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的展览与藏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的展览与藏品,第1张

江宁区博物馆新馆由江宁博物馆和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组成,前者主要介绍江宁区的历史文化,后者以东晋历史文化为主。博物馆设四个展厅,常设展览三个(千秋江宁、风流东晋、裴家同书画馆),另有一个临时展厅。现有馆藏文物781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件(套)、二级文物46件(套)、三级文物916件(套)。主要藏品有西汉铜钫、西汉牛纽三足鼎、汉代大玉璧、汉代彩绘漆碗、东吴天册元年买地券、东吴佛像镜、东晋鸡首罐、东晋蛙形水盂、宋代青釉瓷枕、元代铜权、明代琉璃建筑等。 长5厘米

玉质。通体白润光洁。作母猴与小猴相抱之装,母猴双手搂住小猴腋下,小猴一手摸母猴脸,一手摸母猴耳朵,面向前方。 直径35厘米 孔径2厘米 高3厘米

谷里街道东善桥出土 翡翠质。色泽艳绿,质地细腻,莹润洁净。圆筒形,中有穿孔,雕琢精致规整。通体抛光,光素无纹。 直径35厘米

谷里街道东善桥出土。玉质。翠色莹润。截面呈圆形,土沁痕迹过度自然。 长10厘米,宽1厘米

翡翠质。艳绿色,发色莹润。两端弯曲,状如柳叶,中部包金,上刻有特殊符号和 “新凤祥福呈金”6字铭文。

说到南京博物馆中的老大哥,前身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南京博物院当之无愧。蔡元培等人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如今的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平方米,馆藏数量全国前三,设有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六个专题展馆,无论藏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在南京均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从正门进入,首先来到的是历史馆,总共上下两层6个展厅的“江苏古代文明展”按照时间顺序全方位展示了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走起,恐龙巨大的身躯占据着展厅的中心地带,四周散布着各种远古生物的骨架标本,一上来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

石器时代的各种原始工具向我们展示着远古先人们的智慧——从学会生火和使用工具开始,人类就开启了自己的时代,与其他物种划开了明显的界限。除了原始的石器,一些制作精良的玉器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这件玉琮就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精妙绝伦的代表作,也是良渚人最富有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标志物。很难想象在那么原始的时代里,先人们为了制作这样的器物花费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困难。

青铜器时代,学会冶炼金属使得人类手中的工具得到了质的提升,各种器物也逐渐脱离了远古陶器的粗糙质朴,器型越来越优美,纹饰越来越复杂。同时这一时期各种兵器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再是原始的械斗,锋利的金属成了嗜血的恶魔。

此处展馆的末尾有一件精妙绝伦的青铜器,名为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盖钮上立一飞鸟,盖周与足下均立三飞鸟,耳上作兽面,通体错银并镶嵌绿松。盖顶的飞鸟减轻了青铜器笨重的质感,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时间来到秦汉,汉朝对于华夏民族的意义不言而喻,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那句“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热血沸腾。前后四百年国祚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美文物。汉广陵王玺是考古发现的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金印,印面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四字,印纽为立龟,印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此印与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为姊妹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错银铜牛灯的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此器物为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

汉代王公贵族们的葬礼也是极尽奢华,现藏的这件银缕玉衣是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展柜旁边的“黄肠题凑”模型则是帝王一级才能使用的椁室。所谓“黄肠”,因所用木材均为剥去树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黄而得名;所谓“题凑”, 因其结构上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木头皆内向”,枋木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垂直而得名。

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六朝博物馆内有着更好的展示,因此我的脚步稍微加快了些,不过其中一件展品还是吸引了我的眼球——西晋时期的青瓷神兽尊。这件器物造型呈梨式,腹部堆塑神兽,双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圆珠,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虽然是件随葬品,但从我的角度看竟然有一丝诙谐的效果。

转到另一展厅,来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的时代使得盛唐的文物也显得格外雍容华丽。其中,唐三彩在中国瓷器的制造工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展厅开端便是左右两座颇具异域特色的三彩骆驼,另一件三彩鱼瓶也是十分逼真,瓶通体成鱼形,鱼口为瓶口,鱼双脊为瓶双系,有小口可系绳。鱼目、鱼鳞刻划逼真,并以黄、绿、褐三色相间浸润。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紧跟着唐朝之后的宋,白地黑花开光童子莲雁纹瓷枕和白釉黑花瓷镜盒令我驻足许久。瓷枕上面刻画的童子活泼可爱,极富喜庆气氛;镜盒盖上绘水池,莲花纹,中心书“镜盒”两字。腹部绘卷草纹,盒身圆盘形。这种在器物上标明用途的产品较为少见。

