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阅读与断句案例分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籍阅读与断句案例分析,第1张

标点在语文文字学科里基本上不会专门教。但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有时候会带来大麻烦。比如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里》的这个片段(此处放影片),略过。加不加标点,人的命运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碰到没有标点的白文怎么办?该怎么断句是个大问题,断错了照样会误解古人的意思,并且有可能以讹传讹。那么应该怎么正确地进行标点断句呢?

标点从来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这个马融已经是个经学大师了,但这个《汉书》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读不懂,不知道怎么断句。这个马融,专门跟着班固的妹妹班昭来学习怎么样读汉书。鲁迅也有一段话。

说这个标点古文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非常困难的事。

鲁国的哀公问孔子:“我听说这个夔他一只脚,这个事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为什么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夔这个人他通晓音律。所以尧帝说有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让他做了乐正。”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夔有一,足。而不是说夔有一足。这个断句它是能够产生非常大的意思差异的。断不好,这个夔就成了残疾人士了。那么我们怎么样去标点古文呢?

一、识字辨意是前提

首先要识字辨意。在中华书局有这样一个本子是这样断的。

第一句话实际上是不通的。我们现在“作为”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它不是一个词。《说文》说:“作,起也。从人,从乍。”这个作就是起来站起来的意思。

《论语》里面有“舍瑟而作”,就是把这个瑟放在一边,然后站起来。

《礼记·曲礼》上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该什么呢?应该是:是故圣人作,为礼仪教人。就是圣人兴起了制作了礼这个制度,来教化人。

二、要熟悉文言语法

我们要知道这个断法,在语法上讲不讲得通。在《论语》里有句话,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断句法。

①《论语·乡党》

就是马着火了,孔子退朝之后就问伤人了没有?接着又问马。那么有人说这样断句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不仅关心人,还关心动物。

不,单独断句,是说有人回答了不。没有 没伤人。接着又问马。这也是体现了孔子很爱护动物。那么这两种断法行不行得通?

首先来说第一种,我们只要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没有这样的断法。这个乎,作为语气词,后面不会再跟一个否,不会再跟一个不,没有这样连用的。

第二种伤人乎,我们可以调查上古的文献,基本上后面也不会再跟这个否,从语意上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孔子他的思想是重视人,人是最重要的,是天地间最贵的。

③正确的断句结合语法,结合文意应该是:

伤人乎?不问马不关心马的事儿,只问这个人伤到了没有?

三、会利用文言虚词

例如像这个曹植的《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有这样的标点断句。

《与杨修书》

相与夫街谈巷说,这句话是不通的,因为这个夫一般是做发语词的,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把这个相与断在前边儿,这个夫它作为一个句子的开头,这样断: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看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左传》

这个断法也是犯了类似的错误,应该把这个夫和唯善连在一起。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利用夫来断句的办法。他们总结的规律是什么呢?就像刘勰说的。

这个夫惟盖故,他们是放在句首的。乎哉矣也,他们是放在句末的。

四、要掌握行文特点

要熟悉这个文体。比如说有人把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进行了这样的断句。

好像有点楚辞的味道,但是楚辞有没有这样断句呢?是不是每句话都是兮结尾的呢?实际上不是的。楚辞的兮往往是在句中的,所以它的正确断句应该是这样的。

五、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

比如《自治通鉴》标点本有这样一个断法。

这个郡国,每个地方都举一个孝廉,就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在汉代这个孝廉是分开的。

颜师古注:“孝为善事父母者,廉为清洁有廉隅者。”就是孝和廉,他是两个人。所以我们《资治通鉴》的这句话应该是断开的。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每个郡国要举两个人。

六、要考虑情理通顺

《资治通鉴》描写赤壁之战,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华书局1956年版是这样标的。

好像是说这个土崩瓦解了,士兵都把这个盔甲武器扔掉了,大家争相投水去死。我们想一想,死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怎么还会争投水死呢?这个与情理不通。那么怎么断才通呢?

