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那些种图腾?分别代表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5收藏

中国古代有那些种图腾?分别代表什么?,第1张

1、狼图腾

狼是突厥系民族图腾,阿尔泰民族的另一支东胡也敬畏狼。汉史载,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车认为他们是一个美丽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后代。而乌孙的祖先则传说是弃婴和母狼阿史那的后代。乌孙、高车,一为匈奴养子,一为匈奴之后,加之传为匈奴别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话,

以此推之,匈奴亦当有狼祖神话,只是消失于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国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来自于突厥传说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这个词在古突厥语中是指苍色的狼眼。传统意义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里',草原人在死后会把尸体运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到腾格里享福,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里·对天的崇拜。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

2、鸟图腾

在原始时代,鸟形图像的出现比较普遍,不仅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史前人类中,而且在长江流域的原始遗存中也有普遍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甚至在进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双头连体的鸟纹图像。

可见,鸟图腾崇拜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鸟类名号,如少昊部落就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等。在中国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图腾标志主要是鸟。居住在山东、江苏一带的东方各种夷人,据古籍记载,他们最初也是以崇拜鸟为主。

从民族志的材料中来看,中国大多数近现代少数民族,都还或多或少地残留有鸟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怒族、苗族、满族、朝鲜等都有鸟图腾,并有关于鸟是自己祖先的神话。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鸟图腾。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在门上挂一只鹰,认为这样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3、蛇图腾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著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

《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

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4、葫芦图腾

由葫芦神话衍生的传说亦多种多样,最出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据传盘古出世时,将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坠下,天地相连处,盘古则左手持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凿击,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浊初开。

盘古与葫芦图腾的关系:彝语专家刘尧汉在《论中国葫芦文化》中指出,盘古就是葫芦,盘古的盘,即是葫芦;古-意为开端,所谓盘古,即“从葫芦开端”。

5、龙图腾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

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鳞有角,有牙有爪,能钻土入水,能蛰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兴云布雨,又能电闪雷鸣。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

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

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说明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中国人始终爱龙、望龙、信龙。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腾 (文化标志)

有狼图腾、鹿图腾、熊图腾、鹰图腾、树木图腾等。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

扩展资料

民族图腾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 

-蒙古族

人类对什么而崇拜呢?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崇拜,而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崇拜。“崇拜” 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崇拜文化”。他们各自崇拜什么呢?有的国家崇拜神。他们认为是神创造了人,而不是人创造了人。因此,有的国家的人崇拜神,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神道教等。有的国家或某地方甚至还崇拜凳子(加纳人)、崇拜老鼠(印度的泰尔沙漠地区人)、崇拜蝙蝠(多哥的巴萨里族人)、崇拜黄牛(尼泊尔人)等。在这些国家的人眼中,世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的人对神特别尊重、崇拜,他们信仰神,认为神是万能的原因所在。中华民族崇拜祖先中国人认为祖先就是神,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因此,中国人崇拜祖先,例如建立宗庙等,在宗庙里设牌位,尊称为 “祖宗”,点香、烧纸、祭祀,感恩祖宗,敬请祖宗保佑活着的人平安无事,生活幸福。

在中国人眼中自己的祖宗就是神。例如有巢氏、燧人氏、轩辕帝、炎帝、黄帝等,就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始祖,后世人尊称始祖们、先祖们为 “祖宗”,每到逢年过节的祭祀日,大家就会很自觉地、主动地前往祭拜。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仅是崇拜祖宗,而且也崇拜神。这些人举例道教、儒教等等。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些东西都是人所创造的。道教创始人是老 zi,儒教是孔子,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像基督教充满着神话般的传说故事。以上事实说明,祖宗崇拜就是尊重、信仰先祖。孝敬先祖的祖宗崇拜,逢年过节的祭祀日,举行祭拜活动,就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对于孝文化我们怎么可以不认同呢?综上所述,祖宗崇拜是中国传统孝文化重点内容内容之一,我们是必须认同,要信仰、要崇拜。只有信仰崇拜我们的祖宗,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就是不要忘记弘扬我国的传统孝文化。以实际行动,每当逢年过节祭祀日时,千万不要忘记祭拜祖宗。如果你崇拜上帝,你必须要求别的东西。这叫焦虑崇拜。肯定有困难。而历史上的英雄通常都会成为大神。这是祖先之外最值得崇拜的。因为这些英雄曾经偏袒一方。一边的人也很喜欢。说白了,这种崇拜背后的文化就是感恩和仁。仁的关键在于身在其中。换句话说,祭祖不是为了神或者其他人。而且是直接在教自己以后该怎么做,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像得到了祖先的指引。而当他的善行得到回报时,他仍然得到祖先神灵的保护。

龙的形象起源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龙生有骆驼头、马脸、虎鼻、牛耳、豹眼、鹿角、狮鬓、蛇身、鱼鳞和鹰爪。它能长能短、能幽能明,可似飞向天空呼风唤雨,能潜入海底兴风作浪,也是风调雨顺的保证。作为自然界中从未出现过的动物,它是原始祖先对自然力模糊崇拜的产物。那么,是什么动物激发了古人绘制龙的形象呢?