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明朝,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可以说是南京一座地标性的古建筑,同时也是一座宗教气氛浓厚的建筑,最早为明成祖朱棣所建。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市博物馆中均藏有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拱门复原件,博物院所藏这件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件复原而成。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发项装饰,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仅由这一拱门就不难想象当时的琉璃塔是何等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一路走来,仿佛走过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变幻。南京博物院藏品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仅仅是历史馆一处没有几个小时是不能走完的,而且仅仅是上面这些完全无法体会出亲临其境所带来的那种震撼。

从历史馆出来,紧接着的是数字馆,这里突破了“展柜和展板为主”的传统展陈方式,采取了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将空间、装饰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用抽象概念辅以历史事实的表现方式诠释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再往前走,便是南京博物院相比其他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所在。整个展区就是复现了一处民国欧式的建筑街景,浓缩展示着当时城市生活景象。天空、道路、街灯及附属设施一应俱全,营造出真实历史氛围。总体风格复古怀旧。街道上的邮局、火车站、理发店、中药铺、书店、银楼等均可进入,近距离地感受真实的民国街景,真实的民国物件,体味真实的民国城市风貌。

从地下人头攒动的民国馆出来,本来可以直上二楼到艺术馆的,但近期艺术馆、博爱馆均闭馆整修,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旁边有一条长廊通往特展馆大厅,视野一下子宽阔起来。虽说是一个普通的大厅,但抬头望向顶层,还是被这里的建筑风格所震撼到了。米色的砖墙点缀上古朴的红色,显得格外的宁静淡雅。

在特展馆的一层有一个镇馆之宝展厅,据说南京博物院最为珍贵的镇馆之宝会在这里轮流展出,错过一个就得等整个循环过后才能再睹真容。本次展出的是明宣德年间所制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而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的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来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寿山福海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波涛汹涌的水纹是永宣青花的纹饰特点,该器物是明清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特展馆相比历史馆,展馆与展品的密度要小不少,但精彩程度也是毫不逊色。譬如这件金观音菩萨立像,由乾隆督造,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通常而言纯金佛像多是小型的,但这座金观音菩萨立像却连圆形底座也是纯金打造,即便在清宫中也实属罕见。乾隆年间凭借朝廷的雄厚财力,由大喇嘛的指导和各族工匠的精工细作,使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水平达到18世纪藏佛艺术的最高峰。

再譬如这件铜镀金仙鹤时乐钟,启动机械系统后,仙鹤展翅,小鸟嬉戏,用西洋的装饰手法表现中国传统题材,是广州钟表的代表。没有来过这个展厅之前,我不曾想到钟表也能做的如此华美精巧。

南京博物院早已是名声在外,我也是多次前来,并且每次都有新发现,每次都能找到新的惊喜。作为现今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馆藏之丰富超乎想象。如果是第一次来的话,即使是走马观花也要大半天的时间,要是想细细观赏的话,怕是要像我这样多来几次了。总结来说,南京博物院对得起它的盛名,也担的起南京这座历史名城所有博物馆之首的担子。非要说一些不足的话,我感觉或许是建造时间比较早的缘故,相比一些最近新建的博物馆,在展览形式上还是略显传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之,这座博物馆,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的游人前来探访。

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展厅及展览设置

_特展馆2L

8展厅:潘玉良绘画特展(临时展览)

坐西怀东,涅_重生,如旗袍般优雅诠释印象西方,以奇绝风骨展现万千姿态。

9展厅:汉光熠熠——南京博物院藏汉代错银铜牛灯特展(常设)

汉代灯具的使用更加普及,不仅在形状、种类、材质上变得多样化,而且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由此,灯具艺术进入新的高度。错银铜牛灯工艺精湛,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地,饰龙、凤、虎、鹿等神禽异兽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部分展品:汉代错银铜牛灯、战国错金银蝉纹铜灯、汉青铜犀牛灯、西汉鎏金铜灯等。

