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哈尼族人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日本有哈尼族人吗?,第1张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日本的民族

和族(又自称大和族或大和民族,明治以后民族主义膨胀的结果)是构成日本国民主体的民族,约占总数的999%(其余为阿努伊族与台湾人)。

所以日本不可能有哈尼族!

因为他们人口数量少,还算不上一个民族,他们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僾尼人居住在云南省孟连县的哈尼族的亻爱 尼支系,他们心灵手巧,能歌善舞。在这收获的季节,妇女们头戴用五彩的羽毛、角针兽骨和四季时令鲜花装饰的帽子,身穿无领土布衣,系及膝百褶裙,绣花护腿,腰系用彩珠串成的腰饰和镶有贝壳的腰带,敲响象脚鼓,跳起了欢庆丰收的竹筒舞,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远古时的羌人。他们最早曾游牧在青藏高原一带,后来随战乱逐渐南迁,最后来到云南的红河、澜沧江一带定居下来。公元七世纪,被称为“乌蛮”的哈尼族先民开始向唐朝进贡地方特产,成为唐朝的臣属。从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有讲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和反映民族迁徙的《哈尼先民过江来》,这些一代代口口相传的歌谣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热爱自由浪漫的天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传统的僾尼歌舞不再是寨子里的年轻人唯一的娱乐方式,现代文明的影响随处可见,流行歌曲的旋律让他们找到一条走出山寨,与世界共舞的快捷通道。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史军超《哈尼族与“氏羌系统”》,载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红河两岸土著说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孙官生《论红河流域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载《红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统”南迁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它认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邻近部落侵扰的活动,氏羌族群被迫流迁各地。在迁徙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活动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史学家将这些南迁的羌人遗裔统称为“和夷”。和夷名称虽不单指一个民族,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哈尼族十月年是哈尼族历法岁末的最后一个节日,哈尼语称“扎勒特”。

“十月年”节中必跳铓鼓舞。传说是因为在远古时,每当人们岁末五谷丰登,猪鸡满厩的时候,便有一种怪物来偷谷抢物。一日,当怪物窜进人家时,睡熟的主人猛地惊醒。在攻击怪物时,无意中碰落了挂在墙上的铓鼓,怪物被吓跑。自此,每年丰收之后,人们便聚在一起,敲响铓鼓,欢乐舞蹈,防范怪物入寨侵袭。[2]

日本有哈尼族人吗?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