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东土大唐是哪里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5收藏

《西游记》中的东土大唐是哪里呢?,第1张

在《西游记》中,唐僧总爱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唐僧为何要说自己是从“东土大唐”来呢?直接说我从唐朝来的不就行了吗?这是一个概念问题。

盛唐时期,我国经济和文化上都属世界一流,对外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唐朝历史上就出现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交流事件。“玄奘西行”发生在贞观年间,此时是唐朝在世界上声望最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商,阿拉伯商队频繁出现,长安城里的洋面孔时有所见。

玄奘因自幼研究佛学,发现当时翻译到唐朝的“小乘佛教”经书比较混乱,有误,于是,便萌发了到天竺学习深造想法,玄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后,得到李世民的支持。于是,玄奘便西行前往印度,回来时带回来了“大乘佛教”的经书。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写成了神怪小说《西游记》。唐僧在《西游记》中总是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唐僧称自己故乡为“东土大唐”,是一个地理概念。从地理上看,印度和中国的西藏交界,但唐代的西藏称为“吐蕃”,是另一个国度。而且吐蕃山势高耸,常年积雪,若从吐蕃出镜,势必难以抵达天竺。而接近印度和缅甸的云南却是南诏国范围,南中地区为烟瘴之地,气候炎热,丛林密布,不易前往。于是便选择丝绸之路,一路往西,再从阿富汗转道往南,经今天的巴基斯坦抵达天竺。

因为玄奘取经的路线先是一直往西,故乡唐朝就是东方,因此,印度为西天,唐朝为东土。大唐,则是向外国人炫耀唐朝的强大。“东土大唐”就是东方大国唐朝。

唐僧在往西天雷音寺取经的过程中,每到一处,自报家门基本便说上一句话,贫僧乃东土大唐特派取西经使者,唐三藏!

那么这东土大唐究竟是我们现在什么地方呢?

古时的东土大唐,便是我们如今的中国。

西游记里的东土大唐,那是南瞻部洲的一个国家。而且当时的大唐疆域辽阔。

如来佛祖没找别的国家的僧人去取经,直接找的就是大唐内的人。

西游记里,唐僧取经要走过十万八千里到达雷音寺。

而雷音寺所在的地方其实便是天竺国。天竺也就是印度。

中国与印度是相邻的两个国家,所以,根本不可能达到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很显然,西游记里的东土大唐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不假,但天竺雷音寺却是西游记的作者根据玄奘西行记加工出来的。

《西游记》的世界观是:天上、人间和地府。天上和地府是按照宗教的宇宙世界观分别分为33重天和18层地狱。

佛教传说宇宙有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孙悟空就出生在东胜神洲的傲来国,唐僧是出生于东土大唐,而东土大唐则位于南瞻部洲。

我们人类的生活范围属南赡部洲(地球),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生活于此洲的人类虽然在生态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们人类所特具的“勇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则优胜于三洲及诸天界。

唐僧口中频繁提起的“东土大唐”从广义上的范围来讲指的是整个大唐王朝的疆域;从狭义上讲则单指大唐首都长安(今西安)

唐三藏西天取经,是在中国的唐朝贞观天子李世民时期。当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现在在国外好多地方把华人聚集的商铺地带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的文化一直影响到现代了。

当时唐朝是个超级大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很强大,所以报出大唐的的人民国外都会敬重几分。

唐僧说的东土大唐,不是一个中国的一个地方,那时长安是京城(今天的西安以西)。东土大唐指的是整个中国的唐朝管辖范围。基本中国的实力很大所以用现在话来说,到哪里都是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因为唐人去的是古印度在中国西方,所以把中国称为东土,唐朝国家的强大就称为大唐。

唐僧称呼自己为东土大唐人是很自豪。

东土大唐就是对中国唐朝时期整个中国的自豪的称呼!!!!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

□□□□□□第一[题原缺]

[文原缺]

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廻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廻若去,于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猴行者乃留诗曰:

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

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

三藏法师诗答曰:

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贤。

前途若到妖魔处,望显神通镇佛前。

入大梵天王宫第三

法师行程汤水之次,问猴行者曰:“汝年几岁?”行者答曰:“九度见黄河清。”法师不觉失笑,大生恠(怪)疑,遂曰:“汝年尚少,何得妄语?”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廻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法师曾知两廻死处无?”师曰:“不知。”行者曰:“和尚盖缘当日佛法未全,道缘未满,致见如此。”法师曰:“汝若是九度见黄河清,曾知天上、地府事否?”行者答曰:“何有不知。”法师问曰:“天上今日有甚事?”行者曰:“今日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设斋。”法师曰:“借汝威光,同往赴斋否?”

