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的由来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1唐虞至南北朝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在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至南朝梁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西汉至南北朝,大概经历了始置、罢弃、遥领、重建的过程。西汉王朝在海南开郡设县,虽经残暴手段实现,但从历史上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由于此后治理政策失误和中原多乱,海南长期处于自治的状态。南朝梁时,在废儋耳郡归附俚人首领冼夫人达千余峒的基础上重建崖州,这对后来历代中央王朝有效统治海南有着重要的意义。
4明清时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
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
正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隶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清代,于海南设置琼崖道。下属:
琼州府(治今琼山市府城镇),领1州8县:琼山(治今府城镇)、澄迈(治今澄迈县东北)、定安(治今定安县)、文昌(治今文昌市)、会同(治今琼海市东北)、乐会(治今琼海市东南)、临高(治今临高县)、儋州(治今儋州市西北)。
崖州直隶州(治今三亚市西北),崖州归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为直隶州。领4县:感恩(治今东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县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县)、万州(治今万宁市)。万州光绪三十一年降州为县。
清代在海南设府,辖3州10县,故史称“十三州县”。清末改设一府,1直隶州,1州,11县。
5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1914年万州改万宁县)、昌江(因与浙江省昌化县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元年(1912),海口所改称镇。民国十五年脱离琼山县建市。
1931年2月13日,撤销海口市,复归琼山县。
民国十年废道制。民国二十一年,曾拟划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行政区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
民国二十一年八月改“抚黎局”为“抚黎专员公署”,加强对黎族地区的统治。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区划分为白沙、保亭、乐东3县,推行乡保甲里制。
据许崇灏《琼崖志略》记载,当时白沙县是析原儋县属的雅叉、白沙、元门、龙头、炳邦峒;昌化县属的霸王、乌烈、大坡、保平、冯虚峒;感恩县属的吴什峒;陵水县属的南流、十万峒;定安县属的新市、营根铺、加钗、小水峒和思河图;崖县属的红毛上、下峒和道裁、红茂村;琼山县属的加泉、林湾峒等边沿山区合并而成。
保亭县是析原崖县属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罗、抱龙、同甲、水滃峒;陵水县属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乌牙峒和岭门、白石图;万宁县属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属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图;定安县属的船埠、南引、加冬图和母瑞山等边沿山区合并而成。
乐东县(当时又叫乐安县)是析原昌化县属的七差;感恩县属的东方、马隆、鸡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沟;崖县属的乐安、多涧、抱善、抱江、龙鼻、潭寨、多港、头塘、万冲、番阳峒等山区合并而成。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设行政公署,驻琼山。在岛的南半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北部的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实行省直接管辖市县的体制。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建置沿革情况:
1948年6月五指山地区解放,1949年3月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下辖白沙、保亭、乐东3县,行政委员会驻白沙县毛贵(今五指山市毛阳镇)。1950年迁驻加钗,同年八月迁驻番阳,直辖白沙、保亭、乐东、琼中4县,属琼崖人民政府领导。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专署级),区人民政府驻乐东县抱由镇,行政区划包括乐东、白沙、保亭、琼中、东方等5县,共16个区、132个乡。1953年自治区首府驻地由抱由镇迁驻保亭县。1954年,将原属海南行政区的崖县、陵水两县划归自治区管辖,范围扩大到7个县,32个区,459个乡。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9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7县共成立56个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自治州人民政府迁至海口同海南行署合署办公。又将州内原284个乡(镇)并为107个大乡(镇),并在此基础上合并大县,将原州辖7个县并为4个,由昌感、东方和白沙的一部分合并为东方大县,保亭、陵水、崖县及万宁的兴隆农场合并为榆林县,琼中县及白沙的部分地区合并为琼中县,乐东县和崖县、东方、昌感等县的部分合并为乐东大县。1959年至1961年又先后恢复原7县建置,并从东方大县分出一部分地区成立昌江县。1961年11月恢复自治州行政机构,州政府搬回通什镇。
1984年崖县撤县建三亚市,1987年设立通什市。自治州管辖七个县两个市。
1987年12月,因建省办经济特区的需要,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自治州内建立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通什市为县级市,两市继续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
1、海南省由来: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成海南岛,故名海南省。
2、正式得名”海南“是在元朝,不是在清朝。
海南,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
3、不是1940年代,而是1988设立海南省。
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设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4、海南之前的名称有:珠崖、儋耳、琼台。
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汉武帝于海南岛东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县东南。元帝时废。孙吴所置名朱崖,治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唐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
儋耳:"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
琼台:"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
扩展资料
海南省拥有我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全省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有中国最南端,面积最大的城市三沙市。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成为多数国人避寒的首选之地。
全省共有5A级景区6家;三亚市崖州区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市崖州区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保亭县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陵水县分界洲岛旅游区,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三亚市海棠区蜈支洲岛旅游区。
