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之中最大诸侯之一的刘备,为何麾下人才稀少,青黄不接?
华容芦荻里,一炬可无遗。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
熟读三国的朋友大都知道,在三国乱世中,刘备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相对来说是魏蜀吴之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蜀汉的弱小,不仅仅是人口、经济、资源的稀少薄弱,人才的短缺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手下人才稀少,青黄不接呢?小逸觉得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跟曹操不同,刘备在对于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任用方面有着致命的缺陷,虽然谈不上任人唯亲,却也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刘备一生有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李严,陈到,赵云等一大批优秀将领;诸葛亮,费袆,蒋琬,董允等内政能臣;法正,庞统,马良,马谡等军事奇才。然而有些人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人尽其才,最出名的就是马超,大将之才,却一直被安排在西部地区,挂个虚名,封个侯,然后就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还有魏延,也是一直处于打酱油的状态,先主死后,才逐渐跟着诸葛亮崭露头角,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原因就三个字“不放心”。别人一看刘备的用人态度,估计想投奔的都心凉半个了,更何况那些审时度势的家伙。所以说刘备自身对人才的任命问题是影响其麾下人才广度和深度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刘备一生奔走四方,前半生几乎毫无落脚之地,只做过短时间的大郡太守,其余时间都是投袁绍,投公孙瓒,投曹操等人,从来没有过属于自己的固定地盘和经济人口基础。直到拿下半个荆州之后,才逐渐站稳脚跟。试想一下,没钱粮,没地盘,没人口这样的一个小诸侯,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投奔,说白了就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有谁愿意跟着过呢?更何谈一统天下,成就霸业。再到后来,刘备入川,割据西南地界。虽然这时候有钱有地盘了,但是时间节点上已经到了三国时代的中后期,能挖的人才已经挖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远离尘嚣的隐者,又有几人能用?再者,蜀地相对于中原来说,不管是人口基数还是人才规模都便小一些,更何况刘璋旧部还大多不服刘备,更何谈效命呢?像张任,黄权,刘巴等人就是例子。所以说人才的稀缺,条件的限制是影响刘备人才深度的第二大因素。
第三,刘备一生转战四方,奔走天下,曾经也有些遗憾的错过不少人才。比如张辽,高顺,太史慈,徐庶等人。要说能力,都是万里挑一的良将谋臣,可惜跟刘备少些缘分,时机不成,最终也是或投魏吴,或身首异处,令人不胜唏嘘。
综合来说,刘备政权的失利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缺钱,缺人,缺地盘。身处蜀地,除了放手一击确实没有更好的出路。大概诸葛武侯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成则兼天下,败则亡国,也是大势所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是小逸,品读古今史实,探讨人生哲理,感谢小伙伴们阅读观看,如果觉得小逸说的有道理,求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
刘备领导的蜀汉集团自始至终是魏蜀吴三家中最弱的,文武人才也最少。 刘备从卖草鞋翻身成为当时的枭雄,对抗孙权、曹操。 首先因为他有个金字招牌,自称中山靖王后,他也姓刘,叫刘皇叔。 在那个时代要带兵占领地盘,就必须出名。 刘备高举恢复大汉江山的金字塔,确实吸引了人才。 卧龙凤雏向着刘备兴复兴汉室的大望而来。 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刘备可以说是最特殊的一个。
当时军阀都出身名门,刘备出身平民。 因此,刘备在东汉末年的混乱中,显然成了“怪物”。 刘备出生在一个很低的家庭,所以很难让他成长。 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刘备的发展道路堪比西经。 但幸运的是,刘备漂泊了半生,最终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成功了。 回想起来,刘备的成长之路基本上是投靠诸侯、相互背叛、成长。 但是,我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其他原因。
在他的前半生,刘备几乎多次失败。 如图所示,刘备年近五十,无处安身,只能投靠荆州刘表。 不得不承认刘备是一生的枭雄,甚至曹操也不得不承认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两个人。 刘具有高超的用人技巧。 骄傲的关羽刘备即使到了两岁也被称为哥哥。 刘备为成就大业尽了三顾茅庐,诸葛亮在他面前出尽了大人物,但刘备依然谦虚有礼,有不生气不生气,有成就大事的气度,决定能否成为老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单纯智商高的人是最好的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
刘备落魄,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备不出名。 相反,在刘备的刻意宣传下,汉族在社会上非常有名。 汉朝正处于衰退期,所有诸侯国都想取代它。 汉朝留下的刘表、刘章等少数有势力的家族成员也想保护自己。 没有拯救韩家的意图。 刘备虽然权力不大,但他一直在帮助汉朝,所以对汉朝忠臣来说刘备是汉朝的希望。 因此刘备获得了声誉。 事实上,刘备的男权身份也是他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徐州人陶谦之所以对刘备有历史上的不同看法,是因为刘备的血缘关系。 因此,他死前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
说到三国中的人才,感觉前期都是人才众多,到了后期就显得要少一些了,特别是蜀汉,还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因此,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诸葛亮,认为是他不懂得培养人才所致,这可算是欲加之罪了,那么蜀汉后期的人才为什么特别少呢?主要有2个原因。
1,夷陵之战,很多新生力量在这战中战死或者投降,基本都是被刘备看中的大将之才,三国志上记载的就有10多人,那些未出名就战死的更不用说了,多不胜数。具体的我前两天也大家说过了,今天我们主要说说第2个原因。
2,蜀汉的很多人去世太早!除了战死的还有很多病死的。这才是关键原因,战死的就不用说了,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只不过蜀汉更多一些。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青年或者中年就病死的人才吧。
马超,这个应该大家都知道,40多岁去世,不然后期还能在北伐的时候鼓动羌族大部分来一起作战。
法正,参谋奇才,为刘备效力的短短几年就攻下了西川,汉中,要是多活几年刘备夷陵之战不会输那么惨,可以也是英年早逝。
关兴、张苞、张绍,三名二代将领,如果他们成长了就算没有关羽张飞那么强大,但是肯定也不会太差,可惜三人都夭折。演义中还杜撰了好多他们两人的英雄事迹,可惜全是子虚乌有。
至于霍峻,费观,王平,邓芝,马忠,张表,程祁,杨汰,韩俨、黎韬,杨,何双,赖等刘备或者诸葛亮看中的人才,都是年轻轻轻就去世了,可能大家对这些名字大多不熟悉,关键是他们死太早啊,不然肯定会成为后期的顶梁柱。
甚至连诸葛亮,蒋琬,费等更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几个长寿的,这点和魏国吴国比起来就差多了。魏国的大部分人都比较长寿,特别是那几个关键人物,贾诩,司马懿,杨阜,张、满宠、、蒋济、陈矫、田豫、王凌、赵俨、郭淮、徐邈等好多都是70岁以上才死的,80岁以上的都有一些。东吴更甚,张昭,吕据、吕范、全琮,丁奉等人,都是80多岁,你说他们服务了多少年,可惜蜀国就基本没有了,60岁就算高寿了。
只能说明这一切都是天意,和诸葛亮关系不大,他也算不出来那些重用的人死那么早啊!欢迎大家关注,每天谈谈三国那些真实的英雄和故事。
作为三国之中最大诸侯之一的刘备,为何麾下人才稀少,青黄不接?
本文2023-11-02 19:46: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