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图的针灸疗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子午流注图的针灸疗法,第1张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着《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着《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日时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着“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西安大唐汉方肿瘤研究所系列抗癌组方根基于深厚的当今中医临床实践并依照《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子午流注”经络运行理论为基础,并大量吸取了对现代医学的有关认识、进展和经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预防和治疗、康复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理性总结归纳,临床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为大量国内外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庭带来福音,使众多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

(1)创立十二字口诀:由于当时针灸家的手法常冠以复杂名称,繁琐神秘,使学者难以掌握,杨氏以自己的经验,结合《内经》和《难经》以及高武等有关学说,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抓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用歌诀体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并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上述十二法,除口温法需改进外,其余诸法迄今仍有参考价值。清代的政府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完全参考杨继洲的“十二法”。

(2 )总结“下手八法”:杨氏十分重视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他把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窦汉卿的手指补泻十四法归纳为:揣、搓、弹、摇、扪、捻,立为“下手八法”,这些手法相沿至清,为近代所习用。

(3 )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对于施行针刺补泻的刺强度,杨氏根据补泻的不同程度,分为“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两种治法。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刺有大小》一节里写道:“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杨氏提示,任何补泻手法,其操作都应根据刺激量的轻重而区别其大小,使针刺手法的理论发展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1)发展透穴针法: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一百二十穴玉龙歌》里说:“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杨氏结合临床经验,在注解“玉龙歌”时扩充至十四法,即“印堂透攒竹;风池透风府;合谷透劳宫;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头维透额角;鱼尾透鱼腰;膝关透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昆仑透太溪;间使透支沟;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复溜透太溪”这十四法,都是十分切合实际,现代临床上也在常用。

(2 )重视选用经验效穴与奇穴

杨继洲重视经验效穴与奇穴,他在《穴有奇正策》说:“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而惟通于奇正之外者,斯足以神济世之术。”《针灸大成》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了35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主治。《杨氏医案》也印证了他重视经验效穴与奇穴如:“治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刺二市而/病不再发;箕川公长爱的惊风,灸印堂等穴方作声;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热骨痛,病减后,元气难复,后灸膏,三里而愈。”

(3 )丰富井穴主治

《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该书不仅详细记载了井穴的名称和位置,而且还论及了井穴生理作用和主治功能,后经《针灸甲乙经》补充,使井穴的内容更加完善。杨继洲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在《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中绘有十二幅井穴图,记载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证,扩大了《素问·缪刺论》中井穴的适用症,另外杨氏还丰富了井穴的配穴方法和刺灸特点。 凡明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直接或间接,一部分或大部分予以引用,是对我国明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总结,在基本理论、歌赋、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临床治疗各方面,收集的资料都超过了以前的针灸著作。

总之,《针灸大成》的内容极其丰富,在继承和发展中国针灸学术,推广针灸的应用,开展针灸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针灸大成》中也存在一些冗杂之处,但瑕不掩瑜,无损于《针灸大成》的伟大。

住在新北市的陈女士(化名),自从一年前在中国不幸因车祸昏迷合并右侧颧骨与上颚骨骨折,以SOS医疗专机护送回台湾后,持续于北部某医学中心救治,骨折部位使用钛金属固定,清醒出院后持续出现术后疤痕粘连,右侧颜面僵硬,无法做出悲欢表情,虽然多处求诊,却不见满意疗效。一个半月前,北部医学中心医师建议她来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总院中医针灸科接受针刀医学治疗。

「持续台北到台中来回高铁与公车的奔波治疗,不觉得辛苦吗?」朋友这样问她。陈女士接受针刀医学疗法已经五周了,她对于自己原先类似扑克的僵硬颜面现在可以展现笑容感到满意,笑着对她朋友说:「非常值得」。今年六月份她也跟女儿一起到泰国清迈旅游一星期,回台湾后还还带了份小礼物来到门诊,除了肯定医术之外,希望持续诊治,达到更好的效果。

很多人不晓得中医有 针刀医学疗法(Acupotomology)

针刀医学早期称为小针刀疗法,以小针刀做为针刺工具。这种治疗上的创新缘起于朱汉章教授在1976年以古籍九针「镵针」与「锋针」的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形式发展出来的小针刀疗法。这种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形状似针又似刀。针柄呈现葫芦状,除了代表医药之外,也方便医师手指控制针刀。