龙为鳄说

龙是鳄鱼形象的艺术升华,这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有人甚至肯定地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应该是以扬子鳄为原型的。

扬子鳄,古称“鼍”或“鼍龙”,俗称“土龙”和“猪龙婆”,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温带淡水短吻鳄之一。根据化石记录,它们在中国近一半地区被发现,特别是在武汉长江中下游地区,数量繁多。

扬子鳄是怎样“变成”龙的?首先,扬子鳄具有相对凶猛的外表、两栖的生活习性,而且经常半潜在隐蔽的地方像秘密的行踪,这会使古人对它既有恐惧又有敬畏,使它成为公众眼中端庄而神秘的动物,所以它成了必然选择主水神灵形象。

事实上,这幅虚幻的龙像具备了扬子鳄的所有基本特征:全身布满鳞片;长下巴,头顶上有一个凸起的鼻子;有锋利边缘的锥形尖牙;大而圆的凸出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强壮的四肢和五指的爪子;横条纹的腹部。为了弥补扬子鳄光秃的头部和尖尖的尾部对神的形象有害的缺陷,古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其身上增加了角、须和尾鳍,并将背部纵向排列的突出角质刺转化为锯齿状背鳍,拉长身体,呈现气势和装饰效果。因此,这条扬子鳄被塑造成了一条可以在云中翱翔的龙的传奇形象。

扬子鳄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沼泽中。在《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可能意味着龙(即扬子鳄)和蛇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有着相似的习性。“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龙的生命离不开水,这也符合中国鳄鱼的生命特点”中国短吻鳄龙有冬眠的习惯,秋藏春醒。古人每次看到鳄鱼和雷雨同时出现,雨水就从空中飞来,于是就幻想着它能飞起来。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了一个地下洞穴迷宫。这些洞穴离地面两三米深,通常生活在水中。因此,人们想象“龙王生活在水下龙宫”。据信,由于洞在洪水中被毁,扬子鳄四处奔跑时,人们便认为是“龙王正在掀起波澜,兴风作浪”。其实,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青蛙、贻贝等为食,壳里有许多珍珠。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蚌嘴里吐珠时,就有了“二龙戏珠”的理论。

扬子鳄的交配产卵季节是雨季。由于雄鳄通过叫声寻找雌鳄,人们把扬子鳄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即“龙可以呼风唤雨”,也符合龙能翻江倒海的特点。

后来,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等原因,扬子鳄在很多地方逐渐消失(安徽、浙江等地只有少数地区存在)。由于扬子鳄在大多数地方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也逐渐消失,只留下祖辈们世代相传的龙的形象。因此,龙与扬子鳄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起源也变得扑朔迷离。

甲骨文中的“龙”字是非常象形的:“头有角,嘴大,身有花纹,身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仲建先生认为,从龙的象形特征可以推断,除了头上的角外,“都是鳄鱼的形象”。事实上,老年鳄鱼头部的刺状突起往往很明显,这可能是古人误以为角度的原因。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还有另一种鳄鱼,湾鳄,在我国大约在明朝中叶1510年灭绝。湾鳄是现存最大的鳄鱼,体长25-7米,最大体长10米,体重200-300公斤。中国扬子鳄和中国扬子鳄的一个主要形态差异是,第四颗下颌牙齿面向上颌的缺口,因此当嘴闭上时,牙齿暴露在外。

湾鳄的性情非常凶猛。它不仅攻击岸上饮水的牛、羊等牲畜,还主动攻击人。历史上有许多令人震惊的故事。唐朝文学家韩愈“驱鳄”驱的就是湾鳄,他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祭鳄鱼文》。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先民特别是南方居民的龙图腾与水中的鳄鱼等会伤害人的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全有可能经常受到鳄鱼的侵害,造成恐惧,从而导致崇拜。

