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谁有“葛天氏之乐”的译文??
译文
从前葛天氏时的乐舞,三个人手持牛尾,踏着步伐来歌咏八首歌。其中提到的八首歌曲中,《载民》是歌颂承天载民的土地;《玄鸟》是崇拜氏族的图腾; 一种寓意吉祥的黑色小鸟;《遂草木》祝愿茂盛的草木;《奋五谷》祈求五谷的丰收;《敬天常》歌颂上天的恩赐;《达帝功》歌颂上天的恩德;《依地德》歌颂大地的抚育;《总禽兽之极》祈祷上天多赐予鸟兽,使人民安居乐业。
原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中国传统民歌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史籍中,它通常被变换着称为“乐”、“歌”、“风”、“谣”、“曲”、“声”、“调”等。原始社会时期,民歌与舞蹈、器乐结合在一起,被称为“乐”。“乐”多按氏族划分并结合氏族称谓来命名,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远古部落“葛天氏之乐”,其乐所指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等八首歌曲,这些歌曲作品都由部落先民们集体创作。同书还记载昔有涂山氏之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这是迄今所见古代唱词最短的情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将西周至春秋各诸侯国民歌统称为“风”,这是因为这些民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各国民情风俗,故后世亦沿用这一称谓,将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此词至今仍在运用。由于民歌主要在乡村和市镇下层群众中流传,易学易唱,短小精干,故又常被称为“谣”,至今人们还有将民歌称为“民谣”、“谣曲”的习惯。民歌曲调大都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各地民歌唱时,声调区别明显,故有时又被称为一种代表地方民间音乐风格的“声”,如魏晋时代人们将荆楚地区的民歌称为“西声”(《魏书·乐志》),用此来与流传于江南地区的民歌“吴歌”对应。隋唐以后,在村田山野歌唱的民歌多称“山歌”,唐诗人李益“山歌闻竹枝”和白居易“岂无山歌与村笛”诗句就用此称。明冯梦龙所编专录民歌的集子亦以《山歌》命名。在城镇街陌传唱的民歌则多称为“调”或“曲子”,宋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奏,殆不可数”,文中所言“曲子”即民歌。“曲子”又称“小曲”,具体曲目常常称为“调”,清刘廷玑《在园杂志》说:“小曲者,别于《昆》、《弋》大曲也。在南则始于《挂枝儿》……一变为《劈破玉》,再变为《陈垂调》,再变为《黄鹂调》。”“在北则始于《边关调》”。至近现代,又出现“小调”称呼,实际也是“曲子”、“小曲”的变称。上述中国传统民歌早前陆续使用过的各种称谓,一方面反映出它经历过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衍变,一方面表现出它在历史积累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包容多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门类。
冯梦龙辑《山歌》
远古的狂欢: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内容有八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复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故《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很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奋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在记述“陶唐氏歌舞”时云:“陶唐氏之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前纪》在记述“阴康氏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陶唐氏和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还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谷”)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葛天氏之乐》 传说此乐舞出自一个叫做葛天氏的氏族,由八首乐曲组成。第一首《载民》,歌颂大地;第二首《玄鸟》,歌颂葛天氏族的图腾——黑色鸟;第三首《遂草木》,祝愿万物充满生机,草木生长茂盛;第四首《奋五谷》,祝愿五谷茁壮,丰收有望;第五首《敬天常》,表示对上苍的敬意;第六首《达帝功》,表示要按照天帝的意志行事;第七首《依地德》,表示要顺应大地上的阴阳消长及四时之变;第八首《总禽兽之极》,祝愿饲养的鸟兽能够大量繁殖,从而丰衣足食。
古文翻译 谁有“葛天氏之乐”的译文??
本文2023-11-02 19:05: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