_特展馆3L

10展厅:走近佛前(常设)

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皇宫和皇家苑囿中都设置佛堂,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龛、佛塔、佛阁、佛像、七珍八宝等佛教供器,尤以佛像为多。本展览展出的佛像就是清宫铸造金铜佛像。这些金铜佛像,造型规范、结构匀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和艺术价值。

11展厅:晋国(临时展览)

本展览展出来自山西博物院的231件(套)精品文物,通过“河汾骄子”“争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集中展示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晋国六百年伟业。详见。

12展厅:日月烟霞纳一盆——清代宫廷盆景器珍赏(临时展览)

南京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文物数量众多,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各式盆景器和文献材料,集中展示清宫盆景艺术的表现力和宫廷生活美学。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御苑赏花红”介绍皇家苑囿机构对盆景的管养,“春色最仙家”带领观者赏析御制大成的工艺盆景,“愿君似我心”表现礼用盆景器蕴涵的美好寓意,“天地一家春”中“大雅斋”花盆明艳纤丽的色彩是慈禧太后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部分展品:碧玉描金委角长方盆芙蓉石梅花盆景、铜胎掐丝珐琅琮式瓶玉石菊花景、剔红方形盆柏树盆景、文竹刻缠枝莲壁瓶等。

_特展馆4L

13展厅: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常设)

展出的五十件中外机械钟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制作年代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其中既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

14展厅:陈设清宫——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展(常设)

展览从清宫礼制、信仰、生活、赏玩、陈设等各个层面呈现清代宫廷生活多姿多彩的生动画面,不仅展示清代帝王对艺术品的偏爱和审美取向,更展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15展厅:盛世华彩(常设)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着大量流传有序的官窑瓷。本展览的展品都是流传有序的院藏官窑瓷,它们将清三代官窑瓷的风格充分表现出来。

特展馆位置:

(图源:南京博物院官网)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地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个陵园建筑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告结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是南京地区一座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所有建筑仅存砖石部分,木结构均烧毁。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神功圣德碑"系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宽224米,厚083米,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孝陵殿现存须弥座3层,巨型柱础56个。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明楼的城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422米。最后为崇丘,北面围以砖墙成圆形,丘上和周围山上,万木葱郁,鸟鸣花香。陵址及规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其后的明、清时期帝陵的兴建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约25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西北的阳山。此处为古代采石场。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建孝陵碑,在阳山开凿了巨石作碑材,因体积太大无法运输而弃之山间。碑材分碑额、碑身、碑座三块。碑座位于最南端,三面均已凿成,高13米,长304米,厚13米。碑额与碑座相距百米,椭圆形,其侧面有14个凸出的石芽,备雕龙首、龙爪之用,高107米,长203,厚84米。碑身体积最大,像一堵横卧的巨形石壁,表面凿刻平整,离地留有三处,连接碑身作为支撑,东端连接山体,还未凿开,碑身长494米,宽107米,厚44米。碑材总高约73米。三块石材表层留有累累人工钎痕。 明故宫遗迹 明故宫遗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中山东路东段。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建筑规制与现存的北京故宫相似,规模宏伟,一派皇家威仪。东起东华门,西至西华门,南达洪武门,北抵玄武门,南北纵距25公里,东西横距2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坐北向南,分内宫城和外皇城。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54年之久。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仍留原有建制。清为驻防城,咸丰三年(1853)原有建筑毁于兵火。现存地面文物有午朝门、东安门、西华门(三门墩台)、内外五龙桥、石壁、碑刻、石柱础等。在原三大殿遗址范围内的地下,埋有300余个大小石柱础。现以午朝门为主体进行修整,并拟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 南京人化石地点 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约30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1993年江宁县在对雷公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猿人头骨化石2具、牙齿化石1枚和一些动物化石。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在体质发展阶段上应属于人类演化的直立人阶段。南京人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应在北京人时期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经21年。原建的宫城、皇城已毁,现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原城垣全长3436公里,高14~21米,宽7~14米,开门13座。现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门4座,水门1座。明南京城墙在建筑设计时就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的28府、118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砖上刻有负责官员和烧窑、制砖人的姓名。现存几座城门,以正南门即中华门最为雄伟坚固。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 夫子庙遗迹 夫子庙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秦淮河畔贡院西街。宋仁宗景 元年(1034),建文宣王庙,俗称夫子庙,为建康府学。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庙东侧建乡试场所贡院。两处历代均有修整、扩建。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明清期间夫子庙地区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业十分繁荣。现存夫子庙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4年逐步修复的,只有100米长的照壁为明代遗物,且为全国保存最大的照壁。泮池边的石栏、大殿后的明伦堂、贡院的明远楼为清代建筑。贡院内保存的明、清时期碑刻22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唐二陵 在江宁区东善乡祖堂山南麓的“太子墩”,距中华门23公里。为南唐烈祖李升与皇后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的顺陵。钦陵偏西9°,顺陵偏东5°,两陵相距50米,均从北朝南。陵除起坟外,地面已无建筑遗存。 钦陵规模较大,陵墓上部为一圆形土墩,高约5米,直径30米。墓门外有石灰粉饰的八字砖墙,中为拱形墓门,表面涂朱。墓室分前、中、后3个主室,都仿地面木结构房屋式样,在壁面上砌出柱、梁、斗拱等,平面呈长方形。前、中两室为砖结构穹窿顶,东西各有砖砌侧室1间;后室墓穴为石结构叠涩顶,东西各有石砌侧室3间,主、侧室3进13间,互有券门贯通。墓室全长2148米、宽1045米。前室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85米、高430米,四壁正中各辟券门1;室的四角和券门两侧分别隐出八角形、方形倚柱1根,柱上施以一斗三升式斗拱,拱承托柱顶枋。所有倚柱、斗拱、立枋等均饰以莲花、牡丹和卷草等图案,采用晕染法绘制。室顶为四壁之上四方合拱而成。地面用砖横列平铺而成。中室长456米、宽445米。北壁门楣上有双龙戏珠浮雕,门两侧浮雕守门两武士。建筑形制与前室相似。中、后室之间有长190米、宽3米、高230米的甬道。后室规模最大,宽590米、长603米、高474米。正门为巨大青石板制成的方形石门。室顶彩绘日月星辰,青石板铺砌的地面刻有江河图案,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帝王所统治的天地。室正中为青石棺床,棺座两侧有6条飞龙棺床平面浅刻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边饰。10间侧室均设有陈放随葬品的砖石台。 顺陵的形制与钦陵相似,但规摸较小,后室两侧较钦陵各少一间侧室,主、侧室共三进11间,皆用砖砌,无石刻浮雕等装饰。墓室长219米、宽1012米。 二陵曾被盗掘。1950年至1951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会同江宁县有关单位进行发掘,出土有陶俑、陶兽、陶禽以及铜铁、漆、木器和玉哀册等文物640余件。二陵的发现,对于研究唐宋之际的建筑、绘画、雕刻、陶瓷、服饰以及帝王陵寝制度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陵为解放后在江南地区最早发掘的帝王陵墓。为加强其保护,1956年,在李升墓后室砌钢筋混凝土梁架,1962年,在二陵内加修下水道排水设备。1981年至1983年,先后建成围墙、双阙、华表式镇墓兽、青石小桥桃以及碑亭、陈列室、接待室等仿唐建筑。1984年成立南唐二陵文物保管所,举办南唐二陵出土文物陈列,展出文物及有关资料50多件。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 千佛崖,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南京城东北栖霞山山崖之上。是江苏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南齐永明年间明僧绍之子在崖上首镌造无量寿佛和两侧的观音、大势两菩萨,其窟称"无量殿"。此后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现存大小佛龛294个,大小佛像515尊,俗称"千佛崖"。龛平面多作马蹄形,单室。造像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单铺七身、五身、三身不等。题材多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还有释迦多宝、七佛等。1924年,寺僧以水泥涂附施彩,已失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无几。最近个别佛像水泥剥落,可见石质部分仍保存较好,服饰衣纹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与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遥相辉映,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南京博物院有涉及汉朝历史的展览和文物。而且开辟有专门的汉朝展厅。

其中属于汉代的镇院之宝文物有

1、 金兽(西汉)

江苏盱眙南窑庄西汉窖藏出土。金兽是同时出土的二十公斤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通常所见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其造型似虎像狮,但更接近豹。其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在西汉时期。但究竟是谁、因何原因将它们匆匆掩埋则无从得知。

2、 广陵王玺金印(东汉)