行者教令僧行闭目。行者作法。良久之间,纔始开眼,僧行七人,都在北方大梵天王宫了。且见香花千座,斋果万种,鼓乐嘹喨,木鱼高挂;五百罗汉,眉垂口伴,都会宫中诸佛演法。

偶然一阵凡人气,大梵天王问曰:“今日因何有凡人俗气?”尊者答曰:“今日下界大唐国内,有僧玄奘,僧行七人赴水晶斋,是致有俗人气。”当时天王与罗汉曰:“此人三生出世,“佛教俱全。”便请下界法师玄奘升座讲经,请上水晶座。法师上之不得。罗汉曰:“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请上沉香座。”一上便得。

罗汉问曰:“今日谢师入宫。师善讲经否?”玄奘曰:“是经讲得,无经不讲。”罗汉曰:“会讲《法华经》否?”玄奘:“此是小事。”当时五百尊者、大梵王,一千余人,咸集听经。玄奘一气讲说,如瓶注水,大开玄妙。众皆称赞不可思议。

斋罢辞行。罗汉曰:“师曾两廻往西天取经,为佛法未全,常被深沙神作孽,损害性命。今日幸赴此宫,可近前告知天王,乞示佛法前去,免得多难。”法师与猴行者,近前咨告请法。天王赐得隐形帽一事,金镮锡杖一条,钵盂一只。三件齐全,领讫。法师告谢已了,回头问猴行者曰:“如何得下人间?”行者曰:“未言下地。法师且更咨问天王,前程有魔难处,如何救用?”法师再近前告问。天王曰:“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当有救用。”法师领指,遂乃拜辞。猴行者与师同辞五百罗汉、合会真人。是时,尊者一时送出,咸愿法师取经早廻。尊者合掌颂曰:

水晶斋罢早廻还,展臂从风去不难。

要识弟兄生五百,昔曾行脚到人间。

中国古籍全录

法师诗曰:

东土众生少佛因,一心迎请不逡巡。

天宫授赐三般法,前路摧魔作善珍。

入香山寺第四

迤逦登程,遇一座山,名号“香山”,是千手千眼菩萨之地,又是文殊菩萨修行之所。举头见一寺额,号“香山之寺”。

法师与猴行者不免进上寺门歇息。见门下左右金刚,精神猛烈,气象生狞,古皃(貌)楞层,威风凛冽。法师一见,遍体汗流,寒毛卓竖。猴行者曰:“请我师入寺内巡赏一廻。”遂与行者同入殿内。寺中都无一人。只见古殿巍峨,芳草连绵,清风飒飒。法师思惟:此中得恁寂寞!猴行者知师意思,乃云:“我师莫讶西路寂寥,此中别是一天。前去路途,尽是虎狼虵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恓惶。此去人烟,都是邪法。”法师闻语,冷笑低头。看遍周回,相邀便出。

前行百里,猴行者曰:“我师前去地名虵子国。”且见大虵小虵,变杂无数,攘乱纷纷。大虵头高丈六,小虵头高八尺,怒眼如灯,张牙如剑,气吐火光。法师一见,退步惊惶。猴行者曰:“我师不用惊惶。国名虵子,有此众虵,虽大小差殊,且缘皆有佛性,逢人不伤,见物(巾箱本作“人”)不害。”法师曰:“若然如此,皆赖小师威力。”进步前行。

大小虵儿见法师七人前来,其蛇尽皆避路,闭目低头,人过一无所伤(德富氏本作“害”)。又行四十余里,尽是虵乡。猴行者曰:“我师明日又过狮子林及树人国。”法师曰:“未言别事,且得平安过了!”七人停息,一时汗流如雨。法师乃留诗曰:

行过虵乡数十里,清朝寂莫(巾箱本作“莫”,德富氏本不清晰,似作“寞”)号香山。

前程更有多魔难,只为众生觅佛缘。

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

早起,七人约行十里,猴行者启:“我师,前去即是狮子林。”说由未了,便到狮子林。只见麒麟迅速,狮子峥嵘,摆尾摇头,出林迎接;口衔香花,皆来供养。法师合掌(巾箱本作“堂”)向前,狮子举头(德富氏本作“身”)送出。五十余里,尽是麒麟。次行又(巾箱本作“有”)到荒野之所,法师回谢狮王迎送。

猴行者曰:“我师前去又是树人国。”入到国中,尽是千年枯树,万载石头;松栢如龙,顽石似虎。又见山中有一村寺,并无僧行。只见林鸡似凤,山犬如龙;门外有两道金桥,桥下尽是金线水。又覩红日西斜,都无旅店。猴行者曰:“但请前行,自然不用忧虑。”又行五六十里,有一小屋,七人遂止宿于此。

次(巾箱本作“取”)早起来,七人嗟叹:“夜来此处甚是蹊跷!”遂令行者前去买菜做饭。主人曰:“此中人会妖法,宜早廻来。”法师由尚未信。小行者去(德富氏本无“去”字)买菜,至午不廻。法师曰:“烦恼我心!小行者出去买菜,一午不见廻来,莫是被此中人妖法定也?”猴行者曰:“待我自去寻看如何?”法师曰:“甚好,甚好!”

猴行者一去数里借问,见有一人家,鱼舟系树,门挂蓑衣。然小行者被他作法,变作一个驴儿,吊在厅前。驴儿见猴行者来,非常叫噉。猴行者便问主人:“我小行者买菜,从何去也?”主人曰:“今早有小行者到此,被我变作驴儿,见在此中。”猴行者当下怒发,却将主人家新妇,年方二八,美皃(貌)过人,行动轻盈,西施难比(巾箱本作“此”),被猴行者作法,化此新妇作一束青草,放在驴子口伴。

主人曰:“我新妇何处去也?”猴行者曰:“驴子口边青草一束,便是你家新妇。”主人曰:“然你也会邪法?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今告师兄,放还我家新妇。”猴行者曰:“你且放还我小行者。”主人噀水一口,驴子便成行者。猴行者噀水一口,青草化成新妇。

猴行者曰:“我即今有僧行七人,从此经过,不得妄有妖法。如敢故使妖术,须教你一门刲草除根。”主人近前拜谢:“岂敢有违。”战战兢兢,乃成诗谢曰:

行者今朝到此时,偶将妖法变驴儿。

从今拱手阿罗汉,免使家门祸及之。

猴行者乃留诗云:

莫将妖法乱施呈(德富氏本作“鬼”),我见黄河九度清。

相次我师经此过,好将诚意至祇迎。

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

行次至火类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法师当把金镮杖遥指天宫,大叫:“天王救难!”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长坑,须臾便过。

次人大虵岭,目(德富氏本本作“且”)见大蛇如龙,亦无伤人之性。

又过(巾箱本无“过”字)火类坳,坳下下望,见坳上有一具枯骨,长四十余里。法师问猴行者曰:“山头白色枯骨一具如雪?”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换骨之处。”法师闻语,合掌顶礼而行。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

欲经一半,猴行者曰:“我师曾知此岭(巾箱本作“领”)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妖恠(怪),以至吃人。”师曰:“不知。”良久,只见岭后云愁雾惨,雨细交霏;云雾之中,有一白衣妇人,身挂白罗衣,腰系白罗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莲,十指如玉。覩此妖姿,遂生疑悟。猴行者曰:“我师不用前去,定是妖精。待我向前向他姓字。”猴行者一见,高声便喝:“汝是何方妖恠,甚处精灵?久为妖魅,何不速归洞府?若是妖精,急便隐藏形迹;若是人间闺閤,立便通姓道名。更若踌躇不言,杵灭微尘粉碎!”白衣妇人见行者语言正恶,徐步向前,微微含笑,问:“师僧一行,往之何处?”猴行者曰:“不要问我行途,只为东土众生。想汝是火类坳头白虎精,必定是也!”

