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有哪些历史名人
引用的资料 应该够了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
本名孝伯,字长仁。
(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
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
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
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
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
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
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
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
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
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
先后实授内邱、 、清苑三县知县。
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
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
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霸州(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
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
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
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
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
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
马仁瑀(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
膂力过人,勇猛善射。
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
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瑀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
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瑀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
曾奉诏率师巡边。
马仁瑀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
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瑀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大获全胜。
马仁瑀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其侄曾因杀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开脱罪责,马仁瑀不允,说:“我为长史,而兄子杀人,此怙势耳,岂敢以私亲乱国法哉!”,于是按律斩首。
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后,升为辽州知府,曾随宋太宗征太原,因军功擢迁为朔州观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飞卿,金夏津人。
诗人。
为人刚正豪迈。
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
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知县。
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
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
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
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
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
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
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
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
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
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
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
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
明嘉靖壬戌科进士。
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栗祁天资聪颖,幼年丧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济,抚育,母肖氏课其识字。
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徽州推官。
当时徽州民俗粗劣,狱讼叠积,有达十余年而不决者。
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积压狱案得以剖理,社会风尚日渐淳朴。
同年严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龙文归案。
1567年(明隆庆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为郎中,专管杭州税务。
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吏民所称颂。
后调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临行时,差役欲将一铜盆拿到船上,准备路上用。
栗祁坚执不允,言道:“衙中之物,并非私有,不可妄动”。
到任后,“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郡饶谷钱”,后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专任整饬怀隆兵备。
其“缮治亭障,秣马训兵,居三年,虏不敢进塞”,复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不久卒于任所。
后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许宗海(1861—1941)字潮升,号岱东,又号文珊,城西韩桥村(现属白马湖镇)人。
自幼读书,18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授试用训导。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宣统三年(1911年)任长清县劝学员长,在职创修劝学所,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模范小学、女子小学、初届单级养成分所、城区公立初等小学、简字学塾、半日学塾各一处。
此后,在夏津县二屯、韩桥、武城县闫庄、清平县马佛寺(现属临清市)等村执鞭任教,学生遍及四方。
许宗海擅长书法,行草、楷书造诣颇深,墨迹流传于世颇丰。
1942年,适值许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学生集资为他立碑一通,记述他的治学业绩;碑额题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号阆仙。
城西李堂村(现属双庙镇)人。
幼读村塾。
清光绪年间,范赴童子试,中秀才。
此后,读书益加刻苦,炎夏汗湿衣衫,隆冬手冻成疮,仍然秉烛达旦。
1910年,入山东优级师范文史科,三年毕业,成绩优异,赏以举人资格,选任山东省会慈善公所秘书。
他所拟文稿,意理明晰,言辞峭洁,为同僚所推崇。
1919年,在临清筹建省立第十一中学,范步瀛受聘为该校第一任校长。
他广聘饱学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当时曾在该校任教。
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间,仍亲授文史课,博采古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趣谐,教学成绩卓然,颇受师生敬重。
十一中学建校历史虽短,却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
1933年,编纂《夏津县志》,范应聘任总校,为续编县志成书,宵旰操劳。
1938年,日军南侵,范誓死不任伪职,遂弃官闲居。
新中国成立后,范步瀛仍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6年,应夏津县人民委员会的聘请,出任王堂完全小学名誉校长。
1958年1月,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1957年至195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范步瀛一生酷爱收藏古籍,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兼习书法。
曾著诗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山东名人录