此外还有著名景点;天涯海角风景区,琼台书院,东坡书院,文昌航天主题公园,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等。
人民网-一张图告诉你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
-海南
南海在东汉时成为涨海、沸海。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扩展资料:
南海海底地貌的特点是北、西、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陆坡上有高原、海山、峡谷、海槽和海沟;东部是狭窄的岛架,外缘临海沟和海槽。
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为宽广的平原,点缀着孤立的海山。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态,结合南海诸岛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将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
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
汉代文献一般称我国南海为涨海。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扩展资料:
南海海域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主要群岛有纳土纳群岛、阿南巴斯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其中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春秋短,夏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海区,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季节变化很小。
在西南中沙群岛,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为228℃(1月),南沙为25℃(1月)。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
气温年较差只有摄氏6~8度,而海上年较差更小。北部沿海和岛屿有较大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对干而冷,后期常有低温阴雨的潆雨天气。
-涨海
海南岛是中国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岛,又称“琼崖”、“琼州”,全岛面积3392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它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相对望。岛中部的黎田山和东南部的五指山均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境内的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都发源于这些山脉,形成放射状水系。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
据史书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海南岛就以出产珍珠、玳瑁等奇珍异物而出名。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从此,海南岛正式纳入我国版图,成为我国的神圣领土。据说,之所通知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边产珍珠”和当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许多大耳圈之故。在汉武帝时代至南北朝期间,海南岛的郡县设置变动很大,并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国时海南岛归吴国管辖。至梁代大同中叶(540~541年)又在海南岛重建崖州。
隋朝一统中国后,将崖州改为珠崖郡,且在海南岛的西南部新建了一个临振郡。唐朝时,在海南岛建立5个州和22个县,许多名称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后,战事频繁,大批汉民迁居海南岛。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被谪居到海南岛;元代又称为琼州路,领三州、十三县;明朝称海南岛为琼州府。
清代又将琼州府改称琼州道,清末又改三州十三县。“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万居东陲”。因而,海南岛又有琼岛之称。
秦代:越郡外境
西汉: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
东汉: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南北朝:崖州
隋朝:珠崖郡
唐代: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等5个州共22个县,统属岭南道管辖。海南简称“琼”系来源于唐代的琼州。
天宝元年(724年):昌化郡
乾元元年(758年):儋州
民国元年(1912年):海口镇
民国十五年(1926年):海口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琼山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别行政区
1950年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扩展资料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
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海南省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
-海南
涨海。
涨海,中国南海的古称。《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
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解释:“炎海善溢,故曰‘涨海’。”反映我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
扩展资料
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名很早就出现于古籍。
一、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
译文:交趾七郡进贡都跟着涨海出入。
二、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
译文: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境外个人乘大船,都用铁铸的,来到这关,用磁石不得超过。
三、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引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译文:涨海中,到珊瑚岛,洲底有盘古,珊瑚生长在上面的。
四、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译文:往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海南在古代时叫琼、琼州、琼崖。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缴:边界),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这说明海南岛在当时为祖国辖区荒远的边界。海南岛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国最南端。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扩展资料: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048公顷。
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
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海南
海南岛的由来
本文2023-11-02 19:10: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