妇人闻语,张口大叫一声,忽然面皮裂皱,露爪张牙,摆尾摇头,身长丈五。定醒之中,满山都是白虎。被猴行者将金镮杖变作一个夜叉,头点天,脚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蓝靛青,发似朱沙,口吐百丈火光。当时,白虎精哮吼近前相敌,被猴行者战退。半时,遂问虎精:“甘伏未伏!”虎精曰:“未伏!”猴行者曰:“汝若未伏,看你肚中有一个老猕猴!”虎精闻说,当下未伏。一叫猕猴,猕猴在白虎精肚内应。遂教虎精开口,吐出一个猕猴,顿在面前,身长丈二,两眼火光。白虎精又云:“我未伏!”猴行者曰:“汝肚内更有一个!”再令开口,又吐出一个,顿在面前。白虎精又曰:“未伏!”猴行者曰:“你肚中无千无万个老猕猴,今日吐至来日,今月吐至后月,今年吐至来年,今生吐至来生,也不尽。”白虎精闻语,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团大石,在肚内渐渐会大。教虎精吐出,开口吐之不得;只见肚皮裂破,七孔流血。喝起夜叉,浑门大杀,虎精大小,粉骨尘碎,绝灭除踪。

僧行收法,歇息一时,欲进前程,乃留诗曰:

火类坳头白火精,浑群除灭永安宁。

此时行者神通显,保全僧行过大坑。

中国古籍全录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

入九龙池处第七

行次前过九龙池。猴行者曰:“我师看此是九条馗头鼍龙,常会作孽,损人性命。我师不用匆匆。”忽见波澜渺渺,白浪茫茫,千里乌江,万重黑浪;只见馗龙哮吼,火鬣毫光,喊动前来。被猴行者隐形帽化作遮天阵,钵盂盛却万里之水,金镮锡杖化作一条铁龙。无日无夜,二边相斗。被猴行者骑定馗龙,要抽背脊筋一条,与我法师结条子。九龙咸伏,被抽背脊筋了;更被脊铁棒八百下。“从今日去,善眼相看。若更准前,尽皆除灭!”困龙半死,隐迹藏形。

猴行者拘得背筋,结条子与法师系腰。法师才系,行步如飞,跳廻有难之处。盖龙脊筋极有神通,变现无穷。三藏后廻东土,其条化上天宫。今僧家所传,乃水锦绦也。法师德行不可思议,乃成诗曰:

(下缺)

[题原缺]第八

(前缺)

中国古籍全录

一物否?答曰:“不识。”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敬(似当做“惊”)。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衮衮,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廻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深沙前来解吟诗曰:

中国古籍全录

一堕深沙五百春,浑家眷属受灾殃。

金桥手托从师过,乞荐幽神化却身。

法师诗曰:

两度曾遭汝吃来,更将枯骨问元才。

而今赦汝残生去,东土专心次第排。

猴行者诗曰:

谢汝回心意不偏,金桥银线步平安。

回归东土修功德,荐拔深沙向佛前。

入鬼子母国处第九

登途行数十里,人烟寂寂,旅店稀稀。又过一山,山岭崔嵬,人行不到,鸦鸟不飞,未知此中是何所在。

行次欲近官道,道中更无人行。又行百里之中,全无人烟店舍。

入到国中,见一所荒寺,寺内亦无僧行。又见街市数人,问云:“此是何处?”其人不言不语,更无应对。法师一见如此,转是恓惶。七人遂乃止宿此中。

来日天晓,有钱又无米籴;问人,人又不应。逡巡投一国,入其殿宇,只见三岁孩儿无千无万。国王一见法师七人,甚是信善,满国焚香,都来恭敬。王问:“和尚欲往何所?”法师答曰:“为东土众生,入于竺国请取经教。”国王闻语,合掌虔诚。遂惠白米一硕(读shí,通石,十斗),珠珍一斗、金钱二千、彩帛二束,以赠路中食用;又设斋供一筵,极是善美。僧行七人,深谢国王恩念,多感再三。

国王曰:“曾识此国否?”法师答:“不识。”国王曰:“此去西天不远。”法师又问:“臣启大王:此中人民得恁地性硬,街市往来,叫也不应。又无大人,都是三岁孩儿。何故孩儿无数,却无父母?”国王大笑曰:“和尚向西来,岂不见人说有鬼子母国?”法师闻语,心如半醉:“然我七人,只是对鬼说话?”国王曰:“前程安稳,回日祇备茶汤。”法师七人大生惭愧,临行乃留诗曰:

谁知国是鬼祖母,正当饥因得斋餐。

更蒙珠米充盘费,愿取经回报答恩。

鬼子母赠诗云:

稀疏旅店路蹊跷,借问行人不应招。

西国竺天看便到,身心常把水清浇。

早起晚眠勤念佛,晨昏祷祝备香烧。

取经回日须过此,顶敬祇迎住数朝。

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僧行前去,沐浴慇勤。店舍稀疏,荒郊止宿,虽有虎狼虫兽,见人全不伤残。

次入一国,都无一人,只见荒屋漏落,薗(同园)离(当做“篱”)破碎。前行渐有数人耕田,布种五谷。法师曰:“此中似有州县,又少人民,且得见三五农夫之面。”耕夫一见,个个眉开。法师乃成诗曰:

荒州荒县无人住,僧行朝朝宿野盘。

今日农夫逢见面,师僧方得少开颜。

猴行者诗曰:

休言荒国无人住,荒县荒州谁肯耕?

人力种田师不识,此君住处是西城。

早来此地权耕作,夜宿天宫歇洞庭。

举步登途休眷恋,免烦东土望回程。

举步如飞,前遇一溪,洪水茫茫。法师烦恼。猴行者曰:“但请前行,自有方便。”行者大叫“天王”一声,溪水断流,洪浪乾绝。师行过了,合掌擎拳。此是宿缘,天宫助力。

次行又过一荒州,行数十里,憇歇一村。法师曰:“前去都无人烟,不知是何处所?”行者曰:“前去借问,休劳叹息。”

又行百里之外,见有一国,人烟济楚,买卖骈□(左“马”右“真”)。入到国内,见门上一牌云:“女人之国”。僧行遂谒见女王。女王问曰:“和尚因何到此国?”法师答言:“奉唐帝敕命,为东土众生,往西天取经,作大福田。”女王合掌,遂设斋供。僧行赴斋,都吃不得。女王曰:“何不吃斋?”僧行起身唱喏曰:“蒙王赐斋,盖为砂多,不通吃食。”女王曰:“启和尚知悉:此国之中,全无五谷。只是东土佛寺人家,及国内设斋之时出生,尽于地上等处收得,所以砂多。和尚回归东土之日,望垂方便。”法师起身,乃留诗曰:

女王专意设清斋,盖为砂多不纳怀。

竺国取经归到日,教令东士置生台。

女王见诗,遂诏法师一行,入内宫看赏。僧行入内,见香花满座,七宝层层;两行尽是女人,年方二八,美皃轻盈,星眼柳眉,朱唇榴齿,桃脸蝉发,衣服光鲜,语话柔和,世间无此。一见僧行入来,满面含笑,低眉促黛,近前相揖:“起咨和尚,此是女人之国,都无丈夫。今日得覩僧行一来,奉为此中,起造寺院,请师七人,就此住持。且缘合国女人,早起晚来,入寺烧香,闻经听法,种植善根;又且得见丈夫,夙世因缘。不知和尚意旨如何?”法师曰:“我为东土众生,又怎得此中住院?”女王曰:“和尚师兄,岂不闻古人说:‘人过一生,不过两世。’便只住此中,为我作个国主,也甚好一段风流事!”

和尚再三不肯,遂乃辞行。两伴女人,泪珠流脸,眉黛愁生,乃相谓言:“此去何时再覩丈夫之面?”女王遂取夜明珠五颗、白马一疋,赠与和尚前去使用。僧行合掌称谢,乃留诗曰:

愿王存善好修持,幻化浮生得几时?