应该这么断,在水后面断开。

就是投到水里面,但是不会水的也很多。而且这个江流很急,那么会游泳的人,他可能在长江里面也会淹死,所以死者十余万。

这节课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古人的离经办志的工作,就是要能把没有标点的经典文献,加上标点分开来读,把这个意思显现出来,这样的工作也是一项基本功。像章黄学派的大师黄季刚先生,就手批了很多白文经典,我们现在的这个《十三经》也是参考了黄侃先生的批注断的句。所以我们要想读懂古代文献,除了阅读其他人的标点,我们自己也应该掌握标点的基本功,同时还应该掌握基本的音韵知识。因为古代汉语说到底还是语言,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文字说到底,还是要传达古人用声音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古代的声母表三十六字母。

1 用细节描写段落的例子

1、他,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 !”他也毫不示弱,眼瞪得溜圆,嘴撅得有多高,似乎能挂个酒瓶。牙咬的“咯咯”直响。脸上一话通红,一会儿煞白。他终于忍不住了,大骂:“ !”(神态描写)

2、其实,他早已被气得浑身一个劲儿地颤抖,双拳紧紧地握着,脸色铁青。但他还是在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冤仇易解不易结,消消气,原谅他吧!”不,他实在是太可恶了!最终他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目圆睁,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 !”(心理活动描写,是文章更生动传神)

3、教室里,又的同学正在吵闹。班主任走进来了,她的脸上,闪过一丝愠怒,柳叶眉高高地一挑,走进教室,把门狠狠地一推。吼道:“安静!”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师怒火未退,仍然不依不饶,说道:“你们之所以能这样,都是因为我的宽容,罚抄十篇课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周末回校,父亲给了我50元。我不解其故,父亲则笑着回答:“买几本复习题,回家做。争取考出好成绩。”唉,我就知道是这样,父亲一味地让我做题,甚至把我当成了——“学习的机器”!我原本高兴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瘫软在沙发上,泪水夺眶而出。(语言、心理活动、动作描写)

5、今天的教室安静极了,甚至连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偶尔听得几声翻书声,极其细切,而又柔和。语文老师微笑地着看着同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同学们却毫不懈怠,写着,算着。心中清楚的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滴答,滴答,滴答,叮铃铃……”下课 响起,代替了钟声,也打破了沉默。(运用“五觉法”中的听觉描写,写出了教室的“静”)

细节描写:

1、简介: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真实的细节,是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

2、注意事项:

1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3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4典型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5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精炼之目的,甚至于一字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2 细节描写的常见例子

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

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对鲁提辖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这个部分的描写就可以看作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细节描写。三、请同学举一些细节描写的实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学过的细节描写的例子:①语言细节描写: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项脊轩志》中,通过老妪回忆先母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个细节,其情其景历历在目,无怪“(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就是读者,我们能不感动流泪吗?②行动细节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鲁迅《药》)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个。”(孙犁《荷花淀》)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③肖像细节描写:“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描写一样,都是对别里科夫服饰的描写,属于肖像描写的一个方面。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语言,漫画式的勾勒来揭示别里科夫种种有形的套子及自愿入套的心理,因循守旧的性格。

这种独特的肖像描写,显得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④场面细节描写:《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3 初中作文,有大量细节描写,记叙文,有具体事例一件或以上,要求是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时至高考,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

4 怎样进行作文细节描写

到底什么叫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就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细节描写有三大分类,第一类为人物细节描写,它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进行细腻而具体的描写。 我们写人的作文练得不少,而对人物能进行成功的细节描写的同学不多。

在平时写人的作文中,同学们为了写好一个人就常是介绍人物的外貌,然后再用一两件事 情突出人物的某个性格特点。这个写作模式固然是正确的,问题就出在你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中。

有些同学些人物的外貌时往往这样写: 她今年ⅹⅹ岁,个子不高也不矮,人长得有点胖\瘦。长\短头发,圆圆的脸蛋上长着弯弯的柳叶眉,眉毛底下是圆圆的、黑黑的眼睛,眼睛下面是高高的鼻梁,鼻子下是樱桃般的小嘴,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酒窝。

我不否认是可以这样写,可是,第一个人这样写他还算是成功的,因为他对人物的外貌有一定的细节描写,可并不是人人的脸都是圆的,也有长的和尖的,纯正的中国人眼睛也几乎都是黑的,嘴巴也有大的,唇特别的厚的,酒窝也不是人人都有或者都有两个。那你在作文中对人物描写时就不能老套别人的,也别老是“圆圆”、“高高”、“黑黑”的用词,再用就显得土了。

另外,这样写的人在对人物外貌描写时也并没有写出这个人的长相中最特别的地方,也没有通过外貌描写刻画出人物与众不同的气质、以及表现人物的某一性格特点等。因而只能说他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却没捉住这个人物的“典型”。