目前唯一发现的汉朝刘姓王族的玺印,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流畅、直中有曲。此印来历颇为曲折,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对扬州附近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出土文物铭文初步推定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

广陵王玺和之前云南出土的滇王之印基本结束了在日本延续了近两百年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争论,三枚金印无论质地、字体、印钮和尺寸大小均能相互印证。可惜广陵王玺被借调到福建省博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的特展,笔者此行并没见到。

3、银缕玉衣(东汉)

一九六九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徐州在西汉时属于楚王封地,东汉为彭城王封地,前后有五代,土山一号汉墓墓主是东汉某代彭城王。在汉代,玉衣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但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东汉则实行了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这件东汉某彭城王的银缕玉衣全长一百七十厘米,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样,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

  

4、错银铜牛灯(西汉)

一九八〇年在扬州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葬,就是第二年从废弃土中发现广陵王金印的那个汉墓。它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扁平把手以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可将烟尘通过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

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南京博物馆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超大型国家博物馆。它是民国时期东亚最宏伟的博物馆。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仍然拥有大量的珍贵文物。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多平方米,格局为“一院六馆”,即历史博物馆、专题展厅、数字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博物馆、民国博物馆。此外,全院设有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展览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等六个研究部门,并有中国博物馆唯一的国家民俗学研究机构。

截止2010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数量居全国前三,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域性的;不仅有宫廷传世品,还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收藏和捐赠的。它们是历代的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青铜、玉器、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牛角、漆器、丝绸刺绣、字画、印章、铭文、雕像等。都有,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历史系列。

南博的藏品一部分来自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另一部分来自建国后的考古发掘、收藏、购买、捐赠、接收和交换。

收藏品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字画、编织和刺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

2007年,经过专家评选和公众投票,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馆之宝”被评为:

镇守之宝——金兽

这件西汉时期的金兽,是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的一个农民把水渠挖完整时发现的。它高102厘米,长16厘米,宽178厘米,重9100克,含金量为99%。它是中空的,壁很厚。它被铸造成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这是一件罕见的将金属铸造和锤打技术完美结合的物品。它是

御窑之宝--釉中三友纹红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皿。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桥香龙山墓。

作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有盖、保存完整的洪武琉璃红梅瓶。这个梅瓶造型很漂亮,而且造型完好无损。老寒三友是指松树、青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志存高远。

天之宝——雕刻人、鸟、兽的玉饰

昆山市昭陵山遗址77号墓于1991年出土了雕刻人、鸟、兽的玉器。昭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件装饰品出土时,被放在墓主人右脚下石堆的一个圆孔里。从现场遗留的朱砂颜色、捆绑痕迹和朱砂花纹痕迹来看,石月原是一种提手器。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器具,拍品显示了墓主人生前的军事权威。

通过人、鸟、动物雕刻而成的玉饰,应该是霰上的附加饰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技术价值。是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精美的人、鸟、兽雕刻,是良渚先民连接神灵、彰显权威的神秘象征。

珍贵的宝物——金蝉玉叶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进士张安夜家墓地14号墓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出土的这块金蝉玉叶

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墓土堆中出土了西晋青瓷神兽像。尊神兽造型略呈梨形,肩腹两侧有三条横线,上下较小,作品造型排列整齐,平底略凹。这件青瓷神兽,体积庞大,神态惊艳,纹饰饱满,造型独特,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这是中国最早有铭文的瓷器之一。

保护之宝——银玉衣

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银质玉衣,1970年在徐州东汉彭城王刘公后人墓中出土。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片,银线800克左右,形似金玉衣。这是汉代第一件玉衣,经过考古发掘,科学修复,保存完好。

祭祀之宝——人面兽面玉琮

人面兽面玉琮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由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带有隐约可见的绿色和红色赭石纹。形状是一个短的方柱体,外侧内圆。这些孔是从两边钻的,表面光滑。

也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雕工艺的精美杰作,是良渚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鲜明的标志。

