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你对张仲景的评价
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
张仲景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鹊,他制定了医家“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等六不治行为准则,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技术要求。
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给皇帝和达官看病,也给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治病。他特别体恤民生疾苦,不开高价处方,尽量采用常见、地产、便宜的药物。
他看病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保证医疗质量,反对“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态度。
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遵纪守法的医德品质。
张仲景批判那些“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势利之徒。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国与活人一样重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中讲病因时,曾把”养慎”,即小心谨慎地保养身体和“无犯王法”作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对患者的要求,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带头遵纪守法。市场经济的今天,医药卫生工作者很容易涉足于经济犯罪,或在诊治异性病人时出现性犯罪,“无犯王法”这一告诫,值得广大医患人员记取。
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
中医讲究传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业务上进步很快。早年间,他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伯祖要求他两年内将几十本医书全部读完。为专心读书,张仲景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内,让人将门窗堵死,只留下一个递饭送水的小洞。就这样,他读完了《难经》、《黄帝内经》、《胎胪药录》等医学名著,并背熟数千条汤头歌。
张仲景在内科医技已相当有名的情况下,听说襄阳有名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数百里,前往拜师。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令“王神仙”疑虑尽消,倾心教授。
张仲景也曾为弄清断肠草的毒性,细品毒草,几乎死去。张仲景精研攻学,后来医者赞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医也。”
四、是谦和谨慎、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医风学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在东汉后期,他敢于挺身而出,反对为当时统治者所鼓励和提倡的谶纬迷信,反对巫祝。他继承了王充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的无神论观点,提出了“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的无神论思想。他反对用鬼神迷信来解释疾病。
他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致病的原因,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曹颖甫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中医理论家,为晚清举人,诗、文、书、画均称绝于当时。平生著有《伤寒发微》等医著。1937年,在其宅所,为保护妇女免受日本鬼子凌辱,挺身而出,死于日本人刀下。
