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四诊合参之问诊切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医诊断:四诊合参之问诊切诊,第1张

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切诊

切诊主要含脉诊、触诊两部分。

一、脉诊

脉诊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脉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脉诊首先应当了解如何调息,如何下指,以及掌握三部、七诊、九候、五十动的基本要求。三部脏腑取诊法,脉与时令、个体、饮食、生活、情志的关系,正常平脉的形态等,然后才能识别有病之脉。

脉象的分类,一般说来有二十八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又作疾)和十怪脉。为了便于临床掌握,前人也做过不少比类、对举、归类工作,选择主要的若干脉象,作为纲脉,其中如滑伯仁的浮沉迟数滑涩六纲,也有再加虚实或短长而称八纲的。

脉诊结合临床体会,尚须注意下列几点:

1兼脉

临床所见,脉象单见者少,兼见者多,凡属兼见之脉,必须区别主次,综合分析。

2脉症合参

根据《内经》所说“色脉合参”的道理,把脉象与其他症状联系考虑,互相对比,肯定问题,解决疑点,决定顺逆。既要“凭脉辨证”,也要“舍症从脉,舍脉从症”,分别真伪,认清本质。

3掌握病机演变

脉诊不但要求“凭脉辨证”,认清现在症状的病理变化,还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例如无病之人,脉见结代者,为“脉病人不病”,真藏之气己伤,将有暴病之变;阴证脉见沉细的病人,忽然暴出虚大脉,为阳越于外,有脱变的危机;阳证脉来洪数的病人,忽然脉转沉细,有阳病入阴的转变;眩晕患者脉见弦劲搏指者,势将内风上旋,有暴中的可能。

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既要掌握诊脉的基本操作规则,基本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加深体会,逐步提升辨识有病之脉的能力。不能轻率地认为诊脉仅是为问诊提供时间的一种形式。持上述认识者,关键在于陷入诊脉不能辨病的误区,没有把辨证作为立足点。如换位思考,脉的浮沉迟数,对证的表里寒热不是昭然若揭吗?

另一方面,诊脉辨病也有特异性。心主血脉,血液的原动力在心,因此,心血管系统病变,又往往能显示病的特异性,如结代、十怪脉中的某些脉型,就能直觉反映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者多见弦滑劲而不和之象等等。至于湿温病初起的濡缓脉,重症病者脉快而弱的濡数脉,薛生白所说“脉无定体,或洪或缓”等,与西医学中伤寒病的相对缓脉,在辨识病的特异性方面又何等地相似。

即使西医在检查脉搏有异常表现时,亦常注意描述其特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见骤起骤落者,称之为“水冲脉”,这颇与中医所指大失血后的芤脉类似;因左心衰、冠心病而脉见强弱交替者,称之为“交替脉”,与中医脉诊所描述的“乍大乍小”意义类同。由此使我们感悟到,对具有中医诊查特色,自成理论体系的脉诊何能轻易言玄?只有进一步应用现代手段和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有所发展提高。

二、触诊

包括胸腹、四肢、皮肤等部位,但在临床上尤以胸腹诊的意义最为重要。

按胸胁:胸膺为心肺之所居。如胸部胀满,甚至隆起,手击音清者多属肺胀;手击音浊者多病痰饮。手触虚里搏动过剧者为宗气外泄,心气衰竭之候。两胁为肝经之分野,肝胆位居右胁,脾胰居左,若肝病症积,脾患痞块、疟母等则触之质硬,皆有形可征。如两胁连及腰肾区,叩触酸痛不适者,还可与肾有关。

按脘腹:脘在心下、上腹部,属胃所居;大腹当脐,属脾,大小肠所主;小腹在脐下至耻骨,属肾、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所主。病则有相应部位的症征。

触查胸腹:一是要了解有无痞满、疼痛、包块、膨胀等,及其所在部位;二是了解其拒按、喜按、怕冷、恶热、固定不移、气窜不定、刺痛、气胀、新病、久病,及与饮食饥饱、二便等相关症状的关系,妇女经带胎产情况,以辨虚实寒热气血,进而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异症状。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鼻渊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二)望呕吐物

 八、 望舌

 •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舌诊基础

 •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精气神与舌象

 •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

 舌诊脏腑部位分布图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坐位或卧位 2、自然伸出

 (二)望舌的方法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变色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二)舌象的生理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

 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

 4、气候因素:

 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

 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

 (2)红舌

 实热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3)望舌形

 • 老舌、嫩舌

 • 胖大舌、肿胀舌

 • 瘦薄舌

 • 点剌舌

 • 裂纹舌

 (1)老嫩

 •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 白苔

 • 黄苔

 • 灰黑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章 闻  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病 变 声 音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病 变 声 音

