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的野兽守护着它。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意思是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扩展资料:
“不周山”相关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不周山
三山五岳分别指的是: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五岳各具特色: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峻,早已闻名于世界。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五岳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岸边,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而三山处于南方,相对于中原稍远,继五岳之后成名,也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南向扩展和中原文化的传播。
扩展资料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黄祖源,三代都地。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驰名中外。嵩山自然景色奇丽,奥妙无穷。
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三十六峰雄浑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奇绝秀丽的风景,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庐山自古以来都是隐士的乐园,也是儒释道三教集聚生长的神圣之地。
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65米。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
其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沈括、徐霞客、张大千、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中的三山指的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
三山五岳遍布华夏大地,或绵延千里,或高耸平原盆地之上,格外险峻。其中三山是华夏远古传说之地;五岳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三山五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古流传。“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汶水环绕,前瞻圣城曲阜,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陇南名胜_祁山,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祁山武侯祠”经过近年的维修扩建,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古卤城——盐官,曾为西北的骡马集散地,西汉时此地盛产水盐,诗圣杜甫著有“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的盐井诗。位于县城南郊的“赵世延家庙碑”,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世称“赵体”。碑刻为他晚年作品,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该碑刻为稀世之珍品。县西南石桥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二处,该乡斩龙村为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还有三国姜维大战铁笼山古战场遗址等。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三国演义》。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平定了南方,凯旋而归,喘息未定,即又计划北伐。只因有司马懿为魏国骠骑大将军,镇守西凉,是诸葛亮的心腹之患。诸葛亮用离间计,使曹睿把司马懿贬为庶民,诸葛亮即上书请求北伐。
然而,要历史地看待六出祁山和诸葛亮本人,《三国志》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实际上诸葛在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两次没去祁山。其实,诸葛亮出兵祁山多少次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思想的代称,重要的是祁山在北伐中的战略地位。
祁山在当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侧,绵延约25公里。境内重峦叠嶂,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加之又在蜀陇过渡地带,自然就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了。
祁山堡遗址。在礼县祁山乡政府以南的西汉水河床中部,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战舰的孤山,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祁山堡。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祁山堡四面如削,城墙坚固,只有一个城门能进出,易守难攻,可能是诸葛亮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供奉有诸葛亮之塑像。几经修缮,其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祠内香火旺盛,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观阵堡遗址。观阵堡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祁山堡南侧约两公里的一座山头上,居高临下,山势险峻。山顶四周为坚固的土城墙。向着祁山堡的的一方有三个特别加固的了望口。了望口内两侧各能蹲下三四个人,便于轮流站岗和躲避堡外弓箭的袭击。据考证,观阵堡长约100米,宽约50米,可能为部队营地。
点将台遗址。点将台遗址在祁山东北方约1公里的一个山丘上,是用土一层一层筑起的一个圆台。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一些三国时期的瓦当。站在高台,平川尽收眼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诸葛亮当年点兵点将、挥旗调遣三军的雄风。
九谷堆遗址。九谷堆是最有传奇性的。当地人说,蜀军北伐时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由于自古蜀道难且路途远,粮草紧缺导致无法打持久战。魏将司马懿深知蜀军的这一点,便部署重兵围住蜀军,迫使蜀军缺少粮草不战自溃。在此情形下,诸葛亮暗暗在祁山至罗堡十多里的平川里垒起了9个土堆,上面覆盖上粮食,然后有意让司马懿知道,司马懿不知中计,以为蜀军粮草甚丰,便撤兵了。解围后的蜀军立刻补充了粮草,战事出现了转机。九谷堆由于风蚀雨淋加之农垦开挖,现在只能看到两处还有土堆的样子,其余的都不明显了。
除这些遗址外,祁山周围还有当时圈养战马的圈马沟遗址和驻扎军队的藏兵湾等遗址。
据当地人说,这一带人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发现锈迹斑斑的箭头、矛、戟等兵器,而且当地博物馆里也存有不少,可以想像当年军队的浩大和战争的残酷。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本文2023-11-02 20:09: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