龙为蛇说

世界上有2700多种蛇,中国有近200种蛇,包括蟒蛇、蟒蛇、闪光鳞蛇、蛇、蛇、眼镜蛇、海蛇和毒蛇。龙的原型是什么样的蛇?一些学者通过对考古、历史、民族学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这可能是一条蟒蛇。因为蟒蛇是“蛇之王”,古人用蟒蛇这个最大的蛇作为基形来塑造龙。中国只有一种蟒蛇,即黑尾蟒。它是中国最大的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它长6-7米,重50-60公斤。虽然蟒蛇行动缓慢笨拙,但它是一种贪婪的动物。它没有毒牙。捕猎时,它通常成群结队地在地上、山间和溪流之间,或在树干上等待猎物。

至于龙的原型,可以与“龙为鳄说”理论相提并论的是“龙为蛇说”理论。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形似马、狗、鱼、鸟、鹿,但其主体和基本形态是蛇。这说明蛇图腾是图腾单位众多时代最强大的图腾。图腾的融合是蛇图腾对许多弱小单位的融合和同化的结果,可能在图腾融合之前,所谓的龙只是一种大蛇。

这条蛇的名字叫龙。后来,有一群人把这种蛇当作图腾。他们合并并吸收了许多其他图腾团体。只有到那时,大蛇才接受野兽的四只脚、马的头、鬣狗的尾巴、鹿角、狗的爪子、鱼的鳞片和胡须,所以它才成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龙。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无论龙的形象如何变化,它的主体仍然是蛇,蛇的进一步神秘化将升华为龙。

原始先民崇拜的龙的形象来源于蛇,更具体地说,是具有一定巫术意义的神化蛇。蛇常出没于山川草丛。他们善于躲藏和攻击。有毒的毒液能杀死敌人。这些特征会使原始先民产生恐惧和神秘联想。蛇的不可理喻的魔力让人屈服,所以他们祈求蛇的保护,所以有许多氏族把蛇当作图腾。大量的人类学资料、民俗资料和古代文献证明,蛇的图腾崇拜在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中广泛流行。

正是由于蛇图腾崇拜的盛行,蛇图腾演变成龙后,在龙的概念和形态上仍有古蛇图腾的遗存。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原地区曾有几个以水生动物或两栖动物为图腾的氏族结成联盟,其中以蛇为图腾的蛇族最为重要。蛇被神秘化,成为图腾神,即龙。所以蛇族就是龙族,他们的首领是蚩尤和禹。人们还认为,龙的原始形象是蛇,它代表了土地的自然力量。人们还认为,最早的龙是一条有角的蛇,用来代表其神异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龙字是一样的。

通常,当蛇活蟒蛇捕食时,它会慢慢抬起头和脖子,形成“s”形,然后突然咬住猎物,用身体紧紧地裹住猎物,直到被勒死或无法再挣扎。由于下颌骨与颅骨的关节非常疏松,下颌骨左右半部分与口腔各部之间通过韧带连接,具有拉伸张力,口可以张开130°以上,喉咙也有弹性,胸部没有胸骨,体壁可以自由扩张,所以即使是比它的头大几倍的动物也可以被整个吞下。茂密的森林和水中的各种动物,从野猪、野羊、鹿到鼠、鸟、鱼、蛙,以及猪、鸡、鸭等畜禽,都是它的食物。关于吃蟒蛇的人也有很多传说。

不过,也有人提到其他蛇。例如,四川凉山彝族人用彝语中一种叫“尔布”的红色小花蛇人们把它当龙。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动物学家张梦文通过对古代文献、古籍、古文字的考证,提出了龙与五步蛇相似的观点。五步蛇也被称为“五步龙”。又名尖吻蝮蛇。这是一条非常毒的蛇。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而得名。五足蛇因其毒而被视为神灵,是龙进步的图腾。

其他的说法

此外,有人认为龙的一些主要特征与蜥蜴更为相似,一些古代蜥蜴的描述也与龙相似。据一些学者介绍,滇南峨山等县的彝族人把当地的山壁虎(蜥蜴)当成龙,每年玩龙灯时做成的龙就是蜥蜴的形状。有学者指出,龙是印度蟒蛇和爪哇飞蜥结合的产物。后来,在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巨兽骨骼影响下成为有翅怪物,最后成为口头传说中的巨大凶猛的怪物。

爬行动物中的最后一个类群——龟鳖类,甚至两栖动物和鱼类,已经被提到。例如,清代《杂述诗》记载了历法史料:“地支亦论所属,辰则属鱼”;在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也被鱼取代。因此,关于龙形象的起源,据说龙是由各种水生类群(主要是短吻鳄、短吻鳄、蛇、海龟等)与鸟类和动物结合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不同地区的人选择不同的物候参考动物,所以江汉流域的元代和鳄鱼,黄河中上游的昆虫、青蛙和鱼,黄河中下游的鸟类和动物,等都有可能是相对固定的物候参照物动物以后,这些关系演变成专注于某一特定形象的观念,从而形成了龙。