 3、呻吟:痛楚

 结合姿态来判断(护处必痛)

 4、惊呼:

 小儿-惊风、惊恐、疼痛、食积等

 成人-剧痛,病位在骨节、脏腑

 “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 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语 言 异 常

 (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心脾两虚

 (5)狂言: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6)语言謇涩:吐字困难,思维正常

 ——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三)呼 吸

 • 虚、寒:气微而慢

 • 实、热:气粗而快

 •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呼 吸 异 常

 气短—呼吸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主症有虚实之分

 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多见于虚证。气虚所致

 “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四) 咳 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阴虚、痰湿、留饮,表现为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摄纳

 咳 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痰饮

 饥肠漉漉,得食则减--中气不足

 肠鸣消失,腹胀痛拒按--腑气不通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气味

 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尸臭味—— 脏腑败坏

 血腥味——失血

 腐臭——疮疡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闻 诊 小 结

 1、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2、“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

 实、热:狂言、谵语

 虚、寒:郑声、独语、错语

 4、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

 5、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

 6、尿臊味(水肿病晚期)

 7、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问 诊

 第三章 问 诊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例:①发热、咳嗽三天。

 ②发热、咳嗽三月。

 ③发热、咽痛伴颜面浮肿一周。

 问 诊

 三、现病史

 (一)发病情况:时间、起因等

 (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

 (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

 四、问既往病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 家族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表寒证 — 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 — 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 — 发热、恶风、汗出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 热 不 寒

 •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

 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 微热:长期发热而热度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

 温正常,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

 潮 热

 问 寒 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一)表证辨汗

 •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 自汗: 气虚或阳虚

 •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 大汗: 里热证  亡阳证

 •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 黄汗: 湿热交争

 (三)局部辨汗

 课堂小结:

 寒热症状的四个类型:

 1、恶寒发热:外感表证

 2、但寒不热:恶寒 畏寒

 3、但热不寒:壮热 潮热

 4、寒热往来:少阳病 疟疾

 问汗:自汗 盗汗

 三、问 疼 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走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胸胁脘腹部多为气滞;四肢关节为行痹

 固定痛——脘腹部多为血瘀;四肢多为寒湿痹痛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问疼痛的性质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2)气滞证——胸胀痛走窜,太息善怒

 (3)瘀血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4)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胸痛憋闷,痛引肩背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3、胁痛 多属肝胆病变

 4、脘痛 “脘”是胃所在的部位,其病变有虚实之分

 5、腹痛

 (1)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多属脾胃病变

 (2)小腹痛——脐以下部位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3)少腹痛——小腹两侧痛,多属肝胆病变

 6、背痛:

 7、腰痛 “腰为肾之府”

 实证-寒湿、瘀血阻滞经络

 虚证-肾虚及肾的实质性病变

 8、四肢痛:

 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独见足跟疼痛,甚者引腰背,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火上炎—晕眩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问头身胸腹不适

 (二)胸闷:与心、肺有关

 (三)心悸:心悸—心中悸动不安

 怔忡—心跳剧烈

 (四)胁胀:肝胆病变

 (五)脘痞:脾胃病变

 (六)腹胀: 喜按—属虚:脾虚不能运化

 拒按—属实:气机阻塞不通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八)麻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饮瘀血

 (九)乏力: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气虚 痰湿 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 问 二 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 冷秘:阴寒凝滞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 大 便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 小 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实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他姓纪,姓秦。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由于他精湛的医术,他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大医”,并在神话中的五帝时期以仅次于黄帝的“扁鹊”命名。

扁鹊

扁鹊年轻的时候负责一家贵族客栈,所以他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一天,一位名叫张桑军的老人来到扁鹊的一家客栈。当他们看到他的邋遢时,他们没有注意到他。只有扁鹊认为张桑军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非常尊重他。龙军认为扁鹊为人谦虚,眼光独到,他也看出扁鹊不是一个普通人。从那以后,十几岁的桑军经常来看扁鹊。有一天,龙桑君把扁鹊传给他,告诉他自己有医术,而且年纪大了,想传给他。扁鹊同意了,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获得了高超的医术。

扁鹊精通各个学科,包括妇科、妇科和儿科。公元前361年他来到赵,听说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妇女的健康,他就当了妇科主任。从那以后,扁鹊的名声越来越大。公元前357年,扁鹊来到齐国,被齐侯桓召见。扁鹊一看到纪恒厚,就知道他得了一种病。如果他不抓紧治疗,将来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齐恒厚认为扁鹊别有用心,想谎称自己没病,让扁鹊赊账治病。直到有一天,扁鹊看到齐恒厚的脸,马上离开了他。原来齐恒厚已经病得很重了。当他生病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我找治疗的时候,已经离开齐了。