隆冬之季,余应邀参加2017中国江阴经方国际论坛,近距离地感受了以曹先生为代表的经方派在江浙大地崇高的声望。以曹先生为代表的经方派,是从伤寒学派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临床上应用其学术思想,立法方药每有奇效。近几年来,中药颗粒冲剂问世,而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后世的经典方药,深感先生之法,完全符合有一证便有一方,每方必有其主药,即方证、药证与病症相对,只要辨证准确,方即随之,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经方来治疗疾病,常常是方简、药精而效宏。我认为曹颖甫先生 “可以说是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
一代名医曹颖甫,是江苏江阴人(1868——1937),名家达,字颖甫,一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志人。先生一生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窝于画意;不仅著有《古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气听斋诗集词集》《梅花诗集》,《古文拼文》,《丁甘文先生做古纪念录》若干篇奇文。更因他又是中医经方派的大师而在中医界名望很高,虽己做古七十余载,但医术高明,为人做事耿直,其《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等著作在全国,仍至世界上有相当的影响,数年前曾读过先生临证医案《经方实验录》、《曹颖先生医案》颇感其精深博大,今日在其遇难八十周年的学术会上,又亲临其家乡,听海内外知名中医学者,先生的弟子学生讲先生的学术思想,医精而道深,所听所悟真不一样。
江南地区,自明清以来就名医辈出,先生其父曹秉生“深通中医,家人患疾,从不延医,自家处方服药,无不霍然病痊”。十二岁时先生已读张隐庵的医著《伤寒论集注》,十三岁时研习《伤寒论》,二十五岁赴全陵应秋试,二十七岁考秀才,三十五岁登贸书中举人。上十八岁以后每日浏览《伤寒》《金匮》为以后的行医讲学奠定了基砖,1920年开始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专讲经方,《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等著作的形成也在此阶段,已是当时的江南名医,先生不仅看病讲学,而很勤奋,每治一患,均有医案相纪录,临证医案《经方实验录》,不仅医案,更是先生反复思考,验证的心血。足见先生实事求是,勤奋严谨的学风。对照现阶段那种华而不实,论文造假,深感先生的人格魅力。
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等等多为先生的学生弟子,著名的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评价曹先生是“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他的是个医生,是学者,不是政客,正直善良,嫉恶如仇,有真爱,大胸怀,1937年日冠侵华攻击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先生避乱返回故里。12月1江阴城陷,日寇烧杀*掠,无恶不作。12月7日一群日寇追一妇女至曹宅,先十二扶扙痛斤日寇暴行,惨遭日寇为戳杀戳,两天后气绝身亡,时年七十岁。深感先生之爱国爱民之心,敬仰他不屈的人格。
先生不仅仅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家,也是一位特立特行的文人,更是一个学有大成的经方家,不论是做为普通人,还是做为医者,就是要知道一是做学文和做人是一致的;二是没有大胸怀难有大贡献;三是不实践难为大医,难为名人;四是自学可成才。而先生的书,字,诗,画则更有风骨,现摘两首:
梅花四言
山虚水深,残雪萧萧。
古月堕碧,高天坹廖。
七律一首
杨子东流接大荒,江潭烟树正茫茫。
风驱海势似鳌背,天逼山光入女墙。
酒胆纵横通灏气,剑花芒角截空肠。
嗟予萍梗经三载,几度登临腉旧乡。
确实,曹颖甫是位医学家,也是江南著名的词章家、画家。对画我知之甚少,但看了先生之作品,也感慨万分。他的诗词赋大多托之于山水草木虫鱼鸟兽,如《汉东府评说》《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词集》《气听斋诗集》和《梅花百咏》。而画及书法我觉得,超绝有奇气,均为上乘之品,书法皈依何绍基而得神袍,婀娜生晖,寓刚健于柔和,而其傲岸之气,又旁溢为画梅。而擅长画的梅花,又喜于梅花中题咏梅诗以言志,藉以寄情寓意。其梅花凝冬心,老干挺立,折枝洒落;含道劲于秀逸,表现出他将一生风骨寄于寒梅的自我写照。
