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 力争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十四五”时期 力争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第1张

 家门口看上好中医,不再是大城市才有的待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过26万个;目前,我国98%以上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近90%的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国办不久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做强龙头中医医院、做优骨干中医医院、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4个方面具体措施。

 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要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规划》提出,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

增强传承创新发展能力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的源头、底气和信心。

 《规划》提出,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整合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据了解,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快速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家标准72项、行业标准9项(406个病种)、团体标准1919项,ISO/TC249中方主导发布标准54项。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持续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升中医药标准质量。

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提倡“预防为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如何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规划》从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增强疾病治疗能力、强化特色康复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1月11日,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4年中医药工作,部署了2015年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将稳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新体系。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驱动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全力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

王国强透露,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推进中医药科研管理改革,制定落实加强和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管理的办法;出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二是深化国家中医临牀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重点病种研究,拓展研究病种范围;2015年将启动第二批基地科研专项,加强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建设,完善基地机制和中医临牀研究模式,推进基地二期业务和伦理审查、诊疗评价等重点研究平台建设。三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研究。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启动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四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完成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2015年将发布第一批保护名录;做好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制定加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意见;加强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与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建设项目。五是做好中医理论、慢病、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成果,做好应急科研平台建设。六是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2015年将继续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完善成果数据库并进一步开放公共服务功能平台。

王国强认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不仅需要转变 科技管理职能,加快科技规划、项目和规划的统筹,着力解决“碎片化”问题,将 投入更多用于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研平台建设,而且还要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通过制度创新把中医药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激发出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中医药各类创新基地和研究力量布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创新集羣;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促进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方向和路线选择、成果评价和传导扩散的新机制,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中医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围绕解决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生产关键技术等重大问题,促进中药健康产品开发,着力推动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历史是一把尺子,更是一面镜子。学史以明鉴,回头看中医发展,看名医成才之路,在反思自我。

中医发展从古至今学派林立,各个学派的争鸣也是中医发展的永恒动力,伤寒派、温病派、脾胃派、寒凉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等,各个学派的各有所长,争相发展各学派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疾病,为更好的治病救人。

中医发展传承和创新都不可缺少,河间学派由刘完素开山,他善治火热病症,极力倡导六气皆可化火,被后世归位寒凉派,其传承弟子有穆大黄、荆山浮屠、马宗素、张从正等人,而荆山浮屠传给罗知悌,再传朱震亨。朱震亨即是传承,也是创新,他的“相火论”来源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同时也对其有了很好的补充。“阳有余而应补足”滋阴派从朱丹溪开始。张从正继刘完素之后善于使用寒凉药,在治病的时候主张祛邪,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同时他也丰富了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它被后世称为“攻下派”。中医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朱震亨、张从正,他们同出一派却又自己创立了不同派别,可见他们在学习老师治病之法时还在不停的思考会不会有不同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精传承,勤思考,求创新,中医学派的不断碰撞交融与发展给现在治病救人、防控防疫提供了很多方法,疗效显著。

回顾中医药大师名家成长的规律我们发现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1首重医德,务求品端术正。

汪逢春先生尊重同道不吹捧自身医技高超,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

2通晓人文,辅就学医坦途。

通晓人文是通晓中医学习方法的必由途径。不通人文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就难以读懂医经通晓医理同样心胸不够宽广治病思路狭隘,难以活用经典,治病不流畅。

3精研经典,从正门登堂入室。

任应秋先生说,学好经典,方可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经典是源头,主干的壮大同时有利于我们发展支流,治病用药有理有据有根。经典需要终身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研读。

4名师引荐,是成才重要途径。

古话“名师出高徒”,“上梁正则下梁直”河间一派从刘完素开始,学徒名医倍出,一脉相承,又开支创派。老师传授经验,教学生如何避开弯路,可以说事半功倍。就如名医马二琴通晓音律治病,宫商角徵羽各治其病,如若不跟师学习自己专研所用时间又是跟师的多少倍。

5勤学善思,兼收并蓄。

善思明辨,终身好学,不拘门第,兼收并蓄。袁鹤侪先生虚怀若谷,精益求精,不自闭门户,兼收并蓄,融各家学说为一炉,谦虚好学之作风终其一生。蒲辅周先生中医药杰出代表,他终身学习看书到双目失明为了能多学会一种方法多治一种病。

名医成才之路艰辛,医德为首,终身研读经典,跟名师,勤思考。每一步都需要自律,恒心,一颗治病救人谦卑的心,一份对医学精益求精,将救人之则扛在肩膀上。看着他们思考着自己,对比懒散的我,从没看过经典,背过经典的我,有一种强烈的羞愧感,羞于自己身为学生却浪费时间,同时愧对未来。

知不足,然后求上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好选择的路。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经久不衰。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许多中医药老字号都纷纷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文化价值以外,它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还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比如:阴阳调和的养生理念、循序渐进的治疗理念等。所以,我们应该开设更加丰富多样的中医药专业、向全民普及中药材知识来使中医重新活跃于现代社会,进而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

一、注重阴阳调和的养生理念

众所周知,中医以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闻名于世。它有别于现代的西方医药体系,讲究阴阳调和、顺应时节变化,注重在不同的时节给予不同的人选用恰当的药材。此外,药材的选取并不讲究对症下药,只讲究对身体进行整体的调养,能够起到与西医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注重循序渐进的治疗理念

除了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理念也与西医截然不同。它不求快速治疗症状,只求循序渐进减缓症状,调理身体。这种特点虽然会使得中医对于很多急性疾病无法进行快速的治疗,容易使病人陷入生命危险;但是也使得其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有极大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彻底根治慢性疾病。

三、注重医者仁心的从医文化

中医除了能与西医互为补充,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外,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医者仁心便是古代社会对于中医从业者妙手回春、服务社会、不求回报的褒扬之词。这种高尚的品德应该被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中医药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向身边的人弘扬中医药文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