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三国文化的作文
许昌三国文化之乡
许昌为河南省省辖市,下辖二市(禹州、长葛)、三县(许昌、鄢陵、襄城)、一区(魏都),现有面积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许昌近几年先后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优秀园林城”。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许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许地溯源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与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国胜迹
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
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
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遗址、墓葬、桥梁外,许昌各县(市)境内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代铜器、钱币等文物。在汉魏故城附近,出土过制作精美的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上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还出土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箭簇、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石碾及犁铧等。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属国家一级文物。 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如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如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等流传至今。
三、三国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许昌民间流传不衰。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一些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多种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磨刀雨在长葛市坡胡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总要下雨。传说这与关公有关。刘、关、张在许昌期间,有一天,刘备和关公去拜访鲁直。交谈中鲁直说到当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刘备问其原因,鲁直说:“传说这里有个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来。”关公听罢好笑一阵说:“什么蛇精作怪,让俺老关去会它一会!”关公虽想除掉蛇精,可谁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这天,刘备和鲁直谈军事。关公嫌屋里闷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来到一片荒滩,只见那荒滩里面有一小坑,坑边有一块大红石头,于是,关公便沾着水在石头上磨起他的青龙偃月刀来。哪知这块石头是那蛇精的头,这蛇精以为是关公来找它算账,吓得动也不敢动。关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头上磨出了红水,才提着刀回府去了。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关公磨刀时,那石头上流出的红水,其实是蛇精的血水。因为关公是五月十三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这里准要下雨。因为蛇精怕关公再来它头上磨刀,每年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来。从此,这里的百姓称五月十三日的雨,是关公的磨刀雨。“曹碾头”的传说相传,三国时候,曹操的人马驻在许昌城东许田一带。曹操叫百姓好好种地,还叫士兵帮助百姓种地,没几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粮食。一天,曹操来到许田东北的一个小村子,看到村头十几个粮仓堆满了谷子,就是没有碾,碾不出米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半月之内将粮仓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违者斩。军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兑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头上,总算把十盘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内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曹操非常高兴,领兵打仗取胜归来,又路过那个小村,百姓们都出来迎接他。曹操笑着说:“这就是为我曹操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谢父老乡亲们!”村上人为纪念这件事,就把这个村改名为“曹碾头”。诗竹画许昌城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故名《关羽诗竹画》。仔细看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羽和刘备、张飞共同起兵,占据徐州、下邳一带,与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关羽成了俘虏。