我觉得在对人物描写时处了细腻的描写外还须典型而又有意义的描写。 案例(1):“记得有一次,爸爸喝醉了,到家很生气,就开始打人、骂人,就在那天,少年无知的我被爸爸打了。”

像这个情节就没运用细节描写。例如,这爸爸喝醉酒后他的外貌如何?为什么生气?怎么打人?怎么骂的人?被打后我的心里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没细腻地写,这情节也就失去了表达主题的作用。

我们看你的作文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知道你被打,而看文章中更为有意义的东西,或者说是为了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案例(2):(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相反,这段文字对父亲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作了细腻的动作描写,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这也是《背影》一文中最动人的地方。

第二类是景物细节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的细节描写。

“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横看如群蚁排衙,纵观如阅兵方阵。

秀丽,整洁,赏心,悦目,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 这便是对考试时那特定的环境的典型描写,以动衬静,写出了学生在认真考试时笔所发出的声音的美妙,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在考试时镇定而充满了信心的心理特点。 第三类是生活细节描写。

包括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

“可怕的英语考试开始了,平时上英语课挺“潇洒”的我,一时毛了手脚,这时突然想起了救命稻草——英语课本。但此时,严肃的“老英”的两只眼正像激光似地在教室内扫射呢!我的心怦怦直跳。

“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一咬牙,慢慢地将英语课本从课桌里拖了出来。“某某,干什么?!”只听“老英”一声断喝,我羞得差点钻到老鼠洞里去。”

这段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等都做了恰如其分的描写。读起来栩栩如生,如亲临其境又不失幽默。

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1)细致观察感悟; (2)精心锤炼词语; (3)巧妙运用修辞。 进行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方法呢?我归纳为以几点。

(1)步步追问法也叫逐步扩充的方法。 如“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我们就可以问“是怎样的银元?”“谁的银元?”“银元是谁弄掉的?”“银元怎样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后发生什么事情?”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范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2)想像延伸法:上面追问的实际情况如何?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到,但在制作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

5 作文指导课例

[作文指导课例]作文指导课例 ( ) 作文:童年趣事 姓名:郭玉花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 邮编:261021 联系电话:0536-8325089 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班级:六年级一班 教学时间:2006年10月 一、教学与评价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作文(童年趣事)习作指导评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描写,作文指导课例。

能力目标 1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能围绕事情的核心选择材料。

2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能力发展 重点和难点突破 1能围绕事情的核心选择材料。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学前情况分析 学生开始注意围绕中心选材,从自然的开头、结尾向多样化的开头、结尾发展。

但仍有学生所选的材料会偏离中心或与中心关系不密切,所写的内容不够具体。 教学评价设计要点 1“赞赏—建议”式评语。

2高年级写作形成性专项评价工具。 3了解学生的作文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师生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学与教的措施,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写话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与课题成果及评 价工具的结合点 评价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课前评价 活动 搜集材料:童年趣事 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自评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过程评价活动 步骤1 导入新课 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评价 激发兴趣 步骤2 审题 明确写作要求 教师评价 明确习作要求 步骤3 启发、引导学生选材 愿意表达与交流 学生互评 提高选材能力 步骤4 写法指导 把内容写具体 师生互评 提高习作能力 步骤5 学生练习写作 写出真情实感 提高习作能力 步骤6 评价 愿意把自己的习作给他人欣赏,乐于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 多元评价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步骤7 总结 总结表达方法 师生互评 巩固对写法的认识 课后评价活动 作文:童年趣事 乐于接受他人提出的建议 “赞赏—建议”式评语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评价实录 童年趣事 (环节一)导入 师:人们都说:“童年是金色的。”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童年是美好的。

生:童年是非常愉快的。 生:童年是快乐的。

生:童年是非常快乐值得回忆的。 生:童年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真好!是啊,童年就像一个万宝囊,装满了大家快乐、幸福和有趣的回忆。在你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呢?看,那么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大家了!好,这节课大家就来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师板书课题)看看谁的经历最有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环节二)审题 1明确选材范围。

师:读了课题,谁能告诉大家这篇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生:选材要非常有趣。 师:这个同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作文最最重要的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圈出“趣”字) 生:选的材料要快乐,要具有真情实感。 师:哦,要具有真情实感,对,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要选择在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师:说的非常好!(老师用粉笔在“童年”下画上曲线) 师:同学们审题审得特别好,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作文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篇作文最最主要的就是写出童年发生的事情的—— 生:有趣。 2明确写作要求。

