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为孔府题词,却故意写错两字,300多年来为何无人能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纪晓岚为孔府题词,却故意写错两字,300多年来为何无人能改?,第1张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望。为了纪念孔子他老人家,后人便在他的故乡曲阜建立了孔林、孔府、孔庙。

当铁齿铜牙纪晓岚遇到了“天下第一人家”孔府时,却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而这别样的火花正是来自于他为孔府的题词中。

在孔府正门旁边的明柱上题有: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看完之后,我们大家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啊,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押韵。其实问题并没有出在这里,而是出在“富”与“章”二字上。

在孔府门前的题词中,“富”字少了上面的一点,而“章”字唯一的一竖则写长了,把日字写成了田字。

这么明晃晃的两个错别字,写了几百年都没人更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两个错别字其实是纪晓岚故意为之,对于“富”字来说,没有上面的那一点,则表示富贵没有顶点,这自然也是对孔府的一种赞美。对于“章”字而言,则是说明孔子在文章上的造诣与贡献已经冲破天际、无人能及之意。这也便是孔府“错别字”的内涵所在!

如果说这两个字是错别字,它就是错别字,若说这两个字不是错别字,那它们也不是错别字。

按照我们如今的认知来看,这两个字肯定就是错别字了,但是在当时的书法界中,这两个字其实是正确的写法。

对于“富字没有点”,其实并不是纪晓岚的独创,而是书法界中的常规写法,体现的证书古人那种“财不外露、富不出头”的谦虚之道。在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与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写法。

对于“冲破日头的章”字,它在书法上也是一种正确的写法。在先秦时期及秦汉时期,“章”字原本就是冲破日头的写法,但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便有了如今的章字,而原先的老版章字只会在书法中体现了。

收笔:

综上而言,纪晓岚的题词中的“富”与“章”,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为错别字,这只是在书法中的一种普遍写法而已。

在古代,原本有很多汉字都有两种写法,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写法成为了主流,而另一种逐渐被废弃。因此到了现在,一个汉字只会有一种写法,如果出现了第二种写法,那也便只能体现在书法之中。

END

纪晓岚为孔府题词在现在我们以为的错字在古代确不是错字。对联中的那两个字是俗体字,所以几百年来无人修改。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经专门参与过主持编撰《四库全书》的工作,他的文学能力超级棒,所以在为孔府题词这么正式的场合又怎么会写错字。孔府两边的对联是上联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如果你去孔府旅游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一点,而同样下联之中的“章”字的最后一笔却直入云霄,早已破“日”而出。

这两联中的两个特殊的字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错字,他们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俗体字。俗体字,说是错别字,也不能算是错别字,俗体字的确在很多正式的场合被运用,所以俗体字也算不上错别字。

更何况在为孔府题词这么重要的场合纪晓岚要是写错字会立马改的,再说当时的百姓和皇上也不会同意让错字出现在孔府的对联上,更不会流传到现在,所以这两个字不会是纪晓岚故意写的,再说他也没那个胆去故意写错。

这两个俗体字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解释“富”字没有一点,理解为孔子大富大贵没有尽头;而“章”字破日冲天的那一画,理解为孔子的文化水平可通天彻底。当然也希望当时纪晓岚题词时也是这么美好的想法,所以以后不要再把这两个字当成错字啦。

这两个俗体字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解释“富”字缺一点,理解为孔子大富大贵没有尽头;而“章”字破日冲天的那一画,理解为孔子的文化水平可通天彻底。当然也希望当时纪晓岚题词时也是这么美好的想法,所以以后不要再把这两个字当成错字啦。

这两个俗体字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解释“富”字缺一点,理解为孔子大富大贵没有尽头;而“章”字破日冲天的那一画,理解为孔子的文化水平可通天彻底。当然也希望当时纪晓岚题词时也是这么美好的想法,所以以后不要再把这两个字当成错字啦。

古人毛笔字写错了,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直接擦掉的。因为古代使用的墨水是由煤、松烟、油烟等材料熬制而成的,墨水中含有油脂和颜料,因此很难被擦掉。