江阴南傍太湖,北依长江,江阴古称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重要交通枢纽,是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在江阴这块神奇的大地上,有三奇,千古奇人徐霞客,海内奇木红豆树,旷世心经碑。首个“中医特色小镇”就诞生在这里。
江阴素有“中医之乡”的美称,历代名医辈出,江阴医家仁术济世,著书立说,代有传承。起源久、名家多,影响大。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因为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时刻学习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更对江南名医曹颖甫先生做为近代经方派的代表医家更是由衷的敬仰,十分看重近代著名的中医经方家曹颖甫先生。
我想,我们做医生的,面对这个多彩,而物欲横流的世界,是否也应该向先生那样,不仅要懂医道,有医枝,会做人,也要多才多艺呢
( 原作于2017年12月,修改于2018年11月)
京华名医之首萧龙友
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
为袁世凯、孙中山诊病,声名大振
“不重中医国必危”
无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从“息翁”到“不息翁”
主要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
养生与医德
医学之外的萧龙友
施今墨声名誉满京华
奔走四方矢志学中医
行医京城,借张宗昌巧惩“南霸天”
创立北平国医学院,倾力辅助后学
探求新路,对顽疾的独特治法
欣逢盛世,献出十大处方
名医“石膏孔”――孔伯华
家学渊源:祖父引他走上从医路
任职外城官医院医官,奔走于防疫一线
悬壶应诊,抗议取缔中医案
创办北平国医学院
名医神技,妙手回春
毛泽东说“中医是个好项目”
勤于著述,直至去世
大医精诚医德垂世
擅治温热病与“石膏孔”
熟悟经旨不泥于古
医学之外的孔伯华
对孔伯华的纪念和他的医学传承
佛心济世汪逢春
拜中医名家艾步蟾为师
仁术济世,慈心不忘贫苦病人
融传统文化于医学,名列“四大名医”
因医得缘收授义子
汪逢春医寓的“民主课堂”
主政《北京医药月刊》,流通新旧学识
在传道授业中坐化升天
附:参考书目及文章
从四大名医的医德说起(代后记)
提到国宝“云南白药”的创始人,或许有的人只知道是曲焕章,而不知另一位创制人曾泽生。近日,笔者独家造访了新中国成立前昆明公生大药房创办人曾泽生的后人。生于医学世家的曾泽生自幼热爱中医草药,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尝试,研究出名震海内外的云南白药,行销80多年而不倒。此外,曾泽生一生酷爱诗文,我从他的作品不单可以了解曾泽生的思想境界,更深深体会他对妻子的情深谊笃。 辛亥革命后社会崇尚“坐官为荣”,曾泽生的父亲要他去学习法律和政治,但曾泽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只是父命难违,惟有利用闲暇之时钻研医药。 跌打消肿 白药奇效 从法政学校毕业后,曾泽生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父亲好友之女卢泽若结合。婚后的四年间,他在云南各县先后担任四次公职。 父亲去世后,曾泽生立志要行医济世决然弃法从医,便辞职返昆,一心钻研医药。他研究的是伤外科,旁及妇科、眼科。 他在《本草纲目》和《溪南本草》中查到一些行之多年的配方,结合本地特点,随方加减。空闲时他常常上山采药,遇到不常见的就亲口尝一尝。有一次,他尝了一种草药后,喉咙被锁住,涩得几天说不出话来。 <br> 同时,他还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向摆地摊的草药医生请教,经过长期的求索,他发现有的草药消肿效果很好,有的草药止痛有奇效,有的草药生肌作用显著。经过反复试用,终于制成了一种对跌打损伤有特效的白色药粉。这就是“白药”的雏形。 筹集资金 开设药房1920年,曾泽生对原创“白药”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白药膏”、“万应治伤膏”、“眼药膏”、“妇科圣药”等一批药品。 曾泽生通晓医理药理,不但是位好大夫,而且还是一位精通商道的商人。他见到自己研制的“白药”疗效肯定,深受患者欢迎后,大胆地把白药定了个名,装贮在药瓶里,印制“仿单”(说明书),公开销售,并筹集资金开设药房。 就在曾泽生研究医药初见成效时,其妻的一位广东远亲黄公度到昆明做生意,并结识了曾泽生。