还是同一个国家迁徙所致?笔者认为应该是后来形势所变迁过去的。吕国的情况和申国极为相似,他们都是姜姓,又同在西北部,最重要的是,申吕两国的首脑同时受到周室的重用。周穆王时期,吕侯为周王作《吕刑》,此时的吕侯当为周室的大司寇。《吕刑》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法典,是先秦早期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司法体系,《尚书》对此有详尽的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甘肃灵台境内出土西周铜器「 ”吕姜簋”,铭文作「 ”吕姜作簋”四字,这显然是个陪嫁器,西周时灵台为密须国,此铜器可以作为吕国和密须国联姻的见证。从《殷周金文集成》传世青铜吕器「 ”吕王壶”、「 ”吕王鬲”等来看,西周吕国鼎盛时期吕侯一度称王,吕国是周王室成员国,吕侯称王,肯定得经过周王允许。可见当时吕国国力一度强盛,周王得依仗吕国来替他镇守北疆,故而允许吕侯称王。 西周吕器「 ”吕王壶”铭文拓本 吕国和申国极有可能是在周室东迁后一起跟着迁往南疆的,以继续屡行「 ”以蕃屏周”的使命,只不过换了个方位,所以古籍中才有「 ”当成周者,南有申吕”的话法。对于春秋吕国的历史《左传》中记载得颇为详细,春秋早期,楚国日益强大,在申国、邓国相继灭亡后,吕国最终也在楚国的北伐战争中被吞并。但吕国并没有绝祀,跟申国一样被东迁到了淮河流域,申国迁到今湖北信阳、罗山一带,史称「 ”东申”;吕国被迁到了今河南新蔡县境内,史称「 ”东吕”,《后汉书》记载:「 ”新蔡有大吕亭。”应该指得就是这个东吕国。东吕国最后的结局史无可据,吕国之后有吕氏,是吕姓的重要来源,吕氏名人颇多,最为著名的当属吕尚,助武王伐纣,开创齐国。春秋末年卫庄公夫人吕姜,应该也是吕国后裔,吕卫通婚,说明此时吕国依然存在。东吕国可能最后进入到了战国才逐渐被时代淘汰。 文/堰风 殷商古国——襄国,国名来自耕地,带「 ”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关

1高昌古国2西藏女国3精绝古国4龟兹古国5哀牢古国6良渚古国7古代庸国8古代巴国9三星堆古蜀文化,蚕丛鱼凫白灌10古格王朝11阿里古国12渤海古国13车师古国14蒲类古国15焉耆古国16于阗古国17且末古国18吐谷浑王朝19东丹古国20西夜古国21蒲犁古国22疏勒古国23姑墨古国24西夏古国25牛河梁红山文化26墨山古国27杞古王国28勐卯果占壁古国

29 防风古国

30於越古国

31喀喇汗王朝32高句丽王国33古肃慎国

34夫余古国35古秽国36纳西古国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良渚古国的简介

1、良渚古国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前4109——前2395年与夏朝(前2070——前1600年)还早。 2、良渚古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