姜尚 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司马穰苴 春秋时齐国大夫,军事家。田氏,名穰苴。官司马,深通兵法,曾击退晋燕军队。战国时齐威王整理古司马兵法,将他的兵法附其中,称《司马穰苴兵法》。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极悲恸。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 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孙武的后代。战国时军事家。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 汜水(今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撰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三国魏玄学家,好谈儒道,辞才逸辩,开魏晋玄学清谈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对中国古典哲学影响甚远。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魏晋间医学家。编有《脉经》10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作有《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理财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有《农书》传世,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死后避雍正讳,改称士正、士祯。清诗人,论诗创神韵说,生前门生众多,影响很大。著作有《带经堂集》等,又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多种笔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京师团练大臣,以身殉国。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是甲骨文的发现者。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人原滨州地芪惠民县人,生于公元前154年,是四队时期著名的义学家和官员。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东方朔性格开朗,爱说笑话爱逗唯,被相声艺人尊为本行当的“祖师爷”。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是中国***创始人之一和山东党组织的最早组织、领导者。
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祖籍 日照市东港区涛锥镇。l936年 2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其父丁观海,是 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爱国人士。1925年在 济南求学期间,受***人邓恩铭等的影响, 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与同乡安哲、牟春霆 (陈雷)、李平章、郑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国***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李典(174--209) 三国曹操部将。字曼成,山阳巨野(今巨野东北)人。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归附曹操。由于参加镇压黄巾军和同袁绍作战有功,授青州刺史。后任中郎将、离孤太守。官渡之战,率领家族部曲运送谷帛以供军需。袁绍失败,任裨将军,迁捕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兵合肥,击破孙权围攻。性好学、贵儒雅、 不争功,受到将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舜 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传称号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日“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一说冀州之人),生于姚丘(一说生于诸冯,即今山东诸城)。
诸葛瑾(174-241) 三国孙权主要谋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阳都(今沂南南)人。诸葛亮之兄。汉末避乱江南。后为孙权所用,与鲁肃等并为谋士,并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207年,受孙权派遣通好刘备,并曾会见其弟诸葛亮,各为其主,秉公无私。在内政方面为孙权出谋划策,进谏意见,常被孙权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随孙权伐蜀。讨关羽时,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官至左将军。谥封宛陵侯。
刘表(142-208) 东汉末官吏。字景升,山阳高平(今邹城西南)人。东汉皇族远支。少年有名,号称“八俊”。190年,任荆州牧。割据今湖南、湖北一带。对中原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官渡战前,袁绍派人求助,阳为应许,阴守中立,静观时变,因此所据地区破坏较少,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多。后病死。陈寿批评他"外宽内 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喜而不纳。"
张海迪,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讲。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寻提督安徽学政,调江苏。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满,擢冀宁道参政。历江宁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盐驿道参政、陕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内阁学士,任南书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苏学政,升吏部右侍郎。迁湖南巡抚。莅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筹采峒硝,颇有治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继任工部尚书。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隶总督调吏部尚书。明年,兼署兵部尚书,又授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1797),升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清"。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先后任四库馆、玉牒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正总裁。又筹办过编撰《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能诗赋,擅题跋。尤长于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为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
杨子荣(1917--1947) 战斗英雄。原名宗贵,字子荣。牟平人。1929年随父迁往安东(今丹东)谋生,12岁进缫丝厂当童工,后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1943年逃回家乡,参加了民兵。1945年秋参加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同年10月随部队挺进东北,并加入中国***。1946年任牡庙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班长、侦察排长。1946年3月在消灭李开江匪部的战斗中立功,被评为"团战斗模范"。1947年2月在搜剿惯匪"座山雕"张洛山的战斗中,化装打入匪穴,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土匪,并活捉匪首"座山雕",荣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闹枝子沟追剿"郑三炮"、"孟老三"等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秦琼(?--638) 唐初名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济南)人。 初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后从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须陀死,率兵归裴仁基,后又降李密,任帐内骠骑。至李密败,归王世充。最后降唐,任兵马总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统军,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起义军,封翼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官至左武卫大将军。638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国公。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祢衡 (173~198) 汉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少有才辩,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杀之,罚作鼓史,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杀之,因遣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终被杀。
王粲(177 - 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年便负才名,深得著名诗人蔡邕的赏识。17岁因避战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历15年未受重用。刘表死,归依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迁军谋祭酒,官至魏国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随军征吴,翌年于途中病故。
何鲁丽简介:1934年6月生,山东菏泽人。1952年至1957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7年至1984年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儿童医院住院医师,北京市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4年至1988年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1988年至1993年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1993年至1996年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全国妇联副主席。1996年至199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全国妇联副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尧 [上古] (前2447~前2307)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