曹操喜爱关羽的智勇双全,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又封他为汉寿亭侯,赐一处宅院给他居住,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却不动其心,不移其志。《关羽诗竹画》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谢东君意”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丹青独立名”是说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说我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关羽画诗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剑蜡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与关羽有关。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只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风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莲花河的传说许昌县东北五十里有个许田,许田附近有一条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是怎样来的,在当地群众中有这样的传说。
三国时候,曹操的兵马和粮草都集中在许田,许田西边有个射鹿台,周围是练兵场。当年曹操和汉献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练兵。练兵场北边有一个莲池,每年莲花开的时候,池内的鱼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鱼,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一天,曹操同献帝观看兵马操练,休息时,曹操请献帝钓鱼,两人同在池边拿着鱼杆,不大一会儿,献帝就钓出了两条大鲤鱼,曹操却钩钩都落空,心中很不乐意。一会儿,曹操见自己的鱼浮动了两下,想一定有大鱼上钩,便用力一甩,钓出来的竟是一个老鳖!曹操一看大怒,一脚踩住老鳖抽出宝剑就要砍。说来也怪,剑还没落下,只听老鳖说:“丞相息怒,你杀了俺不要紧,只怕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了丞相带兵开垦的农田。如果放我一命,愿开一条运河,供丞相运粮运兵。”曹操一听,心想这一定是个老鳖精,就把老鳖放回去了。就在当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闪,老鳖领众鳖兵,顺着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河。第二天,曹操来到一看,运河已开成,十分高兴,就把这条河起名叫“莲花河”。从此,曹操就用这条河运兵运粮。如今,莲花池早已成了农田,当年的莲花河,现在依稀还看得见。这故事也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张潘娘娘冢的传说张潘西边有个大冢子,传说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张娘娘和潘娘娘的墓。张娘娘和潘娘娘是一个村的姑娘,她们心底善良,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一年闹灾荒,人们没粮食吃,只好采桑葚儿充饥。一天,两位女子一同去采桑葚儿,避难的献帝刚好走到这里,见她们在采桑葚儿,就问她们有啥用,两个女子说可以充饥。献帝正饿得慌,就向她们要几颗尝尝。二女子见这个过路的饿得面黄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篮子里的桑葚儿尽着他吃,临走还让他捎许多路上吃。后来献帝大难过去,又回到朝中,经常想起那两个在自己落难时帮过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寻找,然后把她俩召进宫,让她俩教宫女们在御花园里栽桑养蚕。一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御花园的河边玩时,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这两个女子看见,急忙跳进河里救孩子,最后她俩都淹死了。献帝把她俩葬到张潘西边,垒了两个大冢子,并封她俩为娘娘。
枣祗说媒曹操有个小姑,都三十出头了还没找着婆家,因为她长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后都叫她麻妮。这天,一个叫枣祗的人,要求见曹丞相。枣祗见了丞相,说明了来意,原来他是给曹姑说媒的。枣祗告诉曹操,许都城北有个叫迷瞪的青年,长得很漂亮,也很会说话,就是家里有些穷,只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两块),西地凉快(两块),莲花河滩凉快(两块)……不知丞相愿意不愿意。曹操这时心里正为讨伐吕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贵重嫁妆,不必细说。曹姑三天回门,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诉苦,说媒人全是骗他的,迷瞪家徒四壁,连一分地也没有!枣祗立刻被传进丞相府,曹操厉声喝道:“大胆刁民,你可知罪?”枣祗说:“我无罪。我当时说迷瞪家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西地凉快,莲花河滩凉快,不是两块,你听错了。”“你犯了欺君之罪,还强词夺理,快把他推出去斩首!”刀斧手一拥而上,这时曹操却放声大笑说:“眼下我留你一条活路,并非你无罪,而是看你是个人才,你用啥来报效社稷?”枣祗不禁泪如泉涌,哭着说:“眼下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饥死者不计其数。迷瞪本也是个世宦之家,父亲死于战乱之中,从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这样下去,军队无粮,国将难保,丞相思贤若渴,何不组织灾民垦荒屯田,奖励百姓多多耕织,这样方可国泰民安。”曹操听后可高兴了,说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们议议。最后考虑再三,认为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很快便颁布了屯田令。