古人在写字时,如果写错了,常常会用水抹去,然后再重新写。如果是在纸面上写错了,可以用干净的毛笔蘸上清水,轻轻地在写错的地方反复涂抹,然后再用干净的毛笔在上面重新写。如果还是无法擦掉,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用酒精或者稀释的醋酸等清洗剂来擦拭。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清洗剂来擦拭,一定要小心,避免对纸张造成损坏。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手部皮肤,避免接触过多的化学物质。

  在古代文献中,时常可以见到用"黄纸"写书的记载。晋荀勗《穆天子传叙》说:"谨以二尺黄纸写上";《晋书·刘卞传》载,刘卞入太学,"吏访问令写黄纸一鹿车"。北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条更说:"古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这种"黄纸"是用黄檗(柏)汁染过的,颜色发黄,以防虫蛀。这种染纸法在造纸技术上称为"入黄(也写作'入潢')"或"染黄"。纸卷大多经过"入黄",有的是先写后染,也有的先染后写。我国很早就使用药物以保护书籍纸张,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染潢及治书法"一节,详细叙述了用黄檗汁染书的方法。从现存古本抄卷看,不少尽管已经破损断烂,但很少有蛀蚀的现象,可见这种防蛀法是行之有效的。

  纸卷写错了字,自然不能像简册那样刮削修改,古人或用纸贴,或用粉涂,效果都不理想,于是有人发明用雌黄来涂改。雌黄又名鸡冠石,可用作绘画颜料,用来涂写错字,不仅颜色与黄纸相仿,而且错字"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这种涂改法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齐民要术》在"染潢及治书法"后,就有"雌黄治书法"一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也有"以雌黄改'宵'为'肎'"的记载。后人于是讥讽曲解古书、妄加评论者为"信口雌黄"。

  "信口"就是随便的意思,可"雌黄"又是什么呢?原来,雌黄还有一个学名叫三硫化二砷,它是一种橙**的略微透明的东西,燃烧时会发出大蒜一样的臭味。人们可以把它用作颜料或褪色剂。

  文选·刘峻《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雌黄是一种橙**的矿物,即鸡冠石,除了作为涂改之用,也可作颜料。现今流传下来的隋人《文选·运命论》,其抄本残余的400余字中,有7处字迹用**颜料涂改遮盖,便是雌黄涂改后的痕迹。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学校学习古文的时候总是会遇到通假字,那么很多人就十分的好奇,这个通假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大部分的人都普遍的会认为通假字只是因为古人写错了字,然后给自己找的一种借口。所以才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想法。那么又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体就叫做通假字。我们现在的人写错字体就叫做错别字呢?其实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通假字的原理是谐声

在进行古文的阅读的时候,如果细心一点的人应该会发现文中出现的绝大多数的通假字几乎和他所同的字以及读音都十分的相似。甚至是一样的。古人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利用了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互相代表,然后放在当时不同的语境当中来表达而已,这个不同于我们现如今的写错字体,我们现在写错了字那就是错了,是因为从结构以及意义完全都不同。

2、估计方言差异

我们现在统一都会说普通话,而且普通话都是相同的都是听得懂的。但是在古代是没有所谓的普通话,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一种通用的语言。因为当时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各个地方并不是相同的,难免会有不同地方的方言上的差异。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个地方使用字体的差异也会日益凸显,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的通假字。但是对古人而言,通假字并不是错别字,只是用了一种相似读音的字体而已。

3、语义的延伸

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字体早已经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和变化,而在这种过程中总有一些糟粕的东西被踢出去保留了很多好的东西。但是尽管如此,在这一方面字体是无法去除的,只能说字体会变得越来越完善。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根据这句话的意境来猜测这个字应当是什么意思,所以才会出现通假字。

纪晓岚为孔府题词,却故意写错两字,300多年来为何无人能改?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望。为了纪念孔子他老人家,后人便在他的故乡曲阜建立了孔林、孔府、孔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