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生宣与熟宣有什么区别?
熟宣和生宣纸的最大区别就是表面多了一层胶矾涂层。
熟宣纸有许多亮亮的反光,叫矾,生宣纸看起来比较像常用的纸,没有亮亮的反光。生宣吸墨性较强,在着墨后,边缘会因纸张品质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熟宣纸在没有漏矾的情况下,可反复着色不坏,看起来像有防水效果。生宣纸和熟宣纸的厚度不同。能够多次着色不坏的熟宣纸,比生宣纸薄。
在制作方面,生宣是按照正常纸张制造程序而出产的宣纸。熟宣是在生宣基础上,再加上一层矾水。如果矾水的量比较少,又派生出所谓的半熟。
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生宣是直接从纸槽
中抄出来并烘干,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纸。生宣具有渗墨
吸水等特点,非常适合创作写意画和行草书体。熟宣是在生
宣上刷了一层矾水和拖骨胶。熟宣又称矾宣,渗墨和吸水性
能不如生宣。用熟宣作画容易掌控,但也容易让作品显得光
滑板滞。用生宣作画墨趣多,但渗透迅速,
不易掌控。因此,画
山水一般宜用半生熟
宣纸。半生熟宣纸遇
水慢慢化开,既有墨
韵变化,又不过分渗
透,皴、擦、点、染
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
写书法作品的时候可以用生宣也可以用熟宣,不过一般用生宣会更好。生宣指的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宣纸,用它来书写,墨汁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从而让墨色有浓有淡,增加字体的力度的同时让字体看起来更饱满。不过一般写小楷的时候也可以用熟宣,效果差别不大。
书法用什么宣纸比较好
另外,在生宣上更适合写大草,这就要求写作者掌握基本的毛笔书写方式,对书法有一定的研究,可以完全操控墨法,佛足额写出来的字很容易晕掉,看起来也不美观。
熟宣指的是加工的时候用明矾等涂过的宣纸,一般纸质比较硬,吸水能力更弱,在使用的时候不容易晕染,在熟宣上写书法,更适合写小楷,写出来的字清晰、有力,非常耐看。
生宣多用于什么方面
生宣一般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因此吸水性和沁水性都比较强,除了写书法之外,多用来画写意山水画,落笔即定,画完后水墨渗浸十分迅速,能让整幅画更具有墨韵变化,不过它对于画手的技术要求较高。
生宣吸水、手感柔软,熟宣不吸水、手感清脆。
宣纸中的生宣和熟宣是有很大区别的,书画家要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选择,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其区别和特性如下:
柔韧性
生宣纸的柔韧性十分突出,将生宣捏在手中,手感很柔软,揉成一团后再经过熨烫,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用毛笔在生宣上书写,能够体验出柔韧十足的感受。
湿染性
判断生宣与熟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在宣纸上,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生宣的这种特性被称做湿染性,不同的生宣显现的湿染性不同。
吸墨性
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比较明显,用浓墨则相对减弱。
艰涩性
生宣书写具有的艰涩性造成用笔和用墨都变得困难,但一旦超越,便能体会到书写产生的充实感和强烈的笔触感。从太极书道实践出发,在这种艰涩性书写中循序渐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笔与纸之间的摩擦一旦被克服、磨合得很好后,书写就能突破困境,品尝到逐渐进步的快乐。
轻灵性
因为宣纸轻而薄的特性,太极书道实践开创了悬空书写训练法,就是在悬空挂着的生宣上进行书写(绘画)创作,亦称为轻灵派书写。通过悬空纸张书写,能更深地体会柔软的毛笔、特殊的水墨效果、生宣纸之间的关联,能够认识到书写中意识活动作用的重要性。
持久性
包括两个方面,宣纸与其他纸张相比,其质量的优质性十分突出,优质的宣纸可以几十年不变色、不脆化,放久的宣纸如同陈年老酒具有更好的书写效果。由于宣纸具有持久的保质特点,有利于保存和收藏。
胶着性
在生宣纸上书写,待墨迹晾干后,即使在清水里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浸泡而化开,这就是宣纸具有的胶着性。生宣的胶着性与其吸墨性有关,即使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手,手上也不会沾染上墨迹。
参考资料
金投网金投网[引用时间2018-1-18]
宣纸生宣和熟宣的区别:手感不同、用途不同、材质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厚度不同。
1、手感不同,生宣硬,熟宣柔软。
2、用途不同,生宣纸是用来写意,熟宣是工笔画。
3、材质不同,生宣沾水会扩散,但是熟宣是不会发生扩散的。
4、加工方法不同,生宣没有经过任何加工,而熟宣在生宣的基础上涂了胶矾就失去了吸水性。
5、厚度不同,生宣会比熟宣更厚。
宣纸使用注意事项
1、宣纸被称为千年寿纸,但也不是绝对的,防虫方面,为了保存得稳妥些,可放一两粒樟脑丸。
2、假如宣纸受潮了,不要日晒,解开包裹宣纸的防潮纸,让宣纸在自然空气中让它自然挥发水分。要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日晒会影响宣纸的寿命和性能。
3、宣纸存放的地点要远离油烟、潮湿。
宣纸生宣与熟宣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1-02 15:21: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