三国时,曹操的家乡安微亳州出了神医,名叫华佗。后来,华佗来到许昌一带行医。他医术高明,史书称其“治病手脉之候,其验如神”,就是说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办法要把他长期留在身边,可华佗就是不答应。一天,他以妻子患病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头。曹操派人去亳州华佗家察看,发现华佗妻子根本就没病,这下惹怒了曹操,当即派人把他抓回来,监禁在许都狱中(今许昌东北隅,后人称为“华佗角”)。华佗被曹操抓走后,他妻子云卿为丈夫的安危担忧,在家坐卧不安,就与女儿结伴,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往许都寻找丈夫。一天,母女俩走到许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马坡,向村民打听华佗的下落。当村民得知眼前这母女就是华佗的妻子时,无不失声痛哭。村民告诉她,华佗被曹操囚禁,在狱中被砍掉一只右脚和一只左臂。狱卒梁亭见状,决心救他逃走,备了一只小船,让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开追兵逃命。不料,当船行到白马坡时,华佗因流血过多而死。成千群众闻讯赶来,悲痛万分,把他埋在村头。好心的村民把华佗的妻女带到华佗墓前,华佗妻子伏在华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从此白马坡改名为“哭佗村”。后来,因为哭字不吉利,人们又改称“呼佗村”。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参观春秋楼的公交车101、103路、4路、5路都可以,住在市中心可以步行前往。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
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乘坐105到了延安路口,下车后打车只花个起步价便到了灞陵桥景区。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中心魏武帝广场,是在当年曹操处理军国大政及生活居住的遗址上恢复重建。他以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为时代背景,以曹操父子雄踞许昌波澜壮阔的25年为历史线索,以平民立场和现代视角对曹操全方位解读,展示了曹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人文历史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历史景观与游客体验相互交融的三国文化旅游主题景区。[
“曹丞相府”位于许昌市区魏武帝广场东侧,占地18亩,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也是许昌市重点旅游项目。整个景区由曹丞相府、魏武帝游园、周边旅游商业街区等部分构成。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曹丞相府由府门、求贤堂、七步阁、议事堂等组成的汉代仿古建筑群,是许昌市三国文化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曹魏故都的标志性景观。
许昌为河南省省辖市,下辖二市(禹州、长葛)、三县(许昌、鄢陵、襄城)、一区(魏都),现有面积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许昌近几年先后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优秀园林城”。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许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许地溯源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与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国胜迹�
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
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敦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遗址、墓葬、桥梁外,许昌各县(市)境内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代铜器、钱币等文物。在汉魏故城附近,出土过制作精美的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上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还出土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箭簇、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石碾及犁铧等。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属国家一级文物。�
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如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如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等流传至今。
三、三国传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许昌民间流传不衰。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一些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多种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