小针刀是以微创针刺的方式针刺入体内以进行针刺或类似手术刀作用的医疗器械。它具有「针」与「刀」的双重作用,进针刀的针孔很小,治疗三天后看不出治疗点,以后也没有疤痕,针刀的操作简单,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过去30多年来,在台湾与中国有许多的中医师在临床上使用这样的治疗方式,目前除了中国以外,南韩、日本,台湾与马来西亚都有全国性的针刀医学会。

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针刀医学治疗呢?临床上,中医师会使用针刀医学治疗的疾病主要是针对人体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软组织损伤,例如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甚至也有应用到内脏系统的部分疾病,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与皮肤科,甚至泌尿科与免疫、内分泌相关疾病。

不过即使如此,民众遇到软组织损伤或是以上的适应证的时候,仍需经由有经验的针刀医学医师,审慎诊察,配合详细正确的医学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十四法详细介绍 31 动法 32 退法 33 进法 34 搓法 35 盘法 36 摇法 37 弹法 38 捻法 39 循法 310 扪法 311 摄法 312 按法 313 爪法 314 切法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四法 1 拼音

shí sì fǎ

2 概述

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1]。见金·窦杰《针经指南》。原称“手指补泻法”,即动、退、进、搓、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1]。

后世医家继承了窦氏的学说,并各有体会和发挥[2]:

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1][2]。《针灸大全·金针赋》:“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日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明·汪机《针灸问对》载“切、摇、退、动、进、循、摄、努、搓、弹、盘、扪、按、提”十四法,是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1][2]。

3 十四法详细介绍 31 动法

动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首:“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源于《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3]

32 退法

退法为针刺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意指退到浅部再略作停留,才可出针。近代退针的方法,一般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出针。[4]

33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5]

34 搓法

搓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是指行针过程中将针往一个方向捻转而言。因得气而针被吸紧。在紧度适宜的情况下,结合提插捻转可以出现凉感或热感。《针经指南》列作十四法之一:“搓者,凡令病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缐之状,勿转太紧;治寒向里卧针,依著转法,以为搓也。”《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其十二手法中称为“指搓”,用法相同。[6]

35 盘法

盘法为针刺手法名。是专用于腹部的一种针刺手法,针刺入腹部穴位后,将针扳倒进行盘转。《针灸问对》:“盘,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在龙虎升降法中用此。[7]

盘法

36 摇法

摇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出针时摇动针体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者是也。”《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日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十二手法中称为“针摇”,用法类似。[8]

摇法[9]

37 弹法

弹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是弹动针柄的一种手法,具有催气和行气的作用。弹法一般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针经指南》上有“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针灸问对》:“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用次指弹之,象右泻也。每穴各弹七下,故日弹以催气。”[10]

弹法[11]

38 捻法

捻法为针刺手法名。捻同“捻”,用手指一前一后转动的意思。《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识手左右,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12]

参见“左右转”:[13]

左右转为刺法术语。指针刺操作时的捻转方向。《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即右手持针,当大指向前、食指退后,称为左转或外转;大指向后,食指向前,称为右转或内转。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参见捻转补泻条。

左右转

39 循法

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是催气速至的手法之一。《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是也。”此法多在得气缓慢之时用之,以催气速至。循时用力不可大,一般以顺经方向为宜。[14]

循法[9]

310 扪法

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起针之后用手指扪按穴位。出《针经指南》:“扪者,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指出针后,以手指扪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医学入门》:“扪者摩也,如痛处未除,即于痛处扪摩使痛散也。”此将扪解释抚摩动作。[15]

311 摄法

摄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用手指甲掐、切、抓、捏经络部位的方法。是行气的辅助手法之一。《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气血自得通行也。”[16]

312 按法

按法为针刺手法名。1.指针刺时用手指按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2.按针加力而言,是增强针感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拈(即捏)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金针赋》:“沉重豆许日按。”《医学入门》:“按者,插也。”可见针刺时向下插针为按,与提法对举。[17]

参见“提法”:提法为针刺手法名。与按(插)法对举,指将针上退的动作。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故日提以抽气。”[18]

313 爪法

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时用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以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为《针经指南》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针经指南》记载:“凡下针,用手揣摸穴处,以指爪切掐其处,针方有准。”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针灸问对》将爪法内容附于切法之后,表明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9]参见切法。