鸿胪之宝——镀金喇嘛塔

20世纪50年代,牛首山红觉寺塔地宫出土了一座镀金的藏式佛塔。这是明代佛教工艺的杰作,也是国内唯一出土的“迷你”镀金喇嘛塔。

这个镀金的喇嘛塔很漂亮,还有兽角,瓷罐,玉瓶等。在喇嘛庙周围。塔内有四扇壶门,包括释迦牟尼和韦陀的佛像,上面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内须弥塔上有一组佛像,须弥塔里藏着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东西。整个鎏金宝塔置于一座红砂岩雕刻的须弥山基座上,四面雕刻有胡人献宝、二狮戏球、二鹿戏、龙渡惊涛的图案。塔下镌刻:“金陵牛首山鸿觉寺永久填平供养”,背面为“佛弟子钦差太监西门李福善献”。

水墨之宝——徐伟《杂花图卷》

是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戏剧家徐渭创作的书画作品。是中国古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作,无愧于“天下第一徐青藤”的美誉。

画卷长达十余米,徐渭生动地展示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花、兰花、竹子等13种花果。有各种各样的笔法和技巧,如焦墨、泼墨和积墨。

光之宝藏-错银青铜公牛灯

错银铜牛灯是东汉青铜器。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出土。在汉代青铜灯中,它是将实用性、科技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顶级作品,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青铜灯由灯头、灯座和烟管三部分组成。灯座是一头低头站着的牛,犄角驼着。牛的肚子是空的,它托着一个圆形的灯盘。灯板的一侧设有扁平手柄,便于旋转灯板。盘体采用两个柔性灯罩装饰,其中一个灯罩一会儿镂空菱形斜方形,起到散热、挡风、调光的作用。

寿山福海青花瓷炉。

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是南移的文物。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也是同类中唯一品相较好的。

虽然有n

这尊佛像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高88厘米。佛身和莲花座都装饰华丽,镶嵌着珍珠和宝石,雍容华贵,充满皇家气派。应该是清代鼎盛时期宫廷中能工巧匠所制,代表了清代宫廷雕塑技术的最高水平。

地图宝藏-利玛窦《杂花图卷》

755-79000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美洲世界地图,由太仆寺邵青李之藻绘制。这张地图非常详细地描绘了中国的地理。李志造增加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了其他国家的描述,对中国省份和重要城市都有详细的标注。该地图还描绘了中国的主要山川,如黄河和长江,详细显示了它的发源地和流动省份。此外,还提到了世界著名的河流,如幼发拉底河、尼罗河、伏尔加河和印度河。

家中之宝——镶有动物形铜盒的镀金青铜砚

1970年徐州土山墓出土镶有动物造型铜盒的鎏金青铜砚。墓主人是东汉某代彭城王,书房难得的实用砚。其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代表了汉代制砚技术的最高成就。

铜盒砚台长25厘米,宽148厘米,高102厘米。铜盒砚整体造型形似蟾蜍,头上有角,身上有翅,眼大,四肢蹲伏。在当时它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这块砚台用红珊瑚、青金石和绿松石镀金。

信仰之宝——广灵王茜金印

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山2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唯一一枚汉代刘姓王金印。它与王典和日本奴隶王银的印章是姊妹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印章由高纯度黄金制成,呈金**,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龟钮精美,纹饰精美,篆书“广陵”刻阴。布局疏密典雅,线条直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整个印刷设计精美,制作工整,堪称汉印之最。

刺绣之宝——神手绣《坤舆万国全图》

是一件民国刺绣,是刺绣国手沈寿的作品。此作品以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画家奇特的油画《耶稣肖像》为蓝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针、螺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皮肤肌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挑选了100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自行染色,使这幅《坤舆万国全图》刺绣生动逼真。

天道之宝——错金错银重缠铜锅

1982年2月10日,在盱眙南姚庄出土。那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兵器,是中国古代诸樊公益的杰作。

铜壶上有三个铭文,分别位于口内、圈足内、圈足外。铜壶造型宏伟,纹饰华丽,是现存唯一能融合先秦金属工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最高水平泥塑技术的青铜器。

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

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08米。在南京西山桥一座南朝墓中出土。它是中国最早、最好看的大型人物砖画像,是南朝帝王陵墓的装饰壁画,也是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这幅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块,一块是嵇康、阮籍、单涛、王戎的,一块是湘绣、刘玲、阮咸、容琦的。人物隔着银杏、松树、垂柳。大家席地而坐,但每个人都呈现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士绅知识分子自由、崇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的展览与藏品

江宁区博物馆新馆由江宁博物馆和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组成,前者主要介绍江宁区的历史文化,后者以东晋历史文化为主。博物馆设四个展厅,常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