磨刀雨
在长葛市坡胡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总要下雨。传说这与关公有关。
刘、关、张在许昌期间,有一天,刘备和关公去拜访鲁直。交谈中鲁直说到当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刘备问其原因,鲁直说:“传说这里有个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来。”关公听罢好笑一阵说:“什么蛇精作怪,让俺老关去会它一会!”关公虽想除掉蛇精,可谁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这天,刘备和鲁直谈军事。关公嫌屋里闷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来到一片荒滩,只见那荒滩里面有一小坑,坑边有一块大红石头,于是,关公便沾着水在石头上磨起他的青龙偃月刀来。哪知这块石头是那蛇精的头,这蛇精以为是关公来找它算账,吓得动也不敢动。关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头上磨出了红水,才提着刀回府去了。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关公磨刀时,那石头上流出的红水,其实是蛇精的血水。因为关公是五月十三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这里准要下雨。因为蛇精怕关公再来它头上磨刀,每年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来。从此,这里的百姓称五月十三日的雨,是关公的磨刀雨。
“曹碾头”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候,曹操的人马驻在许昌城东许田一带。曹操叫百姓好好种地,还叫士兵帮助百姓种地,没几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粮食。一天,曹操来到许田东北的一个小村子,看到村头十几个粮仓堆满了谷子,就是没有碾,碾不出米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半月之内将粮仓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违者斩。
军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兑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头上,总算把十盘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内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
曹操非常高兴,领兵打仗取胜归来,又路过那个小村,百姓们都出来迎接他。曹操笑着说:“这就是为我曹操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谢父老乡亲们!”村上人为纪念这件事,就把这个村改名为“曹碾头”。
诗竹画
许昌城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故名《关羽诗竹画》。仔细看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关羽和刘备、张飞共同起兵,占据徐州、下邳一带,与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关羽成了俘虏。曹操喜爱关羽的智勇双全,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又封他为汉寿亭侯,赐一处宅院给他居住,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却不动其心,不移其志。《关羽诗竹画》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谢东君意”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丹青独立名”是说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说我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
关羽画诗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
剑蜡
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与关羽有关。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只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风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
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
莲花河的传说
许昌县东北五十里有个许田,许田附近有一条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是怎样来的,在当地群众中有这样的传说。
三国时候,曹操的兵马和粮草都集中在许田,许田西边有个射鹿台,周围是练兵场。当年曹操和汉献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练兵。练兵场北边有一个莲池,每年莲花开的时候,池内的鱼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鱼,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一天,曹操同献帝观看兵马操练,休息时,曹操请献帝钓鱼,两人同在池边拿着鱼杆,不大一会儿,献帝就钓出了两条大鲤鱼,曹操却钩钩都落空,心中很不乐意。一会儿,曹操见自己的鱼浮动了两下,想一定有大鱼上钩,便用力一甩,钓出来的竟是一个老鳖!曹操一看大怒,一脚踩住老鳖抽出宝剑就要砍。说来也怪,剑还没落下,只听老鳖说:“丞相息怒,你杀了俺不要紧,只怕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了丞相带兵开垦的农田。如果放我一命,愿开一条运河,供丞相运粮运兵。”曹操一听,心想这一定是个老鳖精,就把老鳖放回去了。就在当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闪,老鳖领众鳖兵,顺着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河。第二天,曹操来到一看,运河已开成,十分高兴,就把这条河起名叫“莲花河”。从此,曹操就用这条河运兵运粮。