柳宗元 [唐] 唐宋八大家,唐朝诗人 (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破孩。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
狄仁杰 [唐] 千古名相 (630~700)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父亲名知逊曾任夔州长史。仁杰以明经科考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为误砍太宗昭陵柏树,高宗要治他们死罪。仁杰上奏,据法说理,终于使高宗赦免了二人的死罪。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武则天 [唐] 中国女皇 (624~705)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她是唐王朝开国功勋武士镬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嫔妾,高宗李治之皇后。她在佐执朝政30年后,亲临帝位,自封“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她从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然史册。
杨贵妃杨玉环 [唐] 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719~756)
杨玉环(719年~756年),父亲杨玄琰,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司户。祖籍宏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后徙居于蒲州永乐县独头村(今永济市)。玉环幼年父母双亡,寄养于叔父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15岁的杨玉环被选为寿王李瑁的妃子,成了唐玄宗的儿媳妇。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最迷恋的武惠妃死去,玄宗深为悼惜,“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有人上奏说,杨玄琰的女儿“姿色冠代,宜蒙召见”。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玄宗令高力士将杨玉环召入内禁中。玄宗一见大喜,命她先入籍为女道士,赐号太真。不久,迎入宫中,“不期岁,礼遇如惠妃”。(《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
晋文公重耳 [春秋战国] 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重耳 (前697~前628)
晋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貂蝉 [汉] 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
王维 [唐] “田园诗”杰出领导“文人画”南宗鼻祖 (701~761)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别名王右丞,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代表作有《王摩诘文集》等,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诗渗禅意,流动空灵;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物生平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尉迟恭 [唐] 唐朝名将 (585~658)
尉迟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人。青年时以勇武闻名乡里,参加了刘武周起义军,并和宋金刚率军南下,陷唐晋阳、浍州,大败李渊军队,俘虏了永安王李孝基及独孤怀恩、唐俭、于均、齐世良等 5名唐将。公元 620年被李世民战败于美良川,复被围困在介休,经劝降,他和刘武周的另一将领寻相归附了唐朝。李世民让他当右一府统军。时隔不久,寻相等又相继反叛李世民,一些部将对尉迟恭也产生了怀疑,把他囚禁起来,并对李世民说:“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笑着说:“如果尉迟恭真要叛变,他那能在寻相之后呢?”于是令人释放了他,引入室内,赏赐了不少金银财物。
卫青 [汉] 十七史百将传 (~前106)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的不同记载。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
霍去病 [汉] 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前140~前117)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
傅作义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1895~1974)
傅作义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 1月,他响应中国***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这一义举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青少年时期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 6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县)安昌村。这是一个濒临黄河、常遭黄泛灾害的贫穷村庄。傅家世代务农,耕种黄河滩地。父庆泰,年轻时在黄河边摆渡维持生计,逢水浅时,靠背客登岸,挣些脚力钱。后借债租船,贩运煤炭于禹门口至西安之间,稍有积蓄。
薛收 [唐] 唐朝十八大学士 (591~624)
薛收,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约生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卒于唐武德七年(624年)。 薛收薛收生父薛道衡,为隋内史侍郎,侄子为薛元敬。他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12岁已能文。薛收的生父辞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不仕于隋。隋末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尧君素因薛收是著名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这样,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
柴绍 [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578~638)
柴绍(578—638年),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唐朝建国以后封为霍国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隋义宁元年四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并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的柴绍夫妇。二人接信后,商议决定让柴绍立即自长安启程赶往晋阳,李夫人留下自寻出路。
武承嗣 [唐] 唐朝宰相 (649~698)
武承嗣(649年—698年),字奉先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侄。历官秘书监,袭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同凤阁鸾台三品。月余后罢。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则天专权,他建议诛杀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庙,并要求武则天立他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后忧郁而死。初入仕途 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儿子。武则天以天后身份临朝称制,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重用其武氏亲属,贺兰敏之死后,武承嗣从岭南被召回京,授职尚书奉御,不久提拔为秘书监,承袭祖父武士彟周国公爵位。
张仪 [春秋战国] 大秦帝国之纵横,芈月传 (~前309)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众弱以张仪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灭巴,城江州”。这就是说,张仪曾下令筑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城。
司马光 [宋]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朝宰相 (1019~1086)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
裴寂 [唐] 唐朝宰相 (573~629)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629年(贞观三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后流放静州,并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不久,裴寂病逝,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早年经历 裴寂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成人。他眉目清秀,姿容俊伟,十四岁时便补任州主簿,后调为左亲卫,历任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
丘延翰 [唐]
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俭之后裔。《平阳府志·唐丘廷翰传》云:“丘廷翰,唐闻喜人,字翼之,永徽(650~655)时有文名,范越风高弟,尝游泰山,于石室中遇神人,授玉经,即《海角经》也。洞晓阴阳,依法扦择,罔有不吉。开元(713~741)中为县人卜葬地理气,交见太史奏曰:‘河东闻喜有天子气’,朝廷忌之,断其所扦山,下诏捕之,大索弗获,诏原其罪,诣阙下陈阴阳之说,以《天机素书》等书进呈,秘以金函玉篆,号《八字天机》,赐之以爵,拜亚大夫之官。祀‘三仙洞’。撰有《拨砂经》一卷,《铜函记》一卷,《五家通天局》一卷,《金镜图》一卷,《海角经》一卷,《唐蒙求》三卷”。生平从上述记载中,丘延翰的生卒年代不详。
夏津有哪些历史名人
本文2023-11-02 19:31: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