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任秦王羸政相国之后,组织一批文人与门客合作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又叫《吕览》。
此书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了。《吕氏春秋》在记录、讨论、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和旧闻。它关于天文、历数、音律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集儒士、使善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
书的前半部,以春夏秋冬四季之孟仲季来作为标题,称为纪。
对每月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作了论述,尤其是在季夏第六“音律” 一节中,用当时音律中的十二音律替代了排序的数字,并将十二个月中,每个音律之月应该发生的情况,作了四字句的文字描写。按说节气是自然界气象转换的产物,而音律是标准乐器用 于谱曲的,这两种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形式被古人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
并且内有绝佳名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见乐则*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春秋一般指孔子六艺里面(《诗》、《书》、《礼》、《乐》、《易》、《春秋》)里面的春秋。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春秋左传(这个一般称左传)不能简称春秋。
这么说来,李鸿章看的应该是孔子写的春秋吧
不是,是秦代。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正如《序意》所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它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去私》)
在《吕氏春秋》中,老子说的天道就清清楚楚摆在那里。“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当赏》)这样,天道与人事就完全吻合,违反天道的人事必将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自然现象存在着种种冲突,和风细雨和暴风骤雨都是自然天道,那么,人事学说的观点差别,诸子各派的互相矛盾,也可以从自然之道得到正当性证明。后人总以为《吕氏春秋》的各种学说互相冲突是一种缺憾,殊不知按照吕不韦对天地规则的理解,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才符合天道。
《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吕氏春秋集释自序》)谈《吕氏春秋》之短者,恨不得把它放进历史垃圾桶,不过是因为其尚具有史料价值才保存下来。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称:“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以其记述别家之言,有报告之价值,可以作为辅助史料。”不管是褒是贬,都与《吕氏春秋》汲取百家思想有关。
《吕氏春秋》的基调是道家。从整体思想来看,这种判断是恰当的,尤其是《吕氏春秋》的自然主义倾向,不但继承了道家,而且发展了道家。但是,《吕氏春秋》放弃了道家消极一面,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而这种发挥创造则需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例如,古代的养生学说多发源于道家,《吕氏春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养生不再是道家庄子学派的那种消极回归自然,而是黄老道家积极实现人文建设目的的。“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所谓养生,就是“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本生》)。由养生到治国,事出一理。“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本生》)自然之道并非束缚人的行为,而是给人的行为提供分辨轻重缓急主次本末的尺度。水天性是清澈的,但人不断用土抇水,它就无法清澈;人生来是长寿的,但人为了物欲而劳心费神,当然折寿。物本来是养生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当今之人,不知天道,被物所惑,往往轻重颠倒。一旦轻重颠倒,为君则行为悖离正道,为臣则迷乱失常,为子则狂妄忤逆。三者只要出现一个,国家就会衰亡。所以,养生并不是像庄子那样化入自然而消极无为,更不是背离天道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长生,而是保全天道以防夭折。“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所以,出入车辇实是“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实是“烂肠之食”,靡靡之音实是“伐性之斧”。有人不肯富贵,不是求名,而是重视养生。很显然,是《吕氏春秋》对黄老道家、庄子学派的继承,又对庄子学派的修正。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本文2023-11-02 17:44: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