黄公度看了曾泽生屋内堆积的医书和药物,为他研究医学废寝忘食的精神所感动,加之其亲身感受过曾泽生所制“白药”的特效,于是他建议由他出资,曾泽生制作,合伙开设药房销售“白药”,药房的名字取二人名字中各一字合称“公生大药房”。 云南白药 行销国外 1931年,曾泽生开设了有五间铺面的药房。药房主要销售曾泽生自己配制的“白药精”(寓意为各种伤科白色药粉之精华),这就是“白药”二字作为成药名的最早注册。 由于曾泽生和黄公度对“白药精”的宣传,加之很多患者服药后屡见奇效,销路逐渐打开,药房规模不断扩大。曾、黄俩先在四川、贵阳设立分号,后又在汉口、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增设分号和代销点。此外,黄公度又委托熟人,在东南亚一带广为宣传,“云南曾泽生氏白药”开始行销国外。 1936年,经当时民国中央卫生署批准并颁发执照,把原来的“白药精”改名为“云南曾氏白药”。从此以后,“白药精”从仿单到外包装均改用“云南白药”及“白药精”字样。1948年,经当时民国中央卫生署换发执照,公生大药房开始沿用“云南曾泽生氏白药”名称。 军中至宝 抗日立功 1937年10月5日,云南省政府自筹粮饷,组建的“民国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在昆明巫家坝举行“誓师大会”,曾泽生怀着“兴亡原是匹夫责”的豪情,当场捐献曾氏白药十斤装三千多瓶,全力支持了缺医少药的抗日军队。当时,第二陆军总司令官薛岳题赠“军中至宝”。 1951年6月14日,曾泽生为支援抗美援朝,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大瓶“白药精”500瓶;另一次在1952年2月27日,捐大瓶装白药900瓶、中瓶装1100瓶。 严格配制 诚信于人 1948年初,黄公度回广州。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公生大药房公私合营,并入广州马百良制药厂。黄公度离昆后,曾泽生独自经营,并出资对药房进行扩建,将原护国路公生大药房由两层扩建为四层,并在望云岛(现昆明海埂公园)筹建制药厂。 1950年后,公生大药房继续生产销售“云南曾泽生氏白药”。以“精选原料、严格配制、诚信于人”的经营理念,深受海内外民众的赞誉。随后,公生大药房由护国路64号搬迁至民权街47号。 1956年,公生大药房在公私合营时,其房产、土地及生产设备等实物资产并入原昆明市联合制药厂。经人民政府安排,曾泽生及其长子曾炳华、大儿媳金芬华进入联合制药厂工作。1971年,在原联合制药厂址建立了云南白药厂,同时生产云南白药、白药精和百宝丹。 <br> 1964年,曾泽生于云南白药厂退休。1974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其好友曾作诗以怀念:“曾氏白药海宇夸,济世仁术儒医家。儿孙绕膝期颐寿,乐天垂钓细品茶。” 甘于淡泊 诗书为友 美好的生活愿望和追求,是曾泽生诗文的泉源。他虽非布衣出身,在亲友中不乏达官显贵,长期从事医药经营收入丰厚。但并不随波逐流,仍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甘于淡泊,认诗书为至友。他在诗中写道:“人有心兮桃有仁,仁心即本见天真。仁无霉坏堪为种,心不丧亡始是人。矫枉真当对厥弊,追源也要存天伦。”曾泽生的追求,是“优游更自乐山川,浮云富贵等闲视。”他不仅仅是酬唱而已,更不是自我标榜,而是身体力行。 钓鱼是曾泽生的另一个嗜好。在一群群钓者竿下,池塘里的鱼已是“大难”临头固然惋惜,然而其“贪谗”也是可恶的,他用调侃的语调这样写道:“一线一竿尽巧谋,愿他贪饵来吞�。负鱼在我都不问,只要厨中添美馐。”实际讽喻生活中某些人的贪心及其可笑的下场。“勿须虎啸始生风,自在吾人掌握中。”燠热季节里的纸扇,本是添凉的工具,在他的心里却有着一种寄托。“吩咐山君莫乱吼,凭兹不用尔称雄。”写来饶有风趣,令人回味。 鹣鲽之情 刻骨铭心 曾泽生陶醉于昆明山光水色,动情时不免提笔作诗。今天,尚能读到的是曾泽生的重孙曾国浩珍藏多年的手写线装书。虽然封面的锦线失去了光泽,纸页发黄,时隔已三、四十个春秋,翻阅起来仍觉新鲜亲切,恰似池塘小草、河沿杨柳的春梢,充满着生命力。 曾泽生对夫人平素如宾,情深谊笃,诀别之时忆起妻子生前曾言“死要在夫先”之言,悲痛欲绝,先后撰写悼诗十余首。“忆昔发明白药精,累卿卅载共经营;岂期昼夜无偷息,半世辛勤莫可名。”写不尽的绵绵之情和永久的遗恨,只期望梦里再见求得解脱∶ 返魂无求梦中寻, 恼煞连宵梦未临。 夜夜子规啼不断, 频摧悲泪湿衣襟。 也许是“诚则灵”吧,不久果然“昨宵忽见梦中来,清容不减旧时态。”哀婉凄绝,更表现出曾泽生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
写出你对张仲景的评价
本文2023-11-02 19:09: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