314 切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原称“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其中指持是以手持针,口温是进针前用口将针含热(已不用),指留是出针前稍作停留,指拔是起针;其余手法均见十四法中。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出《针经指南》。原称“手指补泻法”,即动、退、进、搓、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后《金针赋》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详见百科词条:十二手法 [ 最后修订于2015/4/24 17:52:37 共3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四神聪穴的别名 6 前神聪穴的定位 7 前神聪穴的取法 8 四神聪穴穴位解剖 81 层次解剖 82 穴区神经、血管 9 四神聪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四神聪穴主治病证 11 刺灸法 111 刺法 112 灸法 12 四神聪穴的配伍 13 文献摘要 14 四神聪穴研究进展 141 治疗眩晕证 142 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143 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影响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前神聪 1 拼音

qián shén cōng

2 英文参考

EXHNl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前神聪为四神聪之一,位于百会穴前1寸[1]。出《类经图翼》。

四神聪[2]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名(sìshéncōng EXHN1)又称神聪[3][4][5]。出《太平圣惠方》。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5]。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头部疾病;如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6]。

4 出处

《太平圣惠方》: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

5 四神聪穴的别名

神聪(《太平圣惠方》)

神聪四穴(《针灸资生经》)

四穴(《奇 谱》)

四神聪穴由前、后、左、右四个腧穴组成,又将在前者称为前神聪,在后者称为后神聪[6]。

6 前神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前聪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1寸[5][7]。

原说四神聪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5寸[8]。今多据《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8]。

四神聪(在前者称为前神聪、在后者为后神聪)

7 前神聪穴的取法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1寸处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旁开1寸处取穴[6]。

8 四神聪穴穴位解剖

四神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该处血管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和顶支,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

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7]。

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分布,并有枕动脉、颞浅动脉、额动脉的吻合网分布[7]。

9 四神聪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神聪穴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头部疾病;如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6]。

10 四神聪穴主治病证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脑瘫,中风,癫痫,狂乱,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7]。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等[8]。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等[2]。

神志病:失眠,健忘,多梦,眩晕[6]。

脑病: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脑瘫,中风,癫痫[6]。

其他病:头痛[6]。

保健: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6]。

11 刺灸法 111 刺法

沿皮刺03~05寸[8]。

一般沿皮刺05~08寸,针尖朝向百会[2]。

平刺05~08寸[7]。

平刺,针尖向百会方向或向四周,进针05~08寸,局部酸胀[6]。

注意:四神聪穴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6]。

112 灸法

可灸[2][7][6]。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12 四神聪穴的配伍

四神聪配神门、三阴交,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四神聪配太冲、风池,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头痛,头昏。

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6]。

四神聪配水沟、四关(双侧合谷配双侧太冲)、十宣,治癫痫[6]。

四神聪配百会、四神聪、内关、通里、三阴交,治精神分裂症[6]。

13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

《类经图翼》:主治中风,风痫。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痛狂乱。

《银海精微》:患眼疾,偏正头痛。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神聪,奇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计共四穴。针二至三分。灸一至三壮。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

14 四神聪穴研究进展 141 治疗眩晕证

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疗眩晕128例,属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合谷;痰浊内阻者加丰隆、内关;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加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头痛加太阳点刺放血。针刺手法以强 为主,出针时开大针孔,使之出血更好,经临床观察,本法对实证眩晕效果较好,对虚证眩晕次之。

142 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6]。

143 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影响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针刺手法名·按法 31 针刺时用手指按压穴位·按法 32 增强针感的一种手法·按法 4 推拿手法名·按法 41 按法操作要领 42 按法临床应用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按法 1 拼音

àn fǎ

2 概述

按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

3 针刺手法名·按法

按法为针刺手法名。[1]

31 针刺时用手指按压穴位·按法

按法指针刺时用手指按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1]

32 增强针感的一种手法·按法

按法指按针加力而言,是增强针感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拈(即捏)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金针赋》:“沉重豆许日按。”《医学入门》:“按者,插也。”可见针刺时向下插针为按,与提法对举[1]。

《针灸问对》:“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挪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

参见提法:

提法为针刺手法名。与按(插)法对举,指将针上退的动作。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故日提以抽气。”[2]

4 推拿手法名·按法

按法又名抑法。指用手指、手掌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按压穴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又指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

按法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41 按法操作要领

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

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42 按法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图的针灸疗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