如今,莲花池早已成了农田,当年的莲花河,现在依稀还看得见。这故事也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张潘娘娘冢的传说
张潘西边有个大冢子,传说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张娘娘和潘娘娘的墓。
张娘娘和潘娘娘是一个村的姑娘,她们心底善良,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一年闹灾荒,人们没粮食吃,只好采桑葚儿充饥。一天,两位女子一同去采桑葚儿,避难的献帝刚好走到这里,见她们在采桑葚儿,就问她们有啥用,两个女子说可以充饥。献帝正饿得慌,就向她们要几颗尝尝。二女子见这个过路的饿得面黄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篮子里的桑葚儿尽着他吃,临走还让他捎许多路上吃。后来献帝大难过去,又回到朝中,经常想起那两个在自己落难时帮过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寻找,然后把她俩召进宫,让她俩教宫女们在御花园里栽桑养蚕。一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御花园的河边玩时,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这两个女子看见,急忙跳进河里救孩子,最后她俩都淹死了。献帝把她俩葬到张潘西边,垒了两个大冢子,并封她俩为娘娘。
枣祗说媒
曹操有个小姑,都三十出头了还没找着婆家,因为她长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后都叫她麻妮。这天,一个叫枣祗的人,要求见曹丞相。枣祗见了丞相,说明了来意,原来他是给曹姑说媒的。枣祗告诉曹操,许都城北有个叫迷瞪的青年,长得很漂亮,也很会说话,就是家里有些穷,只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两块),西地凉快(两块),莲花河滩凉快(两块)……不知丞相愿意不愿意。曹操这时心里正为讨伐吕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贵重嫁妆,不必细说。曹姑三天回门,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诉苦,说媒人全是骗他的,迷瞪家徒四壁,连一分地也没有!枣祗立刻被传进丞相府,曹操厉声喝道:“大胆刁民,你可知罪?”枣祗说:“我无罪。我当时说迷瞪家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西地凉快,莲花河滩凉快,不是两块,你听错了。”“你犯了欺君之罪,还强词夺理,快把他推出去斩首!”刀斧手一拥而上,这时曹操却放声大笑说:“眼下我留你一条活路,并非你无罪,而是看你是个人才,你用啥来报效社稷?”枣祗不禁泪如泉涌,哭着说:“眼下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饥死者不计其数。迷瞪本也是个世宦之家,父亲死于战乱之中,从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这样下去,军队无粮,国将难保,丞相思贤若渴,何不组织灾民垦荒屯田,奖励百姓多多耕织,这样方可国泰民安。”曹操听后可高兴了,说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们议议。最后考虑再三,认为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很快便颁布了屯田令。
呼佗村
三国时,曹操的家乡安微亳州出了神医,名叫华佗。后来,华佗来到许昌一带行医。他医术高明,史书称其“治病手脉之候,其验如神”,就是说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办法要把他长期留在身边,可华佗就是不答应。一天,他以妻子患病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头。
曹操派人去亳州华佗家察看,发现华佗妻子根本就没病,这下惹怒了曹操,当即派人把他抓回来,监禁在许都狱中(今许昌东北隅,后人称为“华佗角”)。华佗被曹操抓走后,他妻子云卿为丈夫的安危担忧,在家坐卧不安,就与女儿结伴,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往许都寻找丈夫。一天,母女俩走到许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马坡,向村民打听华佗的下落。当村民得知眼前这母女就是华佗的妻子时,无不失声痛哭。村民告诉她,华佗被曹操囚禁,在狱中被砍掉一只右脚和一只左臂。狱卒梁亭见状,决心救他逃走,备了一只小船,让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开追兵逃命。不料,当船行到白马坡时,华佗因流血过多而死。成千群众闻讯赶来,悲痛万分,把他埋在村头。好心的村民把华佗的妻女带到华佗墓前,华佗妻子伏在华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从此白马坡改名为“哭佗村”。后来,因为哭字不吉利,人们又改称“呼佗村”。
华佗槐