师: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写作要求。(出示) 生齐读: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写完后认真修改。

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篇作文写好呢?老师发现,我们要做好最重要的两点:一、选好材;二、把内容写具体。我们先来选材。

(同时板书) (环节三)启发、引导学生选材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回忆一下,在你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说给同桌听,比比看谁的童年最有趣。 (学生同桌互说)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说得眉飞色舞,谁想说给大家听,你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 生:有一次我妈妈带着我去我姥姥家玩,我妈妈和我姥姥在谈话,我觉得很无聊,于是我就去找我的小朋友玩。

我们在玩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藏到了他们家大院的铁门后面,因为那个铁门有一道缝,我看见了她的鞋,于是就把她抓了出来。还有一个同学藏到了床底下,因为床单没有铺到地上,于是我又把她抓了出来。

最好玩的是有一个同学藏到了她家的床上的被子里边,然后我最终还是没能把她找出来。 师:这个同学说的是捉迷藏的事。

你觉得她说得有没有趣,为什么? 生:她说得不是很有趣,因为她说得不是很生动,不能打动我们。 师:哦,语言不够生动是吗?那你觉得怎么样语言就能生动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先考虑着,待会儿我们学习写法的时候你可要好好听了。

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童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我小时侯还没有搬家的时候,在我家的院子门前有一条小河,有一次下雨,河中有许多小青蛙小蝌蚪之类的,水涨了起来,把小蝌蚪小青蛙它们冲了上来,然后我就用一个小冰激凌盒把小青蛙装在小冰激凌盒里再放到河里去放生,然后我看到它们快乐地在河里游来游去。

师: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说的这件事情有趣吗? 生:我认为是很有趣的,因为他很热爱小。

6 如何指导习作教学中细节描写

对材料问题分析,到如何入手,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3。

而且能较好的做到讲练结合,较好的体现从问题开始。教学方法灵活,毫无枯燥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把握知识要点,训练技能,知识点落实到位,我还需加强业务学习。

还有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组中优良中差四档学生扬长避短,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新课改精神。尤其针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后几乎不动手的现状,学生参与度高。

最后,点拨不够透彻到位,仅点到为止;2、个别材料不够典型,务求当堂巩固落实。另外从细节之内涵、作用,智慧与智慧相碰撞,相互交流,二是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三是浅显易懂,本节课引用大量课文文段,尤其是最近学生学习的文段来引导学生感悟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便于加深学生印象,也容易理解掌握,把经典文段当作跳板来引导学生写作一是有典范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指导习作教学中细节描写 本节课从课堂的导入:1,本课一环节一小结,并用幻灯片呈现给学生,注意什么问题,再到细节描写的原则,都归纳为理论的角度,有”面面俱到”之嫌。

3教师语言欠琢磨。 总之,理论素养的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专业知识,相互评价,上课氛围民主和谐,合作学习,探究学法,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都能在目标的指导下完成,较好的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展开。

据《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人们所共知的一个故事是,齐国大臣崔杼杀了国君光,太史据实记载其事:“崔杼弑其君”,他因此被崔杼杀掉了,太史的弟弟照写不误,也被杀掉了。另一个弟弟还是如此书写,崔杼终于不敢杀了。“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这就是中国最早史家们的职业道德——冒死直书。

网上资料良莠不齐,真实程度的确很难说。

不过的确有正史记载了很多我们认为不太可能的事情。

《安士全书》第三部分,《欲海回狂》最后的章节有很多古代资料的引证。

《欲海回狂》节选

现存的《二十一史》中,所记载的三世轮回的事例也是数不胜数。别的不用多说,仅就众所周知的事情略举一二:

如羊祜前身是邻居李氏家的儿子,见《晋书羊祜传》。梁元帝前身是一位眇目僧,见《南史梁本纪下》。刘氏女前身是李庶,见《北史李谐传》。刘沆前身是唐代宰相牛僧孺,见《宋史刘沆传》。范祖禹前身是东汉大将军邓禹,见《宋史范祖禹传》。郭祥正前身是唐代诗人李白,见《宋史郭祥正传》。夏原吉前身为屈原,见《皇明通纪》。类似记载不胜枚举。