由于扁鹊的陈述,武王的腰当时被他治好了。然而,秦武王的神医李煜嫉妒他,派了一个杀手去杀了扁鹊。

扁鹊发明了什么?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深受当时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他们给了他“扁鹊”的称号,以匹配他作为一个奇迹医生的身份。扁鹊的技术在当时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总结前人和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的四诊法,即望色、听声、写影、切脉,中医后来称之为望、听、问、感。

中医脉诊

这种看色、听音、写影、把脉的方法,成了中医必须学习的基本功。对扁鹊来说,他精通所有四种方法,但最好的方法是看颜色。中医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人体的外器官和内脏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面部、舌头和肝脏。如果五脏六腑的气血发生变化,就会出现在体表。扁鹊经常通过病人的面部特征来确定疾病的原因。眼镜有没有空气,舌头的颜色,舌苔的厚度,有没有鼻炎,鼻涕的黏稠度都会是扁鹊的依据。

扁鹊曾经通过观察颜色发现了齐恒厚的病,但是扁鹊的医术太好了,他不相信他强壮的身体会有疾病。扁鹊发现齐恒厚当时的脸色异常。他判断他的胰腺有疾病,如果不治疗会恶化。尽管扁鹊在此期间一直提醒齐恒厚,但并未受到重视。最后齐恒侯的病严重到已经可以感觉到了,但那只是因为他离开了齐国。

扁鹊脉冲法

作为一名名医,扁鹊在医学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春秋战国及以后很多年都是无与伦比的。传说扁鹊的医学老师是一个叫张香君的人,是他教的。学习张桑君的医学经典多年后,扁鹊开始在各地行医。

扁鹊摸了摸脉搏。

扁鹊的高超医术,不仅在于他对前人医疗经验的深刻继承,还在于他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一套完整新颖的医疗宝典,即他的四法:看色、听音、写影、切脉。这四种方法被后世中医称为“望、听、问、切”。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年的记载,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衍生出一套相关的理论体系。

脉诊是指中医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理状态。脉诊的具体方法是中医用手指按压患者手腕上的脉搏,观察患者的脉象,从而推断内脏的功能。扁鹊当时通过高超的脉诊方法诊断出病人的病情,然后根据症状进行治疗。不过脉象还是比较复杂的。脉象与体内气血脏腑的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方法。自然没有现代医学那么清楚。当时,扁鹊通过自己深厚的医疗经验和脉诊的辅助,了解了病人气血与肝的关系,进而将气血的郁结与肝的盛衰联系起来,以此来判断病情。

后世的中医继承了扁鹊的医学,但未必传播了所有的医学。但是,科学发展可以弥补甚至超越这些不足。但是中医要保留,要不断发展。

扁鹊纪念馆

扁鹊纪念馆位于Xi临潼区。纪念馆占地35亩,有扁鹊堂、扁鹊墓等8个景点。除了纪念扁鹊的事迹,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中医仪器和资料,以及历代积累的大量中医古籍和记录,可供今天参考。扁鹊纪念馆可以让我们重温他的光辉事迹,欣赏他高超的医疗技术,让我们对中国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扁鹊纪念馆

扁鹊纪念馆呈“中”字形,建筑形式为南北主轴、东西辅。其中,神医殿、扁鹊殿和杏林在南北两侧,东西两侧由其他侧厅组成。这个设计很巧妙。在博物馆的神医堂前还有一尊高约25米的扁鹊铜像。按照《史记》年扁鹊的形象,这是一顿大餐。一根拐杖,一个药罐,充满了神医的风采。

今天,扁鹊纪念馆收藏了800多份关于扁鹊和中医的史料,以及一些中医治疗设备。它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中医的发展成就。此外,在纪念馆东侧的侧厅,还展示了中医从古代到清末的发展。庙里陈列着500多件文物,如手术刀、针灸铜像、高炉,甚至有上千年历史的灵芝。由此可见纪念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中,针刺铜像是宋仁宗时期铸造的。和普通人一样,铜像的上部是可以打开的。具有重大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扁鹊的大厅里摆满了中草药。最令人惊讶的是,灵芝,这个“千年”,是扁鹊纪念馆的瑰宝。

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中医中的四诊和西医中的视触叩听是一致的。

望: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的声动。

问: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情况以及二便情况等。

切: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的意思,通过切脉可以诊断出身体的某种疾病。触诊主要是观察皮肤表面的一些隆起的软硬度。

四诊分别是:

第一、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

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

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

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第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

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第三、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

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

第四、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

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

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

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中医四诊是指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切指的是脉诊和触诊。

 望诊是通过医生的眼睛来观察到的病人的体征及现象,问诊是医生通过与病人交流来能收集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