一念凡心如不悟,千生万劫落阿鼻。

休喏绿□(上“髟”下“眉”)桃红脸,莫恋轻盈与翠眉。

大限到来无处避,髑髅何处问因衣。

中国古籍全录

女王与女众,香花送师行出城,诗曰:

此中别是一家仙,送汝前程往竺天。

要识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及普贤。

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

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曰:“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寔,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法师曰:“此行者亦是大罗神仙。元初说他九度见黄河清,我将谓他妄语;今见他说小年曾来此处偷桃,乃是真言。”

前去之间,忽见石壁高芩万丈;又见一石盘,阔四五里地;又有两池,方广数十里,弥弥万丈,鸦鸟不飞。七人才坐,正歇之次,举头遥望万丈石壁之中,有数株桃树,森森耸翠,上接青天,枝叶茂(“茂”原作日字头)浓,下浸池水。法师曰:“此莫是蟠桃树?”行者曰:“轻轻小话,不要高声!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贼了,至今由(当作“犹”)怕。”法师曰:“何不去偷一颗?”猴行者曰:“此桃种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见一花,万年结一子,子万年始熟。若人吃一颗,享年三千岁。”师曰:“不恠汝寿高!”猴行者曰:“树上今有十余颗,为地神专在彼此守定,无路可去偷取。”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说由未了,攧下三颗蟠桃入池中去。师甚敬惶。问:“此落者是何物?”答曰:“师不要敬,此是蟠桃正热,攧下水中也。”师曰:“可去寻取来吃。”

猴行者即将金镮杖向盘石上敲三下,乃见一个孩儿,面带青色,爪似鹰鹞,开口露牙,从池中出。行者问:‘汝年几多?”孩曰:“三千岁。”行者曰:“我不用你。”又敲五下,见一孩儿,面如满月,身挂绣缨。行者曰:“汝年多少?”答曰:“五千岁。”行者曰:“不用你。”又敲数下,偶然一孩儿出来。问曰:“你年多少?”答曰:“七千岁。”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

空中见有一人,遂吟诗曰:

花菓山中一子方,小年曾此作场乖。

而今耳热空中见,前次偷桃客又来。

确有其人玄奘大师俗姓陈, 名祎, 公元600年, 出生在河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聪慧, 悟性极高, 五岁丧母、十岁丧父, 之后便随二兄长捷法师住在庙中, 作一名少年行者, 十三岁被善识人才的郑善果破格剃度出家, 法名玄奘。

玄奘大师出家后, 遍览经论, 勇猛精进, 读诵经典, 过目不忘。不久, 隋末农民起义燃起战火, 法师随长捷法师到四川参学, 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坐夏学律。很快精通了经、律、论三藏, 被称为"三藏法师"。但他仍感不足, 向往印度那烂陀寺, 欲就戒贤长老求法, 于是上表朝廷请求出国, 未获批准。大师就随着逃荒的灾民离开了长安, 踏上西行取经之路。大师既没有通关文书, 又没有同行法侣, 只得晓宿夜行, 处处有官兵追逼, 强盗拦路, 五座烽火台五百里险厄, 黄沙漫漫, 又缺饮水, 四天五夜, 几乎殒绝, 唯祈祷观音弥勒才得出离。大师一路西行, 一路说法度人, 名声远播, 西域民众翘首以待, 遂在伊吾受到欢迎, 又在高昌受到热情挽留, 只得用绝食表示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高昌王深被感动, 为其提供数十件通关文书和丰厚供养, 并度四位沙弥同行。

大师前行, 数次遇到强盗, 凭借大师的坚定信仰得以逢凶化吉。再行, 翻越大雪山, 吃住在冰上, 说话声音稍大即引起雪崩, 同行人十有三、四被冻死, 七天七夜才得通过。下得山来, 见一高山湖泊, 虽然被冰山围绕, 却不结冰, 遂被称为"热海"。沿热海西北行, 到了素叶城, 受到突厥可汗的欢迎和款待。再行数千里, 越过险要的铁门关塞, 到达今日阿富汗一带, 有一沙落迦寺, 开启多年封存的宝物供养大唐东土圣僧。再向前行, 由西北而折向东南, 进入印度境

历史上确有玄奘此人,但是与《西游记》的唐三藏却多有区别。历史上的玄奘绝不等于《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只是有一点原型的影子在罢了。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的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上有三个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至于为什么会去当和尚,只能说家贫,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 唐武宗 李炎灭佛事件之前,唐朝佛学兴旺,寺院经济高度发展。因为生活穷得过不下去了,去寺院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玄奘此人对佛教文学却十分地感兴趣,尤其是大乘佛教。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国性考试来选择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法号——玄奘。当时13岁的陈袆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小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但是,就此也可以看出,年仅13岁的玄奘在佛学上的成就颇高。