许昌县张潘乡营王村头,长着一棵已有一千多年的古槐树,俗称华佗槐。建安五年,营王村流行瘟疫,凡是传染上的人,就发高烧不止,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当时少医缺药,疫情越来越严重,有的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这生死关头,神医华佗由许都步行来到营王村,给大家防疫治病。由于村上患病的人多,无法逐一登门,只好在这棵大槐树下,设医摊与大家诊病。一时间,村上的病人云集在槐树下,求华佗看病。华佗对来的病人逐人诊脉、观察五官、看气色查病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流行性伤寒病。他说要想治好病,必须除寒消炎,并告诉大家“槐树是个宝,槐叶槐皮槐豆离不了,煎汤喝了病就好。” 华佗一走,大家纷纷爬到这棵槐树上采槐叶、摘槐豆。数月后,凡是喝了槐叶汤和槐豆茶,吃了槐油炸饼的病人,病都好了。槐树能治病的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村,附近的人们都到这棵槐树下烧香祈祷,取药治病。说来也奇,这棵老槐树身上渐渐长出一个大包,像人头一样,五官分明,有鼻子有眼有嘴,颇似华佗。后来,在头像下边又长出一枝,这一枝又分出五个小杈,活像一只巨手。远远望去,就像华佗坐在那里给人诊病。“华佗槐”由此而得名,在群众中叫开了。
三请荀彧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千古美谈。其实早在刘备之前,曹操已有“三顾”之举,不过他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许昌的荀彧。东汉末年,曹操的兵马在山东壮大起来后,他瞧着兵多将广的阵势,满心欢喜。可是他渐渐觉察到,只有能冲锋陷阵的将士不行,还须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出谋划策。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他一拍额头,上了泰山,请教老和尚去了。
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镜,听了曹操的意思,啥也没说,给了他一个锦囊,上写“遇怒则拆”四字。曹操也没多问,揣好锦囊下了山。不久,曹操率大军进入中原。经过许昌时,他觉得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就命大军安营扎寨。他把中军帐设在许昌城北门外的一个庙里,号令士兵不得骚扰地方。可他没想到不少新招来的士兵野性未改,连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里带兵抢掠商家和百姓。一时间,许昌城被闹得鸡飞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却蒙在鼓里,全不知晓。这天,曹仁急火火地进了中军帐,手握一张帖子呈给曹操。曹操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许下来了曹孟德,千家万户齐遭灾。丧失民意如鼠辈,总有一日难过街!”下边的落款是“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冲顶:“这荀彧是何等人?不严惩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在许昌就难以立足!”刚要命曹仁去查寻捉拿,猛然想起泰山老僧“遇怒则拆”的锦囊,赶紧找出来拆看。看毕,“嗨”的一声,庆幸没有鲁莽行事。原来囊中装有一帖,上书“写帖斥骂你者,即是欲求之贤人奇士也”。曹操转怒为喜,激动得连声说道:“贤人有了,贤人有了!”那么,这个大胆责骂曹操的荀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荀彧在中原可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学问家,他早有出山干一番事业的心意,苦于没有机会,未遇明主。这次曹操统率大军来到许昌,他想投奔,可对曹操不了解,对自己能不能得到重用不摸底。恰好得知曹仁领兵抢掠商家和百姓,他便灵机一动,借此事责骂曹操,以试探曹操的态度。曹仁先见曹操怒不可遏,又见曹操喜上眉梢,情绪骤变,感到无法理解。接着,曹操吩咐他快去备份丰厚礼品,要他陪同立即去请那个写帖子的人,曹仁更是莫名其妙。时值寒冬腊月,朔风如刀。陪行的曹仁心里直嘀咕:人家骂了你,你倒带厚礼去请人家,这叫什么事呢?二人打听着,七拐八拐,找到聚魁街荀彧的住宅,没料到竟是“铁将军”把门。曹仁乐了,心想:人不在该返回了吧?可瞅瞅曹操,竟恭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他也只好恭立等待。过了许久,不见有人回来,曹仁实在冻得忍耐不住了,就想砸开门进去看个究竟,马上遭到曹操的严厉喝斥。又恭候了一个时辰,曹操的胡须上都结了冰,心想今日人家可能不回来了,只得扫兴而归。过了几天,曹操又让曹仁带上礼品,两人一同再次去请荀彧。这次又很令人扫兴,荀彧仍没在家。曹操一如前次,恭立等候。不巧,天空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很快埋住了曹操和曹仁的脚背,等有一个多时辰他们的脚都冻僵了看看仍没人回来只好又一次怏怏而返。
曹操走后有人将来人的相貌和情形告诉了荀彧,荀彧听了只是点点头说:“知道了。”此后曹操一直忙于军务脱不开身未能再请荀彧。转眼到了次年二月。清明节这天荀彧携带纸马供品只身来到城东祖坟扫墓。他摆好供品点燃纸马跪下磕头时忽觉身后不远处也有人在磕头不由心中一怔暗想:他又来了!但仍装作不知头也不回。磕罢头他立起身拍拍膝盖上的泥土盯着坟默不作声。这时他感觉身后那人已站起身伫立在不远处。荀彧约摸时间不短了再不能不回头了于是回头一瞧果见那人与所听到的拜访他的那个人相貌无二:一身锦服美髯飘胸……他故意问道:“你是何人来此作甚”那人打躬施礼道:“荀公金安!吾乃谯郡曹孟德曾几次到府上恭请先生怎奈孟德福薄均未能见。今料荀公定到祖茔致祭便再次来请实已恭候多时不敢打扰。”荀彧听后不觉心中发热面上却淡淡一笑:“荀彧乃山野村夫学疏才浅不懂治国安邦道理。曹公你请错人了。”曹操急忙又打躬施礼道:“谁不知您胸藏经天纬地之才腹隐安邦定国之谋荀公何必谦辞孟德决心已下非先生不请。”边说边又一躬身。荀彧说:“曹公不恨我骂你吗”曹操连连摇头:“荀公指帖子吗骂得有理孟德治军不严该当如此。”荀彧终于点头答应出山。曹操大喜即请荀彧去军帐一叙。荀 彧推说患有腿疾行动困难曹操立即伏身请荀彧上背他要把荀 彧背出墓地。荀彧也不客气便伏到曹操的背上曹操把荀彧背出墓地又亲自牵过马来扶荀彧上了马。自此以后曹操和荀彧食同桌寝同舍终日形影不离。从曹操兖州平乱、西迎献帝、官渡大捷到平定冀州……举凡军国大事荀彧都提出过人的建议尤其在战胜袁绍集团的战役中他的计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曹操称其为“大贤君子”数次上表为其加官晋爵。
许昌三国文化的作文
本文2023-11-02 19:26: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