关于天仙星宿降生人间的事例,如天帝子降生为齐高祖萧道成,见《南齐书祥瑞志》。神人降生投胎为唐代宗,见《新唐书章敬皇后传》。来和天尊降生为宋真宗,见《宋史杨砺传》。南岳真人降生为虞伯生,见《元史虞集传》。文昌星降生为吕仲实,见《元史吕思诚传》。这些在史书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考证。

还有死后多日复活,有几年后复活,有讲述阴间的事情出奇灵验,略举数则:如长沙人桓某,武陵女子李娥,见《后汉书五行志》。干宝父亲墓中殉葬的婢女,见《晋书干宝传》。魏明帝时墓内女子,吴永安四年安吴民陈焦,晋惠帝时杜锡的婢女,晋安帝时东阳黄氏家的女婴,见《宋书五行志》。南宋淳熙十三年的行都人,见《宋史五行志》。一一可以查考。

至于男子活着变为动物的事例,如公牛哀变为虎,见《后汉书张衡列传》,详见《淮南子俶真训》。隋开皇六年,霍州有老翁化为猛兽,见《隋书五行志》。南宋乾道五年,衡湘间有人变为虎,见《宋史五行志》。等等。

女人活着变为动物的事例,如东汉灵帝时,江夏黄氏的母亲变为鼋,见《后汉书五行志》。魏文帝时,清河宋士宗的母亲变成鳖,见《宋书五行志》。等等。

隔世仍作夫妻的事例,如晋惠帝时梁国女子,见《宋书五行志》。南宋末年王姓男子的妻子梁氏,见《宋史列女传》。以上这些都是史书中特别明显的案例。

更有天女生下北魏始祖,见《魏书序纪》。韩擒去世后作冥府的阎罗王,见《隋书韩擒传》)。辛彦之于潞州城内建造两座十五层的佛塔,以此功德生于天宫,见《隋书辛彦之传》。庾彦宝念佛诵经,往生弥陀净土,见《梁书庾诜传》。王宾重修古寺,掘地挖得前世之碑,见《宋史王宾传》。北魏京兆王太兴,设散生斋供养众僧,感得神僧赴会,见《北史景穆十二王传》。徐孝克临终正坐念佛,异香满室,见《陈书徐孝克传》。陆法和临终坐化,棺敛时身体缩小为三尺左右,北齐文宣帝令开棺查验,只是空棺而已,见《北史陆法和传》。卢景裕在晋阳狱中至心诵经,身上枷锁自然脱落,见《北史卢景裕传》。张孝始设斋请僧礼诵《药师经》,祖父的眼睛因此复明,见《北史张元传》。如上所举事例,都是名儒史官的真实记录,岂是无稽之谈?

天地之外,奇事固多。六合之内,异闻不少。今天人们不过生活在天地间一个偏远的角落,见到的无非都是庸碌之人,读过的不过只是世俗之书。长大后情窦初开,就要忙着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儿女们尚未婚嫁,便已经夕阳斜照,暮年将至。也难怪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日日在轮回之中,却不信有因果轮回的道理,真是太可悲了!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能做到自主阅读,高效阅读,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论文以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具体采用了合作探讨课文细节,比较文本和电视剧改编情节的优劣的方法进行赏析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阅读 高效阅读 比较阅读 赏析阅读

几年来,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核心理念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自主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有关的课程的时候更应该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

但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实中,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体现了这一理念了吗?笔者也曾观摩了很多公开课,教师问学生答的“自编自演”“请君入瓮”式的教学几乎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形无神,对新理程的理念是一种曲解。因此,语文教学回归到自主阅读,特别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是落实新课程的关键,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就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感悟。

一、案例描述

(一) 教学设计 总述

1.学生明确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变化中的人物性格及精妙的环境描写。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10分钟,在自己认为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文字处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悟。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10分钟,成立导演组,选择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五个文字片断进行特写镜头的编导,并阐述具体的理由。

4.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相关情节,注意本小组编导的特写镜头与电视剧的异同并分析其优劣。

5.课外阅读《水浒》,找出10个主要的英雄,记住他们的绰号及其主要的事迹。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十分满意,他们觉得老师是在尊重自己,没有以烦琐的讲解代替他们的自主阅读,反而让他们步入了自由联想与丰富想象所构筑的审美空间,从而充分地享受驰骋自我思想和编织自我话语的冲动与快乐的生命体验。

(二)教学具体步骤一

教师在本阶段给学生充分的发言空间,在肯定学生发现和积极发言的同时,对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指导。以下是收集到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些思想火花,与读者共赏。