恐龙作为一种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也被一些中外学者提及。例如,美国学者海耶斯在其著作《中国的龙》中就认为龙是古代恐龙。

因为龙是我们祖先传说中的一种神秘动物。它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在陆地上行走,潜伏在深渊中。它是一种伟大的自然生物。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中,恐龙、翼龙、鱼龙和其他动物曾经主宰着海洋、陆地和空气。然而,早在1942年,著名古生物学家杨仲建就首先论证了古生物学中的恐龙与中国传说中的龙无关,然后论证了传说中的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他也是第一个科学证明“龙是一种假想的动物”的人。

龙之九似

事实上,龙确实有许多动物的特征。宋朝的《尔雅翼》描写了龙的九个相似之处:“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难怪如此复杂而神奇的形象会产生各种矛盾和自我实现的说法。

关于龙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有许多部落生活在野外,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轩辕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几十个小部落。

当时,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包括蛇图腾、马图腾、鱼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黄帝为了统一部落,决定共同制作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根据各部落图腾的特点,绘制了特殊的图腾:蛇的身体、马的脸、鹿角、象的牙齿、鱼的鳞片、羊的胡须、鹰的爪子。图腾因与浮云和河流相联系,所以被称为“龙”,而不可能是在真实的动物世界里发现的。从此,龙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飞翔、权威、吉祥、欢乐的象征。

有许多鸟类、动物和其他动物的身体部位也丰富了龙的形象。早在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龙絮》就说龙是“马蛇之类”的说法。这是他根据秦汉时期流行的龙形(马头蛇尾)对龙原型的初步探讨。汉代流行的“马头蛇尾”龙,是对上一代龙的继承。

殷周遗物上的龙形为马头蛇尾,甲骨文中也有这种形制。学者阿尔丁夫认为,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野马。然而,龙是雨水之神,马非水陛之物。古人怎么能把马当作龙的模型呢?因此,有人提出建议,这种马应该是河马。

河马比普通马更神秘,能唤起古人的思想。”《山海经》、《尚书》等都有水马、龙马出江的观点。在1200万至10000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河马也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中国云南也发现了上新世河马。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龙起源于水牛,这原本是水牛在南方的名字。关于与猪头有关的龙头形象的起源,众说纷纭。认为龙的起源和诞生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

各种各样龙都是在不同的地方独立诞生的。龙形的起源是多种多样的。长期以来,中国有许多不同姿态的“龙”。由于龙的巨大神秘性,后人更容易将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神性赋予它,使之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当北方部落与马为友时,就增加了马的特点;当南方部落依水而居,有鱼相伴时,就增加了鱼的鳞和须。为避蛟之害(其实是鳄),就附上鳄的特性……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泛龙论”,认为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同一个民族,对龙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滇西哀牢山彝族以穿山甲(龙鲤)为龙,山庙中描绘的“十二兽”神像是穿山甲而不是龙。穿山甲是一种善于挖掘和生活在中国南方山中的动物。它除了面部和腹部,还覆盖着500-600块坚硬的角质厚甲,以复合瓦的形式排列,形似鳞片。这样的外表真的让人想起了龙等古代神话动物。

穿山甲虽然是陆生动物,但古人把它归于水族。它被称为鲮鲤、鲮鱼,甚至是龙族,即龙鲤或龙鱼。宋朝庄绰的《鸡肋编》说:“鲮鲤乃穿山甲”;“鲮鱼何所?”是屈原《天问》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根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轩辕之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清朝《古今图书集成》载龙鱼图样,头上有角。与穿山甲相比,古代想象中的龙鱼以穿山甲为原型,夸张颈部和头部,以接近龙的形状。

根据《尔雅翼》和民间传说,与龙有关的动物包括驼鹿、虎、豹、鹿、狮、兔等著名动物,以及属于鸟类的鹰。也有人认为龙的身体是一种“扭动的虫形”。此外,还有人主张龙的原型是长颈鹿以及属于软体动物的蜗牛、属于昆虫的蚕等动物。在一些地方,鸡、蝌蚪、绵羊、鳗鱼和泥鳅也被用作龙。既然这些观点太牵强,我就不在这里列出了。

综上所述,龙是一种神兽,古人把它朦胧地聚集在一些爬行动物和一些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身上。龙的形象并不是自然界某事物的简单表现,而是以某些动物的形体特征为主体,结合其他动物的形体特征而创造的艺术形象,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这是迄今为止龙崇拜起源研究的主要成果。但是,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丰富和发展。