玄奘为什么世称唐三藏所谓三藏,其实就是佛教中的三门课程:经藏、律藏、论藏,通晓其中一门者,对应以“师”之头衔,即:精通经藏者尊为经师,精通律藏者尊为律师,精通论藏者尊为论师。只有同时通晓三藏者被尊为三藏法师,所以说,这个三藏其实就是一个学位名称而已,历史上有多位三藏法师,比如鸠摩罗什,但是玄奘最为有名,加之身处唐朝,被称为唐三藏。获得称号的那一年,玄奘仅仅只有24岁。年纪轻轻,便已经将佛学基本研究完,唐朝的佛学底蕴不深,于是玄奘决定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学习。

这里就牵扯到了玄奘多次向唐太宗递交出国留学的申请,也就是《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古代都是很注重身份证明的,有了证明才能更好地行走四方。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历史中的玄奘并不是唐太宗的御弟。玄奘多次请求被拒,太宗又怎么可能给他通关文牒。

于是乎,玄奘偷渡出国了,混在逃难的灾民之中,孤身一人,没有马,他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请求玄奘为他受戒,自愿当玄奘的向导。

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这样的音变呢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谋杀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复返。

石磐陀离开之后,玄奘历经艰辛,进入高昌国。在这里,玄奘才获得了一个御弟身份!!!!高昌王鞠文泰十分欣赏玄奘,与玄奘结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高昌王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放玄奘离去,并赠与丰厚的物资。

历经艰辛之后,到达了印度,在此地尽情地汲取知识,然后带着传扬佛教知识的决心,带着一堆典籍回国。回国之后的玄奘受到太宗的热烈欢迎,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已经学成归来的高僧了。太宗劝其还俗当官,玄奘委婉拒绝。之后留在长安弘福寺翻译经文。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间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译一卷。 这工作量,简直高到可怕,我怀疑玄奘的死属于过劳死。

历史记载: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是从这天起,玄奘就一直卧病在床,二月初五去世。

公元664年,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为一个和尚举办这种规格的葬礼在 历史 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一生都在学习工作中度过,早年是安稳的,27岁踏上西行的道路,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万两千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他用一双脚,生生地走过了丝绸之路,沿途不断记载各国的地理特性、风俗习惯、饮食等,这给后世研究西域一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毅果敢,后期勤勤恳恳翻译佛教经典,《心经》短短的260字,却颇为人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流传千古,玄奘绝不可能等于《西游记》中那个啰啰嗦嗦的唐僧。 

从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扩展资料: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翻译佛经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好在玄奘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为他提供场地,以及最优秀的人才,帮助玄奘翻译佛经。之后的19年,玄奘一直埋首于翻译佛经,并在弟子辩机的帮助下,写下了那本《大唐西域记》。

但早年西行路途的艰难,以及常年翻译工作的繁杂,都让玄奘身体受到极大损伤。公元664年,玄奘在翻译完《咒五首》后,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便搁笔不再翻译。同年二月,玄奘圆寂。

-西天取经

起点:西安。

终点:印度那烂陀寺。

1330年前的唐僧取经线: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那烂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为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语:Na^landa^ -sam!gha^ra^ma )。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 Baragaon)。

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为北印度曷罗社盘社比丘(梵Ra^javam!s/a )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大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革,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彼入灭后未久,帝日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

参考资料:

那烂陀寺

唐僧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

扩展资料

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还为舍利塔亲题写塔额“兴教”二字。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唐政府鉴于寺塔损毁严重,曾重修塔身。至于玄奘灵骨,一般认为唐末,天下大乱,为求保全,寺僧遂护携灵骨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至赵宋端拱元年(988年),金陵天禧寺住持可政朝山来此,在废寺危塔中发现法师顶骨,遂亲自千里背负,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黄福灯等将法师顶骨由长干寺(即天禧寺,后更名为大报恩寺)东岗迁至南岗,建三藏塔安奉。清咸丰六年(1856年),该寺毁于战火。清末此地建江南金陵机器制造局,民国改为金陵兵工厂。

-玄奘

《西游记》中的东土大唐是哪里呢?

在《西游记》中,唐僧总爱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唐僧为何要说自己是从“东土大唐”来呢?直接说我从唐朝来的不就行了吗?这是一个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