学生所设计的特写镜头:

生1我们拍摄的是: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在拍摄时可以让演员把店里的桌子拍烂,体现他武艺高强的同时,更突出林冲的怒火烧心,照应原文中的“只教他骨肉为泥!”,同时也为下文他的奋起反抗做铺垫。

生2我们拍摄的是:那雪正下得紧。

这个“紧”中体现了雪的大,密,厚等特点,可以采用细节描写,特写树枝被压断,林冲在买酒途中不断拉紧身上的披风,买到牛肉后往怀里揣的细节来突出环境的恶劣。

生2我们拍摄的是: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这个镜头的拍摄要有一个特写突出林冲脸上的焦急,可以让演员在倒塌的墙外徘徊几圈。摸火时的艰难,让他的细心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更能让人对他产生怜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竟然落得如此谨小慎微,高太尉等人对他的人性的摧残到了何等地步!

生4我们拍摄的是:“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体现了“虎落平阳受犬欺”时英雄气短的无奈,但拍摄时要突出林冲吃得很香,体现他的逆来顺受,更好的和下文他的反抗形成对比。

生5我们拍摄的是:“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投庙门投东去了。”

体现了林冲被逼得有投无路的痛,之前被子和葫芦是他生存的必需品,现在都弃之不顾了。体现和林冲和本阶级断绝关系的决绝态度。

生6我们拍摄的是:对枪的特写。

原文中对枪的描写非常多,作为导演,我们认为要体现原文的精神——英雄对武器的爱惜,枪不离身。那枪要有反光的效果,体现它的柔韧和锋利。

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学生就像那待燃的柴堆,只要你给他火花,他就会燃起快乐的火花。

(三)教学具体步骤二

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原文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87版的《水浒》相关情节。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跃跃欲试的学生发言的欲望被充分地调动了。

生1:电视剧中没有体现“陆虞侯闪进酒店”的细节。增加了陆虞候谋害林冲的奸诈神情的特写。

生2:电视剧中删掉了店小二偷听奸计后告知林冲,林冲买刀寻仇的的情节。

增加了店小二夫妇偷听被发现后不敢告知林冲,只能旁敲侧击的暗示林冲的情节。

生3:增加了林冲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地舞枪的情节。

生4:修改了林冲对火盆的处理的情节,原文中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电视剧中是林冲将火种踩灭的。

生5:结尾没有把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而是用枪挑着走了。

教师因势利导,那你们觉得编导对原著的改编孰优孰劣?学生再次进入了研讨的热烈状态中。

经过5分钟的讨论后,很多学生举手后不待老师点名就抢先发言了

生1:增加偷听情节和删掉警告情节就不能充分体现原文情节的跌宕起伏。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生2:增加的雪地舞枪的情节,特别是林冲夸奖自己“好枪”的细节,以乐景写哀情,增强了悲剧性。

生3:火种被雪水浸灭更体现了雪之大,林冲是隔着墙探手进去才发现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不顾自己可能被烧伤的危险,写出他的细心,突出他的悲剧性,而电视剧的修改就没有这种意味了。

生4:结尾的“舍弃被子和葫芦”不该省掉,那是很精彩的点睛之笔。

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平时如果总是直接看电视,不肯阅读名著本身,那么我们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名著本身已经被导演改编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就很难体会其精髓了。说到这,很多学生重重的点头。

二、 教学反思

1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抄或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或现成的教案,要用心去解读文本,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演绎出精彩无限、创意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

2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对话”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了学生心灵和文本的碰撞,让学生的集体智慧得以充分的突显。钱学森之问足以引起有责任心的老师的深刻反省,我们的教学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阅读。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有自我感悟,有小组讨论,有导演编导,有观摩影片,有观众评析,每一种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没有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形式而形式。

4引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我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不断增强理解文本的能力,不迷信权威,不断摆脱依赖老师讲解的心理。

5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案例结语

“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让语文教学课堂焕发活力演绎精彩,就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进行规范合作,有效探究,从而取得高效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广西鹿寨中学语文组。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各位姐姐们阿姨们姑奶奶们,且听如月影说两句话,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月影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响: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八卦一下,庄子此人,实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别对我胃口,什么大家不爱听这些?那算了,本来想抖点猛料让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我这个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别扔鸡蛋,我说正事还不行吗?好,先来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所以他老人家就在《养生主》一书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