一、语言文字

1、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2、文字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二、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三、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

四、姓氏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产生错觉和误解  。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

扩展资料

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钱的炎黄传说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苗族也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传统民族。

苗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都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衣、食、住、行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指民歌、舞蹈、宗教信仰、手工技艺等。

苗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苗族服饰是识别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标志,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直观上也是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一要深挖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色;二要与时俱进设计节日盛装、舞台装和日常普通装;三要号召各族干部群众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特别是重大节日活动民族领导干部带好头、作好表率;四要形成文化产品及旅游商品,并逐步成为品牌产业。

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一是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切实做好古籍收集入馆、开展文物普查申报工作,深挖文物遗址、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二是保护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农耕文化、纺织文化、节庆文化,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

-苗族

盘古具有的本领和品质如下:

首先,盘古神话表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以人为本,宇宙由人开辟,由盘古顶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年,盘古巨人长得多么高大,说他“神于天,圣于地”,表现了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这一人本主义的宝贵思想。

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不息,劳动不息,就可以创造一切,这正是盘古神话所显示出的思想光辉。

其次,人的本质在劳动,正是劳动使人类高于一切动物,区别于一切动物,盘古神话实质上正是对人类劳动赞美的一曲最壮丽的凯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万物,正是盘古神话最深刻的思想内涵。

盘古精神

首先,盘古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的开创精神,创新精神,这对于改革开放创造和谐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盘古精神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盘古精神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坚持,长期奋斗,自我牺牲,为民造福的精神。

一是图腾标准。古籍中盘古神话说“盘古氏龙首……”显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龙,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所以,盘古子孙就以龙为图腾标示,千古传承。有关盘古和龙的传说也很多。

桐柏山盘古塑像的头部有两只龙角,与“盘古氏龙首”之说如出一辙,而其它的盘古神话流传区别是凤图腾,鸟、鸡图腾,与龙图腾格格不入。具有龙图腾特征的桐柏盘古神话则比较正宗。

二是地理标准。古籍中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最早莫过于三国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处,为“盘古死后……血为淮渎……”明显将盘古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

明代学者李梦阳撰文《大复山赋》时,将桐柏山水帘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脉称为盘古,“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清代学者贡愈淳作《桐柏山赋》曰:“盘古开天而首出……”明确指出桐柏山是阴阳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首出开天的地方。

唐朝、宋朝编修的《元丰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纵观千古典籍,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方志,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帘洞的地理名词与盘古神话密切关联。

同时,桐柏山盘古躺卧处还存有一座盘古庙,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与盘古神话密切相关的实景地名。

萧瑀是唐初著名的政治人物,《新唐书》、《旧唐书》都有他的列传。他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入唐以后仍毫不避讳,以耿直敢言著称,在政治上几经沉浮,唐太宗的著名诗句「疾风知劲草,版荡识忠臣」,就是赠予他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却被清流县东山村萧氏说成是自己的开基祖。当地不仅有关于萧瑀的传说故事,而且有他的庙宇以及所谓的5座坟墓。萧瑀庙就建在村口附近,里面供奉萧瑀及其夫人的塑像,过去庙门口还有一只石狗。据当地人传说,那只狗是萧瑀的爱犬。有一次,萧瑀在征番时被大火包围,狗不顾一切冲入火中救他,不料却被萧瑀误杀了。后来萧姓族人为纪念这只「黄狗将军」,就把它供奉在萧瑀庙前。每年正月初五至十六日,萧姓族人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从初五至初十日,全村人要吃「狗粥」。这种「狗粥」像八宝粥一样,据说只能给人和狗吃,不能拿去喂猪牛鸡鸭。初九日是萧瑀的生日,初十日祭祀黄狗,要敬献「狗丸」。从初十开始,要把萧瑀的神像迎入祠堂内供奉,直至庙会活动结束才送回。从这些习俗以及传说来看,与其说萧瑀是他们的祖先,还不如说是被他们创造出来的。东山萧氏的习俗更带有畲文化的色彩。

以上所举这5个例子,仅是我们遇到的祖先神崇拜的一部分。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几点:(1)这些人物大都是道士或者道姑,与民间道教有着密切关系;(2)他们都有民间传说的背景;(3)他们都是唐宋时期的人物。事实上至明代中叶以后,这种祖先变成神明的例子就十分罕见了。

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

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人民网-土家族

中国古代有那些种图腾?分别代表什么?

1、狼图腾狼是突厥系民族图腾,阿尔泰民族的另一支东胡也敬畏狼。汉史载,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车认为他们是一个美丽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后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